第七卷【遼東行】 【第9?01章】當朝請辭

唐,開元二十六年,初夏。

長安城內,萬人空巷,所有長安的百姓都涌上了長安的街頭,遼東之戰雖然曠日持久,卻是大唐開元以來對契丹的第一次大勝,雖然說沒有盡殲契丹蠻夷,但如此勝利也算作完勝了,而新羅自從南北朝時,就一直是中原的隱患,先隋朝煬帝,曾經幾次出征未果,幾百年來,新羅雖小,但是卻是易守難攻,如今大唐徹底瓦解了新羅的兵力,也算是幾百年來第一次。

楊雲楓與李林甫還是相約一起回了長安,剛進長安城就見這滿大街的人,都在歡迎着二人,李林甫見狀乾脆出了馬車,衝着衆百姓揮手示意,而楊雲楓則是坐在馬車內,微微掀開車簾看着窗外的情況,他倒是不是太在意這些,自己做事也不是爲了受百姓擁戴,況且這也不是第一次了,他此刻學會了低調二字,因爲楊雲楓隱隱感覺這次回長安應該纔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險境,這時情不禁地又想起了衛墨那夜對自己說的話。

楊雲楓這時注意到,在人羣之中,的確有一些看似鬼鬼祟祟之人,雖然都是穿着與尋常百姓一般無二的衣服,但是一眼便能從他們臉上的表情看去,他們是別有用心的,這些人究竟是什麼人目的是什麼要刺殺自己還是其他什麼目的

楊雲楓沒有多想,這時卻聽前方一陣馬蹄聲傳來,不時卻聽一人高呼道:“皇上請李大人與楊大人火速進宮,由末將開道”

楊雲楓這時掀開車簾,看了一眼前方不遠處,一個將領正騎在馬上,身後一羣官兵正蜂擁而至,開始將路上的百姓分作兩邊,形成一座人牆,將百姓堵在外圍。

李林甫這時衝着那騎馬的將軍拱手笑道:“有勞將軍了”說着轉頭看向楊雲楓的馬車,道:“楊大人,一起吧”

楊雲楓本來是一心想着回去看看自己那剛出世的兒子,還有那飽受兩地分別,相思之苦的宗露,但是此時李隆基下旨讓自己進宮,看來也只能等等了,畢竟自己已經到了長安,回家也是遲早的事,而且楊雲楓已經一心準備請辭歸隱,也不急在一時,只要今日辭職了,以後有的是時間陪宗露等女子

楊雲楓想到這裡,衝着李林甫拱了拱手道:“李大人請”說着放下車簾,對一旁的郭婞茹道:“婞茹,有勞你先回去給露兒他們報個平安,就說我已經奉旨進宮了,莫要她們掛念着”

郭婞茹聞言立刻道:“好,不過公子不用我隨駕陪行麼”

楊雲楓聞言潸然一笑,道:“隨駕這可是長安城,婞茹說話可不能再如此口無遮攔了我已經到了長安了,還能有什麼危險放心吧”

郭婞茹聽楊雲楓如此一說,只好跳下馬車,道:“那我在府中等你”見楊雲楓衝着自己微微一笑,這才姍姍而去。

馬車隨着開道的將士一路開往大明宮,楊雲楓屈指一算,自己離開長安也已經半年有餘了,這半年時間都耗在遼東了,想想上次自己離開長安時,是帶着何種的ji情而去的,如今回來,雖然如開始預料一樣,但是心情卻已經是大不一樣了,完全就好像經歷了一世一般,除了戰爭的結果,可以說楊雲楓此次遼東之行幾乎一無所獲,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在遼東遇到了吳曼麗。

大明宮依然還是大明宮,是普天之下最輝煌的地方,還是那樣莊嚴肅穆,也一樣的那般冷靜,那麼的沒有人情味,楊雲楓此時此刻,是真心希望,這時自己最後一次進宮,從此以後能徹底遠離這個是非所。

一路之上,只聽李林甫與隨行的太監口沫橫飛的說着遼東的情形,太監則是在李林甫身邊不斷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楊雲楓只是充耳不聞、默默地走着,一直到了乾垣殿門口,太監進門通報,楊雲楓與李林甫在門口脫着靴子。

李林甫看着楊雲楓,這時淡淡一笑,道:“楊大人今日心事重重,莫非遼東之言屬實”

楊雲楓看了一眼李林甫,笑道:“李大人認爲楊某是喜歡開玩笑的人麼”

李林甫搖了搖頭,嘆道:“若是初來長安的楊雲楓,也許會是玩笑話,但是眼下的楊雲楓不會”

楊雲楓自然聽出了李林甫的意思,不止是李林甫,即便是自己,也看出了自己自從做官之後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多數還都是在不得已中、潛移默化的就這麼改變了。

楊雲楓輕嘆一聲,還沒說話,這時見宮內走出一個穿着太監服侍的人,到了楊雲楓與李林甫身前,連忙低頭拱手道:“咱家拜見兩位大人”

楊雲楓看了一眼那太監,心中一動,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掛名姐夫,合妻連襟崔洵是也,如今看他身上的這一套服侍,也知道他此時的品銜也許不比高力士差了,以往自己進宮,來領路的可都是高力士。

李林甫聞言哈哈一笑,上前握住崔洵的手,笑道:“崔公公這時太見外了”說着從袖子中掏出一錠銀子,硬塞進崔洵的手中,崔洵淡淡一笑,將銀子塞進懷中,立刻轉身,揮舞了一下胸前的拂塵,伸手道:“皇上已經備下了酒宴,滿朝文武大人都已經就坐,就等二位大功臣了”

李林甫一邊笑着,一邊隨着崔洵走進宮殿,笑道:“什麼大功臣崔公公又給下官扣高帽子了,這次遼東大捷,完全是吾皇陛下英明神武,乾罡獨斷,下官不過是奉命行事”

崔洵掩口一笑,笑聲尖細刺耳,楊雲楓聽着渾身雞皮疙瘩掉落一地,卻聽崔洵對李林甫道:“李大人真是居功不傲,謙虛謹慎,不像有些人,立了一點點小功勞,就好像這天下就他一人能耐了”說着是不是的瞥向身後的楊雲楓。

李林甫與楊雲楓都明白崔洵說的定然就是楊雲楓了,楊雲楓當作未聽見,繼續走着,卻聽李林甫這時輕咳兩聲,連忙道:“公公請,皇上定然等的着急了”

崔洵領着楊雲楓與李林甫進了乾垣殿的後殿後,崔洵進殿通報,楊雲楓與李林甫站在門口繼續等候,這時卻聽李林甫道:“這個崔洵也真是一朝得志,語無倫次了楊大人也莫要放在心上”

楊雲楓看着李林甫笑道:“楊某自然不會介意,更不會放在心上,李大人在路上聽到狗吠,莫非也會耿耿於懷不成”

李林甫聞言一愕,喃喃道:“狗吠”隨即哈哈一笑道:“還是一隻醃狗這個比喻真是太恰當了”

楊雲楓苦笑搖頭,隨即對李林甫道:“李大人,楊某聽這狗吠的日子也不多了,倒是以後李大人每日都要聽着,還要不斷的去買包子,李大人莫要放在心上纔是”

不想這時李林甫卻是一聲長嘆,隨即搖頭道:“唉,楊大人,若是你當真辭官不做,李某日後聽不到如此生動又去的比喻了,只怕還真會不太習慣呢”

楊雲楓笑道:“莫非李大人有自賤傾向不成沒有楊某在李大人耳邊冷嘲熱諷,李大人不是耳根清淨了麼”

李林甫這時微微一笑道:“再如何冷嘲熱諷,也是人言,總勝過整日聽狗吠吧”

楊雲楓笑而不語,他看此刻的李林甫好像也完全變了一個人一般,心中暗道,莫非李林甫知道自己有辭官歸隱之心,知道自己不再是他的政敵了,所以心情也就輕鬆了

楊雲楓暗歎道:“人哪都是一個德性,都是雙面性的”

楊雲楓正想着,這時卻聽殿內傳來了崔洵雞公般的叫聲道:“皇上有旨,傳楊雲楓,李林甫進殿”

楊雲楓這時與李林甫相視一笑,立刻附身低腰進了大殿,這時瞥這大殿兩旁,滿是文官大臣,王宮貴族,不是已經到了殿前,連忙跪下高呼道:“臣楊雲楓李林甫,叩見吾皇陛下”

李隆基高坑的笑聲立刻響徹整個大殿,隨即卻聽他道:“兩位愛卿快快請起兩位愛卿都是遼東戰事的有功之臣,是我大唐社稷的棟樑之臣哪”

楊雲楓與李林甫起身,拱手道:“微臣不敢”

楊雲楓這纔看到李隆基今日臉上滿是笑意,似乎格外開心,再看李隆基的左右分別坐着一女子,正是武惠妃與楊玉瑛,兩個女子看着自己的眼神都格外的奇怪,楊雲楓自然能明白二女此刻的心思,連忙避開兒女的眼神。

李隆基這時又是哈哈一笑道:“此次遼東打劫,乃是我大唐開元以來最大的勝利,也是對遼東百姓最大的慰籍,朕心甚慰二位愛卿請坐”

李林甫與楊雲楓連忙拱手謝恩,分別坐在左右的最前列,楊雲楓這才注意到,自己的位置一側坐着的正是李穎,李穎這時正衝着自己微微一笑,親自爲楊雲楓倒了一杯酒,楊雲楓知道李穎定然是爲她沒有去遼城而表示歉意,而自己至今也沒得到李穎的答覆,畢竟自己是他夫君,自己身體如此不適,按照常理,李穎不可能對自己不理不顧的,不過此時也不是詢問的最佳時機。

楊雲楓這時看向對面的李林甫,只見李林甫的一側坐着的女子,正是李林甫的三女兒李思瑜,只見其此刻也正看着自己,見自己看向她時,連忙避開楊雲楓的眼光,李林甫見楊雲楓衝着自己這邊看,立刻端起酒杯,衝着楊雲楓微微一笑。

這時卻見李隆基端起酒杯,大聲道:“來,諸位愛卿,讓我們一起敬楊愛卿與李愛卿一杯”

楊雲楓與李林甫聞言連忙端起酒杯站起身來,而下面的文武官員也紛紛起身,高舉酒杯,見李隆基將酒水飲盡後,這才紛紛將酒水飲盡。

李隆基放下酒杯,連忙衝着衆人揮了揮手,示意衆人坐下後,這纔看向楊雲楓,道:“聽聞雲楓你在新羅戰役時,突然病了現在身體可否有恙”

楊雲楓聞言連忙放下酒杯,起身走到大殿中間,對着李隆基拱手彎腰後,道:“啓稟皇上,微臣身體至今尚未痊癒,所以微臣斗膽向皇上請假休養”

衆人聽楊雲楓這麼一說,頓時開始小聲議論了起來,這楊雲楓這次又立下了大功,如今已經是當朝二品了,這次定然是晉升一品,成爲大唐開國以來最年輕的一品大員了,不想楊雲楓在這個時候卻要請辭。

李隆基看着楊雲楓,臉上卻沒有絲毫的詫異,撫須沉吟了片刻之後,這才道:“雲楓,朕今日觀你眉宇,神清氣爽,似乎一點都沒有病態,你當真抱恙未愈”

楊雲楓連忙拱手道:“皇上慧眼,微臣不敢期滿皇上,微臣的疾病,多數大夫都看不出究竟,而且時好時壞,若是微臣執意留在朝廷,若是在朝廷有重大決議之時突然犯病,豈不是誤了國家大事所以微臣斗膽請辭,待微臣病癒之後,再來複職,請皇上恩准”

李隆基依然撫須看着楊雲楓,沉吟了片刻之後,看向李林甫,問道:“李愛卿,你怎麼看”

李林甫聞言心中一動,連忙起身走到楊雲楓的一側,彎腰拱手道:“皇上,楊大人的確是我大唐開國以來難得一見的奇才,朝廷也需要像楊大人這樣的人才,不過楊大人既然已經患病,皇上若是不準,豈不是讓天下百姓數落皇上刻薄寡恩微臣建議皇上給楊大人留有官銜,讓其回家養病,一旦病癒後立刻復職”

楊雲楓知道李林甫此時是巴不得自己辭職的,這一番說辭後,還是同意自己請辭心中冷冷一笑,嘴上卻附和道:“微臣的病能否痊癒事小,但是此事正如李大人所言,若是因爲微臣的病,讓皇上掛上刻薄下臣的名義,那微臣真是萬死難辭其咎了所謂勞逸結合,微臣今日的請辭,是爲了將來更好的爲皇上,爲朝廷,爲天下百姓服務所以微臣再次請皇上恩准微臣告假”

李隆基撫須而坐,眼神卻在楊雲楓的身上掃了又掃,這時看向其他的大臣,問道:“還有哪位愛卿有不同見解”

這時卻見一人上前,走到李林甫與楊雲楓的身邊,拱手道:“皇上,楊大人所言極是,請皇上恩准”

楊雲楓瞥了一眼身旁之人,見此人正是李適之。

李隆基又看了一眼衆官員,衆官員這時紛紛起身走到大殿上,跪倒拱手道:“微臣等複議”

楊雲楓知道,這些官員其實也並非是爲自己說話,而是懂得察言觀色,若是李隆基真心不想自己離去,只要他一句話就行,但是自楊雲楓開口請辭以來,李隆基半點挽留之意都沒有,這些官員如何能看不出李隆基的意思而李隆基沒有挽留自己,楊雲楓心中也明白,自己不過二十出頭,如今已經是當朝二品了,如果再晉升就是當朝一品了,如今年紀與如此品銜實在無法劃等號若是以後自己再有什麼功績,李隆基如何賞賜自己莫非要退位讓賢不成

退一萬步講,李隆基即便今日留住了自己,自己也當真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那麼以李隆基的威信自然還可以壓制住楊雲楓,但是一旦李隆基有個三長兩短,後世之君如何來壓制楊雲楓楊雲楓青春鼎盛,而大唐看似近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隱患,那麼楊雲楓閒暇無事,最大的可能就是培養自己的勢力,拉攏自己的親信,那麼對大唐的將來,對於後世之君,絕對是最大的威脅。

李隆基雖然年紀老邁了,但是腦子卻依然清醒,他如何能看不透這一點所以李隆基沒有挽留楊雲楓,也在楊雲楓的預料之中,而楊雲楓正因爲是看透了這點,所以他的病也不過是個藉口罷了,即便楊雲楓沒有生病,即便楊雲楓沒有歸隱之心,他也必須請辭,這纔是萬全之策。

李隆基看着楊雲楓良久之後,這才一聲長嘆道:“雲楓啊,朕還真是捨不得你啊,不過也如你所言,做人做事要懂得勞逸結合,你是我大唐百年難見的人才,朕也不想你英年便油盡燈枯但是又偏偏不捨你離去這可如何是好”

李適之這時立刻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可讓楊大人常駐長安養兵,若是皇上有事,或者想念楊大人,也可隨時召楊大人入宮見駕”

楊雲楓聽李適之這麼一說,真是恨不得掐死李適之,他也知道李適之其實並不願意自己辭官歸隱,畢竟自己等同是他政治上的一個幫手與政友,他如此說一則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而來也的確是爲楊雲楓着想,但是他偏偏就是不知道楊雲楓其實早有歸隱之心了,他也是好心辦了壞事罷了,楊雲楓又如何能怪他

李隆基聽李適之這麼一說,立刻拍案道:“李愛卿所言極是,那麼此事就如此定了”說着立刻對楊雲楓道:“雲楓啊,你好好在長安養兵,朕盼望你早日康復,再爲我大唐社稷效力”

楊雲楓聞言連忙拱手道:“微臣謝皇上隆恩”

第五卷【南詔撫】 【第5?15章】怒而殺之第六卷【廢立興】 【第6?29章】一樁交易第七卷【遼東行】 【第7?11章】懲惡揚善第五卷【南詔撫】 【第5?22章】半道遇劫第三卷【長安曲】 【第3?21章】玄宗私訪第二卷【洛陽賦】 【第2?37章】狐臭之謎第七卷【遼東行】 【第9?02章】宮廷詭宴第二卷【洛陽賦】 【第2?23章】販賣考題第三卷【長安曲】 【第3?30章】臨行前夕第三卷【長安曲】 【第3?04章】紫宸宮內第三卷【長安曲】 【第3?10章】太真道姑第三卷【長安曲】 【第3?16章】劍拔弩張第六卷【廢立興】 【第6?31章】大喪期間第六卷【廢立興】 【第6?13章】招爲駙馬第五卷【南詔撫】 【第5?10章】兵發安戎第七卷【遼東行】 【第9?18章】皇家刺客第三卷【長安曲】 【第3?13章】奉命徵糧第七卷【遼東行】 【第8?08章】佳人相約第二卷【洛陽賦】 【第2?33章】最後計劃第四卷【蜀道難】 【第4?30章】替人做媒第三卷【長安曲】 【第3?15章】雷霆手腕第一卷【蒲州起】 【第1?04章】第一桶金第一卷【蒲州起】 【第1?15章】前往東都第六卷【廢立興】 【第6?13章】招爲駙馬第二卷【洛陽賦】 【第2?12章】楊家有女第四卷【蜀道難】 【第4?36章】節度使府第二卷【洛陽賦】 【第2?03章】名動洛陽第五卷【南詔撫】 【第5?28章】一統六昭第三卷【長安曲】 【第3?27章】一箭雙鵰第六卷【廢立興】 【第6?22章】一封休書第四卷【蜀道難】 【第4?39章】皇上有旨第二卷【洛陽賦】 【第2?18章】步步緊逼第六卷【廢立興】 【第6?08章】替友牽線第七卷【遼東行】 【第8?36章】遼城之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9?16章】意味深長第三卷【長安曲】 【第3?26章】爲伊憔悴第二卷【洛陽賦】 【第2?44章】商州來援第四卷【蜀道難】 【第4?35章】出謀和親第七卷【遼東行】 【第9?23章】歸隱山林第五卷【南詔撫】 【第5?20章】心機深淺第二卷【洛陽賦】 【第2?28章】酒席之亂第二卷【洛陽賦】 【第2?23章】販賣考題第七卷【遼東行】 【第8?53章】過鴨綠江第三卷【長安曲】 【第3?14章】以爲表率第五卷【南詔撫】 【第5?17章】強勢作風第六卷【廢立興】 【第6?25章】意外被擒第二卷【洛陽賦】 【第2?13章】皇室宗親第七卷【遼東行】 【第7?10章】遼城一霸第七卷【遼東行】 【第7?41章】出兵新羅第七卷【遼東行】 【第9?07章】拜見岳父第二卷【洛陽賦】 【第2?40章】生死關頭第五卷【南詔撫】 【第5?10章】兵發安戎第四卷【蜀道難】 【第4?08章】酒宴敲詐第七卷【遼東行】 【第7?11章】懲惡揚善第七卷【遼東行】 【第8?02章】四大家族第三卷【長安曲】 【第3?24章】含元殿試第七卷【遼東行】 【第9?01章】當朝請辭第二卷【洛陽賦】 【第2?21章】連環陷害第二卷【洛陽賦】 【第2?38章】仕從豐王第五卷【南詔撫】 【第5?06章】戎州之變第四卷【蜀道難】 【第4?12章】宴請名流第七卷【遼東行】 【第9?02章】宮廷詭宴第七卷【遼東行】 【第8?24章】楚氏風流第五卷【南詔撫】 【第5?12章】羊苴咩城第六卷【廢立興】 【第6?35章】皇城暗涌第二卷【洛陽賦】 【第2?06章】雲楓書齋第七卷【遼東行】 【第8?55章】鴻門之宴第七卷【遼東行】 【第7?20章】燥熱難耐第七卷【遼東行】 【第7?01章】遼東雪景第七卷【遼東行】 【第7?13章】兩女談判第七卷【遼東行】 【第8?25章】煙花烽火第六卷【廢立興】 【第6?06章】再遇張旭第七卷【遼東行】 【第8?28章】愛火重燃第七卷【遼東行】 【第7?03章】遼東後院第七卷【遼東行】 【第7?42章】皇上回京第二卷【洛陽賦】 【第2?06章】雲楓書齋第七卷【遼東行】 【第8?13章】二進王宮第六卷【廢立興】 【第6?08章】替友牽線第七卷【遼東行】 【第7?10章】遼城一霸第七卷【遼東行】 【第7?44章】疑雲重重第三卷【長安曲】 【第3?24章】含元殿試第三卷【長安曲】 【第3?18章】三百狀紙第七卷【遼東行】 【第8?57章】欲回長安第七卷【遼東行】 【第7?40章】女人的心第二卷【洛陽賦】 【第2?14章】元宵佳節第五卷【南詔撫】 【第5?26章】奴隸起義第七卷【遼東行】 【第7?41章】出兵新羅第七卷【遼東行】 【第9?04章】惠妃之約第四卷【蜀道難】 【第4?07章】俠女鞭法第七卷【遼東行】 【第8?12章】遼東政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8?04章】另有圖謀第五卷【南詔撫】 【第5?19章】險種已深第七卷【遼東行】 【第8?30章】酒精作用第六卷【廢立興】 【第6?40章】大明宮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8?34章】情愛難捨第五卷【南詔撫】 【第5?09章】六昭求親第二卷【洛陽賦】 【第2?22章】雲楓週刊第四卷【蜀道難】 【第4?11章】過去爲人第七卷【遼東行】 【第9?12章】孤殿殘影
第五卷【南詔撫】 【第5?15章】怒而殺之第六卷【廢立興】 【第6?29章】一樁交易第七卷【遼東行】 【第7?11章】懲惡揚善第五卷【南詔撫】 【第5?22章】半道遇劫第三卷【長安曲】 【第3?21章】玄宗私訪第二卷【洛陽賦】 【第2?37章】狐臭之謎第七卷【遼東行】 【第9?02章】宮廷詭宴第二卷【洛陽賦】 【第2?23章】販賣考題第三卷【長安曲】 【第3?30章】臨行前夕第三卷【長安曲】 【第3?04章】紫宸宮內第三卷【長安曲】 【第3?10章】太真道姑第三卷【長安曲】 【第3?16章】劍拔弩張第六卷【廢立興】 【第6?31章】大喪期間第六卷【廢立興】 【第6?13章】招爲駙馬第五卷【南詔撫】 【第5?10章】兵發安戎第七卷【遼東行】 【第9?18章】皇家刺客第三卷【長安曲】 【第3?13章】奉命徵糧第七卷【遼東行】 【第8?08章】佳人相約第二卷【洛陽賦】 【第2?33章】最後計劃第四卷【蜀道難】 【第4?30章】替人做媒第三卷【長安曲】 【第3?15章】雷霆手腕第一卷【蒲州起】 【第1?04章】第一桶金第一卷【蒲州起】 【第1?15章】前往東都第六卷【廢立興】 【第6?13章】招爲駙馬第二卷【洛陽賦】 【第2?12章】楊家有女第四卷【蜀道難】 【第4?36章】節度使府第二卷【洛陽賦】 【第2?03章】名動洛陽第五卷【南詔撫】 【第5?28章】一統六昭第三卷【長安曲】 【第3?27章】一箭雙鵰第六卷【廢立興】 【第6?22章】一封休書第四卷【蜀道難】 【第4?39章】皇上有旨第二卷【洛陽賦】 【第2?18章】步步緊逼第六卷【廢立興】 【第6?08章】替友牽線第七卷【遼東行】 【第8?36章】遼城之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9?16章】意味深長第三卷【長安曲】 【第3?26章】爲伊憔悴第二卷【洛陽賦】 【第2?44章】商州來援第四卷【蜀道難】 【第4?35章】出謀和親第七卷【遼東行】 【第9?23章】歸隱山林第五卷【南詔撫】 【第5?20章】心機深淺第二卷【洛陽賦】 【第2?28章】酒席之亂第二卷【洛陽賦】 【第2?23章】販賣考題第七卷【遼東行】 【第8?53章】過鴨綠江第三卷【長安曲】 【第3?14章】以爲表率第五卷【南詔撫】 【第5?17章】強勢作風第六卷【廢立興】 【第6?25章】意外被擒第二卷【洛陽賦】 【第2?13章】皇室宗親第七卷【遼東行】 【第7?10章】遼城一霸第七卷【遼東行】 【第7?41章】出兵新羅第七卷【遼東行】 【第9?07章】拜見岳父第二卷【洛陽賦】 【第2?40章】生死關頭第五卷【南詔撫】 【第5?10章】兵發安戎第四卷【蜀道難】 【第4?08章】酒宴敲詐第七卷【遼東行】 【第7?11章】懲惡揚善第七卷【遼東行】 【第8?02章】四大家族第三卷【長安曲】 【第3?24章】含元殿試第七卷【遼東行】 【第9?01章】當朝請辭第二卷【洛陽賦】 【第2?21章】連環陷害第二卷【洛陽賦】 【第2?38章】仕從豐王第五卷【南詔撫】 【第5?06章】戎州之變第四卷【蜀道難】 【第4?12章】宴請名流第七卷【遼東行】 【第9?02章】宮廷詭宴第七卷【遼東行】 【第8?24章】楚氏風流第五卷【南詔撫】 【第5?12章】羊苴咩城第六卷【廢立興】 【第6?35章】皇城暗涌第二卷【洛陽賦】 【第2?06章】雲楓書齋第七卷【遼東行】 【第8?55章】鴻門之宴第七卷【遼東行】 【第7?20章】燥熱難耐第七卷【遼東行】 【第7?01章】遼東雪景第七卷【遼東行】 【第7?13章】兩女談判第七卷【遼東行】 【第8?25章】煙花烽火第六卷【廢立興】 【第6?06章】再遇張旭第七卷【遼東行】 【第8?28章】愛火重燃第七卷【遼東行】 【第7?03章】遼東後院第七卷【遼東行】 【第7?42章】皇上回京第二卷【洛陽賦】 【第2?06章】雲楓書齋第七卷【遼東行】 【第8?13章】二進王宮第六卷【廢立興】 【第6?08章】替友牽線第七卷【遼東行】 【第7?10章】遼城一霸第七卷【遼東行】 【第7?44章】疑雲重重第三卷【長安曲】 【第3?24章】含元殿試第三卷【長安曲】 【第3?18章】三百狀紙第七卷【遼東行】 【第8?57章】欲回長安第七卷【遼東行】 【第7?40章】女人的心第二卷【洛陽賦】 【第2?14章】元宵佳節第五卷【南詔撫】 【第5?26章】奴隸起義第七卷【遼東行】 【第7?41章】出兵新羅第七卷【遼東行】 【第9?04章】惠妃之約第四卷【蜀道難】 【第4?07章】俠女鞭法第七卷【遼東行】 【第8?12章】遼東政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8?04章】另有圖謀第五卷【南詔撫】 【第5?19章】險種已深第七卷【遼東行】 【第8?30章】酒精作用第六卷【廢立興】 【第6?40章】大明宮變第七卷【遼東行】 【第8?34章】情愛難捨第五卷【南詔撫】 【第5?09章】六昭求親第二卷【洛陽賦】 【第2?22章】雲楓週刊第四卷【蜀道難】 【第4?11章】過去爲人第七卷【遼東行】 【第9?12章】孤殿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