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概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泉州海交館”)創建於1959年,原址位於著名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院內東側,是中國唯一一個反映航海交通曆史的專門性博物館。1991年2月,新館主樓於東湖街落成。2003年,在主體樓東側又建成了“泉州伊斯蘭文化陳列館”。目前,新、舊二館總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8萬平方米,陳列面積9000平方米。

該館闢有“泉州古船陳列館”、“泉州與古代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中國舟船世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陳列館”等固定陳列。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體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對廣大羣衆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泉州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遊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1997年7月,該博物館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宋代海船

泉州古船陳列館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的陳列館之一,這裡陳列着一艘著名的宋代海船。看到這艘海船,時間的沙漏好似倒置,海上文明即刻呈現在人們眼前。

泉州是中國宋代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曾有“漲海聲中萬國商”、“風檣鱗集”的美譽。1974年,福建泉州後渚港發掘出土了一艘宋代沉毀的海船。1975年3月,新華社正式發佈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許多國家的新聞媒體紛紛轉載,並稱之爲“世界考古珍聞”,是“中國近年來的重大考古收穫”。

這艘宋代殘船長24.2米、寬9.15米、深1.92米。船底部削尖,兩頭高翹,船身扁闊,平面近橢圓形,恰如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所稱“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屬典型的福建制造的尖底海船。這種船吃水深,穩性好,是綜合快速性、耐波性和加工工藝等多種性能要求而設計的。

海船船殼爲二至三重構造,船底用二重板疊合,船舷用載重板疊合,船殼板都以整木裁製,船內接近龍骨處的第一和第二路板用樟木,其餘則用杉木;殼板的拼接採用平接與搭接混合使用,橫接或縱接都予以子母榫榫合,並塞以麻絲、竹茹和桐油灰搗成的油灰料,並分別以參釘和吊釘釘合

。這種先進的工藝,確保了船殼的堅固耐用,有利於長時間的遠洋航行。

船側外板由三重木板構成,板寬28~33釐米、板厚5~8釐米、總厚18釐米,以搭接與對接方式連接,自龍骨至舷側板依次形成四個階梯狀。據研究推定:此船復原總長約35米,滿載水線長約20多米,且方形係數較小,載重約200噸左右,排水量約300噸左右。

全船分爲13個艙,艙長0.8~1.46米不等。隔艙板一般厚度爲10~12公分,板與板之間都用榫合,用材多取耐水性好的杉森;第一艙和第六艙有頭桅座和主桅座,均用巨塊樟木製成;各艙都有水密設施,除艙壁靠近龍骨處留有“水眼”外,所有的艙壁鋦聯得十分嚴密,密封程度極高,水密艙可增強海船的抗沉性和船體的堅固性,而且便於貨物裝卸。當船體部分受損時,不致影響其他部分。

水密艙的設計大大增強了船體的密閉強度。龍骨用兩段松木連接而成,全長17.65米,主龍骨長12.4米,斷面寬0.42米、厚0.27米;尾龍骨長5.25米,斷面尺寸與主龍骨相同;龍骨前端與艏柱接邊;主龍骨兩端的接頭用斜直角法榫合。由於全船的12道隔艙板與船殼板聯成一體,在交接處又對貼着許多粗大的肋骨,由此肋骨與底部的龍骨組成了一個堅固的立體三角形。

從這艘宋代船的主龍骨處能夠發現濃郁的地方特色。其主龍骨與尾龍骨、艏柱的結合處均挖有一個大圓孔和七個小圓孔,內置一面銅鏡和七枚銅、鐵錢,這是一個吉祥的象徵,俗稱“保壽孔”。上部7個小圓孔狀若北斗星;下部大圓孔爲滿月形,此排列叫做“七星伴月”,使船安全航行之意。這是泉州打造遠洋木帆船特有的傳統做法,至今仍有保留。

伴隨古船出土的還有豐富的產物,共有14類69項,包括工屬具,香料,藥物,木貨牌、籤,銅、鐵器,陶器,銅、鐵錢,竹、木、葉、棕、麻編織物,文化用品,裝飾品,皮革製品,果核,貝殼,動物骨骼等。其中,香料藥物佔第一位,數量最大。香料藥物中有絳真、沉香、檀香和胡椒、乳香、龍誕、硃砂、水銀、玳瑁等。其中香料木佔出土遺物總數的絕大多數,未經脫水時其重量達4700多市斤,絳真香最多,檀香次之。

古船出土的木牌、木籤共96件,其中木牌33件,木籤63件。銅錢504枚,其中唐錢33枚、北宋錢358枚、南宋錢71枚,殘碎錢42枚。特別是兩枚南宋末期(1265-127

4)的“鹹淳元寶”,爲此次海船出土銅錢年代最晚的錢幣。

泉州灣宋代海船的出土,反映了宋代泉州港的繁盛。爲艘宋代海船爲現代人科學地判斷海船的航行路線,進一步研究宋代泉州的商業史、社會生活史等都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價值的實物證據。

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從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穿越茫茫戈壁和冰雪覆蓋的帕米爾高原的一條古道,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那裡曾滿是風塵,漫長的駱駝隊在翻卷的黃沙中舉步前行。而除了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以外,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它的起點就在泉州。

泉州古稱“刺桐”,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爲“東方第一大港”。

古刺桐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稱。“三灣”所指的是: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在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由此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東海名港。泉州作爲國務院首批公佈的 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大部分與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據記載,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閩越族,他們善於造舟。由獨木舟發展而來的“舢寫船”形狀像一隻栩栩如生的水鳥,它已經具備了福船的一些特徵,可以說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個世紀裡,福船以它優良的性能、先進的技術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之一。

經過兩晉的發展,泉州海上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到了南朝,泉州已經有大船通航南洋。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發展的重要時期。泉州經濟也在不斷地發展,農業、織造業、陶瓷業、冶煉業等在這一階段都已經初具規模。這時期泉州的海外貿易交通發展十分迅速。

宋元兩朝,是泉州交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羣,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們就能夠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福船中的泉州船。在以泉州爲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上,一艘艘性能優良的泉州船駛向朝鮮、日本、駛向東南亞,甚至遠渡重洋,駛向非洲東部,駛向地中海,將精美的刺桐緞和中國瓷器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它們也載回了無數爲經商、傳教等不同目的而來的海外友人。

(本章完)

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葉挺紀念館福建省_閩侯縣“二七”烈士林祥謙陵園廣東省_葉挺紀念館海南省_張雲逸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廣東省_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福建省_古田會議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冰心文學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海南省_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廣東省_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福建省_古田會議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廣東省_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福建省_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海南省_百色起義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海南省_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福建省_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海南省_百色起義紀念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廣東省_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長汀縣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福建省_華僑博物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廣東省_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福建省_長汀縣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海南省_廣西烈士陵園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鄭成功紀念館海南省_廣西烈士陵園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海南省_張雲逸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
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葉挺紀念館福建省_閩侯縣“二七”烈士林祥謙陵園廣東省_葉挺紀念館海南省_張雲逸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廣東省_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福建省_古田會議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冰心文學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海南省_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廣東省_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福建省_古田會議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廣東省_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福建省_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海南省_百色起義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海南省_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海南省_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福建省_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海南省_百色起義紀念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廣東省_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省_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福建省_長汀縣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福建省_華僑博物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廣東省_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福建省_長汀縣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福建省_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羣福建省_林則徐紀念館海南省_廣西烈士陵園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省_葉劍英元帥紀念館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廣東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廣東省_鴉片戰爭博物館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福建省_鄭成功紀念館海南省_廣西烈士陵園廣東省_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海南省_張雲逸紀念館海南省_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廣東省_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福建省_陳嘉庚生平事蹟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