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

魯迅故居及紀念館

概況

魯迅故居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內東昌坊口新臺門內。魯迅誕生在都昌坊口新臺門周家,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又回到故鄉。他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魯迅故居多次進行修繕,並建立了魯迅紀念館。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佈爲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魯迅紀念館位於魯迅故里東側,總佔地面積爲6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閒區等幾部分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從容,更多地表現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主展廳共兩層,分爲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採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薰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鬥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通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合。輔助展廳東側臨水設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臺。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通過透亮的玻璃牆面,構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採用藏書室形式,設在東側,面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境幽靜,是學者、公衆進行資料收集、學術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爲休閒區,設有休閒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參觀者可在此休閒購物、欣賞美景。

現在的魯迅故里已經成爲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爲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

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爲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爲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棄醫從文

魯迅,原姓周,名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他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爲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爲魯迅。

魯迅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啓蒙,12歲在三味書屋讀書,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歡讀野史筆記和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興趣濃厚。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少年魯迅因此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初步形成。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爲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這是魯迅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彷徨中的吶喊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從日本回到祖國。他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支持創辦《越鐸日報》。1912年初,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後,魯迅對未來看到了新的希望,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對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進行猛烈抨擊。1918年,魯迅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他“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京,奔赴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鬥。同年4月,廣州發生反革命政變,在腥風血雨中,魯迅因營救學生無果,悲憤之下提出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同時,他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像匕首一樣在反文化“圍剿”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魯迅與共產黨人密切往來,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自喻爲“竊火者”,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爲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享譽全球。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兩句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本章完)

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
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