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七章 長安會館

李藎忱微微頷首,劉休徵開出來的條件,他也不指望着有什麼實際的效益,而且估計劉休徵根本就不敢看出來什麼條件,關鍵還得看宇文憲的態度。

宇文憲不吭聲,李藎忱就不知道宇文憲想做什麼。

李藎忱還沒有貪婪到抓住這件小事都要狠狠的訛詐一筆的程度,他之所以不依不饒的需要北周的“解釋”,一來是想要試探一下宇文憲的態度,二來也是爲了藉此機會打壓一下北周的士氣。

不管北周到底最後賠償什麼,哪怕只是稍微應付應付給一些無關緊要的土特產,也足夠可以看作是北周和宇文憲主動向大漢低頭的意思,畢竟不管給什麼,總歸是給了,給了就是認慫了。

到時候大漢全力展開宣傳,不愁不振奮自家士氣、掃滅敵人威風。

等到劉休徵倉皇退下,李藎忱環顧羣臣,不由得笑道:“當年劉休徵渡江而來,也是意氣風發,時至今日,卻倉皇如喪家之犬,造化弄人,不過如此啊。”

當年劉休徵作爲北周的使者前來的時候,大漢還沒有北上對關中發動進攻,北周就算是內亂割據,卻依舊有和大漢兩分天下的架勢,因此劉休徵說話行事都有足夠的底氣,甚至還曾經在建康府內煽動江南世家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即使是沈君高這樣位列六部尚書的人也都被他煽動,如果不是及時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阱而最終按捺下來自己想要謀反作亂之心,恐怕現在刑部尚書早就已經換了人了。

因此李藎忱說到舊事,朝堂上不少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員都面帶愧疚之色,當初他們可曾經差點兒就相信了劉休徵的那些鬼話。

而李藎忱對此也是感慨萬千。

劉休徵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在經過了三百年亂世的這個時代,追求和平的理念的確非常有市場,無論是大世家還是寒門百姓,大家都期望着能夠天下太平,但是劉休徵的這種和平是建立在南北朝共同存在,雙方劃江而治或者化河而治的基礎上的,在李藎忱看來,這種和平未免太過理想。

劃江而治或許可以保證幾十年、幾代人的和平,但是華夏從古至今而來的九州的概念絕對不是幾代人就能消散掉的,等到南北都因爲和平而恢復了元氣,那麼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大打出手,所以南北割據的局面,終究不能叫做“和平”,只能稱之爲“停戰”,這樣的和平只不過是給雙方一個喘息之機罷了。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李藎忱是並不打算給北周這麼一個喘息之機的,所以劉休徵的觀點自然就很難在他這裡得到贊同,陛下的態度非常明確,下面的臣子們自然吃一塹長一智,對劉休徵都是避而遠之,讓這位獨在異鄉的北周使者完全被孤立起來。

偏偏北方宇文憲身邊的那些大家族們,看劉休徵也分外不順眼,大家都是爲了爭奪功名利祿而來,就只有你每天梗着脖子在這裡唱高調,如果讓你回來重新站到齊王身邊,那我們的人望肯定比不過你不說,而且保不齊還讓你帶着宇文憲走到什麼道路上去了呢。

所以宇文憲雖然幾度想要讓劉休徵回來——對於他本人來說,劉休徵作爲這麼多年一向無話不談的諍友,如果能在身邊自然是最好的——但是他也不得不考慮裴矩等人不斷提出的抗議。

另外對於劉休徵自己,當初南渡的時候可是鬥志昂揚,向宇文憲誇下海口的,結果現在一事無成,完全變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傳聲筒,甚至都比不上留在鄴城的許善心。

大家同樣是挖牆腳,很明顯許善心挖牆腳的效果要比自己好上太多,北方世家的態度已經愈發的模棱兩可,可是南方那些接受了自己理論的世家,卻早就已經死無葬身之地。

劉休徵的鬱悶是李藎忱能夠感受到的,如果不是這個傢伙還能起到些傳聲的作用,而且只有他存在,許善心那邊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李藎忱肯定早就已經把他踢到鄴城去了,畢竟眼不見心不煩。

不過話說回來,劉休徵越是鬱悶,越能證明李藎忱這邊得人心啊。

不等羣臣恭維兩聲,李藎忱徑直把話題轉移開來:“現在宇文憲沒有給出答覆,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各地將士辛苦一下,務必提高警惕,萬萬不可放鬆!”

“臣遵旨!”裴子烈等人齊聲應道。

而李藎忱揮手讓他們各自退下。

宇文憲鬧得這一下子只是今天的插曲,今天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

殿試放榜。

——————————-

“杜兄可緊張?”

建康秦淮岸邊的一處會館中,身着白衣的士子笑着看向站在二樓憑欄遠眺的中年人。

這裡是長安會館,顧名思義,就是關中人前來建康落腳集中的地方。華夏風俗,一向安土重遷,即使是背井離鄉,一個地方的人聚在一起也倍感親切,這就是所謂的“他鄉遇故知”。

所以歷史上隨着明清商貿而在運河沿岸城市快速發展起來的會館,因爲大漢商貿的發展,已經先一步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相比於歷史上的會館更多的是商人往來,這個時代的會館也有不少士人和官員落腳,主要還是因爲這背後有官府主持。

畢竟大漢現在還沒有完善的戶籍制度,外鄉人來到都中或許因爲人生地不熟容易出現什麼矛盾衝突,所以把初來的外鄉人集中安置到本地會館之中,也方便統計管理,這樣做也有些類似於長安和洛陽之中的街坊制度。

只不過大漢的建康府本來就是當年南渡的主要地區,再加上商貿發展之快,所以建康府內倒是沒有形成嚴格的街坊制,處於能夠促進整個城中商貿流通交流的目的,李藎忱也沒有要求建康府要採取街坊制度,只是用會館來起到集中外鄉人的作用罷了。

而出身杜陵杜氏的杜淹,從長安前來建康府,當然就落腳在長安會館之中,雖然身處江南,舉目無親,但是周圍的多數都是關中士子和商賈,大家相互交談,聽到鄉音也倍感親切。

現在大家所關心的,正是今天的放榜。

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二二八章 對酒瓜洲渡第八百章 要跑第八百五十四章 是時候休整第二二九四章 契丹的堅強後盾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瘋子第一五八九章 快了,快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西河渡第七百五十八章 虛實不定第二零二五章 突擊隊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面君第一六九四章 戰到最後一人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一千六十五章 紙上得來終成真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二百七十五章 鶯啼第一三一二章 兩大都督第一五四三章 一身輕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三百零六章 霧中峽谷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四十八章 探幽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一千一十四章 矛盾的陳叔慎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八百四十二章 狼就該先餓着第一八七八章 河東義師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處仍在河東第六十七章 強攻第七百一十章 我要見姊夫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三六九章 怕死,又不怕死第一三七二章 朕給過機會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八百二十六章 沒有資格第三百四十七章 初生牛犢第二二一六章 角門第九百二十二章 風入松間颯颯寒第一三五零章 不一樣的宮闈第二零一八章 城牆上,各懷心思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一四四五章 北與東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動作的宇文招第八十章 款待第一五六四章 內府也不富第二二零八章 憋屈的精銳第九百二十章 山呼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山放過一山攔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五百八十三章 崔弘度的掙扎第二一零五章 寬心第一六五八章 回家看看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一七七三章 尉遲貞和尉遲霖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一四二四章 韓擒虎的猶豫第一千九十三章 轉角遇見突厥第十二章 接槍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傳第二零八四章 巡撫之信第五百二十六章 總有一天第一一二二章 爲將者第一二六零章 後院火起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一千五十三章 你說了算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九八九章 沁水以南,盡爲漢土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涼意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二零七六章 冀州民心,獻於陛下第二零一八章 城牆上,各懷心思第一五七四章 給李詢的新任務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第一二三八章 自找麻煩第一六六二章 昆陽和滍水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一九三九章 醫療發展的好處
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二二八章 對酒瓜洲渡第八百章 要跑第八百五十四章 是時候休整第二二九四章 契丹的堅強後盾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瘋子第一五八九章 快了,快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西河渡第七百五十八章 虛實不定第二零二五章 突擊隊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面君第一六九四章 戰到最後一人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一千六十五章 紙上得來終成真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二百七十五章 鶯啼第一三一二章 兩大都督第一五四三章 一身輕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三百零六章 霧中峽谷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四十八章 探幽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一千一十四章 矛盾的陳叔慎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八百四十二章 狼就該先餓着第一八七八章 河東義師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處仍在河東第六十七章 強攻第七百一十章 我要見姊夫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三六九章 怕死,又不怕死第一三七二章 朕給過機會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八百二十六章 沒有資格第三百四十七章 初生牛犢第二二一六章 角門第九百二十二章 風入松間颯颯寒第一三五零章 不一樣的宮闈第二零一八章 城牆上,各懷心思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一四四五章 北與東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動作的宇文招第八十章 款待第一五六四章 內府也不富第二二零八章 憋屈的精銳第九百二十章 山呼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山放過一山攔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五百八十三章 崔弘度的掙扎第二一零五章 寬心第一六五八章 回家看看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一七七三章 尉遲貞和尉遲霖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一四二四章 韓擒虎的猶豫第一千九十三章 轉角遇見突厥第十二章 接槍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傳第二零八四章 巡撫之信第五百二十六章 總有一天第一一二二章 爲將者第一二六零章 後院火起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一千五十三章 你說了算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九八九章 沁水以南,盡爲漢土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涼意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二零七六章 冀州民心,獻於陛下第二零一八章 城牆上,各懷心思第一五七四章 給李詢的新任務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第一二三八章 自找麻煩第一六六二章 昆陽和滍水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一九三九章 醫療發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