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凱威回國,商議開闢東線戰場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龐躍龍已經來到總參謀部,向牧浩洋彙報了陸戰隊的準備情況,並且代陸戰隊二十萬將士遞交了請戰書。

不可否認,龐躍龍起了好心,辦了壞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不交請戰書,牧浩洋還會有所考慮。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牧浩洋堅持打兩棲登陸戰,很有可能被戚凱威指責偏袒陸戰隊,爲了個人或者小集體,犧牲了國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場兩棲登陸戰的代價並不小。

到戰爭爆發前,中國陸戰隊的規模沒有擴大,登陸艦隊卻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艦隊各有兩支登陸艦隊,常備八個陸戰師縮小到了六個,但是每個師的兵力擴充了百分之五十,等於常備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經過整編後,陸戰隊的作戰能力、特別是獨立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陸戰隊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當時,陸戰隊有六艘兩棲攻擊艦、十二艘綜合登陸艦、十二艘船塢登陸艦與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艦,另外還有二十四艘快速綜合運輸船與八艘液貨運輸船,每支艦隊的登陸艦隊都能一次性投送一個陸戰師。如果徵用民船,任何一支艦隊都能在登陸作戰行動中投送兩個陸戰師。

可以說,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兩棲力量。

要知道,美國陸戰隊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證在一個戰場上投送兩個陸戰師,而且美國陸戰師的規模不比中國陸戰師大多少。

當然,中國陸戰隊也有所欠缺,比如沒有航空打擊能力。

因爲裝備了F-35B等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美國陸戰隊具有獨立的航空隊,也就能夠自行爲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國還沒有富裕花費數千億、甚至上萬億元爲陸戰隊研製與採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程度,因此陸戰隊航空隊主要裝備傾斜旋轉翼飛機,只具備垂直空運能力,不具備空中打擊能力。在執行登陸作戰任務的時候,陸戰隊依然得依靠海軍與空軍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陸戰隊具有足夠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

當時,六個陸戰師的兵力都在一萬八千人以上,其中三個主力陸戰師的常備兵力就超過了二萬二千人,在戰時還能得到適當加強,比如增加一到三個裝甲營、一到三個炮兵營與防空營、或者增加後勤保障部隊,兵力將超過二萬五千人。照此計算,三個主力陸戰師的戰時兵力就在七萬人以上,相當於一個陸軍集團軍。如果算上三個常備陸戰師,則相當於陸軍的兩個集團軍。

雖然陸戰隊還沒有換裝,在裝備質量上比不了陸軍的兩個集團軍,但是在濱海地區作戰有更大的優勢,即陸戰隊能夠得到海軍艦隊全力支持,在後勤保障方面,也比長途奔襲的陸軍更可靠。

事實上,牧浩洋正是出於後勤保障原因,認爲應該動用陸戰隊。

只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三月二十一日,總參謀部的第一次高級將領會議上,戚凱威就明確提出,與其動用陸戰隊,還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團軍直接投送到恆河河口地區,或者由海軍艦隊逆恆河而上,支援陸軍作戰。至於陸戰隊,可以參加後方的工作,比如守衛孟加拉國的港口,幫助艦隊掃蕩河道兩側地區。

顯然,龐躍龍根本沒有打算讓陸戰隊去打雜。

按照他的提議,陸戰隊將在印度東南部地區開闢登陸場,然後進軍德干高原,在恆河平原南面切斷印軍的戰略防線,然後由陸軍從東西兩面發動進攻,協助陸軍掃蕩恆河平原,攻佔印度最富庶的地區。

名義上,陸戰隊是協助陸軍作戰,實際上則是單獨挑起大梁。

當時,印度政府已經逃往班加羅爾,放棄了新德里,因此掃蕩恆河平原只是一次超長距離行軍,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性。真正的戰場在恆河平原南面,即陸戰隊的進軍路線上,因爲印軍肯定會據守德干高原,阻止中國軍隊南下攻佔印度半島南部地區,甚至會以德干高原爲根據地反攻恆河平原。

真要像龐躍龍說的這麼打,那麼陸軍就成了配角。

顯然,戚凱威怎麼也不可能同意這樣的作戰計劃。

結果就是,這場會議變成了戚凱威與龐躍龍的吵架場。

會議結束後,牧浩洋先找到戚凱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首先由陸戰隊開闢登陸場,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則由陸軍充當主力,陸戰隊負責掃蕩沿海平原地區,至於攻佔恆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問題。

爲了得到戚凱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理由。

只有這麼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後勤保障問題,不然陸軍根本沒有可能在印度半島腹地推進一千多公里。說得準確一點,如果戚凱威打算用手裡的兵力打贏這場戰爭,而不是請求總參謀部增兵,那麼就得這麼打。

戚凱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點。

要知道,在制訂戰爭計劃的時候,戚凱威只提出了動用四個集團軍,而且保證能在半年內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雖然當時,戚凱威只提到攻佔新德里、掃蕩恆河平原,沒有提到進軍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訂的地面戰爭方案,根本就沒有包括後面這部分,但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要不要進軍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說了算,因此在作戰任務分配上,戚凱威必須向牧浩洋妥協。

以當時的情況,進軍德干高原已經不是什麼懸念了。

原因很簡單,黃瀚林已經向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與孟加拉國當局做出承諾,將妥善的結束這場戰爭,儘快使南亞地區恢復和平與穩定,不會因爲戰爭的遺留問題對印度周邊國家造成影響。

要知道,最大的影響就是戰爭遺留問題,即由戰爭產生的難民。

如果這些難民涌入周邊國家,肯定是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而這也正是周邊國家心存餘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發難民潮,唯一的選擇就是避免印度打內戰。

如此一來,中國軍隊就得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必須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前剷除印度前政權。

從手段上講,就必須攻佔印度全境。

也許不用佔領印度全境,但是必須保證徹底消滅印度前政權。

顯然,只有進軍德干高原,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樣一來,戚凱威就不得不面對增兵問題。如果牧浩洋卡住這個問題,戚凱威就將進退兩難。如此一來,由陸戰隊分擔部分作戰任務,成爲了折中選擇,即通過增派陸戰隊來增加作戰部隊。

當時,除了增兵,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後勤保障。

完全依靠陸路運輸的話,別說只投入四個集團軍,即便再動用四個集團軍,也不見得能夠保證暢通無阻。以當時的情況,在選擇陸路運輸之後,就必須向同盟國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戰部隊的只有巴基斯坦。

問題是,在政治層面上,肯定不應該讓巴基斯坦介入過深。

相對而言,印度民衆對中國還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經積累了數十年,顯然不會歡迎巴基斯坦軍隊。

也就是說,如果出動巴基斯坦軍隊佔領印度,只會使矛盾嚴重化。

至於斯里蘭卡與孟加拉國的地面部隊,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麼。

如此一來,陸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印度半島深入印度洋,東面是孟加拉灣、西面是阿拉伯海,有衆多深水良港,還有大量可以供船隻停泊的天然港灣,因此海路能夠有效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陸戰隊伴隨陸軍向南推進,奪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縮短地面補給線的長度,而且陸軍不用在乎是否守得住戰線後方,因爲補給是來自大海的方向,即戰線側翼,而不是來自戰線後方。

也就是說,陸軍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進,實際上是打的一場戰略運動戰。

可以說,戚凱威不可能拒絕牧浩洋的提議,必須在作戰問題上向陸戰隊妥協,而且牧浩洋也保證給予陸軍足夠高的地位,並且由陸軍主導進攻行動,陸戰隊只是在側翼配合陸軍發起進攻。

說服了戚凱威後,牧浩洋在當天晚上把龐躍龍請到家裡,兩人好好談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總參謀部高級將領會議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戰方案,戚凱威與龐躍龍都沒有表示反對。

當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首府,向黃瀚林彙報工作。

與黎平寇一樣,黃瀚林很少過問軍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戰目的,即按照原定計劃在半年內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至於怎麼打,那是總參謀長的事情,作爲元首,他只關心能否達到最終目的。

晚上,戚凱威就乘專機返回了伊斯蘭堡。

龐躍龍在總參謀部多呆了幾個小時,於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陸戰隊的運輸機飛往南安達曼島。

今後,南安達曼島將成爲陸戰隊進軍印度半島的大本營。

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9章 做徹底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55章 兩強相爭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62章 戰略意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93章 鋌而走險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章 禁運效果第44章 艦炮怒吼第9章 十萬火急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90章 獨木難支第64章 直接證據第99章 妥協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7章 運氣不錯第24章 裂痕第15章 風頭正勁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3章 全權顧問第21章 奪回失地第65章 門檻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78章 廣泛動員第7章 關聯性第24章 勇敢面對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89章 輪番轟炸第16章 暗藏殺機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59章 盟軍第90章 機遇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91章 迎難而上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80章 歸宿第17章 決戰之前第2章 離弦之箭第39章 糧食危機第84章 青出於藍第37章 小國海軍第228章 導火索第39章 戰禍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3章 底線第49章 第二戰場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61章 戰略打擊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6章 窗戶紙第52章 大獲全勝第71章 新理論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49章 疑點重重第257章 切入點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3章 朋友第91章 迎難而上第50章 沉默第6章 戰略籬笆第2章 唯一選擇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74章 迴歸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3章 科技戰略
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9章 做徹底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55章 兩強相爭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62章 戰略意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93章 鋌而走險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章 禁運效果第44章 艦炮怒吼第9章 十萬火急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90章 獨木難支第64章 直接證據第99章 妥協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7章 運氣不錯第24章 裂痕第15章 風頭正勁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3章 全權顧問第21章 奪回失地第65章 門檻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78章 廣泛動員第7章 關聯性第24章 勇敢面對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89章 輪番轟炸第16章 暗藏殺機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59章 盟軍第90章 機遇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91章 迎難而上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80章 歸宿第17章 決戰之前第2章 離弦之箭第39章 糧食危機第84章 青出於藍第37章 小國海軍第228章 導火索第39章 戰禍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3章 底線第49章 第二戰場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61章 戰略打擊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6章 窗戶紙第52章 大獲全勝第71章 新理論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49章 疑點重重第257章 切入點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3章 朋友第91章 迎難而上第50章 沉默第6章 戰略籬笆第2章 唯一選擇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74章 迴歸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3章 科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