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劉宏大發雷霆,要將張懿鎖至京師治罪。
幸虧太尉楊賜代爲緩頰,劉宏才暫時擱置前議,但下詔剝奪了張懿中郎將的職銜。張懿從比二千石的品秩打回原形,專任六百石的刺史。
去年冬,太尉許彧被免,楊賜從太常升任太尉。
在這之前,司徒陳耽與議郎曹操攻擊太尉許彧、司空張濟阿附常侍,選任非人,“放鴟梟而囚鸞鳳”,遭到許彧、張濟及其背後的常侍反擊,陳耽被免職,曹操則有身爲九卿之一大鴻臚的父親曹嵩撐腰,無事,仍舊擔任議郎。
但許彧、張濟畢竟吃相太難看,在朝廷衆臣的壓力下,劉宏便將許彧免職,以楊賜代之。
三公位置上,太尉楊賜、司徒袁隗,都屬於士大夫一派,在與宦官的鬥爭中扳回一城。
劉宏命使匈奴中郎將王柔,率領本部戰士及南匈奴騎兵征討關羽。
王柔出身太原王氏。王氏世仕州郡爲冠蓋,主支祁縣王氏名聲更大。
祁縣王氏的風雲人物當屬王允。
王允生於公元137年,本年四十七歲,少年時與同郡人郭泰郭林宗交好,郭泰稱他的進步“一日千里”,有“王佐之才”。
王允年十九,爲郡吏。小黃門趙津貪橫放恣,王允奏報太守後,將其捕殺。後得罪新任太守、常侍子弟王球,遭到陷害。時任幷州剌史的鄧盛闢王允爲別駕,加以保護。鄧盛現爲九卿之一的太僕。
王允剛直不阿,鋒芒畢露,朝野皆聞其名。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爲侍御史,與被大名士陶丘洪稱爲“二龍”的東萊人劉岱做了同僚。
王柔、王澤兄弟也沒辱沒王氏。兩人少年時曾拜訪郭泰,被後者評價爲“皆二千石才也”。
王柔文武兼資,從郡吏起步,歷任縣令長,政績突出,仕途順利,幾年前接替被誅殺的張修任使匈奴中郎將。雖然名氣不如王允大,但秩俸比王允高。
關羽去年刺殺董卓之後,王柔就聽到過他的名字,但覺得只是一個武夫,沒太放在心上。
後關羽擊敗秀延胡,以漢人之身而吞併投鹿屠各,名聲傳至南匈奴,才讓王柔真正重視起來。
王柔曾對左右道:“關羽此人,以漢御胡,足見其能。又不擄掠,可見仍有悔改之意。若朝廷得而用之,未嘗不能成爲涼州三明。”
左司馬高睿不以爲然,道:“王公過於高看此賊了,其不過是一個鄉野農夫,如何能跟本朝名將相比?”
張懿大敗關羽,殺戮甚重。王柔聽了,暗自惋惜。
不料關羽敗而復起,且變得更加狡猾狠辣,肆意抄掠,幷州數郡皆受其害。
張懿不能禁。
朝廷詔令下到美稷。
王柔多方蒐集消息後,也覺得有些棘手,考慮採取懷柔手段。他立即寫了奏章,緊急報送朝廷。
在等待朝廷答覆期間,王柔沒閒着,去見南單于羌渠。
羌渠任單于已數年,但其威望始終上不去,能調動的只有其本部戰士。無論左部還是右部,都不怎麼賣羌渠的賬。
這幾年鮮卑經常入侵邊郡,王柔奉朝命也多次調匈奴士兵與鮮卑作戰。雖能將鮮卑擊退,匈奴兵也有損傷。過去朝廷是會進行賞賜和撫卹的。這些年朝廷財政困難,天子摟到懷裡的錢又是隻進不出,別說賞賜了,連撫卹都很難足額。匈奴士兵怨聲載道,都不願意服從徵調。
王柔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有跟各渠帥不停畫餅。
羌渠挪動肥胖的身軀,出屋迎接王柔,噓寒問暖,十分熱情。
他爲前任使匈奴中郎將張修所立,本就不受匈奴各部待見,沒有王柔兩千精銳漢騎在側,單于的位置都坐不安穩,怎能不對王柔熱情呢?
至於諸部不滿?
羌渠暗自腹誹:“除非我把單于之位讓給爾等,不然我做什麼,你們都會不滿。那我還在乎爾等作甚?”
寒暄已畢,羌渠問道:“不知中郎將到此,有何指示?”
王柔道:“怎敢說是指示,柔奉朝廷詔令辦事而已。賊寇關羽,肆虐幷州,襲擾三輔,天子震怒,命柔與單于併力討之。”
羌渠吃驚道:“中郎將指的是刺殺董仲穎的關長生?”
王柔道:“正是。”
羌渠道:“此人不是被幷州刺史張公誅滅了嗎?”
王柔道:“單于消息落後了,關羽死灰復燃,張公不能禁。”
羌渠派人將兒子於扶羅叫來,問他:“你上次隨幷州張公討關長生,大勝而歸,現在這人又重新活躍起來,你可知道?”
於扶羅看到王柔在,立即猜到他的用意,心思轉動,對羌渠道:“回稟父親,兒知道一些。關長生攜家小老弱向西投了劉虎,現在漢境內寇掠的乃其帳下精銳,全是騎兵,約百餘人。”
王柔道:“右賢王所言不差。那關羽一人雙馬,來去如風,官兵無法追及,疲於奔命,還常爲其所乘。”
右賢王類似於中原朝廷的儲君。
於扶羅問道:“關羽皆騎兵,我等也很難追上他吧?”
王柔笑道:“何須追他?兵法雲,攻敵所必救。我等徑去金河屠各要人便是。”
於扶羅不語。
羌渠吃驚道:“劉虎帳下控弦之士不下於三千,可不是好惹的。”
王柔收起笑容,淡淡道:“我等若集合五千控弦之士呢?劉虎膽敢不服,就讓金河屠各自此除名便是。”
羌渠道:“我等哪來的五千騎兵?”
王柔伸出右拳,道:“某可出騎兵一千。”展開拇指。
“單于出騎兵一千,左部一千,右部一千,其餘各部合兵一千,這不就五千了嗎?”每一千兵,就展開一根手指,最後五指張開,化成一掌。
王柔並掌如刀,用力往下一劈,殺氣騰騰地道:“有此五千兵,誰敢不服?”
羌渠張口結舌地道:“諸部豈肯出兵?”
王柔森然道:“不出兵就是抗命。某忝爲使匈奴中郎將,職責就是監護匈奴諸部。凡抗命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