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

橘林館,劉備、關羽夜宿於此。

一場關係未來長遠的談話也將在此展開,是大漢軍制最終定型的框架問題。

未來軍制、兵權劃分是握在田信手裡的,現在握在劉備、關羽手裡。

軍制決定着今後執政的主次,究竟是大將軍比丞相高,還是丞相比大將軍高。

東漢光武帝以後爆發的各種政變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穩定、名正言順的丞相府來管理國家。

所以外戚、宦官圍繞着皇帝不斷爭權,士族又在其中兩頭受氣……不管外戚、宦官誰贏,總有一部分士族會被清洗掉。

長久以來,士族對這種格局自然不滿,出現抗爭情緒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種抗爭情緒引發第一次、第二次黨錮事件,也將士族的抗爭情緒引爆,不願意再忍受這種格局,力圖改革,割掉外戚、宦官的命。

軍制的番號沒什麼好討論的,大概會有十一支常備軍,禁軍、衛軍、五軍,以及邊軍性質的四方府兵。

如果還要多加兩個常備軍,可能就是兩支近海水師艦隊,維持十三支常備軍。

也不在各軍的詳細編制,戰爭平息後,除了府兵外,餘下各軍肯定要縮編,效仿北軍五校營作爲架子師,只保持三分之一編制。

換言之,如前軍四十二營兵,可能戰後會縮編到十四個營,每個營又縮編到三分之一,實際只有五個營四千餘人。

作爲補充,則是郡尉徵發的郡兵、衛士,輪番在禁軍、衛軍、五軍之中服役;遇到動員時,往框架裡填充郡國兵。

軍制、動員體制向漢初靠攏……這都是大家都有底線的事情。

唯一拿不準,最敏感,可能爆發政變的關鍵點在於這十一支軍隊的分配方式。

三恪家族自帶北府、前軍、右軍;劉備手裡現在握着中軍、後軍、衛軍、西府,馬超手裡握着左軍。

還需要建立三支,即南府、東府和禁軍。

禁軍是劉備返回成都就要着手組建的,禁軍體系也是現成的,即北軍五校營,虎賁、羽林左監、右監這八個營部隊。

京都何等重要,衛軍只負責外圍戍守,京城以內甚至城門都不能跟衛軍發生交接,要設立城門校尉專管。

而禁軍又是駐紮協防爲主,各宮有宮令、宮門有司馬、門侯,都城區域內的各都亭又有亭長維持治安。

禁軍、衛軍各有側重,並不參與都城的治安、崗哨工作。

禁軍組建是劉備的自留地,那麼南府、東府組建,就需要一起商議。

等這十一支常備徹底建立後,怎麼維持內部的軍權平衡,也需要制定一個底線。

這並非劉備、關羽的空想,而是有例可循的……三家分晉的晉,晉國內部六卿輪流執權,六卿的根基就是六軍。

以此爲鑑,優化漢軍內部的兵權均衡。

所謂均衡,就是要避免一家獨大……也就是要避免田信一家獨大。

以田信的功勳、威望都能遵守這個底線,那後來的三恪家族繼承人,也只能遵從。

今後軍權註定牢牢把控在軍功貴族手裡,這是建立三恪家族時就已經註定的事情。

除非發生一起各種巧合撞在一起的土木堡之敗,否則三恪家族及大小軍功侯家族一代代前赴後繼,足以牢牢掌控兵權。

這也意味着大將軍、大司馬、太尉這三個公位會落在軍功貴族手裡。

相對應的,丞相的位置就不好爭取。

但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準?

諸葛亮之後,沒有田信的認可,誰能坐穩相位?

到時候不管誰做丞相,跟田信本人做丞相沒區別。

所以沒必要限制軍功貴族出將入相的發展道路,只要維持好軍權平衡,那許多問題出現後,各方都可以坐下來討論解決,而不是用武力、蠻橫姿態解決問題。

那麼,自己今後掌握多少軍隊纔能有安全感?今後別的大將軍掌握多少軍隊,才能想爲害,又無法成功?

長屋內油燈昏黃,關羽在一側不做反應,如同一個誓言公證人。

劉備也不着急,任由田信思索這個問題。

桌面上擺着十一個兵棋,象徵今後的兵權。

世上最難的就是信任,如果能把這份信賴傳承下去,對四個家族的好處實在是太多。

唯有實力相近,又有共同目標,才能維持合作,保持信任。

所以十一支軍隊,今後自己主政時,任何一家最多時只能掌控三支,包括天子宗室。

禁軍、衛軍還有都城治安力量,是皇帝、劉家的。

三恪家族各自保底一支軍隊,四個家族拿走五支,還剩六支。

中軍應該放在都城,作爲歷任大將軍的直管軍隊,握着中軍,大將軍也能維持威信。

如果劉家、宗室中有賢才,可以做大將軍或四方將軍,那劉家將達到理論上的上限,可以掌握三支軍隊。

四支府兵,只要打下關中,這些番號會落到三恪家族手裡,所以今後三恪家族掌握的根本嫡系軍隊,將是府兵。

但四府兵中有一支是殘廢狀態,即南府兵,這是將要爲解決南中問題而設立的府兵。

初代人選都選好了,就是前軍副將夏侯蘭。

夏侯蘭、馬超這些人打完廣州、豫章,恰好也是自己練好蠻兵的時候,夏侯蘭將會率領嫡系及這支蠻兵前往巴郡待命。

這支軍隊的番號可能是平南府,或安南府,或者鎮南府。

等南府永鎮滇黔後,這支軍隊只會成爲地方駐軍,對朝政影響力最小。

自己的北府兵也會一分爲二,願意跟自己去關中的則前往陳倉一帶屯軍,並跟魏延換番號,更易西府。

北府今後可能會駐屯在雁門、雲中等地,是屬於張家的力量。

東府自然是關家的,今後會鎮在吳越之地。

府兵在四邊,廣州、交州還缺一個南洋伏波軍;東海、朝鮮一帶還缺一個北洋橫海軍。

這六支軍隊是定死的,禁軍、衛軍、中軍也是限定的,只有前後左右四軍是自由可以流動的,各家可以競爭這四軍。

所以理論上劉家最多掌握禁軍、衛軍,以及五方軍中的任何一支;三恪家族則是府兵一支,四方軍一支,大將軍專屬的中軍一支,也是三支。

考慮這個問題時,趙公馬超幾乎沒有存在感。

天下英才太多了,等天下統一,四個家族合力才能守住兵權;就馬家現在青黃不接的狀態,馬超的左軍很難順利傳承到兒子手裡。

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三百一十六章 斬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一百八十二章 方面之事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七百七十七章 又見倀鬼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圖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五百零二章 陳乃新國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七百零一章 險惡第六十三章 欲相持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八百二十二章 毒計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五百七十五章 輔國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用餐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七百六十五章 遊說第八百零五章 五十年盛世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三百八十八章 巧合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七百零九章 姜維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六百三十九章 缺乏信任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三百五十五章 釣魚第三百三十章 道不同第七十章 貫甲馳一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在意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三百七十九章 光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五百九十二章 講故事第五百零六章 當面第九十三章 畫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第二百零五章 興滅繼絕第三百零七章 破家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三百八十四章 募兵第三章 嚮導官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一百三十六章 疲憊第四十章 糜芳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七百四十四章 夏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思退路第六百六十四章 寶藏青年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興洲第三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三百一十三章 西北風第二十章 夜中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六百二十一章 孝廉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
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三百一十六章 斬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一百八十二章 方面之事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七百七十七章 又見倀鬼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圖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五百零二章 陳乃新國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七百零一章 險惡第六十三章 欲相持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八百二十二章 毒計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五百七十五章 輔國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用餐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七百六十五章 遊說第八百零五章 五十年盛世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三百八十八章 巧合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七百零九章 姜維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六百三十九章 缺乏信任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三百五十五章 釣魚第三百三十章 道不同第七十章 貫甲馳一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在意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三百七十九章 光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五百九十二章 講故事第五百零六章 當面第九十三章 畫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第二百零五章 興滅繼絕第三百零七章 破家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三百八十四章 募兵第三章 嚮導官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一百三十六章 疲憊第四十章 糜芳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七百四十四章 夏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思退路第六百六十四章 寶藏青年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興洲第三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三百一十三章 西北風第二十章 夜中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六百二十一章 孝廉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