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三戰定中原(下)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劉和這頭溫和的獅子從來不會輕視任何一個對手,特別是對付曹操這樣文功武略的豪雄,更是不動則已,一動就要畢其功於一役。

張燕和三位前黑山小帥率領的黑山大軍前來助戰,算是真正掀起了圍攻兗州和豫州的高氵朝,等到申息軍和鎮北軍同時加入正面戰場之後,曹氏勢力在兗州和豫州也就走到了盡頭。

曹操在劉和的幾路大軍圍向昌邑之前,也曾派出心腹向江東孫堅求援,痛心疾首地陳述自己若是敗亡,曹氏的今天必然便是孫氏的明天。原本還想繼續觀望的孫堅,被曹操面臨的嚴峻形勢下了一跳,他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決定派出一支偏師從壽春方向增援沛郡的夏侯淵。然而,當孫策帶着兩萬江東精銳越過淮河時,卻遇到了早已等候多時的太史慈。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而太史慈在北方則有忠義無雙的名號,兩人見面之後,心中少不得較量一番的心思。太史慈手中原本掌握了十幾門火炮這種威猛的大殺器,只要用出來,估計孫策當場就能被幹掉,但太史慈知道此時不是與江東交惡的時機,所以決定以震懾爲主,並不打算過多地殺傷江東精銳。孫策陡然之間遭遇了名將太史慈,也是不敢託大,沒有冒然發動攻擊,而是派人在前搦戰,希望能跟太史慈來一次堂堂正正的陣前鬥將。

太史慈遂了小霸王的心願,就在淮河之畔與孫策大戰了一百回合,然後用長槍將孫策拍落馬下,任憑江東士兵將孫策搶回大營。

孫策雖然勇猛,卻也不是沒有腦子的魯莽之輩,他已經知道了太史慈的態度,於是帶着隊伍返回壽春,不再摻合劉和與曹操之間的大戰。

曹操最終沒能指望到荊州和江東的援兵。而劉備已經灰飛煙滅,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曹操所能面對的只有一場接一場的失敗,然後被圍困於昌邑城內。

先是駐守泰山郡的于禁和呂虔部相繼被打敗,于禁做了俘虜,呂虔在守城作戰時陣亡,結果泰山郡喪失。接着是死守沛郡的夏侯淵無法抵擋臧霸、管亥和孫輕、杜遠、王當率領的十萬大軍圍攻,戰死在譙縣,然後沛郡失守。然後是駐守陳留的曹仁難以抵擋申息軍和鎮北軍的猛烈攻擊,一路向東撤退。最後撤回了昌邑城外。

因爲在戰前劉和與曹操曾經達成了協議,所以兩方雖然接續交戰,但普通百姓遭殃的還算少數,劉和麾下的部隊一旦佔領了新的郡縣,立刻便有朝廷任命的官員前來赴任,負責安撫百姓,減輕戰爭造成的損失。

等到曹軍全都回撤至安邑一帶時,劉和調遣各路攻曹大軍緩緩而來,繞着安邑城形成了一個方圓百里的包圍圈。

戰事至此。已經毫無懸念,剩下的便是慘烈的攻城之戰。

爲了見曹操一面,劉和從洛陽親自趕往昌邑,隨他通往洛陽的還有龍虎衛攜帶的百門大將軍炮。

昌邑城下。劉和派人向曹操喊話,曹操慨然出城,與劉和在沙場上相見。

劉和請曹操觀賞百門大將軍炮齊鳴的壯觀場景,曹操看完之後即興賦詩一首。稱讚這種足以改變交戰方式的強大武器。

劉和對曹操說:“該打的仗已經打完了,我不想再看着漢家手足袍澤同室操戈,何不收手?”

曹操笑着問劉和:“此時收手。你能放過跟隨我多年的屬下?”

劉和也笑着回答:“我連李傕那樣反覆無常的人都可以容忍,又怎麼會容不下你手下的人呢?雖然圍攻兗州非我所願,但能逢到你這樣強勁的對手,卻也等於是告訴了天下人,誰也無法阻擋我收攏各州兵權的決心,說起來我還得感謝你配合我打了這一場足以定鼎中原的大戰!”

曹操明白了劉和的心意,於是在沙場之上與劉和對飲三杯,然後返回了昌邑城內。

三日之後,昌邑城頭掛起白色的旗幟。曹操之子曹丕出城向劉和報喪,同時請降。原來那日曹操與劉和見面之後,回城便開始交待身後之事,他要求曹仁和夏侯惇在自己死後不可負隅頑抗,因爲在大將軍炮面前,城內的六萬將士僅憑血肉之軀根本無法阻擋劉和的大軍攻破城池。夏侯惇問曹操何不一起向劉和請降,曹操苦笑着回答說這場大戰因我而起,如今雙方死傷了十萬士兵,總得有人負責。

曹操回城處理完身後之事,在第二日夜間飲下毒酒,帶着尚未實現的人生理想撒手而去。第三日早晨,曹丕便手持曹操的絕筆書信出城來見劉和。

劉和對曹操的自盡深表惋惜,他安撫曹丕,承諾對曹氏不會再追究任何罪責,只要曹氏和夏侯氏協助朝廷官員把豫州和兗州的局面迅速恢復,還可以因此而換得一些功勞。

曹丕也是城府深沉之人,他在劉和麪前表現的很恭敬,口中言稱一切都憑劉和做主,曹氏一族和夏侯氏絕對不會陽奉陰違。劉和於是要求昌邑城內的守軍全部出城繳械,接受朝廷的精簡和整編,曹氏一族和夏后氏的主要人物全部前往洛陽定居,其餘附屬人物則返回老家譙縣隱居鄉里。

面對城外近二十萬大軍和數百門大小火炮,曹仁和夏侯惇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心思,他們牢記着曹操臨死之前的叮囑,帶着城內的士兵從四道城門中走出來,然後排着整齊的隊伍向劉和的大軍投降,接着被各路部隊分批帶走,離開了兗州這塊熟悉的土地。

劉和在收編了兗州和豫州的軍隊之後,沒有急着調動大軍向南對付孫堅,而是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

朝廷隨後任命幽州牧劉惠出任兗州牧,任命寧州牧杜幾出任豫州牧,任命劉放接替了幽州牧,任命國淵接替了寧州牧。

劉惠是最早追隨劉和的屬下之一,又在幽州這塊劉和的根基之地從政多年,正好可以把幽州的成功經驗帶到已經開始部分改革的兗州來。推動兗州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杜幾是文武全才,有着長期在邊塞統領軍政的經驗,劉和將他放在豫州這塊與荊州和江東交界的地方,自然是委以重任,有着防備和牽制劉表與孫堅的用意在內。

又過了一年,兗州和豫州已經徹底歸於中央朝廷的管理之下後,朝廷的政體改革正式啓動。

先是朝廷恢復了丞相制,但不設左右丞相,只設一位總管全國政事的丞相,在丞相之下又設了三位副職。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內史令,負責在皇帝與丞相之間溝通,同時協助和監督丞相完成肩負的職責。劉虞作爲大漢復興的首功之人,自然被委任爲丞相,而盧植則被任命爲尚書令,統領尚書檯的事務。劉表被朝廷任命爲中書令,可以暫時不來洛陽赴任,他在洛陽的職事暫由中書丞(中書令副手)鍾繇來擔任。蔡邕被朝廷任命爲內史令。

在丞相和三位副丞相之下,朝廷又設立了吏、禮、宣、戶、刑、農、工、商、財、礦等十數個部。每部有長官一名,副職兩名。

從朝廷的頂層的這番改變來看,既有後世三省六部的影子,但又很多的不同。這自然又是出自劉和的考慮和設計。比如,後世的三省六部之上並無大權獨攬的丞相,而六部之中有個兵部,卻沒有出現在劉和搞出來的這十幾個部之中。在劉和的設計中。大漢未來的政體是要朝着君主立憲的方向發展,因此必須要提高丞相的職務,使得丞相能夠有實力來限制皇帝的權力。避免一兩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送葬了一個帝國。

丞相的職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丞相負責管理軍政大計或其他要務,並輔佐皇上處理國家大事。逢有機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議,避免專斷。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諮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度。丞相具體職權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保存。西漢時御史大夫輔佐丞相,職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務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處置

作爲後來人,劉和縱覽史書,從來沒有發現丞相造反奪取了皇帝君權的事例,反倒是那些廢除了丞相把君權高度集中在手裡的皇帝,最終都把帝國帶進了覆滅之地。因爲這裡面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丞相雖然總攬全國的軍政大事,但他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且在劉和的設計中,軍隊這一塊是獨立出來與內政官員並列的,所以丞相一個人的權力再大,也無法發動一場顛覆皇權的內亂。

皇帝作爲帝國的象徵和最高決策者,他不需要也不應該事事插手,他要做的是監督丞相和內閣官員,避免權力被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想要讓帝國長久維持下去,皇帝不僅不能專制集權,反而應該將無上的權力合理的分配下去,這樣在遇到重大變故的時候,好歹還有一羣人維護帝國的完整和統一。

朝廷在任命內政官員的同時,也對軍隊的體制進行了變革。劉和頭上頂着的兵馬大元帥依然保留,在朝中與丞相的地位相同,在兵馬大元帥府中設置樞密院,樞密院內又設東西兩府,其中東府長官負責作戰和平叛,西府長官負責訓練和裝備後勤。

一位丞相,三位副相,再加上一位大元帥和兩位副職,便組成了大漢的最高權力機構,也就是內閣。

在皇帝之下,除了丞相和大元帥負責政事和軍事,還單獨設立了議政院、立法院、監察院、審判院四個由皇帝和內閣雙重領導的機構。

之所以叫做雙重領導,既是爲了防止皇帝利用這四院來架空甚至是迫害內閣大臣,也是爲了防止內閣大臣矇蔽皇帝。

當議政院就一個重大的政治議題進行討論分析時,作爲皇帝和內閣大臣可以列席旁聽,也可以在會上陳述自己的想法觀點,但不得干擾議政院的投票公決。

當立法院廣泛徵集全國各地的民意制訂出一部律法之後,先提交議政院進行最後的審覈討論,一旦議政院投票通過,則皇帝和內閣大臣也要嚴格遵守,無權廢除和中止。

監察院負責監督糾察上至皇帝,下到百官,一旦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則可以提交審判院,由審判院根據大漢的律法對相關人員進行審判。皇帝和內閣大臣對監察院的執行公務有知情權,但不得插手干涉,而審判院做出最終的審判之後,皇帝在一年之中有三次特赦權,丞相和大元帥各有一次特赦權,其他內閣大臣則有一次複審權。特赦權只能免除死罪,但不能免除其他刑罰。(……)

第38章 相遇第243章 沒有吃白飯的第189章 說服第318章 三人成虎第351章 自尋死路第268章 海陽水師第132章 大練兵(中)第481章 借糧第231章 梟雄末路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522章 赤子之心第262章 藍第539章 政教合體第135章 旁觀者清第299章 香餑餑第343章 君子不器第398章 喬遷之喜第44章 當面豎中指第336章 軻比能的圖謀第89章 殺伐果斷第276章 插翅難逃第25章 張網以待第267章 鎮北軍和度遼軍第394章 各說各話第208章 亂世孤島第99章 引狼入室第185章 飛熊軍被坑第159章 高手對決第189章 說服第237章 馬城二三事第448章 長安又亂(下)第494章 天正教在行動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10章 豈能無信第266章 漁陽屯田第411章 富貴最是動人心第192章 激戰長安(中)第126章 吃火鍋,過年第529章 袁譚西逃第25章 張網以待第224章 徐晃對郝昭第102章 三進三出(中)第20章 土鱉的志氣第304章 明修棧道第74章 摟草打兔子第526章 三韓來人第447章 長安又亂(中)第246章 北訪(上)第304章 明修棧道第350章 大戰開始第56章 苦肉離間計第35章 烈火燎原第399章 豫州小強第82章 沙場秋點兵第232章 請鱉入甕第402章 中庸劉表第34章 安眠風暴眼第511章 大雪兆豐年第532章 皇叔來了第232章 請鱉入甕第101章 三進三出(上)第291章 連鎖反應(中)第33章 夜襲第98章 重任第358章 滾!第321章 鬥嘴第7章 倒驢不倒架第190章 有德者居之第446章 長安又亂(上)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417章 杯酒釋懷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111章 噼裡啪啦被打臉第492章 團隊的巨大力量第298章 有人開心有人惱四零一章 野心就像草第229章 好鋼用在刀刃上第355章 誰偷誰第165章 冠禮與親事第206章 驚喜連連第501章 二張會馬城第105章 艱難脫險第317章 虎頭蛇尾第366章 迫不及待的鮮于銀第378章 入谷第340章 澆水築冰城第150章 緊急回援第207章 人才大豐收第157章 後怕第428章 弄巧成拙第22章 怦然心動第41章 公子來信第121章 父子相見,一頓忽悠第371章 歸順第507章 管殺還管埋第93章 “面試”第486章 醫聖仁心第156章 插翅難逃第5章 巧舌如簧第271章 後花園
第38章 相遇第243章 沒有吃白飯的第189章 說服第318章 三人成虎第351章 自尋死路第268章 海陽水師第132章 大練兵(中)第481章 借糧第231章 梟雄末路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522章 赤子之心第262章 藍第539章 政教合體第135章 旁觀者清第299章 香餑餑第343章 君子不器第398章 喬遷之喜第44章 當面豎中指第336章 軻比能的圖謀第89章 殺伐果斷第276章 插翅難逃第25章 張網以待第267章 鎮北軍和度遼軍第394章 各說各話第208章 亂世孤島第99章 引狼入室第185章 飛熊軍被坑第159章 高手對決第189章 說服第237章 馬城二三事第448章 長安又亂(下)第494章 天正教在行動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10章 豈能無信第266章 漁陽屯田第411章 富貴最是動人心第192章 激戰長安(中)第126章 吃火鍋,過年第529章 袁譚西逃第25章 張網以待第224章 徐晃對郝昭第102章 三進三出(中)第20章 土鱉的志氣第304章 明修棧道第74章 摟草打兔子第526章 三韓來人第447章 長安又亂(中)第246章 北訪(上)第304章 明修棧道第350章 大戰開始第56章 苦肉離間計第35章 烈火燎原第399章 豫州小強第82章 沙場秋點兵第232章 請鱉入甕第402章 中庸劉表第34章 安眠風暴眼第511章 大雪兆豐年第532章 皇叔來了第232章 請鱉入甕第101章 三進三出(上)第291章 連鎖反應(中)第33章 夜襲第98章 重任第358章 滾!第321章 鬥嘴第7章 倒驢不倒架第190章 有德者居之第446章 長安又亂(上)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417章 杯酒釋懷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111章 噼裡啪啦被打臉第492章 團隊的巨大力量第298章 有人開心有人惱四零一章 野心就像草第229章 好鋼用在刀刃上第355章 誰偷誰第165章 冠禮與親事第206章 驚喜連連第501章 二張會馬城第105章 艱難脫險第317章 虎頭蛇尾第366章 迫不及待的鮮于銀第378章 入谷第340章 澆水築冰城第150章 緊急回援第207章 人才大豐收第157章 後怕第428章 弄巧成拙第22章 怦然心動第41章 公子來信第121章 父子相見,一頓忽悠第371章 歸順第507章 管殺還管埋第93章 “面試”第486章 醫聖仁心第156章 插翅難逃第5章 巧舌如簧第271章 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