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血戰柴桑(二)

坐不住的陳就和張碩很快便接過了指揮權。

在兩人的指揮下,江夏水軍很快便重振士氣,兩隻拳頭重新握起,砸向了江東水軍。

江東軍的艨艟數量不如江夏水軍,雖然有一定的裝備優勢,卻並不明顯。短兵相接之後,江夏水軍很快便展示出了其經驗豐富的一面,大量的江東水軍戰死落水,不少艨艟戰船被利斧劈爛沉沒。

眼看自家的艨艟越戰越少,周泰和孫瑜頗爲心急

泥彈依舊在不停的拋射之中,效果卻並不如一開始那麼好。

再加上無法對敵船造成毀滅性打擊,泥彈的攻擊頗有些雞肋的感覺。

而弩機發射的鐵矛雖然威力巨大,但發射不易,許久才能夠發射一次,總的來說造成的破壞也不大。

難道要來接舷戰了嘛?

周泰三人的心中不約而同的出現了這樣的想法。

如今戰局膠着,江東水軍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接舷戰已經是最後的選擇了。

既然如此,三人也不遲疑。

很快,傳令兵手中的令旗開始揮舞。

艨艟散開,樓船向前。

在樓船的數量上,江東軍也要略少一些。不過在之前的遠程攻擊中,江夏水軍有幾艘樓船被鐵矛戳爛,已經沉沒,所以江東水軍的劣勢並不是很明顯。

張碩和陳就很快明白了江東軍的打算。

兩人久經水戰,稍微一看,並明白的一清二楚。

接舷戰又怎樣?江夏水軍還沒有怕過誰。

在江夏水軍看來,接舷戰可是他們的強項。

剛剛的作戰之中,江夏水軍損失不小,可那都是江東水軍不按常理出牌的緣故。

說起接舷戰,江夏水軍還真不怕。

而江東水軍此時已經別無選擇,江夏水軍的走舸和艨艟已經圍了上來,樓船上的拍杆終於發揮出了作用。

重物不斷拍打在樓船周圍的小船上,走舸一下便被拍杆打得粉碎。而艨艟被拍杆多打幾下也最終難逃傾覆的命運。

大量的江夏水軍因此而落水。

站在樓船甲板上的江東水軍紛紛持弓弩射擊,不留活口。

“砰砰砰”的碰撞聲不斷響起,這是樓船接舷所發出的聲音。

繩索和木板被搭接在一起,船上的士兵終於迎來了戰鬥。

周泰的坐船也不例外,砰地一聲撞上了一座樓船。這樓船與周泰的坐船大小彷彿,不過陳設極爲考究精美,想來應該是敵軍指揮人員的坐船。

周泰猜的沒錯,這船正是張碩的坐船。

張碩此人殺心極重,每每作戰,總是衝殺在前。

其人尤其是喜歡接舷戰,每一次接舷戰,都能看到張碩的身影。

因此,張碩也得了個“血屠夫”的諢號,在這大江之中,也算是一等一的人物。

周泰當年做過水賊,自然也聽說過“血屠夫”張碩的大名。

自從投奔孫策之後,周泰便知道,自己遲早要和這個血屠夫對上。

因此,當週泰看到身穿單衣,手執長刀而來的大漢,又看到對方船上迎風飄揚的“張”字大旗,便確認他就是張碩。

今日,周泰便要用張碩的頭顱來來他的踏腳石。

“張碩,納命來!”周泰大吼一聲,衝殺過去。

只見周泰一身輕便的皮甲,不帶鐵盔,手中是一杆黑漆漆的大鐵槍,腳上連靴子也不穿,直接衝殺過去。

而那張碩一身單衣,並未着甲,手執長刀,腳上也不穿鞋,原本潔白的單衣已經被鮮血染紅,看上去果然像是“血屠夫”一般。

兩人之所以不穿鞋,是因爲在船上穿鞋反而不利於行動。

“砰”的一聲,兩人手中的武器很快便撞到了一起。

一個是大鐵槍,渾身精鐵打造,沉重堅硬,端的是一把利器。另一個是精心打造的環首大刀,鋒利一沉,舞起來虎虎生風。

兩人甫一交手,便是將遇良才,勢均力敵,心中均是大震。

正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張碩“血屠夫”的諢號也不是撿來的,那可是屍山血海中殺將出來的。

周泰作爲孫策麾下一等一的戰將,武藝自是高強,與淩統的武藝也是在伯仲之間。

如今兩人交手,端的是精彩異常。

鏗鏗鏘鏘,不一會兒,兩人已經迅速交手了數十回合。

兩人的性格頗有些相似,都是那種打起仗來不要命的性格。

《三國演義》曾有如此記載:“卻說孫權與周泰守宣城,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時值更深,不及抵敵,泰抱權上馬。數十賊衆,用刀來砍。泰赤體步行,提刀殺賊,砍殺十餘人。隨後一賊躍馬挺槍,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槍,拖下馬來,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餘賊遠遁。周泰身被十二槍,金瘡發脹,命在須臾。”

這一段描寫,正是體現了周泰打起仗來不要命的性格。

此後,更是因爲神醫華佗出手,周泰方纔保住性命。

如今的周泰與張碩交手,也是不管不顧,很快便身中兩刀。而張碩那裡也不好受,幾十回合過去,他已經身中數槍。

周泰身上好賴還有一層輕便的軟甲,而張碩只着單衣。又打了十幾個回合,張碩便漸漸身處劣勢。

張碩眼看自己負傷,血流不止,體力消耗極大,頓時有些急躁,目眥欲裂,心中悲憤。

只見張碩怒吼一聲,手中長刀揚起,絲毫不顧周泰捅來的的大槍,以身抵槍,讓槍頭穿過腹部,不要命的將手中長刀砍向周泰。

不過張碩顯然高估了自己對疼痛的抵抗,槍頭穿過腹部,那劇痛險些讓張碩抓不住刀柄,分離之下,長刀險些脫手。

而張碩也低估了周泰在生死麪前的反應速度。

如今生死之間,周泰可顧不得什麼面子,只見他鬆開緊握長槍的雙手,一個驢打滾,躲過了張碩這致命一擊。

而張碩顯然沒有料到,自己這最後一擊,並沒有想象中同歸於盡的效果。

周泰有些狼狽的起身,看着張碩躊躇的嘴角,彷彿是苦笑一般,吐出大口鮮血,恍然倒地,已是死得不能再死了。

周泰輕嘆一聲,對於這個“血屠夫”張碩,還是有着不少敬意的。

周泰來不及感慨,很快命人放下張碩的大旗,升起了自己的“周”字大旗。

這一幕立馬讓江夏水軍有些混亂起來。

最高指揮官之一的張碩張將軍戰死了?左先鋒大人戰死了?橫向大江的將軍竟然戰死了?

這是所有江夏水軍官兵心中的疑問。

(第三更,請大家去小說主頁投下票吧!求支持。)

47、刮骨療傷真勇士17、應對143、書院考試(一)28、淮北混亂戰不休(二)128、廬江的安排19、美豔不可方物(二)118、淮南戰事(五)123、傳檄而定29、呂子衡閣中對63、平山越(五)77、洞房花燭夜41、龐統偷聽39、銅陵鎮18、孫伯符大破祖郎(一)11、圍魏救趙之計10、引兵北上戰廣陵(八)138、書院考試前56、去陽羨看看4、火燒下雉城167、襲許之謀23、護山越都督府163、呂布之死166、黨同伐異32、大發神威太史慈46、血戰柴桑(四)67、二女77、女刺客事件(一)98、定淮堡65、平山越(七)94、清公素履毛孝先16、討逆將軍烏程侯孫9、江左風流美周郎56、去陽羨看看91、先登73、內衛司衙門45、茅山叛徒名于吉37、兵圍秣陵79、徐元直自西而來119、孫策的槍63、悲劇的紅鬍子96、陸康之死108、建安二年的消息65、後宮的糾葛1、毗陵城(一)15、襲擾襄陽37、孫策西巡(二)72、關公戰顏良93、袁術的使者12、引兵北上戰廣陵(十)22、臨湘之戰(一)14、江表虎臣徐文向73、坐不住的馬日磾132、周家大院23、孫伯符大破祖郎(六)157、雪夜6、引兵北上戰廣陵(四)27、巡視海鹽縣(一)59、平山越(一)19、沔口水戰(一)28、巡視海鹽縣(二)91、先登94、翩翩貴公子21、挺進沙羨18、孫伯符大破祖郎(一)15、襲擾襄陽113、滿載而歸的海軍102、觀江閣之亂(一)41、龐統偷聽25、蠢蠢欲動曹阿瞞(一)74、荊州戰起121、兵圍壽春46、血戰柴桑(四)79、富春山上14、江表虎臣徐文向144、書院考試(二)105、鄱陽水軍31、烈火焚江62、臨危不懼朱休穆78、女刺客事件(二)157、雪夜37、兵圍秣陵101、會稽的船50、孫策有女35、於糜之死3、石炭油145、書院考試(三)3、引兵北上戰廣陵(一)59、平山越(一)140、偷襲和背叛91、許都來使138、書院考試前43、血戰柴桑(一)165、陳公臺船中對71、三司衙門114、淮南戰事(一)104、銅礦和鑄錢97、視察秣陵縣(二)65、後宮的糾葛153、下邳城外72、關公戰顏良
47、刮骨療傷真勇士17、應對143、書院考試(一)28、淮北混亂戰不休(二)128、廬江的安排19、美豔不可方物(二)118、淮南戰事(五)123、傳檄而定29、呂子衡閣中對63、平山越(五)77、洞房花燭夜41、龐統偷聽39、銅陵鎮18、孫伯符大破祖郎(一)11、圍魏救趙之計10、引兵北上戰廣陵(八)138、書院考試前56、去陽羨看看4、火燒下雉城167、襲許之謀23、護山越都督府163、呂布之死166、黨同伐異32、大發神威太史慈46、血戰柴桑(四)67、二女77、女刺客事件(一)98、定淮堡65、平山越(七)94、清公素履毛孝先16、討逆將軍烏程侯孫9、江左風流美周郎56、去陽羨看看91、先登73、內衛司衙門45、茅山叛徒名于吉37、兵圍秣陵79、徐元直自西而來119、孫策的槍63、悲劇的紅鬍子96、陸康之死108、建安二年的消息65、後宮的糾葛1、毗陵城(一)15、襲擾襄陽37、孫策西巡(二)72、關公戰顏良93、袁術的使者12、引兵北上戰廣陵(十)22、臨湘之戰(一)14、江表虎臣徐文向73、坐不住的馬日磾132、周家大院23、孫伯符大破祖郎(六)157、雪夜6、引兵北上戰廣陵(四)27、巡視海鹽縣(一)59、平山越(一)19、沔口水戰(一)28、巡視海鹽縣(二)91、先登94、翩翩貴公子21、挺進沙羨18、孫伯符大破祖郎(一)15、襲擾襄陽113、滿載而歸的海軍102、觀江閣之亂(一)41、龐統偷聽25、蠢蠢欲動曹阿瞞(一)74、荊州戰起121、兵圍壽春46、血戰柴桑(四)79、富春山上14、江表虎臣徐文向144、書院考試(二)105、鄱陽水軍31、烈火焚江62、臨危不懼朱休穆78、女刺客事件(二)157、雪夜37、兵圍秣陵101、會稽的船50、孫策有女35、於糜之死3、石炭油145、書院考試(三)3、引兵北上戰廣陵(一)59、平山越(一)140、偷襲和背叛91、許都來使138、書院考試前43、血戰柴桑(一)165、陳公臺船中對71、三司衙門114、淮南戰事(一)104、銅礦和鑄錢97、視察秣陵縣(二)65、後宮的糾葛153、下邳城外72、關公戰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