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屯田從來積糧策

太守府。

負責此次調兵出營的荀攸、許仲來向荀貞回報。

“明公,各曲兵馬均已順利調出,現已趕赴魏縣去了。”

“郡兵有無抗令?”

荀攸笑道:“那幾個軍候、屯長和上次作亂郡兵的腦袋還在營中掛着呢,明公之法,他們不敢再抗。”

治兵本來就是這樣,“夫民無兩畏也,畏我侮敵,畏敵侮我”,只有用嚴刑峻法使衆畏我,纔不會不畏敵。

荀貞問許仲:“君卿,剩餘的那幾百郡卒可安置好了?”

“已將之盡數打亂,重新編制。”

“很好。此次我將趙家在郡兵裡的鷹犬悉數調出,需得防趙然狗急跳牆,軍營裡要嚴加戒備。”

許仲應道:“諾。”

荀攸說道:“趁於毒投降、收復魏等縣的機會,把趙家在郡兵裡的耳目、爪牙悉數派出,明公此計甚妙。不過,明公打算如何整治趙家的這些耳目、爪牙?”

荀貞一笑,不答反問,說道:“你說呢?”

荀攸劈手向下,作出斬殺的手勢,說道:“攸出城去營中調兵前,明公給攸了一封密信,命攸交給伯禽,敢問明公,明公可是在信中令伯禽尋機將彼輩誅殺?”

荀攸、許仲均是最親信的人,荀貞不瞞他們,點頭應是,說道:“不錯,我給伯禽了兩個命令,一個是如能以軍法殺之則以軍法殺之,一個是如果他們無違軍法之事,則可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

“魏等縣雖然可能會不戰而降,但畢竟爲賊盤踞日久,治安必不會好,萬一有賊兵嘯聚生事也是有可能的。”

“萬一無賊兵嘯聚生事?”

“有伯禽在,怎可能無賊兵無事?”

荀貞的命令已經下給江禽了,就算無賊兵生事,江禽也會搞出一場賊兵生事的。

荀貞與荀攸相對一笑。

此次領兵的正將是江禽,偏裨是陳褒、高素、李驤、江鵠、陳午,劉備、宣康、李博、簡雍和於毒從行在軍。於毒之所以從行在軍是爲了讓他招降諸縣,而陳褒、劉備等跟在軍中則是爲了方便他們接管縣城,荀貞已寫好檄令,只等拿下魏等縣,他們就可以就地上任。

“明公,此次出兵,有於毒在前招降,魏、元城等縣取之不難,可等取下這些縣後,縣內的賊兵卻是不好安頓啊。”

於毒部曲萬餘,除了死在內黃火拼中的那些,少說還有上萬人,確實不好安頓。

“公達有何高見?”

“彼輩皆積年賊,不能放歸鄉;郡府缺糧,魏臨京畿,也無法養之。攸再三思之,苦無良策。”

於毒手下的這些賊兵大多是積年賊寇,如果放之歸鄉,無異縱虎歸山,遲早會再起亂事。魏郡臨京畿,而且郡府也缺糧,亦無法將之改編,養爲己用。

荀貞問許仲:“君卿,卿有何高見?”

許仲答道:“張飛燕肆虐於常山、中山諸郡,州府久欲圖之,苦無兵用,似可將此萬數賊兵送給州府,供方伯驅使。”

荀攸說道:“州府裡也缺糧,怕養不了這麼多兵。”

許仲說道:“快到麥收時了,州東的渤海諸郡受賊害小,今年或能得豐收,方伯可借糧渤海。”

荀攸還是搖頭,說道:“去年張飛燕問方伯要糧,方伯轉嫁給諸郡,渤海出得最多,其郡中吏民已多不滿,今年方伯如再問他們要糧,他們怕是不會給,即便給,也不會給多。”

許仲平時只管軍事,對冀州的政局不太清楚,聽了荀攸之言,默不作聲了。

荀攸見荀貞笑吟吟地靜聽他兩人爭論,一言不發,心知荀貞或是已有定見,乃問道:“明公可是已有定見?”

“前漢文、武帝時,數次徙民實邊、拓土屯田,我欲效仿之,公達以爲如何?”

屯田是一個久已有之的在戰爭時期的積糧之策,早在前秦時,始皇帝就曾“徙民實邊”,到了前漢,文、武二帝更是多次遷徙民口充實邊地,尤其是武帝,前後四次徙民充邊,“武帝始開三邊,徙民屯田,皆與犁牛”,不過前秦和前漢的屯田大多是在邊地,在內郡的不多。

“明公欲屯田?”

“然也。”

“軍屯還是民屯?”

“民屯。”

屯田分兩類,一爲軍屯,一爲民屯。顧名思義,軍屯就是用士兵屯田,歸軍隊管轄,民屯就是用百姓屯田,不歸軍隊管轄,有獨立的田官系統。

和不能把賊兵養爲己用的主要緣故一樣,魏郡臨京畿,荀貞也不能在這裡搞軍屯,弄個幾千上萬人在京畿邊兒上搞軍屯,其意何爲?恐怕今天命令下去,明天州中和朝廷的質問就會來到,所以只能搞民屯。

荀攸沉思了會兒,說道:“魏郡連年戰亂,民口損失甚衆,田地大片荒蕪,把於毒的賊兵組織起來搞民屯,卻是個一舉兩得之策,只是土地、耕牛、糧種、農具這幾個問題不好解決。”

“趙產精鐵,魏亦有鐵官,農具可從此中來。耕牛少,便多用人力。”

“糧種呢?”荀攸頓了頓,提醒荀貞,“要想再問趙郡借,恐怕是借不來了。”

“趙郡不行,東郡如何?”

“東郡?”

“黃巾亂時,你我從皇甫將軍征討東郡賊,在東郡,我與潁川今太守之父有過一面之緣,與東阿程立也有過一面之緣,我記得那時聽你說,東武陽名士陳宮曾經去過潁陰,拜訪我族,你與他見過,……你說,要是你我分別給王翁、程立、陳宮寫信求助,能不能要來點糧食?”

“王翁、程立、陳宮雖或爲東郡父老、或爲東郡名士,可他們並不是東郡長吏,就算他們想答應明公,空口白牙的,只憑明公的一封信只怕他們也難以說動東郡太守。”

東郡和魏郡雖然相鄰,但分屬兩州。王翁的兒子如今在潁川當太守,程立、陳宮是東郡名士,儘管他們在東郡很有影響力,但只憑荀貞的一封信,料也是難以說動東郡太守。

荀貞說道:“只憑信自是不好說動東郡太守,可如果我不是借糧呢?”

荀攸問道:“明公何意?”

許仲也很疑惑,不知荀貞是什麼意思。

“如果我是換糧呢?”

荀攸、許仲登時瞭然了荀貞的意思,荀攸說道:“明公是想用潁川的糧食換東郡的糧食?”

“正是。”

潁川郡離魏郡較遠,從陽翟到鄴縣,差不多七百里地,但離東郡就近得多了,過了陳留就是東郡。如果荀貞再寫封信給潁川,讓潁川運糧給東郡,東郡太守很可能就會答應借糧給他了。

當然,荀貞也可以直接從潁川借糧,但鄴縣離陽翟太遠,一則太耽誤時間,二則路上損耗太大,不如此法便捷和損耗小。

至於潁川會不會答應,有荀氏在,有陳氏在,有鍾氏在,有荀貞的那些朋黨在,潁川太守肯定無法拒絕,況且再則說了,荀貞也不會白讓潁川出糧,魏郡糧雖不多,錢還是有的。

而再至於潁川、東郡有無存糧,荀貞的此策有無實現的可能?黃巾亂後的這兩年,這兩個郡的境內都無大的兵事,存糧肯定是有的。

荀攸、許仲對視一眼,荀攸說道:“明公此策甚佳,有潁川糧在,東郡的糧定能借來了。”

“君卿,你以爲呢?”

“潁川、東郡境內也不知有無大股賊寇?大批糧食轉運,安全務必第一。”

“我已打聽過了,潁川、東郡,包括陳留境內,現均無大股寇賊,安全可以無憂。”

荀攸說道:“東郡,兗州地也,明公欲問東郡借糧,這件事是不是得先報與州府知道?”

“給州府的上書就由卿來寫吧。”

荀攸應諾。

耕牛、農具、糧種解決了,還有土地。

荀攸說道:“屯田、屯田,無田則無屯。於毒部賊兵上萬,按人耕三十畝,則需三十萬畝地,即使減半也需十五萬畝地。明公,這麼多地從何處來?”

“郡西多山,不行;郡東受賊害小,無主荒田少,也不行。我欲將屯田之地選在郡南。”

郡南,也就是內黃、繁陽等縣了。

荀攸頷首說道:“也確實只有選在郡南了。”

許仲擔心地說道:“十五萬畝地不少,就算選在郡南,只怕也沒有這麼荒地啊。”

荀貞說道:“無主之荒田如果不夠,便向田多客少之家租種。”

郡南長期被賊兵盤踞,一些豪族大姓雖然田地尚存,但家中的賓客、徒附卻所剩不多了,可以從他們手中租種。

但如果租種,問題就又來了,荀攸蹙眉說道:“如是租種,人耕十五畝則就不足,至少三十畝才行。”

一個成年男子每年的口糧約是二十石,而一畝地年產約二三石,按一人十五畝地計算,扣去口糧,每年纔可得到二十石上下的餘糧,豪強大族每年從賓客、徒附那裡收的田租是很重的,即使荀貞以太守的身份要求他們對郡府降低一點田租,可也不能降得太多,也就是說,如果人耕十五畝,郡府每年從中之所得將會寥寥無幾,——這還沒算給屯田耕種者的報酬,當然了,他們是賊兵的身份,荀貞可以不給他們報酬,只管吃住穿就可以,可要想不白忙一場,最少也得人耕三十畝。

荀貞說道:“如果郡南的田地不夠,那也只能另尋別法,在其它縣補上一些了。”

荀攸說道:“也只能如此了!”

“屯田之事,你兩人暫不要對外說起,待我行完縣,選好地方,再對外公佈。”

荀攸、許仲知荀貞這是爲了避免節外生枝,以免趙然等在知道後橫加破壞,均凜然應諾。

……

次日一早,荀貞分別遣人去高邑、潁陰和東郡的東阿、東武陽諸縣,給王允、荀緄和程立、陳宮、王翁送信。

王允的回覆最快,三天後迴文就到了,應允了荀貞的所請,並在迴文裡問荀貞能借來多少糧食,可不可以分給州府一些。

戰亂之時,糧食最珍貴,荀貞哪裡肯分給州府?

他又叫荀攸寫了封上書,在書中說,魏郡本就缺糧,而且現還欠着趙郡數萬石糧,實在是分不出給州府。王允的那一問也只是碰碰運氣,見他不肯借,也就罷了。

潁陰相距較遠,信到後,荀緄還得活動一番,回信不會那麼快就送到。

東阿、東武陽等縣較近,又兩天後,程立、陳宮、王翁的回信分別送到,他們都覺得荀貞的辦法不錯,應該可行,均答應荀貞會盡力去說服東郡太守。

州府裡同意了,程立、陳宮、王翁也答應了,東郡已成功了一半,現在只等荀緄的回信來了。

荀緄的回信遲遲不到。

荀緄的信雖遲遲不到,但捷報卻接到了好些。

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118 三戰盡復東郡地(三)32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三)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5 延攬勇士(上)43 爲今之計76 貴顯何氏兩將軍103 孔德信報刺史病 荀貞再表孫文臺60 文直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31 名重徐州陳元龍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66 子義樹戟喝虎狼36 天下之中洛之陽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66 延攬勇士(下)23 甲光向日來者誰47 武貴立功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28 君子報仇6 尋賢不遇(下)69 丈夫做事應如北風掃雪31 破敵(上)20 名士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14 賊困屋中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22 旋舞105 許顯截擊濟水岸94 願以區區當芹獻2 雙喜臨門(下)30 臨大事從容不迫276 才由天授曹東郡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67 鳳集西鄉(上)62 賜字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6 尋賢不遇(下)16 爲君請功22 文聘(上)25 孟德智略真天授42 馮鞏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0 將戰20 辛璦(中)15 陽城治吏(下)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1 風物迥異江南地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100 英雄豈止班定遠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42 馮鞏10 督郵在此(下)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49 登門14 賊困屋中44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五)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5 風雪夜刺(下)46 恩威並施28 詐降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67 本以霸王道雜之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3 陽翟侯扣使不遣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201 擇婦尋姚問北孫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67 鳳集西鄉(上)7 置彀在此請君入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65 奉孝高臥懷棲逸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
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118 三戰盡復東郡地(三)32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三)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5 延攬勇士(上)43 爲今之計76 貴顯何氏兩將軍103 孔德信報刺史病 荀貞再表孫文臺60 文直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31 名重徐州陳元龍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66 子義樹戟喝虎狼36 天下之中洛之陽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66 延攬勇士(下)23 甲光向日來者誰47 武貴立功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28 君子報仇6 尋賢不遇(下)69 丈夫做事應如北風掃雪31 破敵(上)20 名士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14 賊困屋中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22 旋舞105 許顯截擊濟水岸94 願以區區當芹獻2 雙喜臨門(下)30 臨大事從容不迫276 才由天授曹東郡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67 鳳集西鄉(上)62 賜字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6 尋賢不遇(下)16 爲君請功22 文聘(上)25 孟德智略真天授42 馮鞏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0 將戰20 辛璦(中)15 陽城治吏(下)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1 風物迥異江南地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100 英雄豈止班定遠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42 馮鞏10 督郵在此(下)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49 登門14 賊困屋中44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五)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5 風雪夜刺(下)46 恩威並施28 詐降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67 本以霸王道雜之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3 陽翟侯扣使不遣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201 擇婦尋姚問北孫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67 鳳集西鄉(上)7 置彀在此請君入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65 奉孝高臥懷棲逸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