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傑明白她現在的心情,卻沒有說什麼,因爲他知道張楚楚的性情,
看似溫和實則倔強的張楚楚,從來都不喜歡被安慰,因爲這些年她和秦傑是拼了命才活下來的,所以她知道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軟弱,越軟弱越容易死,而如果因爲被安慰而感動,那便是軟弱的開端,
秦傑沒有安慰她,只是更多地把她抱在懷裡,看着窗風的清秋風景,長時間的發呆,其實這樣挺好,
除了把張楚楚抱在懷裡看風景發呆,其餘的所有時間,尤其是張楚楚入睡的時候,秦傑一直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復符槍,
彈匣裡有專門配備的修槍工具,他的手很穩定,而且符彈杆上刻的本來就是他的符,所以符彈的修復工作進行的很順利,
就在他修好最後一根符彈時,車廂外傳來了嘈雜的人聲,
張楚楚掀起窗簾,向前方望去,只見南方的丘陵間,突兀出現了數座形狀方正怪異的山峰,那些山峰頂部平直如削,看上去就像是屋檐上的黑瓦,
瓦山到了……
在昊天的世界裡,道宗千年沉默,閉門修行,偶有入世,也是甘爲道門的附庸,更多的是以思辯禪修聞名於世,而在祭天的關係上,很多道士,更是直接認爲命輪只不過是昊天意志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這種說法,直接讓道宗低調地棲息在道門的體系之下,顯得極爲低調,以至於有很多前賢在筆記裡直接認爲,道宗更多是一種思維的方式,而不涉及其餘,
或許正是因爲這種種原因,道法在世間並不如何昌盛,除了那些行於鄉野的道士外,在北陵等國,想要找到一座道觀都極爲困難,
唯一的例外是丐幫,丐幫深受道宗影響,修道極爲流行,甚至有七十二觀煙雨中的形容,
然而煙雨七十二觀,卻始終無法壓過東南名勝裡的一間古觀,無論是對道宗的重要性,還是在信徒心中的地位,這間古觀都要遠勝丐幫諸觀,
這間古觀便是太虛觀,
太虛觀便在瓦山中……太虛觀的歷史極爲久,根據典籍記載,就在神話集團建成後不久,當時人跡罕至的青幽瓦山深處便有樹木倒下,有亭臺樓榭新起,有塔殿漸作,
歷史與傳說造就了太虛觀與衆不同的地位,無數年來,不知有多少或悲壯或肅穆或傳奇的故事,在這間古觀裡上演,也因爲這間古觀,盛典漸漸成爲世間最重要的節日,而數十年來最蔚爲風行的辯難,也是發端於此,
此時還沒有到盛典的正祭日,天道盟使團尚未到來,然而瓦山之前已經變得非常熱鬧,青石街兩側的民宅二樓,掛着各式各樣的旗與幡,那些旗幡的顏色很是素淨,大多都是黑白二色,卻不知隱喻的是瓦山周邊最流行的弈棋,還是指向盛典的真實原因,超度冥界的亡魂,
相信太虛觀裡的普通道士,和在小鎮上居住了數十代的居民,都已經不清楚這種習俗的來源是什麼,對於活在現世的人們來說,盛典只是一個簡單純粹的盛大節日,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節日的氣氛,
瓦山下的小鎮裡已經有很多遊客,這些遊客不知來自何方,臉上都帶着相同的幸福笑容,大人們微笑着彼此問好,在那些傳說中的千年老屋裡遊玩欣賞,孩們在街道上奔跑追逐,有女童氣喘吁吁追着自己的兄長,小臉上滿是委屈的神情,忽然在道畔的石池裡看到了數百尾紅魚,馬上蹲了下來,睜大眼睛看着那些平靜遊動的魚兒,早就忘了自己要找到哥哥哭上一場,
站在石池旁的中年男人,看着女童笑了笑,遞過一根細木棍,細木棍那頭綁着個只有茶盅大小的細網兜,
女童看了看身後正在摸錢的人們,有些羞澀地搖了搖頭,她知道撈魚需要錢,但媽媽說了,自己還太小身上不能帶錢,只能放在哥哥身上,但哥哥卻要拿錢去買糖人,這時候不知道跑到了哪裡,
女童忽然想起來自己是在追哥哥,驚叫一聲站了起來,正在她有些害怕的時候,她那約摸七八歲的哥哥不知道什麼時候從人羣裡擠了回來,看着她嘿嘿得意笑着,然後從腰間掏出兩塊銅板塞到了她的小手裡,
於是石池裡的紅魚不再那般安寧,水花微濺,池畔附着的經年青苔,都有了剝落的痕跡,街道上不時響起兄妹二人失望的嘆息和驚喜的大叫,
黑色悍馬停在鎮外,沒有進去,
齊門道殿的修真者被秦傑趕走了,
他和張楚楚隔着窗簾,看着平靜喜樂的小鎮,看着蹲在池畔撈魚的那對兄妹,大概是想起小時候去趕集時的情形,笑了起來……
瓦山不是單獨的一座山,而是幾座山相連,
這幾座在深秋依然散發着幽幽綠意的山峰,形狀非常相似,峰頂平齊如刀削,遠遠看上去就像是數片黑瓦被頑童隨意地搭在一起,
小鎮很熱鬧的時候,瓦山深處卻還是那般安靜,林間隱現古剎一角,仿道被道法感染,南方秋蟬最後的鳴叫,也顯得並不淒厲絕望,而帶着解脫的淡然,
這裡是後山,如果要往太虛觀去,從這條山道上去,永遠無法抵達正殿,
但黑色悍馬此時正緩緩向山道上去,
秦傑帶着張楚楚來瓦山,本來就不是要去太虛觀,他是要去後山找人,
太虛觀後的幽山裡,住着避世隱居的數代道宗大德,
秦傑要找的便是其中一位,
太虛觀有很多長老,雲正銘當年在此辯難大放光彩時,便曾得到其中某位長老的欣賞,然而這間古觀裡真正的長老,或者說不加任何前綴形容,便可以讓聽者知道說的是誰的長老,永遠只有一個人,
歧山長老是太虛觀、甚至整個修行世界輩份最高的那個人,比何伊高,甚至聽聞比西陵董事長還要高半輩,除了清夢齋這個特殊的地方之外,世間絕大多數人在他面前都要執弟子之禮,
誰也不知道這位道宗大德如今高壽幾何,有人從當年那場他與神話集團董事長的著名談話中,推斷出他早已過了百歲,
而說來有趣,那場著名談話的破題,卻是歧山長老與董事長大人猜測齋主的年齡,
修行界傳聞,歧山長老是百年前太虛觀前代講經首座的私生子,當然沒有人敢向他求證,甚至無人敢提,所以傳聞永遠只是傳聞,
但真正能夠讓歧山長老得到整個修行界敬重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爲他的輩份,或者是令人敬畏的身世,而是因爲他高潔的德行,
數十年前,大陸南方遇着一次極恐怖的洪災,大河咆哮氾濫,濁浪淹沒無數良田,各國江堤接連破毀,倒灌大澤,情形危險至極,
當時還是太虛觀住持的歧山老道,率觀中僧衆,攜着數十車多年積蓄的糧食與藥物,出瓦山救災,沿途施粥散藥,救得災民無數,歧山老道操勞成疾,又在處理災民遺體時染上屍毒,險些重病不起,
承蓄了無數河流的大澤,逐漸快要支撐不住,尤其是北陵方向的大堤,
更是危在旦夕,於某夜出現了潰堤的前兆,
歧山老道當時正在北陵,見此情形,
絲毫不恤重病之身,
脫去道袍縱身入湖,以難以想像的修爲境界和意志力,攔在那段將要崩潰的長堤前,堅持了整整一夜,
第二日清晨,北陵劍閣以及神話集團的神符師趕到,情勢稍緩,歧山老道終於從濁浪裡走了出來,甫一登岸便昏迷不醒,
那一年的洪災,最重要的便是那個夜晚,
那個歧山老道以身代堤的漫漫長夜,
長堤後的北陵最重要的萬傾良田極爲幸運地被保住了,也就等於整個北陵乃至半個大陸都被保住了,
經此一夜,歧山老道聲震天下,無論是他當時所展現出來的意志力還是強大的修爲境界,都令所有人驚歎拜服,
然而他也爲此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在太虛觀裡苦修數十年才擁有的一身驚世功力,就此消耗殆盡,受到了極爲嚴重的損傷,縱使病癒後重新修行,也再沒有可能恢復到最鼎盛時的狀態,
在修行界的傳說裡,
歧山老道應該是在劍聖李山之前,公認最有希望破高級境界,甚至能夠超凡入聖的大修行者,可惜自至此後,他不得不永世停留在那道門檻之外,再也無法觸碰到人間之上的領域,
修行界乃至世間億萬黎民,念及歧山老道的大恩,對他的尊敬非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愈發真摯,即便數十年後,依然如此,
當年蓮世界喪妻,於雨夜作一悼文,便開始周遊天下,來到瓦山借宿太虛觀,於後殿靜臥之時,偶然聽着一道士言及道宗故事,始明道理,
那道士便是歧山老道,
又數年後,蓮世界自極西荒原歸來,身賦太虛觀真義,拒絕神話集團邀請,在一道士前輕撫頭頂斷青絲,正式進入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