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徐部堂,如今是處在冰火兩重天,京師和直浙的輿論可謂全然不同。
而此時的徐謙,卻是照吃照睡,輿論固然能殺人,可是卻殺不死徐謙。每日照常去當值的時候,徐謙倒是可以看出,戶部的大小官員們對他的敬畏。
這種敬畏出自某種莫名的恐懼,一方面,徐謙能夠給大家一個前途,只要大家跟着徐謙好好辦事,亦步亦趨,圓滿完成任務,便是連尋常的書吏,都會有當官的可能,其他人自然就不必說了。
而另外一方面,大家對這位部堂,是實在是畏懼到了骨子裡,因爲你就算得罪了楊廷和,那也無妨,大不了被人彈劾,這官是不必做了,回去做自己的寓公,頤養天年,這雖然對大多數來說,固然是要命,可是比起得罪徐謙來,實在不算什麼。
得罪徐謙,可怕的不是貶官和罷官,可怕的是誰也不知道,人家會怎麼收拾你,這種未知的恐懼,纔是真正的可怕,說不準你走在路上,被數十個壯漢雞姦,又或者一不留神掉進溝裡,被人砸了石頭,做流氓的怕見官,做了官的怕耍流氓,道理就是如此。
其實真正爲難的,還是順天府衙門,順天府衙門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所有的差役全部放了出去,四處緝查,結果人倒是抓了不少,一審問,卻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傻子都知道,人家既然毆打了朝廷命官,肯定要立即躲起來。說不定早就被人安排去了直浙,甚至可能直接去了海路安撫使司。逍遙海外去了。
而順天府這邊,一邊是希望拿出兇手。因爲朝廷那邊是催促的很急,尤其是都察院,幾乎天天都御使來這裡催問,不交出兇徒來,順天府上下的日子都不好過,可是另一方面,假若追查出了真兇,他們又害怕一旦果是徐謙教唆,到時候,又是棘手。
在這種複雜心態下。大家只能選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慢慢耗着吧。
也就在所有人痛斥徐謙的時候,已有七八個大臣調入了京師,其中有幾個並不如意的地方官員,這些人的背景一致,從前在大禮議事件時,曾對嘉靖進行過有力的支持,原本這些人按理來說應該平步青雲,只是可惜。徐謙的出現,卻是讓大禮議事件無疾而終,而這些人徹底悲劇了,他們投機失敗。自然不爲朝廷的主流所容,一腳踹去了爪哇國,而天子呢。已經有了制衡楊廷和的人選和手段,自然也不需要他們。
這幾年來。他們在外頭過得很苦,被朝廷的主流所不容。大好的前途,全部葬送在了荒郊野嶺裡頭,每天要擔驚受怕,生怕一夜醒來,那些桀驁不馴的土人突然衝入衙中造反,在那種刁民遍地的地方,簡直就是一個災難,因爲那些人素來信仰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而對此,朝廷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是荒郊野嶺,不是統治中心,派駐地方官員,意思意思也就是了,不必奢求太多。
其中一個人,就是桂鄂,桂鄂說起來還是徐謙的這大舅子,當年也是他,在浙江點徐謙爲解元,爲徐謙平步青雲,提供了很牢靠的基礎。
桂鄂入京,立即就安排了一個職位,翰林院侍講學士,同時兼任詹事府詹事一職。
說穿了,桂鄂成爲了太子的老師,主理詹事府大小事務。
同時,許多官員也都授以了官職,這些人原本並不如意,仕途悲慘,而一下子,俱都成爲了未來的官場明星。只要運氣好,便是將來入閣,也不成問題。
他們當然不是突然鴻運當頭,而是天子蓄謀已久,這些人本來就是官場的另類,給予這樣的安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機會,假若太子登基,他們就是帝師,絕不可能和現在的大臣們同流合污,因爲他們和東宮已經聯繫在了一起,想不想飛黃騰達,就看自己能不能保太子登基了。
可是問題又出現了,誰是太子?
現在嘉靖朝,並沒有太子,既然沒有太子,那麼設詹事府官員,又有什麼意義?
這裡頭就有名分的問題,好在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對徐謙的口誅筆伐上,暫時也顧忌不了這個。
與此同時,方獻夫也入朝了。
宮中召張璁入閣,張璁再三不肯,最後勉強同意,可是這老傢伙是個人精,磨磨蹭蹭的上路,人家是從運河進京,偏偏他是從陸路,這一耽擱,就是兩三月過去,據聞在北通州,他還以身體不好的名義歇養了幾天,可是立皇子爲中山王的聖旨一來,張璁似乎一下子來了精神,飛快就往京師趕來。
抵達京師之後,張璁入宮覲見,整個京師的政局,隨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楊廷和爲首的舊黨還有徐謙的新黨之外,以張璁爲首的一股勢力立即竄起,他們從前多有不如意,大多數人都被死死的打壓,尤其是在大禮議之中,沒少受白眼,被壓了七八年,而現如今,終於登上了舞臺。
徐謙甚至懷疑,嘉靖放任楊廷和等人打壓這一批人,一直保持沉默,等的就是今日,因爲這批人投機失敗,最後成爲了大禮議事件的犧牲品,也正因爲如此,他們不爲其他朝廷命官接納,他們想要平步青雲,唯一的機會就是死死的抓住嘉靖這根救命稻草,或者說,是抓住朱載基。
無論如何,這些人一個個的顯赫起來,至少他們和徐謙的目標一致,暫時也不可能引起什麼衝突。
張璁進京的消息傳出來,緊接着第二日便進了內閣當值,不過這位張大人上任的第一天,就上了一道奏疏,要求改名。理由呢,很簡單,爲尊者諱。因爲嘉靖叫朱厚熜,而張璁的名字中也有一個璁字,雖然兩字不同,可是字音卻是相同,其實這種事,大家也都是湊合,嘉靖叫朱厚熜,朝中王厚、劉後之類的人多的是,莫不是也要爲尊者諱?可是張璁卻偏不如此,他正兒八經的上了奏疏,意味深長。
嘉靖也高興,立即給他賜名孚敬,另外還特旨嘉獎一番。
這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倒是頗爲歡實,大家終於反應過來了,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張璁無恥。
無恥就無恥吧,反正張孚敬不以爲意,下值之後,他便立即趕往了徐府,拜謁徐謙。
他是內閣學士,徐謙是戶部尚書,雖然內閣學士只是正五品,並沒有其他的兼職,品級確實是不如徐謙,可是但凡入閣,其實在權利上就已經高於尚書,徐謙不去拜謁他就不錯,偏偏這位改名的張大人不以爲意,身段之低,很是教人大開眼界。
對待張孚敬的拜訪,徐謙倒也拿出了一點誠意,親自到中門迎他,論出身,徐謙甩張孚敬幾條街,可是論年齡,張孚敬比徐昌還要大,其實這也是張孚敬不擇手段非要巴結嘉靖的主要原因,他和其他的清流不同,人家是春風得意,年輕輕的便做了官,時間有的是,慢慢熬資歷,養名望,機會遲早會送上門。可是張孚敬年近五旬才金榜題名,四十六歲才做官,就算他活得長,再活三十年就已是僥倖,假若十年之內不能平步青雲,他這輩子,只怕至多也就混個知府。可是張孚敬是個雄心勃勃的人,在他13歲時便有共濟天下的理想。在《題族兄便面》詩云:“有個臥龍人,平生尚高潔。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動時生清風,靜時懸明月。清風明月只在動靜間,肯使天下蒼生苦炎熱。”
一個人少年時便躊躇滿志,結果熬到中年才勉強混了個官職,在部堂裡觀政,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大多數人對他白眼有加,那時候的張孚敬只怕只有一個念頭,無論用什麼辦法,他一定要爬上去,他要爬的比所有人高,要實現自己幼時的理想。
徐謙迎他入廳,打量着這個不同尋常的訪客,徐謙見過的官員,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或者是四平八穩,可是這個人,顯然是個很有冒險精神的人,張孚敬比他的歲數顯得還老一些,兩鬢已是斑斑,顯然是長久被人壓制,他的日子過的並不好,不過他並沒有顯露出一朝得志時的得意忘形,反而滿臉謙遜之色,這讓徐謙對他增加了一丁點的好感,不過這種好感也實在有限,因爲徐謙知道,這不過是他面對自己的姿態而已,至於人家心裡怎麼想,那也只有天知道。
張孚敬微微一笑,喝了一口茶,隨即道:“徐大人,久仰大名,老夫今日前來拜謁,爲的乃是新政之事。”
…………………………………
第二章送到,最近一直都在網吧更新,跟做賊一樣,身邊有人進出,立即關掉文檔,悲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