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

八月初八,又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也是趙禎御駕親征的日子,神都城的城牆上豎起了無數的紅色旌旗,大宋火德,崇尚紅色,鮮豔的大旗在風中飄揚仿若一層層的血浪。

趙禎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但他還是遵照了禮部的規矩,祭了天地之後才準備出發。

他當然不是親臨前線去指揮衝殺的,坐鎮大軍的後方就好,如此一來士氣也被鼓舞,同時前線將士不用擔心他的安慰而小心謹慎,束手束腳以至貽誤戰機。

趙禎的親征事實上只是給大軍提高士氣,穩定軍心,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能更快的收到戰報如此而已,趙禎絕不會干涉各軍的作戰。

這是多年來他和武將之間的默契,皇帝以獨裁的權利干涉武將的正常作戰,這本身就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

皇帝只是皇帝,極少有能做到雄才大略又文武兼備的,這幾乎不可能,隋煬帝事實上也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很可惜他在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獨攬軍權,最終也是征伐失敗。

放權事實上是一個帝王最難做到的事情,當你位高權重,當你萬萬人之上,當你獨裁的時候,多年養成的習慣便會不自覺的驅使着你去幹預權利。

趙禎知道這個習慣,也經常被這習慣左右,但他努力的去克服,因爲通過丁度的講史,他發現,有時候平庸的皇帝任用將才往往會獲得戰爭的勝利。

反而是那些雄才大略之主會在戰爭上栽跟頭,有時甚至是狼狽不堪,醜態百出。

爲何?當然是因爲他們自認爲自己有才能指揮軍隊,既然當了皇帝可不就是全天下都應該由他指揮嗎?

這時候,高高在上的君王就會忘記,皇帝也是一個職位,他即使權利再大也只是皇帝,並不能擔任將領的位置,有的根本就不具備良將的潛質。

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君王感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而那些天資平庸的君王卻是恰恰相反,他們貴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會輕易的干涉將領的指揮,只要用人的當,往往會收到奇效。

趙禎便是如此,他不會干涉軍隊的日常事務,也不會對如何打仗指手畫腳,只是命令將領以什麼樣的速度前進,並且提醒他們注意補給,剩下的事情純粹是當一個“吉祥物”。

當然,在如何用兵這一方面還是需要由參謀軍事院的隨行參謀負責,這些人天生就是“紙上談兵”的,他們並非是庸才,恰恰相反各個都是戰術能手。

所謂的紙上談兵在這裡完全是褒義詞,意思是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通過不斷彙集的戰報,軍情,他們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推演,同時得出在什麼地方進行伏擊最合適。

主要的目的便是給帶兵的將領們提出建議,當然只是建議而已,至於將領們要不要聽從,決定權完全在他們自己手上。

參謀的作用只是信息處理,分析,更多的時候只是服務與趙禎一人而已,並沒有指揮軍隊的權利,所以對待他們的客官意見,將領們也會有所考慮和採納,這樣也就夠了。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趙禎一直所提倡的,剛剛出了神都城之後,趙禎便利用最大的馬車改爲軍情室,即便是在路上他也要了解大軍的動向。

蘇軾作爲趙禎的“秘書”已經常伴帝王左右,蔡伯俙這貨也倒是機靈,準備找一個替死鬼出來,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放飛自我”了。

再說他以使者的身份抵達恆邏斯城與塞爾柱的使者談判,自然可以避過這場戰爭,但很可惜,趙禎的一張聖旨就把他找了回來。

送聖旨的人是趙禎的帶御器械,蔡伯俙想拖延也不成。

這場戰爭乃是大宋最重要的戰爭,趙禎打算把所有能力出衆的人都挑選出來,文武雙方都要出力,最後封賞的時候好酌情加官進爵。

這一次趙禎打算把塵封在歷史中的東西拖出來,建立功臣閣館。

唐時有凌煙閣,雖說位於唐朝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但卻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聞名於世,既然唐太宗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衆位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

那自己也要建立昭勳閣了,這本就是大宋的東西嘛,只不過把時間提前了一點。

說到底這種館閣就是爲了存放功臣的畫像,到時間命蘇軾的表兄文同作畫,蘇軾題字便可,這對錶兄弟的文化水平還是相當出衆的。

趙禎已經想好,這些進入昭勳閣的功臣以後都要配享太廟,也算是對趙家忠心耿耿的臣子,即便是去世了也要追加上去。

比如配饗太祖廟庭的趙普,便是一定要入的,再有便是寇準了,無論他做的好做的不好,有沒有存在感,他都是大宋的功臣,單單是澶淵之盟便算是給大宋王朝續命許久了。

剩下的人自不用說,能點的上名的就不在少數,趙禎覺得怎麼也要湊夠二十四個,也好比肩盛唐不是?

眼下這次北伐戰爭就是最好的時機,待北伐結束之後,大宋也算是徹底肅清宇內,如此一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情況下,當然要設立館閣紀念功臣了。

所以趙禎秘密的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沒事就往上增加名字,他甚至打算把丁謂和夏竦也列入其中,私德有損不算,就看看他們有沒有爲大宋的今天出力。

三才在邊上“入定”了,耷拉着眼皮也不知睡着沒睡着,蘇軾不斷的看着奏疏,同時按照上面的內容擺弄着佔據聖駕一大半的沙盤。

至於蔡伯俙,這貨怕是也該到了,趙禎忽然覺得,有時候外戚得勢並非都是他們自己爭權奪利,而是皇帝需要一個說話的人,外戚的身份恰恰附和這一點。

比如現在,趙禎有些話不適合對被人說,但對蘇軾說卻完全沒有問題,他是外戚,本就沒有了進入昭勳閣的機會,但卻能在將來配饗自己的廟庭。

“朕打算設立功臣館閣,名曰昭勳閣,以二十四功臣爲基,也讓他們配饗太廟。”

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兩千三百四十八章時代的規則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四百四十六章商業更盛於掠奪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嘯席捲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歷史的怪圈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國的女皇第七百二十二章蒸汽之車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兩千兩百一十四章李代桃僵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
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兩千三百四十八章時代的規則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四百四十六章商業更盛於掠奪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嘯席捲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歷史的怪圈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國的女皇第七百二十二章蒸汽之車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兩千兩百一十四章李代桃僵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