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沒想到

bookmark

第一千七百零二章沒想到

而且這道詔書驚世之處,在於還特意爲百姓,也打開了減稅的口子。

百姓可以向官府申請“祭田”,用於“供祖宗饗祀之費”,這其實就是變相免稅!

根據所在地區不同,百姓“祭田”的畝數申報上限也不同,大體爲當地百姓平均擁有土地的兩成。

什麼意思呢?用河北舉例,平均一丁百畝,則可以申請二十畝的祭田,朝廷不收稅。

那些本來該收的稅,現在作爲老百姓供奉自己祖先的“補貼”,不收了!

對於佔有土地很少的百姓,還是拿河北舉例——凡佔地在二十畝以下的百姓,實際上能夠享受到農稅全免的政策!

這項措施,其實非常類似後世分級稅制,但是通過更加符合大宋人倫道德觀念的方式,加以體現。

佔有土地越多的人,交稅的田畝比例越大;而佔有土地越少的農人,交稅的田畝比例就越小。

而對於那些只佔有極少土地,在祭田畝數規定以下窮苦百姓來說,全免!

而且這項措施巧妙就巧妙在,高舉“仁孝”的大旗作爲擋箭牌。

這既是推行和倡導文教,同時又能減免五等下戶的負擔,還讓朝臣們除了支持之外,無法提出任何的質疑!

在大宋百姓眼裡,仁孝和祖宗,差不多跟天一樣大。

民間的歡呼,輿論的歌功頌德就不說了,這道詔命之後,趙煦雖然還是在朝堂上擺着撲克臉,但是任何大佬見到他,都再不敢不恭敬異常。

這是施政藝術,這道詔命背後,是對天理人情的精準把握。

高大上,偉光正,誰敢反對,誰就是和整個社會相抗,無疑是自取滅亡!

陛下這一招,實在是太高明,太厲害了,這才叫手握天憲,無可抗衡。

蘇油畢竟受後世的記憶和影響太深刻,從來沒有想到過,還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爲百姓們減免負擔。

這件事情,最先是漏勺在密摺中給趙煦提了一嘴,然後趙煦看過就算。

但是幾位同齡近臣的密摺,孟家小妹崽也當做家書在看,她敏銳地發現其中的價值,於是再次給趙煦提了出來,建議他予以重視。

趙煦想了想,也沒有在朝臣裡聲張,而是先通過密摺又告知了王彥弼,詢問可行性。

王彥弼拿到後,第一感覺就是很好,於是找了王晦定主意,看該如何給趙煦回信。

王晦一看大驚失色,連忙跑去找了蘇油。

蘇油一看也嚇了一大跳,這尼瑪,政治天才啊!

老子絞盡腦汁幾十年,呼籲號召幾十年,要給貧困戶解綁、減負、脫貧,一步步辛辛苦苦,勞心勞力,可從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費力不討好。

因爲要讓朝廷明確免除五等戶以下的租稅,阻力一定會非常巨大,蘇油用腳趾頭都想得到,官員們一將以這麼做會讓老百姓故意析產降等爲由,予以反對,認爲是培養刁民偷稅漏稅惡習,導致和睦大家庭分崩離析的“不良之法”。

減稅導致朝廷損失是小事,讓老百姓生出機心,民風不再敦厚,可是有違教化的大事。

蘇油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他要“團結最大多數人”,就不能向王安石那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因爲任何一項措施的強行推廣,帶來的必將是強烈的社會反彈,大宋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而且對如今的自己來說,後遺症會非常嚴重。

所以他只能努力讓百姓增加收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五等戶納完稅之後,能夠依舊有口飽飯吃。

結果漏勺一招劍走偏鋒,不對,在大宋如今,這該叫最大正確,輕輕鬆鬆就解決了當爹的從穿越大宋到現在都沒能解決的問題。

#送888現金紅包# 關注vx 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看熱門神作 抽888現金紅包!

雖然此舉對於無地的佃戶來說,依然無法惠及,但是隻需要稍加引導,無疑就能極大地刺激佃戶朝移民戶的積極轉變。

甚至連輿論都能糾轉過來,誰要是再樂意當佃戶,連祭田都沒有,那就是最大的不孝!

而析產,不再是逃稅的藉口,而是庶支也想供奉祖先的願望表達。

很多事情,差的往往就是個理由,而漏勺擺出來這個理由,很強大。

而在道義之下的實質,卻是讓天下農戶能夠擁有一些可以免稅的土地,這就爲貧困農戶畫下了一道受保護的“生存線”,就有了脫貧的“政策基本面”。

這就解決了大宋最大的問題,最基本問題——廣大農業人口的生存底線問題。

最關鍵是,推行起來也將毫無阻力,這就不是一般的厲害了。

蘇油拿着信在四路都經略司院子裡轉了好幾大圈,看了看天,又看向王晦,突然冒出一句超級無厘頭的話:“爲啥我就從來沒有想到過呢?”

王晦也是一臉的羞愧:“老夫也從來沒有想到過……”

說完又強行給自己找解釋:“這是體合天理人心的創舉,不單單我們沒有想到過,即便先賢們也沒有想到過……”

蘇油擺手,認爲這鍋丟得不恰當:“先賢們沒有想到,那是因爲他們沒有如今大宋這樣的條件,而我們沒有想到,卻是我們的智慧不足啊……”

將信件鄭重交回給王晦:“陛下睿智英明,此議若行,天必祚宋。王公你再好好指導指導孩子們,將事情弄周全。我,我是沒臉參與了……”

十二月,癸卯,翰林承旨蘇軾乞越州,不允,改爲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

是月,左僕射呂大防以疾懇求罷政,太皇太后宣諭:“主上富於春秋,相公未可去位,更少俟歲月,吾亦就東朝矣。”

呂大防乃不敢再請,復起視事。

尚書左丞樑燾亦辭尚書左丞,辭呈裡再次提及還政之事:“伏望檢會前奏,早賜詔音,斷歸人主,以全大功,臣不勝激切盡言之至。”

詔不允。

吏部侍郎彭汝礪言:“臣聞不能知危,則不能有天下之安;不能知憂,則不能有天下之樂。

今人皆曰,太皇太后無意於任天下,今且將還政。臣以謂太皇太后三世爲天下母,其崇高富貴,上無倫,下無敵,其於稱制也宜矣。

故其還政甚非難,既還政,而俾皇帝陛下能不失其聖惟難。

臣欲乞皇帝陛下同御前殿,稍令近臣及知州職司入對,俾稍見人才,察其邪正賢不肖之實,遂聞知天下之事。

使一日專政,則利害不能惑,小人不能蔽。以事天地而享,以治萬物而安,以承宗廟而固。太皇太后所以擁護之者,可謂全矣!”

這其實還是變着花樣的勸高滔滔歸政,最起碼來個交換,趙煦“簾前理事”,高滔滔做橡皮圖章。

真是操不夠的心。

然而彭汝礪的奏章依然被留中,趙煦還是老神在在地在高滔滔簾前的側椅上擺撲克臉,回到後宮就糾纏孟小妹崽,一切如常。

甲戌,遼國遣使長寧軍節度使蕭昌佑、益州觀察使蕭福,副使中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充史館修撰劉嗣昌、海州防禦使韓適,來賀正旦。

賀正旦尚在其次,幾個賀正旦使表面穩如老狗,心底裡慌得一逼,因爲他們此次還有目的。

耶律洪基現在急需鋼鐵和糧食,要求幾人催促宋朝,一是趕緊將鐵廠送到遼陽去落地,二來要向宋朝採購糧食。

路過大名府的時候,蘇油倒是基本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不過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建議。

首先就是焦煤和精礦粉的儲備問題,大宋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必須撿視過遼國的儲備之後,纔好安排工期。

日產十萬斤鋼鐵的工業基地,價格大宋雖然一讓再讓,從四百五十萬貫降到了三百五十萬貫,卻也是七年歲幣,不同兒戲。

幾位使臣支支吾吾,宋國司徒說得也在理,這些之前也是在協議當中明確了的,大宋也已經先期幫助遼國建立起了煉焦廠和選礦廠,按道理來說,儲備應該已經有了半年纔對。

可問題是大亂一起,耶律洪基屢次讓王經和室純土法上馬,已經將儲備用掉了大半,甚至連不少礦工都被調入軍隊,產能就更加低下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四百八十二章 復綏州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三百六十八章 說情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四百六十八章 意大利炮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場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拋棄了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氣跑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佈置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三百四十七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二十九章 鐵門關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二十三章 瓷片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九百八十四章 精微操作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謝罪第兩百章 賀禮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訪談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與皇后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純臣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八章 餞行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論政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舉薦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三百九十四章 變化中的渭州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人性的君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九十五章 蛋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七百九十二章 槍榴彈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場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九百九十三章 論教育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東勝祖地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
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四百八十二章 復綏州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三百六十八章 說情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四百六十八章 意大利炮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場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拋棄了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氣跑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佈置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三百四十七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二十九章 鐵門關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二十三章 瓷片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九百八十四章 精微操作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謝罪第兩百章 賀禮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訪談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與皇后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純臣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八章 餞行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論政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舉薦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三百九十四章 變化中的渭州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人性的君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九十五章 蛋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七百九十二章 槍榴彈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場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九百九十三章 論教育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東勝祖地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