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斯上校倒沒有萊納斯中將那麼樂觀,他認爲敵人的這次進攻會對布圖爾村造成相當的威脅。
這不僅是因爲尼爾斯上校長期在一線作戰培養出的對戰場的敏感,更因爲他知道這場戰役是由誰指揮。
“這個蠢貨!”尼爾斯上校在關掉通訊器時就抱怨了聲:“他不知道‘突圍英雄’正在指揮這支部隊,而那個傢伙已經給我們太多的‘驚喜’了!”
的確有過許多“驚喜”,遠的不說,就在剛剛他還讓德國名將曼施坦因進退失據,所有人都看得出此時的頓河集團軍正處在麻煩中。
“我們要進攻哪一隊呢,上校?”副官在通訊器中詢問。
想了想,尼爾斯上校就下令道:“不是哪一隊,科林,是所有的!”
“你是說我們也要分成三隊迎戰?”副官有些意外:“可我們只有二十架飛機!”
“是的!”尼爾斯上校說:“所以我們要快,明白嗎?用最快的速度把你們看到的每一架敵機都打下來,別讓任何一架飛機靠近布圖爾村!”
“是,上校!”副官應了聲,馬上就將隊伍分成了三隊分別從三個方向迎戰。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在夜間……夜間作戰很考驗飛行員的視力,因爲他們必須藉着一點月光或是星光觀察敵機的位置,甚至還要能從外輪廓分辯出是敵是友。
並且這樣的戰鬥還需要時間,因爲他們無法像白天一樣突然從雲層中高速俯衝下來朝敵人發起進攻……黑夜中他們甚至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從雲層中高速俯衝下來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一頭撞向敵機。
所以,夜間作戰的戰術通常是保持與敵機差不多的速度,確切的說是快一些的速度,跟上,然後將其擊落。
有些夜間戰機則乾脆將機槍裝在機頭並斜向上,飛行員操控着戰機到目標後下方開火自下而上的將目標擊落……這麼做是因爲夜戰中通常是自下而上以星空爲背景更容易確定目標的位置。
因此,尼爾斯上校的命令,將二十架飛機分成三個部份迎戰敵機,並在短時間內將那六十個目標全部擊毀……這已經超出了德軍飛行員的能力範圍,就算敵人不還手也不改變航向,當作靶機讓德軍飛行員打也辦不到。
不過尼爾斯上校的目的,也並不是真的就要完成任務。
作爲一名有經驗的指揮官,他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尼爾斯上校這麼做是另有打算,他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營造一種氣氛,就是德空軍有能力將每一隊敵機都攔截住的氣氛,然後嚇住俄軍飛行員讓他們“知難而退”。
尼爾斯上校的這種想法是對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心理戰。
如果分開攔截的,雖然能將其中一隊盡數殲滅,但另外兩隊就會毫無顧忌的飛往目標……這是兵家大忌,至少也要有幾架飛機去騷擾他們使敵人緊張、慌亂,只有這樣纔有可能讓他們出錯,只有這樣纔可以將敵人的戰鬥力降到最低。
事實證明尼爾斯上校是正確的,因爲有相當一部份“伊爾2”攻擊機在德軍戰機的騷擾下匆忙將火箭彈發射出去,雖然他們是有經驗的算得上優秀的飛行員。
這種感覺只有真正駕駛“伊爾2”攻擊機的飛行員才能體會:德軍戰機一架接着一架的將己方戰機擊落,就像點名似的,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而他們只需要將火箭彈發射完就可以掉頭逃離這片區域,甚至還沒人能譴責什麼……因爲在黑夜中誰也不知道誰是亂打的誰不是亂打的,火箭彈上沒寫名字,就算寫了名字也會因爲爆炸煙消雲散,誰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飛行員沒有瞄準。
於是,只需要向上級報告一聲:“我已經瞄準!”然後“嗖嗖嗖”的將火箭彈打出去……掉轉機頭走人,就安全了。
他們甚至不需要返回基地才“安全”,只要一調轉機頭,德軍戰機就不會以其爲目標,傻瓜都知道應該攔截那些還沒發射完火箭彈的飛機。
於是,有許多火箭彈實際上是狠狠的砸在了蘇空降兵的陣地上。
不過這都是後話。
負責指揮“伊爾2”機羣的加夫里爾少校遠遠看到幾架戰機的身影從星空上掠過,於是就下令:“注意,敵機攔截!敵機攔截!機槍手做好戰鬥準備!”
機槍手馬上就緊張起來。
就像之前所說的,“伊爾2”攻擊機的好處就是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尤其是後座有一挺槍口朝後的機槍,可以直接朝尾隨其後的敵機射擊。
這一點在夜戰中尤其有用,因爲夜戰往往就意味着兩機的距離更近、速度更慢。
但德軍戰機個個都是老手,他們很清楚蘇軍這些戰機的性能,所以他們不會一板一眼的跟在目標的身後,而是稍稍壓低機頭躲在目標機尾的下方……那裡是後座機槍手的射擊死角,除非機槍手能壓低槍口將自己飛機的尾翼打斷,否則即便能看到下方有飛機也毫無辦法。
接着,德軍戰機再稍稍擡起機頭,“噠噠噠”一串子彈就飛射向後座機槍手……這是擊落“伊爾2”攻擊機的標準步驟,先擊斃後座機槍手,然後速度慢、機動性差的“伊爾2”就成了一隻待宰的羔羊。
於是戰場馬上就沸騰起來,馬達聲和機槍聲不絕於耳,時不時就有幾架“伊爾2”被打着甚至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德軍飛行員甚至還有意識的先擊落高處的目標,等目標着了火之後就照亮下方目標,這使他們能更快速的發起另一次進攻。
“穩住!”加夫里爾少校在步話機裡叫道:“保持航線!不許躲避,重複,不許躲避!”
他們的確不能躲避,因爲要知道自己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從火光計算出目標方位……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就是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