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拉格爾格倫事件最終以安南妻子登報致歉結束,誰都沒有想到以爲會態度強硬下去的難民署負責人居然輕而易舉的服軟,幾乎是低聲下氣的,祈求莫斯科方面的原諒。而亞納耶夫也的確慷慨的原諒了他們。反正之前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就像在紅色勢力籠罩之下的歐洲,真理只存在射程和口徑之內,斯大林單純的以爲只需要一支鋼鐵洪流便能創造赤旗遍寰宇,而亞納耶夫卻用八年的隱忍,換來一個重新從深居洞穴之中出籠的蘇維埃巨熊。
“待蘇維埃重臨歐陸之際,諸逆臣皆當死去。”
當年波羅的海談判之中他曾向與西方勾結的“逆臣”們說過這一句話,即便他們手中擁有着武裝力量,聲勢浩大的想要將俄羅斯,將莫斯科紅色政權最後的火苗熄滅在紅場上,那一天,亞納耶夫舉行了一場與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的紅場最後閱兵一模一樣的儀式。象徵着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進入了最艱苦的時刻——法西斯的利劍,資本家的炮火,要將他們扼殺在新生兒的搖籃之中。
而1991年時,同樣來自西方世界的挑戰試圖將搖搖欲墜的蘇聯政權轟然坍塌,他看着一個接着一個的加盟共和國背叛了偉大的,牢不可破的紅色聯盟。看着共產黨員在東歐被污衊,被所謂的民主派人士打倒,踩在地上試圖讓他們永不翻身。祖國再一次的來到了最危難的時刻。
一個男人站了出來,他們只知道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副總統,甚至人民在記住格爾巴喬夫這個蠢貨的名字還有他帶來的糟糕政策時,也沒有記住他之前有過任何的偉大壯舉。
按照原本的歷史走向,最終的結果原本是他們不費吹灰之力的瓦解掉一個偉大的國家,而帝國最後的男人只是徒勞的撲騰起幾個水花之後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全軍覆沒。不過這次顯然所有人都猜錯了。
亞納耶夫拯救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抓捕了所有試圖將這個國家廉價打包出去的賣國賊,甚至不顧引發內戰的風險,修改掉憲法條文規定,禁止加盟國從手中分離出去。
戒嚴,鎮壓,甚至是戰爭,誰都以爲亞納耶夫這麼做下去只有衆叛親離的結局,畢竟當時連塔曼師都背叛了他們,但是最終的結局卻出人意料的誇張。
他賭贏了。
換來的是保住千瘡百孔的國家統一,沒有在動亂和內戰之中走向覆滅。
他花了將近八年的時間,讓這個國家重新振作起來,讓所有人都尊嚴的活着,不再是一句華而不實的假話。
亞納耶夫實現了自己的承諾,之前說過要讓這個國家好看的人,現在要麼恐懼的躲在西歐或者美國,瑟瑟發抖的活着,要麼在西伯利亞的煤礦裡,過着暗無天日的日子。
他整理着領帶,閉上眼睛,腦海中閃過的景象是這麼多年來,一個人走過的孤獨道路。與美國鬥智鬥勇,與西歐鬥智鬥勇,甚至與那些該死的叛徒們鬥智鬥勇。哪怕到半個月之前,曾經信賴的盟友和同伴,也背叛了自己,加入了工人階級敵人的行列。
蘇聯再次強盛之後,他已經一無所有。
無盡的榮耀和令人豔羨的權勢之後,是深深的孤獨感。
一個人走過歷史軌跡的厚重和沉澱。
大門被打開,辦公室主任走進來,對亞納耶夫恭敬小聲的說道,“亞納耶夫總書記,會議準備開始了。所有人都在等着你的到來。”
他點點頭,說道,“嗯,我隨後就到。”
這是在保守派勢力落網之後第一次召開政-治-局會議,某些老朋友的面孔已經不在會議場合上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面孔。最後一道堵塞潮流的基石被攪碎之後,政治局就徹底的迎來一場大變革。內務部的警察敲響了很多莫斯科高官的別墅,告訴他們被逮捕的消息,有些人到最後都不敢相信,盧基揚諾夫居然將所有人都出賣了。潛藏在深處的暗流被連根拔起,一個不剩。
政-治局直接更迭了四分之一的官員。
正式宣告了保守派的滅亡,還有改革派的新生。
亞納耶夫轉過身,表情嚴肅的出門。皮鞋踩踏在走廊上,一如在1991年時走在大理石地板上時鏗鏘有力,他一個人走過了衆多的苦難。
還有永不磨滅的希望,一幕幕在這座宮殿裡發生過的故事,在記憶之中悄然浮現出來。政治陰謀,權力的鬥爭,還夾雜着陰暗的利益交易,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在國家之間的利益面前,化爲悄然無聲的涓涓細流。
“死亡不屬於工人階級。”
“貧窮不屬於社會主義。”
先哲的教誨依舊在腦海之中迴盪,也讓他牢記着自己要做些什麼。
爲了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還有人民。
耀眼的光從窗外滲透進來,照耀在他的臉上,表情堅毅,神情堅決,就像是最忠誠的信徒,走過一條虔誠的朝聖之路。
終點是緊閉的一扇門,他將手放在冰涼的門把手上,輕輕轉動,推開了門。
光線如同洶涌肆意的潮水向亞納耶夫洶涌而來,瞬間將他吞沒。視線豁然開朗,整個莫斯科權勢滔天的人物全部站起了身。
或是深沉,或是驚訝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他身上,等待着亞納耶夫上臺發言。
他上前了一步,踏上了講臺,神情嚴肅。
會議場合安靜的只有他們的心跳聲,還有亞納耶夫總書記的發言聲。
“親愛的同志們……”
“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是爲了決定這個國家的將來和出路,我想在座的各位此時都和我心裡一樣,經歷了動亂與顛簸之後,蘇維埃好不容易纔回到了正軌。在此,我由衷的向在座的各位表示感謝。感謝你們對這個國家的支持。”
聲音不大,但是每一個音節都準確無誤的落入他人的耳朵之中。
“感謝你們,站在人民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