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無法避免的戰爭

在2013年的時候,印度曾經上映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無法避免的戰爭》講的是一對出身不同的好朋友夾在印度政府和納薩爾毛派共產黨之間的事情。這個影片在剪輯,配樂,劇情方面水準一般。但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卻是讓任何影評人都無法忽視。

這個片子較爲真實的反映了納薩爾派控制的地區,當地人民同印度政府之間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的根源來自於印度政府和資產階級對當地民衆的漠視和肆意侵犯。這種根本上的衝突構成了納薩爾派存在的理由和發展壯大的土壤。當地人民生活的困苦,由地主和大資本家“民選”出來的政府肆意踐踏他們的利益。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不被推翻的話,戰爭永遠不可避免。

雖然這部電影因爲上映等原因沒有涉及到雖然已經不在印度法律條文中,卻固執的存在於印度社會土壤中的種姓制度,殘留的封建地主階級,民族和宗教衝突等方面,但是已經是難得的反應印度社會真實情況的現實主義電影了。

當年寇同章在討論印度問題的時候,曾經一針見血的說:印度的所有社會問題,其實根源都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上。社會沒有經過革命的烈火焚燒一邊,其肌體上的各種毒瘤是不會這麼容易就死亡的,它們會利用手中的各種比底層民衆多的多資源再次佔據肌體的主要部分,以另一種面孔出現在統治階級內部。通過這種沒有革命而是被硬生生捏合在一起的建國方式而出現的印度,從本質上講根本不是什麼“民主”國家。而是一個處於買辦資本,大資本家,大地主階級,高種姓精英族羣統治下的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社會。從這一點上講,印共(毛)主義共產黨所強調的,印度現在需要進行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提法,是非常恰當的。

但是這種事情在加入外力的情況下,就有些複雜了。中國如何定位自身在印度各邦獨立中的身份?介入過深的話會不會引起打算獨立的各印度邦的民族主義反彈?現在鬧獨立的各個邦會不會合並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國家?這可是涉及到上億人口的一次政治決斷。中國一旦處理不當,那麼賠了夫人又折兵不至於,但是惹一身麻煩絕對有可能。?? 太陽的距離111

張雲川和賀經緯在常委會議上討論的時候,首先排除了大包大攬的做法。這種提法是某些打過沙文主義上頭的委員們提出來的。他們認爲國家應該直接援助這些邦,從經濟到軍事方面,全部置入中國的羽翼之下。必要的時候,第十四集團軍可以從緬甸爲出擊陣地,直接對這些邦的印度安全部隊和印度東部司令部發動打擊。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蘇聯解體之前對東歐國家的做法。這些委員們甚至提出了直接設置海外省的做法,將安達曼海變成自己的領海。

這無疑是“愚蠢”的(張雲川語)。印度現在的分離勢力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中既有印共(毛)主義的革命運動,也有像曼尼普爾,泰盧固人,泰米爾邦這些地區的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還有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這些地區的宗教衝突。更有錫金邦這種自己是獨立國家被印度吞併後想要復國的勢力。而且這些矛盾中間還要夾雜上低種姓和無姓的“賤民”們對高種姓人種,深色人種對雅利安人種的反抗和報復。還有印度教,佛教,ysl教,錫克教等多種宗教矛盾參雜其中。可以說是一團亂麻,這種情況下大包大攬無疑是自找麻煩。賀經緯在會上斬釘截鐵的說,中國敢在這種情況下大包大攬,也許可以用大炮將這些地區從印度的地圖上撕下來,但是撕下來的第二天,這些稀奇古怪的矛盾就會一個不剩的將矛頭對準中國。別看曼尼普爾掛着六星紅旗,你派個省長過去照樣車翻了你!

但是不聞不問也不行,中央政府既然打算讓印度東部地區分崩離析,就要將自己的觸角伸進去,而根據當地的情況和其主要分離勢力的政治能力進行區別對待是必須的,也是唯一能夠順利進行的策略。

這其中,當然要動用到軍事手段,比如現在依然保留着一定的軍事實力,而且是印度錢袋子的阿薩姆邦,比如夾在阿薩姆邦和印度大平原地區之間,戰略位置及其重要的錫金,另外還有中國必須收回的藏南地區。第十四集團軍和第一空突軍必須做好準備。另外,不排除將第三十八重裝軍拉出去練練。

除了這些很可能動用武力的地區,其它的邦,在分析了左寶玉提供的詳細情報之後,大部分委員傾向於使用經濟手段和軍事援助手段來做。就算是這樣,裡面也是有區別的。

首先是安德拉地區,這裡印度東部地區唯二靠近海洋的地方。而且基礎最好,印共(毛)主義在這裡建立的大量的基層政權,從左寶玉最新的數據上顯示,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印共(毛)主義政權幾乎佔據着當地百分之三十七左右的稅收,掌握着百分之六十三的人口。擁有百分之五十強的耕地,雖然這些耕地的質量不大好,但是印共(毛)主義一直在推行農機和大牲畜的互助。所以從口糧佔有率來看,還過得去。

最重要的是,印共(毛)主義是在這些獨立勢力裡,除去錫金復國運動之外,目標最明確,組織機構最完整,並且擁有完整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思想的一個。按照投入產出比來分析,這個目標在輸入之後最容易得到最大的成果。

而且,作爲一個獨立的政黨,很多獨立後的事情,雙方可以現在就談。不管是經濟合作,軍事援助,農業改良,企業投資等等,和一個完整的政治力量談比和一個模糊的組織談容易多了。中國政府現在其實最擅長這種互相得利,平等雙贏的談判。真要是來一個完全撲在你身上的附庸,反而不知該怎麼辦。

另外,從面積上來說,安德拉邦面積37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區降水豐富,被稱爲印度稻米之倉,高原地區土地雖然貧瘠,但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另外本地盛產菸草,對於印度的出口創匯具有顯著的意義。雖然現在印共(毛)主義在本地已經很強大,但是對於沿海的糧食主產區以及菸草等經濟作物的產地,當地軍警還在堅守。雖然他們的經費稀少,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菸草吃煙草。本地的菸草走私很猖獗,不僅僅養肥了一大批走私販子,也支持着當地軍警力量。另外,北部地區大約有8千萬噸鋁土礦的礦藏,但是由於當地電力供應的問題,其氧化鋁和電解鋁的產量一直不穩定。而且鋁土礦開採的利潤基本上全進了大公司和印度財閥的腰包,當地泰盧固人反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也是本地區矛盾激化的一個原因。

另外,安德拉邦作爲第一個由語言劃分的邦,天然跟印度中央邦不對付。這裡的官方語言是泰盧固語,印度中央政府在推行官方的印地語上成績很差,造成了當地人民和從其他地方遷徙或者指派下來的印度人有天然的隔閡。而且,泰盧固人曾經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國家,文學藝術發達,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獨立存在。在軍事力量方面,這裡屬於印度腹地地區,主要軍事力量稀少,大部分以軍警和二線預備役人員爲主。印度的東部司令部總部設在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下屬的第三軍,第四軍,第33軍都沒有在這裡駐紮。其中第四軍更是被調往印巴前線,王牌的第五山地師已經在斯利那加被解放軍打的全軍覆沒。另外第三軍,第33軍也有大量的部隊被抽調。對於這個地方來說,印共(毛)主義已經完全具備發動武裝起義的基礎。

在早先時候同印共(毛)主義高層領導人會晤中,他們明確的表示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安德拉邦獨立,屆時,安德拉邦將更名爲泰盧固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個以泰盧固人爲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同時希望中國能夠提供一批無息貸款和一定的軍事援助,並且這些援助,他們打算北部地區的鋁土礦資源和煤,鐵,雲母,錳和漁業資源來償還。同時希望能夠引進中國的電力企業和建工企業,幫助發展當地基礎建設。希望兩國兩黨間建立平等,互助互惠的正常關係。

從這些對話中可以看出,印度(毛)主義共產黨其實和中國有些類似的地方,都是一個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的無產階級政黨。和這種政黨打交道時,需要注意其獨立自主的意願。在這方面,中國很理解他們。所以,在制定支援策略的時候,中央制定了以經濟手段爲主,軍事手段爲輔的策略。軍事鬥爭主要交給當地人去做。

但是安德拉邦有一個非常不利的情況是在陸地上和中國不接壤,和緬甸也不接壤。軍事物資援助就成了非常頭疼的事情。爲了對其進行支援,中國有必要將印度海軍從這個地區驅逐出去,保持海上通道的暢通。

這也就意味着,中國需要控制十度海峽,把印度人的海上力量從安達曼羣島和尼科巴羣島連根拔起。這正好跟中國打破馬六甲海峽封鎖,控制安達曼海,開鑿克拉地峽運河的想法不謀而合。

而發動對印度海軍打擊的藉口嗎,包和一的421艇已經帶着證據穿過了龍目海峽,正往回趕呢。

打定主意要當主角的餘大炮仗,在重慶號航空母艦從非洲返回之後,已經預備下了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羣,一個兩棲攻擊羣,一個陸戰旅的兵力。所有作戰和保障船舶總噸位接近100萬噸。各型作戰及支援飛機超過150架。

在他的眼中,印度海軍沒有任何機會。

第11章 第十一章 燃燒的翁吉瓦(四)第30章 錯位的理解第68章 攻擊列城第43章 機遇(三)第94章 飛躍巔峰(九)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豐饒南海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安哥拉南部第97章 餘波盪漾第4章 第四章 有明白人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戰爭之神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北極第116章 突然嚴肅起來的中東第9章 第九章 過去的和未來的第60章 第六十章 再次不明朗的戰事第146 開創新時代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33章 戰爭雷霆第40章 後勤先行第160章 犧牲的權利第1章 第一章 金大雷的往事(一)第94章 飛躍巔峰(九)第53章 第五十三章 向西第9章 第九章 電力期貨第84章 拔點第125章 餘勇判斷失誤第7章 第七章 聚變電站的海外建設第163章 惦記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戰場評估第3章 第三章 石油期貨第48章 手中的牌(三)第4章 第四章 天火第8章 第八章 氦3與鐵路的交換第116章 突然嚴肅起來的中東第44章 第四十四章 暴風攔截第80章 告一斷落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先進的阻力第60章 第六十章 再次不明朗的戰事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30章 錯位的理解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停戰的預期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寇希梅的“禮物”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先進的阻力第158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29章 貼身肉搏第72章 印度人的如意算盤第41章 機遇(一)第73章 牛黨和流糖稀第16章 第十六章 “親華派”日本人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一聲嘆息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反擊目標第2章 第二章 開端第6章 第六章 大陷阱第91章 飛躍巔峰(六)第2章 第二章 其實叫十三天的距離第141章 打響第146 開創新時代第64章 海上禁運第78章 輪迴第3章 第三章 石油期貨第11章 第十一章 “電力——人民幣”體系第114章 瀕臨崩潰第18章 第十八章 玩火的越南人第61章 節點第15章 第十五章 動搖的基石第88章 飛躍巔峰(三)第7章 第七章 呂德里茨外海事件第53章 科德吉反擊戰(四)第2章 第二章 試驗裝備第51章 第五十一章 第一個拐點第57章 科德吉反擊戰(八)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特殊的“戰場心理學”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預判第128章 目標捕獲!第54章 第五十四 糧食第90章 飛躍巔峰(五)第96章 戰役結束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預判第88章 飛躍巔峰(三)第14章 第十四章 戰爭的前奏第115章 要玩就玩大的第13章 第十三章 燃燒的翁吉瓦(六)第122章 薛慕白的堅持與包和一的判斷第65章 生命之源第14章 泰國政變(續)第156章 雅各布阿巴德(五)第63章 印度洋動盪圈第117章 遙遠的橋第8章 第八章 氦3與鐵路的交換第15章 第十五章 歷史的考量第129章 貼身肉搏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豐饒南海第4章 第四章 對比第4章 第四章 這是bt吧第108章 水下的獵手第126章 作死的阿拉伯世界第106章 印度洋航線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12章 第十二章 烏金時代第19章 第十九章 d·brt和帝國墳場
第11章 第十一章 燃燒的翁吉瓦(四)第30章 錯位的理解第68章 攻擊列城第43章 機遇(三)第94章 飛躍巔峰(九)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豐饒南海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安哥拉南部第97章 餘波盪漾第4章 第四章 有明白人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戰爭之神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北極第116章 突然嚴肅起來的中東第9章 第九章 過去的和未來的第60章 第六十章 再次不明朗的戰事第146 開創新時代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33章 戰爭雷霆第40章 後勤先行第160章 犧牲的權利第1章 第一章 金大雷的往事(一)第94章 飛躍巔峰(九)第53章 第五十三章 向西第9章 第九章 電力期貨第84章 拔點第125章 餘勇判斷失誤第7章 第七章 聚變電站的海外建設第163章 惦記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戰場評估第3章 第三章 石油期貨第48章 手中的牌(三)第4章 第四章 天火第8章 第八章 氦3與鐵路的交換第116章 突然嚴肅起來的中東第44章 第四十四章 暴風攔截第80章 告一斷落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先進的阻力第60章 第六十章 再次不明朗的戰事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30章 錯位的理解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停戰的預期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寇希梅的“禮物”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先進的阻力第158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29章 貼身肉搏第72章 印度人的如意算盤第41章 機遇(一)第73章 牛黨和流糖稀第16章 第十六章 “親華派”日本人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一聲嘆息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反擊目標第2章 第二章 開端第6章 第六章 大陷阱第91章 飛躍巔峰(六)第2章 第二章 其實叫十三天的距離第141章 打響第146 開創新時代第64章 海上禁運第78章 輪迴第3章 第三章 石油期貨第11章 第十一章 “電力——人民幣”體系第114章 瀕臨崩潰第18章 第十八章 玩火的越南人第61章 節點第15章 第十五章 動搖的基石第88章 飛躍巔峰(三)第7章 第七章 呂德里茨外海事件第53章 科德吉反擊戰(四)第2章 第二章 試驗裝備第51章 第五十一章 第一個拐點第57章 科德吉反擊戰(八)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特殊的“戰場心理學”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預判第128章 目標捕獲!第54章 第五十四 糧食第90章 飛躍巔峰(五)第96章 戰役結束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預判第88章 飛躍巔峰(三)第14章 第十四章 戰爭的前奏第115章 要玩就玩大的第13章 第十三章 燃燒的翁吉瓦(六)第122章 薛慕白的堅持與包和一的判斷第65章 生命之源第14章 泰國政變(續)第156章 雅各布阿巴德(五)第63章 印度洋動盪圈第117章 遙遠的橋第8章 第八章 氦3與鐵路的交換第15章 第十五章 歷史的考量第129章 貼身肉搏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豐饒南海第4章 第四章 對比第4章 第四章 這是bt吧第108章 水下的獵手第126章 作死的阿拉伯世界第106章 印度洋航線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解決的契機第12章 第十二章 烏金時代第19章 第十九章 d·brt和帝國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