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臣還有一個建議!”
李望着李世民,有點猶豫的道。
“但說無妨。”
“今年夏天,各地收成都還不錯,算是個豐年。但是以目前情況來看,今年秋季,估計很多地方的收成都難保,不說顆粒無收,但起碼會大受影響,減產不少。”
李想說的是勸李世民趁着現在情況還比較好,現在就轉移。不要跟以前隋朝的兩個皇帝一樣,遇到災年之後,搞的撒手不及,關中飯都沒的吃,只能匆促的帶着宮廷和朝廷官員以及京中將士們跑到洛陽去就食,還得帶上無數關中百姓,弄的跟逃荒一樣。
“陛下,關中地狹人多,糧食有限,正常年景都無法自足,更別說遇到大災之年了。如果陛下暫時出巡山南,那麼起碼能帶走十到二十萬人。關中減少這麼多人的糧食供應,糧食需要會減少許多。”
左僕射蕭瑀忍不住插嘴,“可是漢京連地址都還沒有選好啊,陛下去了山南,住哪?十幾二十萬人住哪?”
正常情況下,李也知道,遷都得先把新都營建好,然後再慢慢的遷過去。但現在情況不是比較特殊嘛。
等按步就班的建好新都,哪怕只是先建漢京的皇宮皇城,這也得起碼五年啊。五年,太久了。
明年就會有大蝗災,蝗災一起,那可就跟着是大饑荒。長安這地方,本就地狹人多,糧食供應不足了,饑荒之後,中原那邊也缺糧,還要轉運過來,豈不是更難。再說了,饑荒一起,到時關中的糧食產量也大減,這糧食缺口就更大了,偏偏從外面運糧進來,不是有糧就行的,還要受限於運輸能力。
陝州的那段黃河,可是走不了糧船的。平時運個幾十萬石,都艱難無比了。
關中缺糧,明年會糧更多糧,轉運本來就困難,明年缺口大轉運就更跟不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才提出讓李世民早點帶着人跑路。
當然漢京一夜之間修不起來的。
因此可以先以出巡的名義離開長安,這樣也不會弄的大家比較恐慌。山南也算是四通八達,周邊都直通糧食產區,水6交通方便。
先去那邊,至於說帶去的人住哪。
這不是問題啊。
以前楊廣就很喜歡出巡,一年倒有大部份時間是在外的,甚至西巡張掖,那可是在遙遠的河西,不也帶着十幾萬人。有一次遇過一個峽谷,結果遇上大風雪,然後凍死好幾萬人。
更別說什麼龍舟下揚州這些了。
畢竟是個權宜之計,不管是江陵還是襄陽或者是洛陽,哪裡不能擠下個十幾二十萬人。
大家先擠一擠湊一湊,等過了這一關再說嘛。
在襄陽或者洛陽擠一擠,總比到時長安沒飯吃了,臨時跑出來強吧。
“去哪?”李世民問。
李想了想,“本來應當選洛陽,洛陽雖宮殿全都拆毀了,但城池依在。不過洛陽位於黃河邊上,明年蝗災爆,洛陽也會是重災區。因此倒不如山南的襄陽、江陵,本來蜀中天府之國,也是不錯選擇,但路遠難走,與外交通聯絡不便,不是上選。”
襄陽或者江陵。
兩地都是在山南東道,襄陽在漢水邊,江陵在長江邊。
襄陽和江陵都是重鎮,交通也都很方便,不過襄陽能算是北方,江陵卻是徹底的算是南方了。李世民想了想,覺得還是選襄陽較好,雖然江陵更大,但襄陽更居中些。
“如果選中襄陽,那麼現在就要開始做準備了。臣建議待秋後天涼,便開始出巡,駐蹕襄陽。現在就要派人去襄陽打前站,調集糧食、準備器物,還要趕修一些軍營、行宮、房屋等。另外,襄陽周邊,也得加強防衛。此外,長安這邊,也要開始做準備。各衙得派人去打前站,一些物資也要開始轉運過去,各衙哪些人留守,哪些人要搬,這些都得早做決定。”
“文遠說的在理,慢慢的調過去,爭取年前把要過去的都搬過去。”
灞上李家。
圍着一桌蝗蟲宴,皇帝和宰相們開始商議起了國家大事。
太子承乾也賴在一邊旁聽,不過他與其說是留下來聽着君臣們商議要事,倒不如說是留下來吃蝗蟲的。
各種各樣的蝗蟲大餐,還都是李親自做的,機會不多。
於是李世民他們聊着一項項計劃,李承乾一隻只的吃着蝗蟲。
吃到高興處,甚至忘記了收斂,吃的咔咔響。
李世民不滿的轉過頭來。
“父皇,兒臣覺得這些蝗蟲太可惡了,我要多吃掉一點。”
這回答,好吧,李世民算是接受了。
然後也夾起一隻,狠嚼了起來。
“嗯,吃掉一隻是一隻。”
承乾終於可以放開大吃,“父皇何不下詔,讓天下百姓都去捕捉蝗蟲,這樣肯定也能減少些蝗蟲,災害也就小些了。”
李世民不想說太子無知,大蝗災的時候,那是數以億計,鋪天蓋地的。吃個一隻兩隻的,哪有什麼用,杯水車薪。
李卻道,“太子殿下想法也沒錯,陛下,不如就下道詔書,讓天下百姓都去捉蝗蟲,鼓勵大家吃蝗蟲,甚至可以下道旨意,百姓可以用蝗蟲到官府換糧食。”
“一石蝗蟲幹換一石糧食!”
李世民吸了口氣。
眼看着明年就會有大旱然後是大蝗災,朝廷也要囤糧備災呢,這個時候你搞這個什麼蝗蟲換糧食,還一石換一石,你這是要鬧哪樣?
“陛下,臣先前說過,蝗蟲曬成幹然後碾成粉,也是很好的飼料,可以餵雞餵鴨,甚至都能直接煮了吃,這也是糧食。營養還挺高的!”
李世民還是有點無法把蝗蟲和糧食直接等同起來,更別說一石糧食換一石蝗蟲幹這樣的事情了。
“陛下,如果人人都來抓蝗蟲,人人把蝗蟲視爲一種糧食,哪怕只是視爲可以換糧食的有價之物,那這蝗蟲也要被抓掉不少的。至於這換蝗蟲的錢糧,李家願意出。”
“李家願意出?”
李世民更驚訝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