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名片,給研究所帶來了2156兩白銀的收入。研究所裡,包括太子李承乾在內的都十分高興。
李愔讓太子李承乾拿出了1000兩白銀,交給了戶部,退還了朝廷給的開辦費。
李承乾起初有些不解,問道:“六弟,這是爲什麼?”
李愔說道:“今後,咱們研究所賺錢的機會多得是,難免讓人眼紅,遭人嫉恨。咱們必須提前準備,防止被人攻擊。”
研究所不準經商,李愔準備開辦一種工業模式,一方面提高大唐的工業化水平,一方面爲大唐增加收入。
在大唐,商業的概念是,自己不生產,從一方買來,轉手賣給另一方,中間賺取差價的行爲。
印製名片,不是一種商業行爲,在唐朝歸類爲工(業)行爲,類似於鐵匠收取手工費。這種收取加工費的方式,就是在打擦邊球。別人說不出什麼。
他和李承乾商量,決定今後的產業,就和工部聯合,研究所出技術,收取技術轉讓費,工部負責製造,進行官營。
“咯噔、咯噔。”一輛馬車在凹凸不平的官道上走着,樑王府典軍楊康帶着8名騎兵護衛在馬車前後。
李愔從長安縣的種植基地回來,有些疲乏了,就在馬車上睡着了。
可是,這個覺睡得很難受,因爲他經常被馬車的顛簸弄醒了。
“王爺,你不舒服嗎?”坐在馬車裡伺候他的侍女採紗,看到李愔皺着眉頭,關心地問道。
李愔坐直了身子,說道:“這是什麼破路?還有這馬車,顛死人了。”
採紗理解地點點頭,說道:“是呀,這城外的路,比不上城裡的路,您就將就着吧。”
李愔嘟囔着:“還是坐汽車舒服啊。”
“什麼叫汽車,是個什麼樣子的?”採紗好奇地問道。
李愔好像想起了什麼,說道:“對了,四輪馬車,以後就坐這個,嘿嘿,大唐房車。”
採紗睜大眼睛說道:“不是吧,王爺?你是說要坐四輪馬車?”
李愔也好奇地問道:“怎麼了,我說的很可笑嗎?”
“咯咯”,採紗笑得前仰後合,最後眼淚都流了出來。
李愔的印象中,古代沒有四輪馬車,歐洲也是到了文藝復興後期纔出現的。他問道:“你見過四輪馬車?”
採紗笑道:“何止呢,奴婢還見過六輪馬車呢!不過,那是不能坐人的。嘻嘻。”
“那是幹什麼的?”李愔問道。
“那是專門拉棺材的。嘻嘻。”採紗忍不住笑。
“啊?不是吧。”李愔有點不相信,打開百度一搜,這才發現,是自己孤陋寡聞了。
原來,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六輪馬車,後來也出現過四輪馬車。主要用於運送棺槨。
另外,在特定的地區,也出現過四輪馬車,主要是在道路平坦、不需要速度的地方,比如農莊裡運糧食,草原上運草料等。
四輪馬車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道路條件的制約,另外就是技術上的原因。
四輪馬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轉向,二是減震。
轉向在有輪軸的基礎上四輪車是很容易實現的,只需要將前輪的懸掛改爲一個大圓盤。可以將車轅與車身銜接的部分與前輪懸掛結合,使得馬匹轉向的時候前輪的懸掛也跟隨整體轉向。
而由於車輪中滾軸的作用,前後車輪能夠自動自行調節各輪的速度差(其實就算沒有滾軸也無所謂,只不過比較費車輪且影響馬匹的動力罷了)。
這種懸掛方式無法做過小角度的轉向,無法做速度過快的急轉向,且對前輪的懸掛和整個傳動體系的結構強度要求較高。
減震器的發明是19世紀初纔出現的。最初的是鋼板彈簧減震器,後來又出現了液壓減震器等。
這兩項技術,百度上的圖紙都是現成的,李愔決定開發四輪馬車。
可是,有一個問題讓他覺得頭疼:圖紙百度上有,可是怎麼能讓工匠們也看到呢?難道要讓自己先畫出來嗎?太麻煩了,於是,他請教了淘寶系統。
系統嘲笑他笨蛋,教給了他一個法子,由系統先在電腦上拍成照片,然後在利用淘寶系統運過來。當然啦,是要收運費的。另外還要加收5﹪的勞務費。
對於懶人李愔來說,只要省事兒就行,花錢不怕。
回到長安城後,他來到了工部,工部尚書皇甫睿叫來了相關的匠作監的執事(從8品)王林,讓他具體負責。
王林今年28歲,是個黑瘦精幹的年輕人,他馬上叫來了幾個專門製作馬車的工匠。
李愔給他們看了圖紙照片,讓後讓他們提問題,他按照百度裡的提示進行解答。
回到研究所後,這幾天沒事兒,李愔就教李凝兒數學和記賬。
李凝兒十分聰明,很快掌握了阿拉伯數字,和現代的記賬方法。
李凝兒學會了以後,回到家裡,就開始顯擺。她叫來了家裡的賬房先生,高高興興地當了一回先生,報了她這些年來當學生的仇。
王林辦事兒很利落,時間不長,就製造出了幾輛四輪馬車。然後親自到研究所通知了李愔。李愔又到匠作監指導他們進行完善。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經是四月初了。
這天,陽光明媚,柳枝吐翠,春意盎然。
長安街頭,一輛奇特的四輪馬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是一輛歐式風格的敞篷馬車,樣式奇特、裝潢華麗。
駕駛馬車的是程處默、車上坐着的是三害和李穎兒,5個人全部帶着墨鏡,很拉風地招搖過市。
他們故意來到了皇宮門口,見到熟悉的大員就請他們上來坐坐。加裝了減震器的馬車,很受人們喜愛。
第二天,長安城出現了許多工部的佈告,說三日後,將在皇宮的南門外廣場,召開新式馬車訂貨會。無論士農工商,有意購買者均可訂貨。
這幾天,四輪馬車的出現,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佈告上的一條內容,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議論。
這天,長安城最大的糧商霍弋,正在家裡和兒子霍強下棋,管家霍忠進來說道:“老爺,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