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兩江總督

清水鎮是距離蕪湖不過十里的小鎮,但眼下卻集結了近十萬的太平軍,對於楊一這個對手,石達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和陳玉成多次聯繫後,石達開和陳玉成確定以謹慎包圍蕪湖,逼楊一逃跑然後在野外殲滅的作戰計劃。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石達開,那就是楊一爲什麼呆在蕪湖這座孤城長達一個月之久,等着自己和陳玉成從江南江北兩面夾擊,憑楊一偷襲蕪湖的戰術上來看,楊一不應該是個愚蠢的對手,當初在泰州城下遭遇的慘敗,石達開就把楊一列爲最難對付的敵人。

陳玉成率領六萬大軍進駐當塗,李開芳、林鳳祥也領三萬精兵在巢湖縣設防,賴漢英奉命也拿下高淳溧水,對蕪湖的全面包圍已經形成。可蕪湖城除了四門緊閉外,一點動靜也沒有。石達開決定不等了,派人通知陳玉成,明天一起發起進攻。

在密集的炮火後,太平軍開始向蕪湖發起試探性的進攻,石達開站在高處,舉着望遠鏡緊張的看着蕪湖城裡,部隊越來越接近蕪湖城門,可城裡還是沒有動靜,終於來到城門前,石達開預計中的抵抗沒有出現,城門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被太平軍打開,石達開大爲疑惑,難道...?

攻城部隊很快就回報,蕪湖城裡沒有發現一個新軍,石達開一聽之下,心口彷彿被一塊大石頭撞擊一般,身體搖晃着幾乎要摔倒,一旁的親兵趕緊扶住他。

經過對城內居民的盤問,石達開了解到,新軍在七天前就要求各家各戶買足夠吃七天的糧食,然後通知居民,一律不許出門,發現者殺,居民也不知道新軍是什麼時候離開的蕪湖。

楊一到底去哪了?他是什麼時候離開的蕪湖?這些懸念一直縈繞在石達開的心頭。就在石達開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從江北過來的陳玉成帶來了答案。就在石達開下令攻城的同時,陳玉成收到了從巢湖來的消息,昨天夜裡新軍突然出現在巢湖,打了林鳳祥李開芳措手不及,三萬人馬損失過半,巢湖易手。石達開聽完陳玉成的消息,哇的一聲,一口鮮血噴了出來,昏厥在地。

更令石達開沒想到的是,楊一從部隊進入蕪湖的第六天開始,就已經把部隊悄悄的分成一個個小單位,利用夜晚的掩護瞞天過江,過江的部隊悄悄的隱蔽江北,三天前,這蕪湖城裡就已經沒有新軍了。昨天晚上,經過周密的計劃,事先混進巢縣的新軍和城外部隊裡應外合,一舉拿下了巢縣,得手後,楊一命令新軍,馬不停蹄,快速西進,直指大別山。

蕪湖突圍後,巢縣守敵被擊潰後,新軍西進的道路上再也沒有能夠阻擋新軍前進的障礙,楊一指揮新軍從三河鎮與廬江縣的中間穿過,直插舒城,緊接着北上六安,最後到達金寨縣境內。從蕪湖突圍到進入金寨縣,到達大別山區,新軍前後用了六天,爲了這六天的行動,早在一個月前楊一進行了準備,先後派出多股小分隊沿途打探情報,尋找最佳的行軍路線,纔有這六天的一氣呵成。

大別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處。東南西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爲張八嶺,三者合稱淮陽山。長江、淮河的分水嶺。長 270 千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位於湖北省羅田縣東北;白馬尖(一稱霍山),海拔1774米,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南)

大別山,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自古就屬於貧困地區,且多有土匪橫行。清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官兵加大圍剿力度,情況有所好轉,乾隆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官場日漸腐敗,大別山一帶百姓生存愈加艱難,不斷的有人上山落草爲寇,且多有土匪勾結當地豪紳,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到咸豐年間,匪患更深,山上有大小匪羣數十餘股,清政府此被太平軍起義已經弄的筋疲力盡,根本沒有餘力來清剿土匪,附近各州府的官兵雖然也清剿過幾次。但每次都是從民間刮一點錢,組織幾千官兵和團練上山,土匪依仗熟悉的地形,帶着官兵在山裡兜圈子,官兵屢屢撲空,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發展都後來,剿匪部隊每次出動,都只是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就停下了,東村抓幾隻雞,說是匪產,西村弄幾個女人,說是土匪家屬,弄到後來土匪沒有剿滅,但官府在民間收取的剿匪費用卻在逐年增加。官府如此剿匪,土匪哪有不更加猖狂的道理。年初陳玉成率部橫掃皖北,沿途州府官員望風而逃,金寨縣令在太平軍還在六安的時候就已經帶着家小逃往河南,哪曾想陳玉成並沒有圖謀金寨的意思,而是揮師北上了。

既然當官的都跑了,那底下的人也沒必要留下來拼命了,當然也躲回家裡,土匪一見這金寨縣城防禦形同虛設,幾夥關係不錯的土匪幹脆糾集起來,勾結城裡的豪紳,大搖大擺的進城,起先只是想洗劫一番,進城後發現這太平軍沒打過來的意思,官府的人也沒有返回的跡象,膽子不由壯了許多,最後這幾股土匪幹脆就在這城裡住了下來。

中國人向來有從衆的心理,開始沒有下山的土匪發現自己的同類在山下城裡,吃好的住好的還有大把的PLMM供他們享用。呆在山上啃窩頭吃鹹菜的土匪們看別人在城裡過上了好日子,哪有不眼紅的道理?一時間,山上稍微有點勢力的土匪團伙,紛紛聯絡平時關係較好的同類,也衝進縣城裡搶上一快地盤,過起那逍遙快活的日子,轉眼間這金寨縣裡土匪多達五千餘,幾乎所以較大的匪幫都進了城。

楊一進入金寨後,預先派出的情報人員很快就把金寨縣城的相關情報擺在楊一的面前。楊一和張健一商量,覺得在是個大好機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匪豪紳爲禍,新軍除之正是百姓拍手稱快的好事,滅了土匪對民心的收拾有大大的好處。本來沒有土匪楊一也要找個藉口把金寨給佔了,現在更加是名正言順啦。

方針即定,楊一指揮新軍乘夜色先把金寨縣城圍個水泄不通,天色微亮人睡的正香的時候,部隊發起進攻,四個城門輕鬆到手,找幾個制高點架好機槍,把土匪逃路堵上,然後朝天放槍打草驚蛇。土匪被槍聲驚醒後,很快發現被包圍在城裡,一陣混亂後,土匪們在各自的老大帶領下,向各城門殺來,企圖奪路逃生。

只怪土匪們命苦,手拿大刀長矛的他們,平時連鳥槍也見的不多,更別說機槍大炮了,氣勢洶洶的土匪衝向城門很快就被機槍和步槍齊射組成的火力網打的血流成河,要不是楊一怕炮彈會引起火災,土匪們會更悲慘。

這些土匪平日裡舞槍弄棒還對付,面隊官兵的時候也大多的以躲爲主,哪裡見過新軍制造的這種場面,一眨眼的工夫就被打死打傷無數,剛纔還打算殺出城去的勇氣頓時化做泡影,原本就是烏合之衆的土匪多數乾脆就丟掉傢伙跪在地上求饒,其他的也作鳥獸散狀,在無頭蒼蠅一般的在城裡亂竄。楊一見土匪勇氣已去,這才命令部隊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挨家挨戶的捉拿這些甕中之鱉。

不消半天,土匪基本平定,光俘虜就抓了四千多,當然也有一些漏網之魚藏匿於城中,楊一命令新軍實行全城戒嚴,然後張貼安民告示表示,所有土匪除了罪大惡極的要嚴辦以外,其餘的只要放下武器主動投案自首都可以寬大處理,發現有私通窩藏土匪者嚴懲不殆,同時號召居民踊躍檢舉揭發,新軍替勇於揭發的羣衆保密,凡檢舉揭發經證實確實者,給予獎勵。

土匪把這城裡的百姓算是害苦了,告示一出,上門檢舉者無數,一些平日裡與土匪過從甚密的豪紳窩藏土匪的情況紛紛被揭發出來。楊一連他們也一鍋端,發現一個先抄家抓人,後財產充公。進城五天後,楊一在菜市場擺下斷頭臺,一口氣砍了一百來號土匪頭子和土豪劣紳,殺人的那天天上下起大雨,血水混着雨水流淌,百姓觀者無數,當行刑完畢,最後一個犯人的頭也被砍下來後,天空豁然晴朗。城裡百姓無不奔走相告,慶祝的鞭炮聲整整響了一個晚上,酒館裡的酒也供不應求,整個縣城變成一個歡樂的海洋。

城裡的土匪解決後,山上剩下的都是一些十幾二十人的小股土匪,楊一派人到各個鄉鎮張貼布告,佈告寫到:以一月爲期限,期限之內,土匪只要下山投案,一律既往不咎,期限一過,大軍進山清剿,發現一個就殺一個。這大股土匪已被消滅,還在山上的小股土匪發現,土匪這個原本光明無限的職業一夜之間就變的前途黑暗,還隨時有殺頭的危險;這些土匪本就是鄉里百姓活不下去才上的山,家裡不是有老婆孩子,就是有老爹老孃的;佈告一出,百姓自發上山,三娃四娃,孩子他爹的一通喊叫,土匪們紛紛下山自首,這爲禍大別山多年的土匪,在短短一月之內就基本煙消雲散。

楊一消滅土匪的同時,一場轟轟烈烈的勸減租息運動也在大別山展開。首先把一些開明紳士地主老財召集起來,向他們表明了這老百姓沒飯吃就會造反的道理,大家都是本地人,也知道這大別山的百姓一向都有上山落草的光榮傳統。爲了地方上的長治久安,恢復土匪禍害損傷的元氣,官府(楊一代表的還是官府)希望大家能給予理解和支持,把租息都降低到官府規定的標準。

一些相對開明的士紳很快就對降低租息表示贊成和支持,很快就在同意降低租息的協議上簽字。大多地主老財對此持牴觸情緒,心裡根本就對此不屑一顧,但又不敢明着反對,互相竄通後表示要回去想一想。楊一當場表態,大家是應該想清楚,不過回家去想實在太麻煩。這樣吧,新軍已經在城裡替大家找好地方,大家都留下來慢慢想吧,省得跑來跑去的麻煩。把這一羣人請進縣衙的大堂,前門後門一關,三餐有人送飯,大家就在這慢慢想吧。也有膽大的表示一定要回家去想,可跑到門口就被明晃晃的刺刀請了回來。看來在思想工作是不做不通的,經過幾天睡的是地板,吃的是棒子麪窩頭就鹹菜,急了在牆角的糞桶裡就地解決,幾天的思想工作做下來,這些地主老財紛紛表示要響應楊一楊大人的號召,要爲家鄉的發展盡一份心意,都老實的在那協議上簽字畫押。反正大別山天高皇帝遠,楊一在這想怎麼幹都捅不到皇帝那,就算傳到皇帝耳朵裡,有這些協議在手,楊一也不怕他們能翻天。

減租減息的運動在楊一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在臨近大別山的金寨、霍山、六安、嶽西等新軍控制的縣得到實施。楊一趁機號召百姓,宣傳加入新軍,就是保衛家園,保衛減租減息帶來的美好生活,一時報名參軍者踊躍,就連那些在勞動改造的土匪俘虜們也紛紛表示要痛改前非,要求加入新軍,一實際行動報答楊大人對他們的寬宏大量。楊一也組成徵兵小組,對勞動中表現較好,認罪態度誠懇的俘虜給予破格錄用,一場徵兵行動下來,來到大別山的四千新軍擴大到一萬四千餘人。

人員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槍炮的問題了,楊一的普魯士同夥,軍火販子霍夫曼爵士閃亮登場。我們的霍夫曼先生不但走私軍火,還有許多正當買賣的,比如說到把西洋機器織出來的布匹運到安徽、河南一帶銷售,再順路帶點大別山特產的茶葉回來銷往歐洲,這些都是正當的買賣,加上霍夫曼先生是太平天國的忠實朋友,兼軍火供應商。這和清軍打仗沒有好槍好炮怎麼行?英國鬼子是騙子,盡拿一些過時的玩意來糊弄我們偉大的太平天國,想多買一點還推三阻四的。可普魯士兄弟就好多了,不但價錢合理,保證貨物的質量,還可以大量供應。沒有這些上等的軍火,和清妖的戰鬥中還不知道要多死多少兄弟呢?所以我們偉大的上帝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太平天國的最高領袖洪秀全表示,別人的貨物在太平天國的地盤內如何他不管,但霍夫曼兄弟的貨是絕對不可以阻攔的。於是大批的“布匹”從上海出發,經安徽運到河南,這霍夫曼的買賣也越做越大。

有了槍炮,招來新兵訓練的差不多了,楊一當然要有所行動,以清剿殘餘土匪爲理由,部隊進駐河南商城、潢川,也不管當地官員歡不歡迎,反正來了就不走了,這些官員平時連土匪都惹不起,更何況是楊一這樣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所以楊一要搞減租減息,以通匪的罪名鎮壓罪大惡極的地主豪紳,當地的官員是連屁都不敢放一個的,有心上奏朝廷吧,又怕楊一知道後收拾自己,別的地方不好說,在這大別山區,弄死個把人,然後說是土匪幹的那實在是太簡單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當瞎子聾子,什麼都看不見也聽不見,這樣還有幾天好日子過。

就在楊一在大別山乾的火熱時,蘇北江南的局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石達開和陳玉成在蕪湖撲了個空,楊一沒打着。使遠在江西湖北的曾國藩在石達開掉兵回師後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重新召集人馬後,曾國藩又進逼武昌,和秦日剛李秀成打了幾仗後,雙方都沒撈着便宜,各有死傷。但曾國藩在從湖南各地徵召來的新兵補充下,最近又弄了筆錢從英國佬那買了一批洋槍洋炮,這樣一來,太平軍在武昌的部隊開始有些吃緊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一直以來江南江北大營的存在對洪秀全來說是最大的威脅,現在琦善被搞定了,姓楊的算他厲害,溜的夠快。曾國藩那有秦日剛和李秀成在,武昌守個一年半載的也應該沒問題,是時候該回頭收拾向榮了。洪秀全下令,一定要利用眼下大軍雲集江南的機會,消滅江南大營,消除對南京威脅多時的最後一股力量---江南大營。

命令一下,石達開立刻率部沿江東進,撲向常州,陳玉成也回師揚州,從揚州殺往鎮江,在兩位太平軍有名的猛將指揮下,李時賢又帶南京守軍一部出戰,三路大軍二十餘萬人齊頭並進,殺向清軍經營多年的江南大營。向榮的江南大營很快招架不住,鎮江首先丟失,向榮率部在常州抵抗了半個多月,但最終還是敗走無錫,得勝的太平軍不依不饒,繼續窮追猛打,無錫也被攻克,狼狽的向榮領四萬殘兵逃入蘇州,幸好蘇州一直是楊一的防區,楊一走後,蘇北淪陷,上海受到來自北面的威脅。留守的劉銘傳、許名、韋曉聲經過商議,從原先的民團中挑選五千餘補充到新軍裡,充實蘇南的防禦,才使得蘇州不至於無可戰之兵。太平軍也想一鼓作氣拿下蘇州,但追擊向榮的先頭部隊趕到蘇州城下的時候,被一通機槍大炮招待一番,丟下一千多具屍體狼狽逃跑。而這時的太平軍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無論給養,兵員都需要補充,而士兵的士氣也是強弩之末,鑑於守衛蘇州的是新軍,當年在泰州的教訓不能忘記,在沒有充分準備下,和這樣一支裝備精良,又有堅固城牆依託的部隊是極度不明智的。而且這次作戰的目的是消滅江南大營的實物萬清軍,解除南京被多年圍困的局面,這時西征部隊發來急報,曾國藩猛攻武昌,武昌吃緊。石達開在和陳玉成李時賢商量後,決定放棄進攻蘇州。

逃入蘇州的向榮,羞憤之餘,在官邸內找一條繩子上吊了。至此,短短三個多月內,清政府多年來賴以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八旗和綠營,在江南對太平軍作戰的戰場上全面崩潰,兩位欽差先後身亡。從這以後,清政府不得不完全依賴湘軍和新軍來對抗活躍江南的太平軍。

陳玉成在佔領蘇北後,開始大規模的推行(天朝田畝制度),此制度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精神,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精神,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紛紛響應。天朝田畝制度的推行嚴重威脅着地主士紳的利益,加之陳玉成本人出身窮苦,對地主階級有相當的仇恨,所以在推行(天朝田畝制度)的時,對一些地主士紳採取了激烈的手段,把這些人完全推到了太平天國的對立面來。蘇北的大批士紳也紛紛逃離家園,涌入上海蘇州,他們對太平天國的仇恨萬分,但又拿太平軍沒辦法,清軍的八旗和綠營是指望不上了,所以他們急需一位強有力的人物來幫助他們奪回失去的東西,找來找去,最後他們把目光鎖定在了背後有江浙財團支持,手中又握有重兵的新軍首領,現任江蘇巡撫,當初勸他們減租減息不成的人----楊一身上。

江南江北大營崩潰,楊一率軍突圍到大別山,一連串的失敗使咸豐心力交瘁,很快病倒,在病牀上的咸豐在徵求各軍機大臣的意見後。對滿人將領極其失望之餘,咸豐下旨封曾國藩爲兩湖總督總領兩湖軍政,給予地方財政權,督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兵馬與太平軍作戰,同時也下旨,封楊一爲兩江總督,加快新軍的建設步伐,爭取重新奪回蘇北,儘快對南京形成新的包圍。

成功在大別山站住腳的楊一,接到聖旨後,留下聶士成,帶着張健,展轉回到闊別近四個月的上海。這時候,蘇北士紳的代表在上海已經等待楊一多時了。楊一很快接見了這些代表,代表們對當初反對楊一的改革表示道歉,申明瞭由於自己的目光短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同時還對楊一的遠見卓識表示欽佩,希望楊一不記前嫌,出兵收復蘇北,他們願意出錢出力。楊一併沒有馬上表態,只是說自己需要時間考慮。幾天後,楊一再一次接見代表們,表示了對於太平軍給士紳們帶來的傷害表示關懷,同時也表態,自己作爲朝廷大員,這剿滅反賊是義不容辭的事情,雙方很快打成協議,士紳們籌集資金白銀一百萬兩,供楊一調配,蘇北收復後,在蘇北開始新一輪的減租減息運動。從此楊一在獲得了江浙富商的支持後,又得到了地主士紳的支持,穩定了楊一在兩江的統治,爲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第9章 上任(3)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10章 全亂套了第二部第二十七章第16章 論勢第23章 時間第5章 離別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7章 名士第22章 海疆萬里第4章 德國朋友第3章 婚姻大事第35章 鬼子六第17章 小刀會第7章 演習?第18章 廬州(2)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18章 廬州(3)第13章 成立政黨第35章 鬼子六第18章 廬州(1)第9章 上任(1)第9章 上任(3)第22章 海疆萬里第2章 左宗棠第14章 定計第29章 外患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9章 誰主沉浮第2章 家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0章 苦戰(6)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8章 和談(中)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4章 用間第36章 欲擒故縱第9章 上任(5)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0章 苦戰(6)第10章 血腥的夜第6章 浙南沈家(2)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9章 選擇第12章 女兒情懷(2)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4章 德國朋友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7章 名士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2章 國事家事第20章 李家第16章 論勢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8章 廬州(3)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3章 特區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小刀會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9章 選擇第14章 定計第12章 挖牆角第3章 婚姻大事第3章 武器至上第4章 練兵第4章 德國朋友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4章 練兵第9章 上任(6)第8章 協議搶劫(1)第9章 起步第6章 浙南沈家(1)奇襲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18章 新中國第6章 變數第21章 故人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7章 鎮壓第39章 誰主沉浮第1章 底線
第9章 上任(3)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10章 全亂套了第二部第二十七章第16章 論勢第23章 時間第5章 離別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7章 名士第22章 海疆萬里第4章 德國朋友第3章 婚姻大事第35章 鬼子六第17章 小刀會第7章 演習?第18章 廬州(2)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18章 廬州(3)第13章 成立政黨第35章 鬼子六第18章 廬州(1)第9章 上任(1)第9章 上任(3)第22章 海疆萬里第2章 左宗棠第14章 定計第29章 外患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9章 誰主沉浮第2章 家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0章 苦戰(6)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8章 和談(中)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4章 用間第36章 欲擒故縱第9章 上任(5)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0章 苦戰(6)第10章 血腥的夜第6章 浙南沈家(2)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9章 選擇第12章 女兒情懷(2)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4章 德國朋友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7章 名士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2章 國事家事第20章 李家第16章 論勢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8章 廬州(3)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2)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3章 特區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小刀會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19章 選擇第14章 定計第12章 挖牆角第3章 婚姻大事第3章 武器至上第4章 練兵第4章 德國朋友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4章 練兵第9章 上任(6)第8章 協議搶劫(1)第9章 起步第6章 浙南沈家(1)奇襲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18章 新中國第6章 變數第21章 故人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7章 鎮壓第39章 誰主沉浮第1章 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