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外患

悽悽古道,十里長亭,楊一、張鍵、李鴻章,一壺濁酒,三人舉杯。送別的氣氛總是那麼悽清,一杯水酒下去,一股火辣的滋味涌上李鴻章的心頭,李鴻章覺得有一種想對楊一說點什麼的衝動,但多年浸淫儒學養成的剋制功夫還是讓他把這種衝動壓了下來,對着楊一和張鍵長楫一禮:“楊督,敏思兄,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別送了,二位,就此作別吧,二位盛情,李鴻章此生不忘。”

楊一、張鍵抱拳還禮,李鴻章猛的一轉頭向南走去。楊一上前一步道:“少荃,留步,我還有話說。”李鴻章聽的慢慢轉過身了:“楊督請講。”楊一一臉肅穆:“少荃,如果有難處,只管來找我。”李鴻章聽罷,猛一低頭:“楊督,少荃記下了。”說完就快速的回頭而去。

一輛馬車,兩個小廝,十幾個騎馬的新軍警衛組成的隊伍,逐漸消失在楊一的視線內,楊一站在高處不斷向遠處眺望,一直到隊伍消失在遠處的天際。

張鍵默默的站在楊一後面,等李鴻章一行徹底的看不見了,這才說到:“大人,你既然如此看中少荃,又怎麼讓他就此離去?”楊一沒有回答,只是靜靜的看着張鍵,張鍵趕緊笑道:“別,大人,我可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這次我還真的找不到足夠的理由來解釋這一切。”

楊一呵呵一笑,露出狡猾的表情道:“這麼說,你還是找到一些理由了?”說着楊一慢慢的往回走。張鍵緊跟在一邊,邊走邊說:“少荃是個人才,大人這般作態,無非是想收攏他。可這個理由還是不夠充分,我昨天想了一夜,也沒想明白大人你真正的用意。”楊一停了下來,看了一眼張鍵:“哦?先生倒是說看,什麼地方理由不充分。”張鍵道:“大人既然這麼問,我就把心裡想的說出來也好讓大人幫我解釋一下這心中的疑惑。”

二人回到亭子裡,楊一和張鍵坐下,張鍵一坐下就開始說:“如果我沒猜錯,大人在給曾國藩的信裡一定是讓他向朝廷推舉李少荃,大人也上表附之,如此一來,李少荃飛黃騰達之日必不遠也。李少荃雄才大略,如果不能爲我所用,今後必定是大人起事後的強勁對手,這樣的人才大人既然用不了,就應該毀了他,大人如今這般做法,我看不妥,不如派人在半路上…。”張鍵說到這的時候,不由自主的看了看楊一,發現楊一的表情沒有絲毫變化,當下張鍵站了起來,示意亭子外的警衛營長進來。這時楊一才道:“先生,算了。”張鍵聽了一愣,但也只好作罷,慢慢的坐了回去。

楊一給自己和張鍵倒上一杯酒,先喝了一杯這才說話:“我對少荃如此,原因先生說對了大半,另一小半其實是我的私心,不留李少荃,我其實是想給自己留下個對手。我相信,李鴻章會成爲一個好對手。”其實楊一還是沒有把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完全說出來,憑着對歷史上李鴻章的瞭解,楊一對李鴻章還是抱着一份希望,也正是這一份希望,給日後的楊一王朝留下了一代賢相。楊一這番話猶如一塊石頭丟到水裡,在張鍵的心裡蕩起一陣陣波紋,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個好對手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大人,陳玉成那來信了,部隊在衢州集結完畢,不日即可入贛。難道大人真的想和曾國藩聯手滅了石達開?”張鍵與楊一騎馬並行,緩緩的在官道上往上海去。楊一聽了微微搖頭道:“告訴陳玉成,打通去湖南的道路就給我停下來,這石達開還是留着的好。”

李鴻章告別楊一後一路西去,經過五天的趕路,終於達到衢州,這時候,從海路運來的軍火也在新軍的押送下,於兩天前達到溫州,從溫州下船後再轉道衢州。一路上李鴻章雖然不太理解楊一爲什麼要選擇這條路線。眼下江西在石達開手裡,來的時候李鴻章是繞道走的,但李鴻章本着這幾天對楊一的初步瞭解,知道楊一這樣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李鴻章想的沒錯,就在李鴻章轉交給楊一的那封信裡,曾國藩提出了與新軍聯手打擊江西石達開部的建議,楊一在接信的第二天,派人回信表示同意還約定了開戰的時間,同時派陳玉成率所部三萬人馬從杭州西進衢州,逼近江西。一直被石達開壓的死死的曾國藩在得到楊一的同意後,立刻命令曾國荃和鮑超帥四萬精兵從湖南株州出發,與陳玉成東西呼應。李鴻章到達衢州後,陳玉成親自接待他,並把這次的作戰計劃告訴李鴻章,李鴻章這才明白楊一的用意。明白真相的李鴻章便在衢州安心等待軍火的到來。

九月中旬,醞釀多時的新軍突然殺出衢州,一路上太平軍擋者披靡,守衛上饒的一部分太平軍甚至乾脆就投降了陳玉成,攻克上饒後,陳玉成率部直奔鷹潭。與此同時,曾國荃和鮑超也出兵江西萍鄉,一路東進,太平軍措手不及,湘軍進展順利。石達開聞訊後,立刻下令江西境內的部隊收縮到南昌一帶,準備依託南昌堅固的城防固守,等待援軍。鷹潭不攻自克。陳玉成在佔領鷹潭後並沒有繼續進軍南昌,而是命令大部隊就地休整,派出小股部隊往撫州方向活動。湘軍進入江西后,連克宜春、新餘後,曾國荃和鮑超本打算趁機攻打南昌,但由於得不到新軍的配合,鑑於南昌防禦堅固,太平軍收縮的很快,兩人也只能轉道撫州,打算先於新軍會師後再圖謀南昌。九月底,新軍湘軍會師撫州,浙江與湖南之間的通道被打開。撫州會師後,曾國荃與鮑超前往鷹潭會見陳玉成,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單論朝廷的官職,陳玉成是不如曾國荃和鮑超的,所以儘管不願意,但對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友軍將領,礙於朝廷禮制,陳玉成還是親自出城五里,迎接這兩位。

對陳玉成,曾國荃和鮑超是多少有點不屑的,主要是當初在安徽戰場陳玉成把清軍弄的太慘,大家仇比較深,可如今湘軍弄不動石達開,還要多多依靠新軍,所以對陳玉成這個新軍在江西的最高領導,兩人只能虛於委蛇。陳玉成官職比這兩位要小,按理來說,應該是陳玉成來拜見他們,可如今有求於人,他們也只能是登門拜訪。

鷹潭地方不大,從撫州出來後,兩位因心中有事,起了個大早,而後一路快馬急行,當天下午三點左右,就已經能遠遠的看見從鷹潭出來迎接他們的陳玉成和其他下屬。兩人放慢速度,慢慢的來到迎接的隊伍前,只見那當先者氣度不凡,且其他人都是跟在他後頭,來人正是陳玉成。多年官場的兩人一眼就認出了來人就是迫殺琦善,數破江北大營,殺的勝保聞其名就逃的陳玉成,當即遠遠的翻身下馬。陳玉成也迎着上前對兩人施禮說:“兩位大人,一路辛苦,玉成軍務繁忙,未能親自登門拜訪,實在是失禮的很,望兩位多有見諒。”曾國荃和鮑超趕緊回禮,同聲道:“曾國荃(鮑超)多謝陳大人親自相迎。”接着曾國荃道:“此次兩軍配合作戰,還要多多仰仗陳將軍。”

“兩位兄臺,一路可好,少荃在此等候多日了。”這時候站在陳玉成後面的李鴻章才站了出來說話。原來李鴻章也押着軍火來到鷹潭,聽說兩人前來,也跟着出來迎接他們。

“少荃,你也來了。”鮑超一個大步上前,與李鴻章見禮。這鮑超和李鴻章關係一向不錯,鮑超是個粗人,他本來就不喜歡陳玉成,對陳玉成停留鷹潭,不進軍南昌本來就有看法,這次也是曾國荃拉着他來的,和陳玉成客氣兩句後,正覺得無趣的緊,看見李鴻章當然高興的不得了。

衆人一番客套後,一起向鷹潭城行去。一路走來,最讓鮑超眼紅的就是新軍的裝備,早就聽說新軍裝備都是從洋人那買來的最新式武器,今天一見,果然如此。而曾國荃注意到的是新軍的軍容,隨行的新軍行軍時步伐一致,隊列整齊,一看就是支勇猛之師,曾國荃心裡對新軍首領楊一的評價又上了一層。當晚,陳玉成設宴給兩人接風,酒宴結束後,陳玉成和李鴻章帶着兩位去看從上海運來的軍火。

一杆杆油光蹭亮的新式步槍看的曾國荃和鮑超兩眼發亮,鮑超乾脆就抓起一支槍,一會拉槍栓,一會瞄準,開心的不得了。曾國荃顯得要老成一些,但是他看到造型奇特的迫擊炮的時候還是起了好奇心,圍着迫擊炮看了半天。兩人光顧着看武器,等到想起陳玉成他們還在旁邊時,天已經很晚了,於是便回到陳玉成給他們安排的驛館住下。

第二天,曾國荃和鮑超又找到陳玉成,性急的鮑超一見面就問陳玉成:“陳大人,不知道你部什麼時候向南昌方向開拔,到時候大家聯手把發賊給攆出江西。”陳玉成根本就沒打算打南昌,按照楊一的命令,打通浙江和湖南的通道就是完成任務,這打南昌的事就不要去參合了。所以鮑超問的時候,陳玉成推脫到:“鮑大人,這南昌城堅糧足,石達開收縮的又快,眼下的南昌城裡有十萬大軍,你說這仗怎麼打?”鮑超聽的心裡一堵,剛想說什麼,旁邊作陪的李鴻章在後面偷偷拉了拉他的衣服,鮑超這纔不再吭聲,坐了回去。曾國荃是看明白了,陳玉成壓根就沒打南昌的意思,其實就憑新軍現在的裝備,攻打南昌城裡那些拿着大刀長矛的太平軍,應該是可以打下來的。曾國荃想明白後反問陳玉成道:“陳大人,你以爲該怎麼打?”陳玉成早就料到他們回這麼問,立刻把想好的話說了出來:“兩位大人,要打南昌,首先是要有足夠的炮火,可我軍這次出擊江西,爲了達到行軍隱蔽,出其不意的效果,所有的重炮都還留在杭州,所以至少要先等重炮達到才能發起進攻。其二,這敵軍撤退的時候,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眼下在這江西境內,我們是一顆糧食也買不到,總不能去搶百姓的糧食吧,那樣我們還不如不打這仗呢,所以嘛還要等糧食從浙江運來,準備一段,我軍自然要對南昌發起進攻。”鮑超一聽陳玉成的推脫之詞,立刻就站了起來,李鴻章拉都沒拉住。鮑超高聲說道:“陳大人,兵法雲:兵貴神速,眼下發賊困守南昌如驚弓之鳥,我軍當趁勝追擊,一舉克之。”說着鮑超對陳玉成露出一種不屑的神情。鮑超一向看不起太平軍這些泥腿子出身的將領,認爲他們不懂兵法,打仗就是靠人多。陳玉成這麼個聰明人哪裡聽不出鮑超的意思,但又不好翻臉,正好接着這個臺階,說聲:“在下沒讀過幾本兵書,對兵法知道不多,總之這南昌城現在是不能打,兩位想打,不妨自己去打,陳玉成不送了。”說着轉身離開。

陳玉成這麼一走,曾國荃他們三個也只好自己離開,回到驛站後,李鴻章就說鮑超:“我說鮑兄,你也太糊塗。且不說陳玉成現在是楊督的愛將,但就眼前的戰局,人家就比你看的清楚。”李鴻章怎麼一說,鮑超雖然不服氣,但鮑超知道,這李鴻章說話一向有道理,鮑超也不反駁,只是問到:“少荃你倒是說說看,陳玉成哪裡看的清楚。”李鴻章哪裡會不知道鮑超心裡想法,笑着說到:“鮑兄,你還別不服氣,這太平軍撤退那是主動撤退的,走的時候還實行堅壁清野,說明發賊根本就是打算利用南昌的堅固防禦消耗我軍,等我們在堅城之下屢屢受挫,士氣低落的時候,再打我們一個反擊,我看你怎麼收拾這局面,再說了,發賊在其他地方還有近五十萬大軍,是那麼好滅的嗎?還有,你居然諷刺人家不懂兵法,這陳玉成當初橫掃江北,那豈是普通之輩?沒當場和你翻臉,那就是人家有肚量。”鮑超這才覺得自己是鹵莽了,便道:“那我這就去給陳玉成賠個不是去?”曾國荃想了想說:“算了,我們還是先把軍火押回去,把情況報告大哥再看他怎麼說。”三人決定後,第二天便向陳玉成辭行,陳玉成客氣幾句,送到城門口了事。三人回到新餘,李鴻章便立刻回株州見曾國藩,並把楊一的信轉交給曾國藩。曾國藩在看完信後,把信遞給李鴻章看,然後嘆道:“楊一果然不凡,有宰哺天下之才,我大清有此能臣,不能說不是一種福氣。”李鴻章接信一看,這才知道,楊一在信裡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希望曾國藩能儘快向皇帝推舉他,楊一一定幫忙云云。最後曾國藩又說到:“少荃,我想我應該找個機會去見見這位我漢臣中的楚翹。”

由於石達開果斷放棄一些地方,退守南昌一帶,加之楊一併沒有消滅石達開的想法,江西戰局進入相對平穩的狀態。湘軍雖然有心拿下南昌,但沒有新軍的配合,而太平軍在這次戰役中的損失並不大,江西湖北境內還有數十萬大軍。10月,在湖北與湖南交界處,石達開對湘軍展開猛攻,嶽州一帶情勢危機,彭玉麟,李續賓頻頻告急。曾國藩把新買來的武器全都用到這一線,這才穩定住陣腳,11月戰局進入相持階段。雙方在都付出相當的代價後,又基本回到開戰時的狀態。江西方面,陳玉成一直不肯出兵南昌,如此一來江西方面湘軍自然就更沒實力攻打南昌。時間進入12月,曾國藩籌劃着到上海,對楊一進行一次專門的拜訪。

倫敦,兩院的議員們正在激烈的爭論,爭論的話題來自英國駐華大使的一份對華開戰的建議。一個議員說到:“中國市場,我們不去佔領,別的國家也會去佔領,目前中國對我們開放的口岸還很少,必須用武力迫使這個古老的王國對我們全面開放。”還有一個念頭這個議員還沒說出來,那就是鴉片的交易,目前在中國還是違法的,英國在提出的修約條款中就有鴉片交易合法化這一條。另一個議員又站起來說道:“還有一點請各位注意,那就是中國這個古老腐朽的帝國,至今還不允許我們的使節進駐他們的首都,我看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這是對我大英帝國的輕視,我們必須下決心用槍炮來修正這個錯誤。”此言一罷,衆人譁然,紛紛叫囂“大英帝國萬歲,大英帝國的榮譽不能被輕視,要對野蠻人開戰。”之類的話此起彼伏。最後,兩院以絕對多數的票數通過了對華出兵的動議。時間是當年的春天。

女皇的辦公桌上擺放着首相上呈的對華出兵命令,只等女皇簽署後執行。十八年前,也是在這張桌子上,女皇簽署了對華戰爭的命令,那一次戰爭給大英帝國帶來2100萬銀圓的賠款,和多項單方面優惠政策,還有一個香港,這一次戰爭又能給這個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帶來什麼呢?女皇在期待中提筆簽署了這個命令。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也下令以“馬神甫事件”無藉口對華用兵,兩國的行爲得到美國、俄國的支持,於是決定組成聯軍對華作戰。

1857年春,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爲全權專使,率一支海陸軍前來中國,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法國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爲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率艦先後到達香港。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趕到香港與英法公使會晤,支持英法的行動。12月,英法聯軍5000多人編組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在27日向兩廣葉名琛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

廣州城內,兩廣總督葉名琛面前擺着兩份公文,一份是兩江總督楊一發來的急件,楊一在信件中指出,英法聯軍這次來華,不達到修約的目的是不會罷休的,讓葉名琛儘快做好準備,另一封是英法聯軍發來的最後通牒,要求自己讓城。葉名琛對這兩份文件都不以爲然,楊一的信件他認爲是楊一小人得志,對自己這個和他平級的總督指手畫腳,洋人的最後通牒,葉名琛認爲是恐嚇,去年洋人就說要動武,一年都過去了,還不是好好的,所以葉名琛也沒放在心上,他認爲只要隨便給洋人點好處,洋人自然就不再鬧騰。

12月28號,毫無準備的廣州城遭到英法聯軍的炮擊,緊接着聯軍登陸廣州,聯軍基本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就佔領廣州,29日,廣州失陷,葉名琛被聯軍俘虜,後被押往印度加爾各達,1859年病死於囚所。

楊一對英法聯軍這次的來意是清楚的很,來自未來的他對這段歷史是深惡痛絕的,一方面楊一急報廣州,讓葉名琛讓他早做準備,一方面命令聶世成火速帥五萬大軍,以追剿捻軍殘部的名義,開往河北滄州,楊一自己也收拾行裝以勞軍的名義趕到濟南。說實話,楊一對葉名琛一點都不放心。同時楊一還上表咸豐皇帝,提出要朝廷加強大沽口炮臺防禦的建議,並提醒咸豐,西洋鬼子都是一路貨色,都覬覦我中華的財富和土地,對他們都不能信任。

結果楊一的奏章被和春說成危言聳聽,意圖破壞我中華與西洋各國邦交,而楊一到濟南的行爲,被景泰怡良說成是居心不良,勝保也不陰不陽的奏本,說楊一沒有同過朝廷批准,私到濟南,是撈過界的行爲。結果楊一的奏章,咸豐根本就沒有采納,而且對楊一更增加了一份戒心。並下聖旨讓楊一儘快回到自己的轄區。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四國公使糾結北上。1858年4月,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齊,24日即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定6天內答覆其要求,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佯裝調解,勸清政府趕快談判。清政府不能正確判斷英、法下一步的行動,又指望美、俄調停,既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又沒同侵略軍作戰的決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葛羅在聯軍進攻準備完成之後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律,並限令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上午10時,聯軍轟擊南北兩岸炮臺,各臺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100餘人。但由於大沽口守將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臺守軍孤軍奮戰,最後各炮臺全部失守。而此時,駐紮在滄州的聶世成部,在楊一的急令下,火速增援天津。

第17章 征服第8章 和談(中)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6章 浙南沈家(1)第21章 橫掃兩岸第10章 滬上名妓(1)第21章 橫掃兩岸第29章 外患第17章 小刀會第9章 起步第18章 印度第9章 起步第12章 歸途第7章 鎮壓第19章 選擇第16章 亞洲戰略第10章 血腥的夜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5章 又見向榮第31章 打援第3章 前奏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8章 廬州(3)第18章 廬州(3)第31章 打援第13章 特區第12章 國事家事第2章 左宗棠第5章 軍火買賣(2)第1章 底線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18章 新中國第3章 逃婚第3章 婚姻大事第6章 浙南沈家(1)第10章 苦戰(8)第5章 軍火買賣(1)第40章 圍城第21章 故人第6章 烽煙四起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5章 買辦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22章 海疆萬里第4章 德國朋友第10章 苦戰(4)第17章 小刀會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8章 和談(中)第20章 李家(2)第18章 廬州(2)第36章 欲擒故縱第19章 西亞第11章 封疆大吏(1)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0章 苦戰(2)第10章 血腥的夜第7章 大戰第18章 印度奇襲第12章 挖牆角第38章 戰爭陰雲第11章 幕後第5章 軍火買賣(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1章 封疆大吏(1)第18章 廬州(1)第8章 和談(中)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章 底線第5章 軍火買賣(2)第7章 鎮壓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8章 和談(上)第7章 大戰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37章 京華風雲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7章 復國者第19章 選擇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4章 德國朋友第二部第二十四章第10章 苦戰(8)第9章 上任(1)第2章 左宗棠第16章 論勢第37章 京華風雲第10章 苦戰(6)第34章 流水不爭第8章 協議搶劫(1)第4章 寒冬第20章 大義第9章 上任(4)第18章 廬州(3)第31章 打援第6章 發展(2)第6章 發展(2)第9章 上任(2)
第17章 征服第8章 和談(中)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6章 浙南沈家(1)第21章 橫掃兩岸第10章 滬上名妓(1)第21章 橫掃兩岸第29章 外患第17章 小刀會第9章 起步第18章 印度第9章 起步第12章 歸途第7章 鎮壓第19章 選擇第16章 亞洲戰略第10章 血腥的夜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5章 又見向榮第31章 打援第3章 前奏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8章 廬州(3)第18章 廬州(3)第31章 打援第13章 特區第12章 國事家事第2章 左宗棠第5章 軍火買賣(2)第1章 底線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18章 新中國第3章 逃婚第3章 婚姻大事第6章 浙南沈家(1)第10章 苦戰(8)第5章 軍火買賣(1)第40章 圍城第21章 故人第6章 烽煙四起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5章 買辦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22章 海疆萬里第4章 德國朋友第10章 苦戰(4)第17章 小刀會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8章 和談(中)第20章 李家(2)第18章 廬州(2)第36章 欲擒故縱第19章 西亞第11章 封疆大吏(1)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0章 苦戰(2)第10章 血腥的夜第7章 大戰第18章 印度奇襲第12章 挖牆角第38章 戰爭陰雲第11章 幕後第5章 軍火買賣(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1章 封疆大吏(1)第18章 廬州(1)第8章 和談(中)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章 底線第5章 軍火買賣(2)第7章 鎮壓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8章 和談(上)第7章 大戰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37章 京華風雲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7章 復國者第19章 選擇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4章 德國朋友第二部第二十四章第10章 苦戰(8)第9章 上任(1)第2章 左宗棠第16章 論勢第37章 京華風雲第10章 苦戰(6)第34章 流水不爭第8章 協議搶劫(1)第4章 寒冬第20章 大義第9章 上任(4)第18章 廬州(3)第31章 打援第6章 發展(2)第6章 發展(2)第9章 上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