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魏王李泰懼內,這位殿下的脾氣浮躁古怪,動輒發怒,旁人根本不能相勸,可無論如何暴怒,只需王妃閻氏在場,總能將其怒火安撫下去,變得乖巧溫順。
但李泰從不肯承認這是“懼內”,他只認爲是“敬”,這位出身幷州大族的名門閨秀素來足智多謀且性情決斷,被李泰視爲賢內助……
面對當下有可能風雲席捲的局勢,王妃閻氏給出的方法是拉攏東宮屬官,重要之處在於給東宮屬官一個承諾,那便是善待太子極其子女,且永不相負。
這一回李泰沒有立即採納王妃的建議,而是遲疑着提出自己的擔憂:“可若依靠那些人即便成爲儲君,且保全太子,焉知他日不會反噬己身,養虎爲患?”
王妃閻氏柳眉一豎,嬌聲叱道:“殿下糊塗!你看看東宮班底都是些什麼人?以房俊爲首,李道宗、馬周、甚至於李靖,哪一個是貪慕權勢、首鼠兩端之人?皆正直之士也!這些人之所以直至此刻仍死保太子,皆因擔心日後新儲對太子不利,甚至禍及東宮!只需殿下立誓予以承諾,他們豈能反覆無常、只爲追逐名利權勢?相反, 那些搖擺不定、相機而動之輩各個戀戰權位,毫無底限, 殿下順風順水之時他們附庸在側、鮮花着錦, 可一旦殿下遭遇挫折, 誰肯雪中送炭?”
一旁的閻立德也捋着鬍子道:“此言不差,朝局大勢, 本無分對錯黑白,但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佔據大義名分,將自己歸於正義一方。何謂正、何謂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也,只要東宮屬官歸附於殿下麾下,所有人都認爲您已經得到太子之首肯,是名正言順的一方。”
名正則言順, 才能事半功倍。
李泰沉吟未語。
對於自家王妃,他敬佩其才智高絕,對於這位岳父, 則是敬重有加。
閻立德自幼好學,於建築、書畫、工藝等諸多方面皆有出類拔萃之造詣,早年便進入秦王府擔任士曹參軍,是李二陛下早年的班底之一。後來李二陛下登基,閻立德也一路升遷,由尚衣御奉而至將作少匠、將作大匠, 高祖皇帝的獻陵便由他主持修建, 貞觀十年文德皇后殯天,李二陛下命其負責建造昭陵, 直至此刻尚未完工……
可以說, 閻立德雖然很少參預朝政,但卻是跟隨李二陛下多年的老臣,功勳卓著、簡在帝心。
這樣一位勳臣的意見, 他豈會輕視?
他也不是不認可王妃的言語, 只不過他深知房俊等人對太子的忠誠, 想要將其策反投入自己麾下,可不僅僅是一個承諾就行的。這些人的確不是戀棧權位、左右搖擺之輩, 但各個有着屬於自己的政治抱負,眼下保全東宮、不使帝國皇位傳承染上腥風血雨, 便是這些人的堅持。
說服他們放棄太子, 何其難也……
但他也認可王妃與岳丈的剖析,若能在這個時候收服東宮屬官爲己所用,將會實力暴增,儲位幾乎算是穩了。
可是從何處入手呢?
閻立德想了想,對王妃閻氏道:“聽聞房俊固然富甲天下,房家亦算鐘鳴鼎食,但平素生活卻並非奢華無度,唯獨喜好……那個妻姐妻妹,家中小妹已經成人,正在談婚論嫁,不若送入房家爲妾,可好?”
因着房俊與長樂公主之緋聞,加上與之親厚的晉陽公主屢次三番婚事受挫,如今大唐上下皆認定房俊由此癖好,此前巴陵公主夜入右屯衛大營,便有傳言說是與房俊一夕歡好,這才使得柴哲威謀逆之舉並未牽扯柴令武……
即便是武家那位賀蘭家的兒媳婦,據說亦是房俊的禁臠。
想要拉攏收服東宮屬官,最好的辦法便是從房俊入手,以房俊在東宮的地位與威望,只需他加入魏王陣營,便可輕易瓦解東宮內部。而拉攏房俊,自然要投其所好。
妻姐妻妹之類那是沒什麼辦法的,但舉凡由此癖好者,大抵都是心思齷蹉,自家的妻姐妻妹固然討人喜歡,可旁人的妻姐妻妹不更有一番滋味?
咱們將魏王殿下的妻妹送去房俊被窩了,足以彰顯魏王殿下的誠意了吧?
王妃閻氏臊得俏臉通紅,纖手輕輕拍了拍案几,嗔怒道:“父親說的什麼渾話?若是這般做派, 那女兒成什麼了?與其將妹妹送給房俊, 你還不如將我送過去更好!”
明知房俊癖好的是妻妹, 卻將閻家幼女送去,天下人怎麼看她這個魏王妃?
說不定有那心思齷蹉之輩,便會缺德的編排出她魏王妃爲了拉攏房俊, 不惜委身相就……
閻立德尷尬的捋了捋鬍子,不敢多言,心裡卻腹誹:我這不還是爲了你們着想?送出去的那也是我的女兒,我都不心疼,你們還顧慮這個顧慮那個,真真不識好人心。再者說來,你那小妹與長安城裡所有貴婦、少女一樣,整日裡唸叨着房俊以往的那些個詩詞歌賦、輝煌功勳,崇拜愛慕的不得了,說不定心甘情願嫁入房家爲妾呢……
李泰搖頭制止:“二郎與長樂確有私情,但絕非外界傳言那般,至於謠傳兕子與房俊暗中苟且,更是子虛烏有。房俊其人不拘小節,卻氣量恢宏,即便不算君子,也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想要以美色相惑,絕無可能。本王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別琢磨那些歪門邪道。”
閻立德無語,和着爲了你的前途我連小閨女都準備搭上了,卻只換來一句歪門邪道?
得咧,你們自己的事自己辦,我無能爲力總行了吧……
*****
翌日清早,李二陛下洗漱一番用罷早膳,便來到偏殿處置公文。
讓王德沏了一壺茶,飲了一杯,隨手從書案上堆積如山的公文上面拿起一份奏疏,翻開一看,便蹙起眉頭。
是李襲譽懇請致仕的奏疏……
李襲譽乃是貞觀勳臣當中的老人了,如今七老八十依舊鎮守涼州,雖然無甚作爲,但也兢兢業業,如今風燭殘年想要致仕歸鄉、頤養天年,本是尋常,不僅應當予以允准,且要大加恩賞一番,在蔭萌其子入朝爲官,以示尊崇、以酬其功。
可是你致仕就致仕吧,偏要在奏疏之中貶斥魏王一番,說什麼“肖似煬帝,不似人君”……
魏王似不似人君,也應當由朕這個皇帝來決斷,何時用得着你一個邊疆都督置喙?
這種事若是放在以往,李二陛下大抵一笑置之,然後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但現在他卻想得更多……
李襲譽出身關隴門閥,卻始終與關隴一襲格格不入,與其兄李襲志皆對他這個皇帝忠心耿耿,可謂不朋不黨、忠貞之士。這樣的人提出意見,皇帝可以從容選擇聽或者不聽,因爲無論怎樣都不會有嚴重的朝局動盪。
但是同時,在關隴門閥兵敗之後全面退出朝堂之際,當年的貞觀勳臣沒剩下幾個,作爲碩果僅存的功勳之臣,李襲譽的意見卻又無比重要。
畢竟時至今日,即便以房俊爲首的年青一輩逐漸崛起,但毫無疑問的是,支撐起大唐帝國根基的依舊還是那些貞觀勳臣……
那麼,李襲譽的這份奏疏是他自己的見解,還是有別的貞觀勳臣參預其中?
李二陛下將奏疏放下,也顧不上喝茶,開始一份一份查看奏疏,良久之後嘆了口氣。最爲擔心的事情並未發生,一旦所有貞觀勳臣羣起而反對魏王爲儲,會令他陷入兩難:選了魏王,則必定朝堂不靖、政局動盪,自己百年之後魏王登基,將會遭受羣臣抵制,勢必有一場巨大風波,以魏王的自負桀驁,動輒流血漂杵;不選魏王……自己豈不是被這些大臣們裹挾、逼迫?
但也有鬧心的事,貞觀勳臣的確並未與李襲譽一道抵制魏王,可朝中不少御史言官紛紛上疏,盡數以往魏王桀驁不馴、不遵法度之事,一樁樁、一件件,將魏王描述成“自負桀驁、浮躁暴虐直比桀紂厲煬”的昏聵之輩……
李二陛下看着一大摞奏疏,硬生生給氣笑了。
魏王的確性格浮躁、剛愎自負了一些,但“桀紂厲煬”那都是些什麼人?一手將諾大帝國硬生生拆散崩塌,留下千古罵名的暴君……也太瞧得起魏王了。
在書案之後坐了一會兒,命王德前往門下省政事堂將蕭瑀叫來。
半盞茶功夫,蕭瑀急急忙忙趕來,見禮之後,李二陛下賜座,指着桌案上一大摞奏疏道:“這些都是朝中御史言官們彈劾魏王的奏疏,宋國公你來看看,應當如何處置?”
既然你號稱“清流領袖”,御史言官大半出自你的門下,那你來表個態吧……究竟想要幹什麼?
蕭瑀鎮定如常,起身來到桌案上,俯身一本本奏疏看過去。
末了,他放下最後一本奏疏,躬身道:“陛下英明神武,自然知道這些人有的的確發自肺腑,有的牽強附會……如何處置,自然由陛下乾綱獨斷。”
“嗬!”
李二陛下給氣笑了。
話說得輕鬆,可是誰發自肺腑?又是誰牽強附會?
難不成讓朕派出“百騎司”將這些御史言官一個一個調查一番?
這是在逼宮啊。
但他並未發怒,而是在想:這只是單純的抵制魏王,還是這些人已經與晉王結成一派、進退與共?
第兩千九十九章 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