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允環視三人,言及一聲:“大王欲廢佃戶之制,除私兵之風。”
“嘶~”
魯肅倒吸一口涼氣,轉念便想到了李義。
前些時日,與李義交談,其有所言,涉及耕田之事。詳細雖未知,可田畝一動,牽一髮而動全身。李孝懿之所想,怕是亦在於此,策謀或許不同,但目的必是壓制世家。
周瑜面色不改,心中已經猜測到了一些。關隴士族很強大,幾乎就是代表着整個周國的民心。因爲大週上下佃戶,至今仍不下八萬戶。這還得虧大王英明,以工代賑之法不僅挽萬民於水火之中,更是從世家口中奪取佃戶不計其數,也吸引了不少避禍於山野的山民。
但是伴隨着國朝的穩定,不斷的向外擴張,內部也開始產生懈怠。爭權奪利目前尚未出現,大家仍能心往一處。但世家豪族對待百姓,大多數都沒那麼友好。
土地兼併,還只是小規模的商業買賣,沒有演變成強買強賣。畢竟涼州已經亂了快十年了,諸世家大族早在大周立國前,就一口吃成了胖子,如今還在慢慢消化。
等他們消化完畢,仍未能扼制的話,日後大周每一次的開疆拓土,都將會成爲他們腹中的食物。哪怕只是其中一丁點,但日積月累下,早晚會成爲難以拔除的釘子。
只是,這第一步就哪佃戶動手,沒那麼容易啊。
關隴士族,私兵不多。明面之上,每家每戶僅有那十來人到百人之內,都是其下佃戶中的丁壯。國朝每次大戰,所募押送糧草的兵士,基本上都是這些世族部曲。而那些民夫,纔是來自於千家萬戶的丁壯。
倒不是說國朝必須如此,而是因爲世族部曲訓練經久。戰鬥力雖然比不上守備軍,可保護個輜重,震懾糧道沿途山匪綽綽有餘。再加上徵募起來簡單便捷,國朝也就一直延續下來。
如今,除舊制,可比利用舊制要難得多。
涼州世家還好,多是隨大王起家,彼等佃戶也是大多加入第四軍、涼州守備軍。沒在編制內的人,也跟着周兵打了不少仗。只要給予補償,廢除涼州佃戶、私兵不成問題。
難就難在關中。
聽說當年王上初定關中之時,第五雋、魏傑、楊儒等人手中私兵就有萬餘衆。這還僅是其中一部分世家,真正的大頭連面都沒露。
比如耿氏,其隨落敗,可家族子弟充爲軍吏、校尉不說,手裡更握着良田萬頃,佃戶數萬口。還有馬氏、韋氏、杜氏……
世家勢力不弱,更兼同氣連枝,很難一鼓作氣搞定。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分化離間。
想到這,周瑜看向了楊修,不知道大王許了楊彪什麼好處,居然拿下了弘農楊氏。
楊修也不清楚,甚至現在聽到傅允道出丁點內情,都有些不敢相信父親的決定。
弘農楊氏確實不喜與他人爲伍,爭權奪利,可不代表楊氏就沒有私兵和佃戶。不然,楊儒這旁支子弟,上哪拉起兩三千人的部曲,都是主支援助來的。
而且,一旦大王開始動手,楊氏勢必會得罪關中所有的世家。哪怕是依附在楊氏身邊的中小世家、豪強,也未必就會心甘情願的交出一切。
當然,有了楊氏相助,以及大王掌握的大軍,想要解決掉沒有兵權的世家,並非難事。楊氏所付出的,只不過是丟棄一切附屬利益。
可謂是賭上了家族的命運!
“大王欲以何法行事?”
魯肅定下心來,看向傅允問道。天底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大王纔是周國之主。只要行措得當,達成目的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世家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家族!
傅允嘴角微微一揚,邪笑一聲,言道:“三位放心,三日前允已收到家叔來信,其部已至雍縣。第三軍也將重建,故玄莬太守耿臨復岀,充任軍將!”
魯肅面色一鬆,暗自點了下頭。只要軍隊一動,世家就翻不起什麼風浪。
關中士族,不知道有多少家傳承數百年乃至千年。但他們肯定不願意那宗族的命運,去死保佃戶和私兵。畢竟,家族都沒了,這些也保不住。而只要家族還在,大不了日後可以慢慢來。
三人從始至終都未曾擔心過大王佈下的局會失敗,唯一擔心的就是此事會對大周是否造成嚴重的損害。
大周十幾萬大軍,真正與關中世家有聯繫的,也唯獨一個京畿守備軍而已。除了軍將士孫瑞及其子士孫萌外,餘者悉數亦是大王親信。其餘各軍,就更跟關中世家扯不上什麼關係了。
不過,刀兵一動,對於國朝與世家來說,都是最壞的局面。
“平之兄,修且斗膽問一句,吾等三人,於其中置於何地?”
楊修略帶擔憂的問了一句,關中世家的反抗力量肯定會有。而且這微弱的力量對於手握軍權的大王來說算不上什麼,但對於楊氏、自己與魯肅等人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
傅允搖了搖頭,沒有說話,說起來自己雖然瞭解一些實情,可畢竟只是白身。若非叔父安排了幾句,自己或許還被矇在鼓裡,如同魯肅、楊修這般憂心忡忡。
周瑜眉頭一緊,不知想到了什麼,有些動容。
“公瑾,可有所測?”
一直關注周瑜的魯肅,察覺到了周瑜那一閃而逝的表情變化。
周瑜短嘆一聲,問道:“三位,吾等既然都能料到大王部署,那些世家中的長者,沉於世俗幾十年,也必然能夠發現端倪。此時,倒不如想想世家,會如何來應對大王的手段。”
“不錯,公瑾兄所言甚是。王上佈置,吾等不曉得實情,也無法附應。倒不如先看看世家會作何打算,驟時從容以對,也能保全自身。”
傅允說道。
楊修、魯肅擔心自己的前途,傅允也一樣擔心啊。
在這種勢力頂層間的博弈,他們三個小蝦米,一不小心,前途盡斷事小,身敗名裂事大啊!
“科舉!”
楊修眼角一眯,想也沒想,脫口而出:“大王亦科舉爲鋒刃,世家若避其鋒芒,必然慘敗。可若是直面相迎,針鋒相對,尚有一線生機。只要折斷大王刺來的利刃,餘下的都可以從容應付。所以,科舉首當其衝!”
“只是眼下科舉已畢,甲乙二榜既定,世家又能如何?”
魯肅眉頭緊蹙了下。
“非也,正是此時科舉已畢,才更好利用。吾等中策奪榜者不過五十人,而未中者以千數。若說他人心中沒有怨念,爾等信乎?”
“不錯,數年苦讀,卻是未中,換做己身,也必然哀愁憂嘆。心中積怨。德祖所說,乃輔國之言,吾等也當想法應對。”
周瑜對於楊修所言,甚是認同。剛纔自己就是想到了這一點,科舉傷的未必就是自己。因爲,所有人都知道,甲榜十人之中,多數與大王有些藕斷絲連的關係。
楊修沉吟了一下,緩聲言道:“怕是當以徇私舞弊爲名,壞科舉之制!”
“彩!”
周瑜輕喝一聲,不由讚道:“瑜方方想到此點,德祖便轉瞬念至,真急智也!”
“嘶~若如此,當難破也!”
魯肅倒沒有周瑜那副好心情,聞楊修這麼一點,頓時心中一顫。甲榜十人都是誰,已經不用多言。除去世家子弟外,其餘的無不是與國朝諸卿關係密切。尤其是自己,更是師從蔡公,若有誣陷,真難以洗清。
傅允沉默不作聲,自己何嘗不是如此。若非是叔父與大王有結義之情,自己能壓楊修一頭,成爲榜眼?
自認不如!
“好了,吾等都能想到,大王及諸卿又豈會料不到?想來,此時大王心中也有定計,吾等還是要想想萬一發生此事,該如何行事!是從容不驚,不爲污言穢語所擾?還是堅決回之,以明辨清身?”
周瑜見三人面色不好,哪會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是作爲局外人,自己看的無疑要更加清晰!
......
一如周瑜所言,大周之主也正在書房之中,仔細的思索着如何將此事的影響降低到最小。
科舉一出,世家反應必然激烈。
這是一種新的選才方式,先前各個世家還不太清楚,自以爲可以利用科舉,來爲家族牟利。但現在甲乙二榜一出,世家就會立馬明白,這只不過是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
而且,再結合先前各郡縣學校的建立,大肆招入寒門、黔首子弟。只要科舉進行個五六次,可能大量的世家子弟,都會被那些寒門子弟或者平民子弟給趕出去。而三甲、甲榜、乙榜五十人,所獲得的榮譽及資源,也將遠遠超過世家所能給予。
按道理來說,時間過得越久,世家的實力就越會被無形之中不斷削弱。但是,戰亂年代,可不比和平時期。
若是天下已經一統,自己不介意文火慢燉。可惜,現在是亂世!
亂世之中,是世家壯大最好的時機。自己若是不早早定下規矩來,那些已經發現苗頭的關中世家,會安安穩穩的等死?
不,絕對不會!
自己堅決不能像曹孟德後期一樣,被世家牽扯的精力全無。龐大的帝國實力,悉數被內鬥給耗盡!
制定規則,就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想了良久,高誠這才長嘆一聲,心中計較已定,剩下的便看天時予不予了。
出了書房,高誠便轉身折入椒房宮。
大周王室,馬上就要多出一位成員了。
自己也即將再獲得一位子嗣,這對於國朝的穩定,是一劑強心藥。
宮外,國相府內。
閻象、段煨、賈詡、郭嘉、鍾繇、蔡邕、楊彪、韓融、夏育、龐柔、宋斌、秦怡、閻忠、李肅、尹奉、龐恭、士孫瑞、杜楷等一衆心腹要臣,聚首在此。
不過在彼等之中,還有一位年邁的老者,一身勁裝武服,束髮武牟,精神爽耀。
耿臨!
曾經的玄菟郡太守。
玄菟身爲當初的漢四郡之一,與目前同屬的樂浪郡,可謂是遠離中原。當年便是相去遼東,亦尚需數月乃至半載之久。
懸居於外,周圍胡夷遍地,兩郡自靈帝當政時期,就已經面臨着外郡連綿不斷的侵蝕。其中,尤數高句麗。原本佔地方圓數百里的,內含高句麗在內的玄菟,也成爲了緊緊依附在遼東之側,艱難抵擋着胡虜侵入的郡縣。
而耿臨最大的成就,便是率領玄菟郡兵,大敗高句麗兵馬,兵臨國內城。而後仗着遼東源源不斷的物資,逼降了高句麗王伯固。
僅是這一項,在靈帝當政時期,足以爲邊郡一時之傲。
耿臨也因此戰,升官進職,回到洛陽。
直至十年前,託老歸鄉,頤養天年。
而今日,爲了家族的前途,爲了侄孫的未來,年近七十的耿臨也再度上陣,來到這丞相府內。
閻象端坐於上,環視着衆人,口中問道:“段公,文師和南容到哪了?”
“已至雍縣,三萬銳士,輕裝急行,晝伏夜出。只待大王一聲令下,必然威震關中!”
段煨眯着眼睛,對於大周軍隊的自信,洋溢於表。
“好!彝凌所部鐵騎,與李式麾下兵馬,可安排妥當。若是鮮卑、匈奴再趁機南下,本相去職謝罪,諸位也不會好過!”
“國相放心,煨早已去書叮囑二人,先發制人,胡騎不敢南下!”
段煨衝着閻象點了點頭,國相府管不到中尉府。但此時關鍵時刻,對付世家,還是要以國相府爲主,中尉府全力爲輔。不到萬不得已,大王也不願意動刀兵。
聽到段煨的回答,閻象心中略鬆了一口氣,轉頭看向耿臨,言道:“耿公,第三軍何時能恢復戰力?”
坐在人羣中的耿臨,老眸一晃,言道:“老夫前日走了一遭藍田!不需別的,只需要一面軍旗,第三軍必然奮死,以效大王!”
“軍旗?”
閻象遲疑了一下,有些不決,猶豫了片刻後言道:“稍後,本相入宮,請示王上。想來諸將士效命之下,大王亦會法外開恩!”
“呼~多謝國相!那第三軍無憂矣!”
耿臨很是明顯的輕吐一氣,嘴角不禁露出笑意。
軍方的安排既然已經妥當,閻象也將目光轉向室內一衆官署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