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給美國佬準備的大悶棍

bookmark

冬天快要過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一個富足的國家是沒有飢餓的,物質更非貧乏的,華東自治政斧的三省地盤,人民的生活依舊很貧乏,改變的契機則在於新一年的農業。【】

福建地區因爲去年的農業發展,物質上已經初步豐富,特別是閩西北地區,有的經過兩年發展,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而江西、浙江兩地的人民,這個冬天得到了救濟物資,餓死人的現象已經沒有了,街上的乞丐也沒有了,農村那些以乞討爲生的乞丐也拿到了救濟金,那些乞丐多爲單身漢,年紀比較大,各自治議會就有這方面的議案,凡事這些乞丐全都由自治議會出錢贍養。

各縣市、鄉鎮的行政人員與自治議會此時都在忙着爲春播做準備,福建、江西、浙江三省春播時間沒什麼太大差別,都是在四月初到四月中旬。

去年的甘蔗大豐收,380萬畝甘蔗就榨取了570萬噸蔗糖,平均一畝甘蔗的產量能榨1.5噸蔗糖,這絕對是本世紀最爲變態的甘蔗品種,不過對肥料的需求也很大。

就產糖來說,還是廣東、廣西適合大量種植甘蔗,福建也適合種,不過沒那麼多的土地種。

就蔗糖方面來說,夏鈞的華東政斧並無太大的利潤,只是收取一點蔗種錢,和高產水稻一個水平。

福建的糖廠目前有四家採取大型機械化生產,這四家糖廠基本上壟斷了福建制糖業,其中近半的股份是華東集團的。其中規模最大的屬於夏鈞的岳父李世霖,其次是黃庭元的糖廠以及劉錦山的糖廠。

夏鈞以設備入股,每家糖廠都有49%的股份。

這四家糖廠此時依舊在曰夜不停的進行榨糖,顯然這四家糖廠成爲了今年盈利最爲暴利的工廠之一。

市場上一噸成品糖的批發價格一般在30~40元之間,而糖廠從蔗農手中收購甘蔗的時候,一噸甘蔗的價格僅3元,一畝地的甘蔗大概也就賣到30元,而這一畝甘蔗最少能創造價值45元的蔗糖。

使用大型機械化生產的糖廠,生產一噸蔗糖的成本僅需六毛錢,相比傳統的手工作坊節省了十幾倍的成本。

1.5噸糖利潤,工廠最少有14元。

而蔗農這邊,一畝地的甘蔗賣到30元,除去成本所需的8元左右,一畝地還能賺到22元,收入基本上也就和種植水稻差不多。

水稻方面,一畝地所創造的價值,也就是14元左右,有的高產田可以達到18元,成本一般在3~4元左右,一般一畝地單季可以有10~15元左右的收入。水稻則可以一年種植兩季,甘蔗一年只能種一季,不過在之前可以種植大豆、花生等作物,另外種植甘蔗的勞動力強度不是那麼高,因此甘蔗比水稻要賺錢一些。

就一畝地來說,這樣的收入對這個年代的農民是非常可觀的,畢竟一戶人家基本上可以耕作五六畝地,有的甚至可以有十幾畝。

就五畝地來算,一年下來,一戶人家基本上也就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如果勞動力多一些,種上十畝地,也有有近上百元的收入。

而在限制了地租之後,佃農的收入基本上和自耕農沒有太大的區別,農民的收入可謂是比工人高出不少。

由於糖廠利潤太高,稅務部主張馬上向他們增收暴利稅,朱澄嘉對夏鈞報告說:“校長你看,這四大糖廠的利潤都快達到50%了。”

夏鈞拿着稅務部提供的福建四大糖廠的盈利報表看了半天,說道:“50%確實是暴利了一些,讓他們把利潤降到30%吧!”

“學生認爲,20%即可。”朱澄嘉說道,“據學生所知,四大糖廠建廠所投入資金總額僅800萬元左右,而今年福建的甘蔗產量,加上這樣的利潤,可以讓他們賺到近5000萬的利潤。”

這小子擺明要從他口袋裡摸錢,夏鈞摸了摸額頭,反正政斧的錢和華東集團的錢沒什麼兩樣,於是說道:“好吧!那就百分之二十吧!”

“是。”朱澄嘉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對華東集團徵稅,其實也是把華東集團看成了變相的國有企業。

校長爲華東自治政斧最高首腦,他的財產與政斧基本上不分家,從之前的保安團到現在的三省自治,華東集團的企業基本上每個月都在向財政部輸血,多徵稅和少徵稅對華東集團並無影響,反而能從四大糖廠的民營資本那裡摳出一千多萬元的稅收。

“校長,另外今年福建地主大部分要求自主經營,我們應該儘快把稅收定確定下來,可以想象,那些地主的利潤將十分豐厚,而那些農墾公司的利潤更是絕對的暴利。”朱澄嘉對夏鈞說道。

“嗯,你先去和楊明柳先商討一下,然後把報告提交給我。”夏鈞點頭說道,農業稅必須儘早確定了。

也正是因爲農民收入比工人高,因此那些地主在今年大部分都決定自主經營,特別是福建的地主。

之前夏鈞把佃租下調到每畝地十斤大米的白菜價,福建地主並未有多少站出來反對,主要是因爲福建的地主早已發現自主經營的利潤。

就說山區的地主,他們的田產大部分不適合機耕,但問題是,就算不用機耕,一個勞動力每天勞動八個小時,耕作5畝地並不是問題,畢竟除了農忙的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農忙的時候可以請幫工,或者讓工人加班。

因此一個工人一個月2元的工資,加上加班費用,一年僅需支出30元左右,如果說谷價從一公擔(100公斤)2元降低到1.5元,一畝地最少有7公擔的產量,普遍有8公擔,扣去買種所需的1公擔,一畝地也就有8.5元的收入,化肥再用掉1元,還有7.5元,加上雜費上的0.5元,還有7元,那麼一個勞動力還能提供5元的利潤,平均每畝地也就是1元的收入,和之前的50斤大米相比有縮水一些,但如果種植其他作物呢?例如甘蔗、菸草或者水果,選擇那些經濟作物的話,利潤起碼高出一倍。

如果是平原上的地主,他們的利潤就更高了,因爲土地可以進行機耕,1個勞動力起碼能耕作50畝以上,如果政斧能給他們提供最先進的機耕設備(夏鈞兌換的,自己無法生產),那麼一個勞動力負責上千畝的土地的生產都有可能,在平原上種穀物的利潤就非常高了。

利潤有多高,取決於夏鈞給他們提供什麼程度的機械,當前在平原上種植的作物中,也就是水稻、玉米兩種,另外今年的農業規劃裡還要有大豆。

楊明柳很快將三省農業規劃提交了上來。

根據楊明柳的調查,三省擁有耕地8568萬畝,其中可以用做機械耕作的耕地5180萬畝,無法使用機械耕作的有3388萬畝,而鄱陽湖等湖泊周邊不符合生態要求,需要退耕的有86萬畝。

可作爲機械耕作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江西,其次是浙江,福建最少。其中有4526萬畝爲水田,剩下654萬畝爲旱地。

“不可機械耕作的3388萬畝耕地中,有將700萬畝土地處於偏遠山區,那些經濟作物不好運輸,這700萬畝只能用於種植水稻,這些地區的民衆,有一部分地區就算開通了道路,人均生產總值也極低,需要在曰後遷出。”

“另外的2688萬畝耕地中,有近1200萬畝處於可種植甘蔗的緯度,這些耕地皆可以用來種植甘蔗,1200萬畝甘蔗可以極大滿足國內市場,並且可以有大量蔗糖出口國外。”

楊明柳報告着農業部調查的數據,爲了弄清楚這些數據,農業部在春節都未放假,測量員派出一批又一批,數據彙總了一堆又一堆。

“剩下的1488萬畝耕地,其地理位置適合用來種植菸草、蔬菜、花生、馬鈴薯、紅薯等不可機耕的作物,這些地區可以規劃出500萬畝種植大豆,如果按照高產大豆每畝170公斤的產量,我們今年可以收穫85萬噸大豆,足以滿足三省消費和養殖業所需。”

“可機耕地區呢?”夏鈞問道。

“可機耕地區,654萬畝土地用於種植棉花,按照高產棉花每畝350公斤以上的產量,我們可以自產228.9萬噸棉花,另外湖州府地區有150萬畝用於種植桑樹,以發展生絲業。”

“剩餘3672畝土地中,1000萬畝用於種植飼用玉米,2000萬畝用於種植水稻,加上山區的70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水稻種植總面積將達到2700萬畝,水稻產量預計有2160萬噸,一個季度的產量足以讓三省吃上一年,其他500萬畝則用於種植蔬菜、油菜等作物。”

“這麼多糧食!”夏鈞看着這個規劃有些猶豫不決,種植水稻的耕地面積確實太多了一些。

“委員長,我們已經沒有時間細緻規劃了,這樣的糧食種植面積已經壓縮到期限內最低了。”楊明柳解釋道,他們農業部確實已經是盡力了,這麼短的時間只能這樣規劃,在大局上只能粗略規劃。

楊明柳接着說道:“我們可以先種植一季水稻,然後根據市場再進行調整,如果產量太高,可以改換其他作物。”

夏鈞皺眉說道:“這樣不行,萬一產能過剩,糧價肯定暴跌。而且要轉嫁損失的話,只能轉嫁到其他省份和那些吃大米的國家,和我們零關稅的美國佬是不怎麼吃大米的,不能發揮出我們零關稅的優勢。”

說着夏鈞拿起筆在紙上畫了一下,把那可機耕的2500萬畝的水稻種植面積改成2000萬畝,然後繼續說道:“這500萬畝拿去種大豆,我們多生產點玉米麪和豆餅拿去餵豬,到時候給美國佬的養殖業來一記大悶棍。”

其實多種玉米和大豆纔是王道,不過當前肉牛的數量不多,雞和豬是不吃玉米秸稈的,因此種上1000萬畝玉米已經夠用了,不過夏鈞要擴大養豬規模的話,大豆麪積還是不夠的。

第108章 中日宣戰第46章 民族資本的反攻號角第281章 中醫揚名第一炮第180章 ‘燒烤’日軍第278章 81mm迫擊炮第139章 軍艦改裝與設計第255章 地方建設亂象第11章 金銀國有第74章 震撼第295章 華人滲透下的澳大利亞第384章 大造空殼艦,海軍軍備競賽第181章 切腹!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130章 訂單增加第154章 野外求生教程第410章 北海道海軍對峙,戰爭臨近第110章 追丟了?第18章 自治議會第52章 鉅額借貸扯皮第273章 美國參戰,帝國中立態度第270章 內閣移民會議第38章 大建設第68章 農業投資(二)第78章 春節大捐款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13章 土匪投降第60章 特種部隊與戰車第78章 春節大捐款第71章 瘋狂舉債第83章 配備軍犬第90章 第一代航母啓動第264章 緬甸動亂,中英扯皮第31章 礦業佈局第302章 再次空降第74章 震撼第59章 捲菸廠第90章 人才啊!第345章 日軍鐵山要塞第46章 趕羊第188章 恐怖的蠶食政策第298章 安娜斯塔西婭第38章 大建設第32章 情緒很穩定第418章 法德戰爭爆發第357章 民族自由大學,中國世界體系第406章 瘋狂建設,希特勒上臺第18章 抗議遊行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334章 亞元的流通第181章 切腹!第17章 支援漢陽第15章 民心繫統第409章 軍事裝備更新第413章 世界第一海軍第97章 走向穩定第296章 尼古拉二世的電報第116章 話不投機第29章 塔娜的宏第58章 到處拉皮條第221章 吞併西南第54章 毫無大志的委員長第276章 中國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411章 中日大空戰第140章 大造軍艦第40章 收回關稅第5章 侃暈了再說第40章 狠手段第229章 中美平衡第61章 八個義務兵師團第296章 尼古拉二世的電報第313章 大戰結束,產業轉型第298章 安娜斯塔西婭第373章 全民命格第47章 刺刀第343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42章 一戰定人心第383章 遷都中京,大閱兵第67章 農業投資(一)第322章 華東電影節第1章 革命爆發第43章 炮戰(上)第395章 美國經濟快不行了第181章 切腹!第235章 南洋共和國成立第五是七章 零關稅政策第96章 毫無誠意第316章 新俄國變化第91章 工業狀況第153章 殘酷的戰爭第184章 捷報第18章 自治議會第75章 改組第一百零九 佔集羣轟炸第328章 春季大反攻,奧倫堡大捷第411章 中日大空戰第203章 閱兵、授勳~!第77章 日本屈服第185章 各方反應第384章 大造空殼艦,海軍軍備競賽
第108章 中日宣戰第46章 民族資本的反攻號角第281章 中醫揚名第一炮第180章 ‘燒烤’日軍第278章 81mm迫擊炮第139章 軍艦改裝與設計第255章 地方建設亂象第11章 金銀國有第74章 震撼第295章 華人滲透下的澳大利亞第384章 大造空殼艦,海軍軍備競賽第181章 切腹!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130章 訂單增加第154章 野外求生教程第410章 北海道海軍對峙,戰爭臨近第110章 追丟了?第18章 自治議會第52章 鉅額借貸扯皮第273章 美國參戰,帝國中立態度第270章 內閣移民會議第38章 大建設第68章 農業投資(二)第78章 春節大捐款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13章 土匪投降第60章 特種部隊與戰車第78章 春節大捐款第71章 瘋狂舉債第83章 配備軍犬第90章 第一代航母啓動第264章 緬甸動亂,中英扯皮第31章 礦業佈局第302章 再次空降第74章 震撼第59章 捲菸廠第90章 人才啊!第345章 日軍鐵山要塞第46章 趕羊第188章 恐怖的蠶食政策第298章 安娜斯塔西婭第38章 大建設第32章 情緒很穩定第418章 法德戰爭爆發第357章 民族自由大學,中國世界體系第406章 瘋狂建設,希特勒上臺第18章 抗議遊行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334章 亞元的流通第181章 切腹!第17章 支援漢陽第15章 民心繫統第409章 軍事裝備更新第413章 世界第一海軍第97章 走向穩定第296章 尼古拉二世的電報第116章 話不投機第29章 塔娜的宏第58章 到處拉皮條第221章 吞併西南第54章 毫無大志的委員長第276章 中國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411章 中日大空戰第140章 大造軍艦第40章 收回關稅第5章 侃暈了再說第40章 狠手段第229章 中美平衡第61章 八個義務兵師團第296章 尼古拉二世的電報第313章 大戰結束,產業轉型第298章 安娜斯塔西婭第373章 全民命格第47章 刺刀第343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42章 一戰定人心第383章 遷都中京,大閱兵第67章 農業投資(一)第322章 華東電影節第1章 革命爆發第43章 炮戰(上)第395章 美國經濟快不行了第181章 切腹!第235章 南洋共和國成立第五是七章 零關稅政策第96章 毫無誠意第316章 新俄國變化第91章 工業狀況第153章 殘酷的戰爭第184章 捷報第18章 自治議會第75章 改組第一百零九 佔集羣轟炸第328章 春季大反攻,奧倫堡大捷第411章 中日大空戰第203章 閱兵、授勳~!第77章 日本屈服第185章 各方反應第384章 大造空殼艦,海軍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