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小小的誘惑

bookmark

對於軍隊的戰鬥力,羅幼度一直都很關注的。

作爲一個軍事理論極強的人,對於如何構建一支強兵,他有一定心得。

真正的強兵,拋去裝備不談:無非兩種,一種利之所在,依靠人性之惡,組成的軍隊。

五代十國大部分職業軍人多是如此。

他們對待敵人狠,對自己人也不手軟。

上了戰場是不要命的瘋子,下了戰場什麼洗劫村莊,強盜乾的事情,他們都幹。

但戰鬥力是真的強。

河東五虎將:周德威、符存審、李嗣昭、李嗣源、郭崇韜真就拿契丹當作經驗包開刷,即便是公認的草包劉仁恭,也將契丹玩弄於股掌之間。

如果不是杜重威私心投敵,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未必就能入主中原。

還有一種就是靠鋼鐵一般的紀律,用信仰加持的軍隊。

這樣的軍隊比之前者,充滿了英雄氣概。

不管環境多麼惡劣,都能靠着鋼鐵一般的意志克服;不管敵人如何,裝備差距如何之大,都有必勝的信念。

便如後世入朝的那支英雄部隊……

羅幼度接手軍隊就是從五代十國動亂中轉換過來的強軍。

相比之前,羅幼度強化了軍紀,給了無數條款約束,論及對戰鬥渴望,肯定是不及原來的。

不過他們自身戰鬥力尚在,加上最精良的裝備以及足食足餉的待遇,依舊讓羅虞朝的軍隊維持巔峰戰力。

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羅虞朝廷整體實力越來越強,未來動兵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一旦這一批老兵退休,朝廷的實力必然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大幅度下降。

因爲已經沒有機會如五代十國那樣練兵了……

最典型的例子……還是宋朝。

自趙匡義兩次北伐,將宋朝精銳折損殆盡之後,就算擁有最強的冷兵器裝備,一樣軍事力量一樣拉垮。

短短百年時間,兩千宋軍給十七名金兵打敗,就一個絕字。

歸根究底便在於,宋朝的正規軍沒有了靈魂,既沒有五代職業軍人的狠惡,也沒有正規軍的紀律榮耀。

有此前車之鑑,羅幼度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報紙上宣揚邊境將士的辛勞,一遍又一遍地鼓吹邊將的英雄事蹟,就是要向天下宣揚一個信念。

從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杜絕出現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可笑思想。

如果當兵從軍,保家衛國都成了一種諷刺,這個國家基本上也就沒救了。

羅幼度要賜予軍人一種特殊的榮耀,讓有軍功在身的軍人跟考上秀才、舉人的讀書人一樣,成爲村鎮鄉里的楷模。

這些是羅幼度已經在乾的事情。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兵卒自身的念頭。

少了利益的驅使,唯有激起他們的愛國思想,激發他們的個人榮耀,才能維持應有的戰鬥力。

負責生活思想工作的政委就必不可少了。

羅幼度並不指望能夠達到後世最強輕步兵那水準,但只要有二三成,足以應對這個時代的任何敵人。

當然在軍中安排政委,還能很大限度地預防武將造反的概率。

政委雖不管軍事,可負責生活思想工作的他們,很容易就獲得兵士的信任。

沒有指揮權的他們,儘管不能指揮軍隊,卻能在軍中形成一股獨特的勢力,防止大帥成爲一言堂。

與朝廷而言,推行政委制度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唯獨要注意的就是軍方的情緒,避免他們有卸磨殺驢的不安念頭,引發動盪。

石守信這一次主動提出,着實開了一個好頭,可以試一試效果。

羅幼度道:“石老哥忠心許國,無慾無求,誠乃武臣之典範楷模。朕加封你爲兼中書令,進封衛國公。”

石守信有些懵,不知道自己爲什麼又升官了,還升了爵。

石守信原來是姚國公,現在提升爲衛國公,雖同是國公爵位,意義卻是不同的。

看着懵懂的石守信,羅幼度開心笑了起來,說道:“石老哥也別急着走,你等朕一會兒,處理好手上的事物,你我兄弟好好喝一杯。”

他就喜歡石守信這樣的性格,生活的灑脫隨性,只要面子上過得去,並不在意自身的權勢。

他根本就不在乎軍中多一個政委,只要這個政委能夠幫他解決麻煩,不影響他日常踢球以及戰時帶兵打仗就好。

羅幼度很快就給石守信找了一個政委樊知古。

樊知古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樊若水,江南池州人,祖籍京兆長安。

歷史上長江浮橋就是他發明的,這貨在江南考科舉失敗,就謀劃棄南唐歸宋,突發奇想,建造長江浮橋,將江南送給宋朝當作見面禮。在採石江上垂釣幾個月,乘着小船裝載絲繩,計算長江江面的寬窄。

羅幼度也是依照這一典故,利用長江浮橋拿捏了南唐的命脈,從而取得大勝。

這一世樊若水沒有了長江浮橋的功績,但是他在曹彬南征的時候,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帶路黨,給曹彬提供了不少的幫助,戰後曹彬還特地給他表功。

羅幼度順水推舟地將樊若水安排到了御營司,擔任党進龍驤軍的政委。

樊若水也改名爲樊知古。

樊知古才幹、魄力不俗,領會到了政委的真諦,幹出了不俗的成績。

此次在殿前司初嘗試政委制度,需要一個有工作經驗的人,樊知古是不二人選。

樊知古也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

石守信搞不定的雜事,樊知古輕易就解決了。

然而軍營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個別軍帳老舊,有的破了洞,有的搖搖晃晃的很危險。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只要向朝廷報備,將老舊的軍帳上交,立刻就能領取到替換的。

但很多事情就算知道,也會因爲怕麻煩,或者覺得沒有必要,懶得去弄。

軍帳破洞,拿塊布塞塞就好。軍帳搖搖晃晃,隨便弄跟長槍撐着……

但樊知古一來,這些將就的問題都不存在了。

衣食住行,石守信所部以肉眼可見的方式,上了一個檔次。

除了接受愛國教育以外,樊知古還會搬着軍營裡的兵士寫信,組織一些活動,請一些官妓、清倌人來唱歌跳舞。

當然唱的是愛國歌曲,跳的是《秦王破陣樂》這樣的軍舞……

(本章完)

第一百二十七章 神兵天降第三十章 巡視御營司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八章 口不對心(一)第七十二章 當牛做馬第673章 叛徒“耶律休哥”第六十六章 佛家也認祖第七十二章 首相的野心第三十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萬勝王丁部領第十三章 四方亂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逃跑第六十九章 大飽眼福第一章 去其靈魂第二十六章 不甘的趙家兄弟第四十二章 要讓虞國付出代價第六十三章 牛頭不對馬嘴第十八章 單騎斬將第四十八章 此乃賊人之計也第八章 委屈的趙匡胤第二十一章 更無一個是男兒!第五十九章 趙匡胤,不可典禁軍第七十七章 南逃石堡城第七十四章 借道討伐第四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二十章 小太監秦翰第六章 郭榮與趙家兄弟第一百四十九章 鍛鍊 沒有資格第九十四章 雲淡風輕的掌控權柄第三章 文化入侵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四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百三十章 深山中的丁部領第二十六章 無可彌補的差距第707章 壓力反轉……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的未來,新的儒學第四十一章 妄自尊大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二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第三十二章 南唐諸將第六十八章 心細如髮第七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驚嚇 神器第二章 亂其軍隊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三十五章 水桶大戰第十六章 博弈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做個選擇第四十四章 五代冠首第三十四章 西北局勢第三十二章 兩路求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鍛鍊 沒有資格第四十八章 下手輕點……第二十九章 御下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二十六章 不敢賭第三十一章 收繳財權第十二章 定計第四十一章 進攻大渡河第三十二章 救命稻草第四十八章 深謀遠慮第659章 將遇良才第四十章 浣花溪奇士第七十五章 吳越世代禮遇中原第二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三章 開府庫第五章 耶律賢第四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拜師第一百七十七章 向西求援,發動聖戰第二十七章 順應民意第九章 口不對心(二)第四十七章 悍將第八十九章 駕崩第六章 效仿諸葛第三十八章 宰相肚量第八章 何嘗不想生生世世生在中國?第九十八章 對馬島慘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百戰之軍第四十五章 焦慮的周娥皇第一百二十三章 定設計圖第二十五章 黃河決堤第二章 求情無果第五十一章 詐降第五十四章 巢湖水寨第一百十一章 就這???第十四章 立於不敗之地第八章 何嘗不想生生世世生在中國?第一百一十七章 偷跑第六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一章 魏王入京第一百八十七章 李處耘的底氣第四十四章 五代冠首第684章 報仇 中原的弱點第四章 我是……羅幼度第一百一十五章 交趾亂起第三十六章 眼睛有點紅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
第一百二十七章 神兵天降第三十章 巡視御營司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八章 口不對心(一)第七十二章 當牛做馬第673章 叛徒“耶律休哥”第六十六章 佛家也認祖第七十二章 首相的野心第三十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萬勝王丁部領第十三章 四方亂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逃跑第六十九章 大飽眼福第一章 去其靈魂第二十六章 不甘的趙家兄弟第四十二章 要讓虞國付出代價第六十三章 牛頭不對馬嘴第十八章 單騎斬將第四十八章 此乃賊人之計也第八章 委屈的趙匡胤第二十一章 更無一個是男兒!第五十九章 趙匡胤,不可典禁軍第七十七章 南逃石堡城第七十四章 借道討伐第四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二十章 小太監秦翰第六章 郭榮與趙家兄弟第一百四十九章 鍛鍊 沒有資格第九十四章 雲淡風輕的掌控權柄第三章 文化入侵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四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百三十章 深山中的丁部領第二十六章 無可彌補的差距第707章 壓力反轉……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的未來,新的儒學第四十一章 妄自尊大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二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第三十二章 南唐諸將第六十八章 心細如髮第七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驚嚇 神器第二章 亂其軍隊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三十五章 水桶大戰第十六章 博弈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做個選擇第四十四章 五代冠首第三十四章 西北局勢第三十二章 兩路求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鍛鍊 沒有資格第四十八章 下手輕點……第二十九章 御下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二十六章 不敢賭第三十一章 收繳財權第十二章 定計第四十一章 進攻大渡河第三十二章 救命稻草第四十八章 深謀遠慮第659章 將遇良才第四十章 浣花溪奇士第七十五章 吳越世代禮遇中原第二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三章 開府庫第五章 耶律賢第四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拜師第一百七十七章 向西求援,發動聖戰第二十七章 順應民意第九章 口不對心(二)第四十七章 悍將第八十九章 駕崩第六章 效仿諸葛第三十八章 宰相肚量第八章 何嘗不想生生世世生在中國?第九十八章 對馬島慘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百戰之軍第四十五章 焦慮的周娥皇第一百二十三章 定設計圖第二十五章 黃河決堤第二章 求情無果第五十一章 詐降第五十四章 巢湖水寨第一百十一章 就這???第十四章 立於不敗之地第八章 何嘗不想生生世世生在中國?第一百一十七章 偷跑第六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一章 魏王入京第一百八十七章 李處耘的底氣第四十四章 五代冠首第684章 報仇 中原的弱點第四章 我是……羅幼度第一百一十五章 交趾亂起第三十六章 眼睛有點紅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