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各種求,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德粉加油=高富帥加油加羣208912025一起決定劇情發展。】
張伯倫的想法是好,他本人也在往哪個方向努力,但是事情的發展豈能就順着他想的那樣,德國崛起已經不可避免,不光是經濟,自從1933年起,德國從失業六百萬人,到現在的1938年無人失業,把老版本的廢紙馬克變成現在的堅挺新版馬克,國民收入穩步增長。各工廠各工地都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1933年,希特勒成爲德國總理。此時,德國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嚇人,失業人數超過600萬,萊茵河西岸地區雖然已被盟軍在1930年6月歸還,但卻百廢待興;而且法國還佔領着薩爾州,並企圖用培植當地分裂勢力和親法分子的做法,通過全民公決,把這個州正式吞併掉。只要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法國人的這個陰謀就隨時可能得逞。而且,納粹黨的執政還有些先天不足,因爲它並不擁有議會中的絕對多數席位,這些都困擾着魏瑪共和國的新任總理希特勒。
在執政的第一年裡,希特勒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當成功。反對黨被不違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締了,萊茵河西岸重工業區的工廠相繼恢復了正常運轉,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權。除了被取締的那些政黨的忠實追隨者外,大部分德國人民對反對黨和工會的消失都並不反對,甚至很贊成。魏瑪共和國的14年統治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一場喪權辱國的災難,人民生活水準比一戰前的帝國時期大大下降,所以他們對這個民主政體及其政黨並無好感;舊工會連起碼的就業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爭取不到,更遑論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數反對黨成員打入監獄以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親手設計和主持下,人類歷史上不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絕後的偉大經濟奇蹟開始了。
自1928年起,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就已經紛紛出臺了,但總是因爲政府財政困難而作罷。希特勒對這個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因爲德國人當時窮得叮噹響,連能否保住飯碗都有問題,根本沒錢買汽車。但希特勒還是決定拉緊褲腰帶來加以支持,因爲按照他的邏輯,必須先有路,然後纔能有汽車,不然汽車就是造出來也沒地方開。何況高速公路可以創造大批就業機會,而高失業率又使得當時德國人的工資低廉,降低了建築成本。
所以他力排衆議,跑遍全國各地,喊了許多口號,四處爲工程剪綵、奠基。有的時候,口號比錢還管用,德國人民真的不計報酬,不講待遇地跟着他們的領袖,以軍事化的紀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在這三年內,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無疑遠遠超過了100%,當然這也得益於大量舊工廠重新開工,世界經濟復甦等客觀因素,而德國國民的失業率從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監獄的那些猶太人和反對派以外。更加驚人的是,希特勒實際上兌現了他競選時的諾言,爲德國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決不是讓少數人率先富起來,而是讓廣大工薪階層和管理階層一起富起來。工資上漲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管理階層不久就找不到什麼東西,是他們買得起,而工人們買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工人,三年前還在下崗,爲了每小時工資只夠買一塊麪包的臨時工崗位,你和你的左鄰右舍爭得頭破血流。而三年之後,你卻坐着豪華遊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陽光假日去了。工薪階級有權並有錢出國度假,這之前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英國沒有,美國沒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現在還沒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納粹德國就有。
隨着長達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還叫做“希特勒路”的建成,各種造車廠、修車店、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衆汽車”公司。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在比較飛機和飛艇之間的優劣,以決定他下一個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應該叫做“大衆飛機”,還是“大衆飛艇”呢。當然,希特勒熱衷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爲即將到來的大戰積累實力。他曾經說過:“人民需要度假,因爲這樣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精神狀態。”
國力的迅猛增強,大大提升了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歸屬理念。1935年1月13日,薩爾州舉行了未來歸屬問題的全民公決,結果以90.8%的高票率,決定迴歸德國。同年,柏林獲得了1936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帶着秦始皇“帝萬世”的豪情壯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稱:“在以後至少一千年中,德國將不會再爆發什麼革命了!”上帝死了,因爲他希特勒已經誕生。
在工業生產方面,1927年已經恢復並超過了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恢復到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1320萬噸,鋼達1600萬噸,而英國爲980萬噸。化學工業產量比英國多1.5倍,比法國多2倍多。電機工業方面佔絕對優勢,1925年時超過英國2倍,超過法國4.5倍。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又上升到極爲重要的地位,佔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美(英美在當時有廣闊的殖民地,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在一戰後幾乎全部喪失)數據或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在一戰後的短短十年內德國的經濟確實創造了發展的奇蹟,希特勒面對的德國的戰後的經濟狀況卻是這樣的:一戰中,德國有200萬人死於戰爭,150萬人致殘,100萬人死於飢餓,瘟疫,經濟瀕於崩潰,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實際工資減少,再加上1320億馬克的鉅額的戰爭賠款,德國基本完了。試想一下,如此的殘破不堪,而在短短的十年內就達到了壓倒英法的絕對優勢,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剝奪猶太人資本當然也是希特勒的手段之一,希特勒等人登臺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160-1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現在因爲張俊的出現,希特勒沒有大量地掠奪猶太人的財產,但是猶太人的大量工廠和礦產企業等不動產,除了少部分被搬遷到中國,其中大多數被德國政府以十分低廉的價格收購爲國有企業或者公司,或者轉賣給私人公司,德國在猶太人遺留財產上的收入不會少於四十億馬克,被猶太人帶去中國的也有上百億的財產。
在猶太人的問題上中國是獲利最大的,天量的投資和大量的科學家和技術工人,必然加快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當然中國面臨的危機也是有的,已經擁有中國“平等國民待遇”的猶太人會不會不安分,把他們的“猶太復國主義”施加到中國身上。
其實不用太擔心,我們漢族自古以來都有包容性,在中國可不存在宗教衝突一說,宗教衝突是最大的隱患算是排除了,現在在中國的猶太人可是沒有武裝力量的,中國也不會讓有錢又有技術的猶太人擁有武裝,張俊也不會答應。其實張俊內心也在糾結自己對猶太人的安排,一方面自己的祖國需要外來投資,需要先進科技,需要科學家,工程師等等……,這些東西不是想有就能有的,現在有猶太人這一機遇,就要好好利用起來,不要因咦費食——害怕被飯梗死而不吃飯。這樣做絕對不可取。張俊也在自己心裡輕聲問自己:
1,我的想法簡單了嗎?安排猶太人去中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按理說是利大於弊的。
2,我的想法是讓猶太人加快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要抗日戰爭打完後,結果還是一片廢墟,百業待興,科技,工業繼續落後於世界,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祖國和人民會這樣想嗎?
3,商人爲了追逐更多的利潤,絕對會加快工業生產和工業的現代化,這對中國是好事,現在的現實已經說明,但是社會問題更是一大堆,如果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需要書友們討論。
4,我當初的想法是好的,出發點也是好的,想借助猶太人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加快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日期,對年鋼鐵產量不足五萬噸的中國來說,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後期的社會問題會不會嚴重激化?
5,猶太復國主義的中國擡頭,如果他們只想回到自己的故土也就是中東古猶太王國,這個我還是可以幫忙的,正好給中東的產油國下點眼藥,德國好乘機控制中東的石油,
6,猶太人對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一把雙刃劍,第一猶太人的商業天賦,會在很短的時間積累大量的財富,容易造成天量的貧富差距,加速社會矛盾,同時也會把更多的工人推向GZD的一邊,不要忘記了中國還有一個毛爺爺。
7,不知道後期如果毛爺爺沒收了那些天量的猶太工廠,會不會爲此寫一篇詩詞哦!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