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科舉

大秦歷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大秦二世皇帝胡亥在雍城剛剛落成岐山書院門前,正式詔告天下,廢除大秦如今實行的舉薦入仕之法,行科舉取仕。並且將在五年後舉行大秦亦或是神州大地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面對全天下士子讀書人的科舉考試,從五年後的科舉開始,今後大秦所有的官吏,都將從科舉考試中按成績挑選進行授官。

在遠在雍城的大秦二世皇帝胡亥發佈這道簡單的詔令之後一個時辰,大秦三省六部聯合署名行文天下各郡,這道由三省六部聯合署名的公文上沒有別的東西,有的只是針對大秦科舉種種條款規則的詳細解釋。

這些解釋包括科舉的年齡限制、德行限制、初試復考終試規則獎勵辦法、授官原則、科舉試題出具的辦法等等一系列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東西。

能夠在短短二十餘天的時間裡弄出這麼一份基本上算沒有太大瑕疵的科舉規章制度,如今的大秦二世皇帝陛下胡亥依然是居功甚偉。

緊接着這道行文之後,大秦禮部和吏部幾乎在同時行文大秦各郡。

禮部行文,詳細規定了由皇家學院編撰的九種必讀教案。九種教案延續了周制,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只是在這六藝之外增加了新的德行篇、忠君篇以及史記篇。

史稱爲九章!

除了科舉考試的九種教案外,禮部還出臺了用於幼兒啓蒙也就是初等教育所用的《秦語啓蒙篇》,這《秦語啓蒙篇》是孔鮒以及一干皇家學院的院丞們耗費了近十個月的時間才編撰出來的。

同時禮部行文也規定了大秦孩童什麼時間段該進行初等教育的年齡,六歲之十歲。十歲之後一直到孩童及冠成人,都將修習九章。

九章教案的修習,從十歲開始,一直到舉行成年禮,也就意味着他們可以正式向各郡布政司禮部報名參加大秦舉行的科舉考試,然後由各郡布政司主管教育的官吏直接向禮部備案,領取證明身份,前往咸陽參加科舉。

禮部明確規定了大秦科舉所有的試題,都將從九章中所講的知識中出題。也就說,如果想要晉身爲官,那麼必須要熟讀皇家學院編撰的這九門教案,纔能有機會魚躍龍門。

吏部行文,正式通告天下所有官吏,從二世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開始,御史臺、吏部、宗正府將會對天下官吏每三年行小一考,五年行一大考。

只是這個“考”,不是科舉的考試,而是針對官員施政能力、百姓口碑的考課。

這個考課涉及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的官吏,上到三省六部主官、尚書、侍郎。下到不入品的鄉亭之長。全部都在這考課範圍內。

這不算完!

大秦歷五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大秦皇家學院院丞孔鮒以及各個分院院丞、大秦皇家軍事學院院丞尉繚,同時用檄文的形式向天下讀書人闡述了皇家學院以及各個分院招收學子的方式以及方法。

皇家學院和皇家軍事學院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存在。皇家學院主要對應的是有志於爲官的學子,皇家軍事學院則是主要招收想要從軍入伍的學子。

皇家學院兩年之後開始接受各郡學子入學,當然不是任何人都能進入皇家學院,在各郡學館中學習了三年,年齡在十三歲以上的少年接受由皇家學院主導的考試,通過選拔的人就能進入皇家學院繼續深造。

當然進入皇家學院也不意味着你就一勞永逸了,兩年一考課,不合格的人回到各郡學館。當然如果已經進行過成人禮,想要進入皇家學院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能夠通過皇家學院專門爲成人男丁舉行的考課。進入皇家學院之後,同樣也是兩年一考課。不合格哪來回哪去。

當然無論是皇家學院的學子還是各郡學館的學子,都是能夠報名參加科舉的,只要你成年。只是,大秦皇家學院和各郡學館,無論格局還是教習,自然有着差別。

皇家軍事學院主要爲大秦軍方輸送人才,步卒將領、騎兵將領、參謀型將領以及水軍將領。

在胡亥的設想中,大秦今後的將領不僅僅要武藝高強,更要識字更能懂謀略。而不是僅僅需要那些能夠衝鋒陷陣的將領。

這纔是皇家軍事學院真正需要實現的東西。

畢竟,戰爭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大軍團作戰,個人勇武並不能改變一場戰爭的勝負,反而對統兵大將謀略的需要更大一些。

至於如墨家主導的工學院、道家主導的哲學院、醫家主導的醫學院、還有方士雜家們主導的雜學院主要對應的則是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學子。

進入這些院的學子不能參加科舉,但是各個分院卻給出了讓所有人都心動的條件。那就是,只要研究上有建樹,皇帝就會授等同於官員的品級,如果功勞足夠大甚至有可能授爵。

改革了官制,取消了以爵位論高低,可以預見的就是今後大秦能夠擁有爵位的人將會越來越少。確實,因爲胡亥正在考慮取消大秦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

授予各行各業等若於官紳的品級,享受朝廷俸祿。胡亥如此行事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不想讓所有讀書人都爲了擠科舉的獨木橋,將科舉將做官當作唯一改變出身的辦法。

更何況,只有理工科、化學、文學、哲學等等各個學科綜合發展,一個民族才能強盛,帝國才能保持長盛不衰。

……一石激起千層浪!

千層浪不夠,最少是萬層浪,億萬重浪!

通過龍衛府的渠道,不過十日時間,有關朝廷授官行科舉制以及皇家學院、皇家軍事學院的檄文就傳遍了整個大秦。包括偏遠的南越三郡、閩中、遼東遼西等郡縣。

當加蓋有皇帝印璽的公告文書出現在各個郡縣之內的時候,無數出身貧寒的讀書人爲之嚎啕大哭,他們這是興奮的哭號,他們再也不用爲了一個官身而賣入世家。

無數的百姓爲之奔走相告,他們亦或是他們的後代,也終於有了改變自己家族命運的機會,而不再永遠只能是黔首。

第149章 撤兵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162章 天怒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26章 一念之間第141章 玄武出城第267章 神棍?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45章 冒頓來了第55章 血色淮河第51章 生死第54章 糧草被焚第2章 應對第136章 等爾破城第202章 倒戈第252章 意外第161章 奇物第6章 大戰起第107章 以身爲餌第292章 相見第33章 南下,南下!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298章 無解第156章 重頭戲第25章 三省第40章 蜀郡章程第102章 終章第235章 平衡之道第220章 揮師西域第195章 精忠報國第91章 張子房第242章 六國王后第26章 一念之間第260章 引頸待戮第61章 操練第32章 除夕夜第50章 鞭責第110章 虞姬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94章 議政堂(下)第76章 神邸和草雞第126章 項梁到第162章 憧憬第27章 風起第263章 皇家醫館第72章 滿池春色第65章 對錯第135章 四面合圍第193章 阿房宮大宴第250章 國醫館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227章 九原城戰二第166章 用意第13章 疾行第39章 曆法成第138章 戰鼓起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296章 是誰?第199章 五大軍團第1章 秦風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79章 機會第202章 倒戈第142章 猛翁仲第九十五章第3章 冒頓之謀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87章 踏青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96章 南海趙佗第54章 賜姓第234章 萬里行第150章 各人心思第35章 遭襲第45章 淮河兩岸第71章 信仰第147章 十步殺一人第20章 初相見第207章 異象第65章 蒙毅北上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9章 黃雀現(下)第18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4章 韓信升官(二)第201章 小產和急報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35章 戰陳縣(三)外篇三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10章 月氏西遷第35章 遭襲第294章 灞宮陰陽第75章 江東亂(一)第155章 平夷之變第166章 用意第214章 黎明前的九原城第90章 子嬰失蹤
第149章 撤兵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162章 天怒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26章 一念之間第141章 玄武出城第267章 神棍?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45章 冒頓來了第55章 血色淮河第51章 生死第54章 糧草被焚第2章 應對第136章 等爾破城第202章 倒戈第252章 意外第161章 奇物第6章 大戰起第107章 以身爲餌第292章 相見第33章 南下,南下!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298章 無解第156章 重頭戲第25章 三省第40章 蜀郡章程第102章 終章第235章 平衡之道第220章 揮師西域第195章 精忠報國第91章 張子房第242章 六國王后第26章 一念之間第260章 引頸待戮第61章 操練第32章 除夕夜第50章 鞭責第110章 虞姬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94章 議政堂(下)第76章 神邸和草雞第126章 項梁到第162章 憧憬第27章 風起第263章 皇家醫館第72章 滿池春色第65章 對錯第135章 四面合圍第193章 阿房宮大宴第250章 國醫館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227章 九原城戰二第166章 用意第13章 疾行第39章 曆法成第138章 戰鼓起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296章 是誰?第199章 五大軍團第1章 秦風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79章 機會第202章 倒戈第142章 猛翁仲第九十五章第3章 冒頓之謀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87章 踏青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96章 南海趙佗第54章 賜姓第234章 萬里行第150章 各人心思第35章 遭襲第45章 淮河兩岸第71章 信仰第147章 十步殺一人第20章 初相見第207章 異象第65章 蒙毅北上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9章 黃雀現(下)第18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4章 韓信升官(二)第201章 小產和急報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35章 戰陳縣(三)外篇三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10章 月氏西遷第35章 遭襲第294章 灞宮陰陽第75章 江東亂(一)第155章 平夷之變第166章 用意第214章 黎明前的九原城第90章 子嬰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