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會師,出京

後人對大秦二世皇帝聖天子胡亥的評價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最爲崇高的褒詞,唯獨有少許幾件事情上,後世無數的史學家亦或是學者對聖天子胡亥則是褒貶不一。

而這幾件事,卻也大多都發生在聖天子胡亥正式揮起西進馬鞭的時候。

作爲正式拉開聖天子胡亥攻略歐亞大陸序幕的中南半島之戰,正是這少數的幾件讓後人無法解釋的褒貶不一的事情之一。

後世許多人都不明白,對異族一向講究吸收融合同化策略的聖天子胡亥爲何會在中南半島那塊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採取那樣一種容易被後人詬病的策略。

中南半島的河流和山脈走向一般是南北走向,地勢北高南低。越往北,中南半島的地形愈發的是起伏不定,而順着山脈和河流走勢,靠近太平洋的東南部沿海地區,因爲數條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大河而形成了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北靠喜馬拉雅山脈,南臨太平洋,使得中南半島形成了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的氣候形態,雨旱季節分明,東南部易受颱風影響,北部山區則容易受寒流侵襲。

馮劫的桂林軍所走的線路,是從象郡郡治臨塵開始一路穿越諒山,隨後在茫茫的原始叢林中開闢出一條大道。

中南半島如今還沒有國家這一點胡亥清楚,有的大多也都是居住在中南半島各條大河平原附近的中南土著民族。

這些土著民族對秦軍的威脅幾乎沒有。馮劫大軍最大的威脅其實就是原始叢林險惡的環境和氣候,應付各種毒蟲猛獸,在莽莽叢林中開闢或者說探索出一條連接象郡和中南半島的西進大道來。

這纔是胡亥命馮劫領桂林軍此次西進的主要目的。

如果僅僅是爲了佔領中南半島這塊地方,其實僅僅動用虞子期的南海艦隊就足夠了。從東到西依次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這些主要的發源於華夏境內、幾乎貫穿中南半島全境最終注入太平洋的大河。

艦隊只需要在各條大河的入海口停駐,然後派遣小噸位的樓船從入海口溯流而上,雖然河道還是未知。但是總要比馮劫這慢騰騰的挪動要安全也要快的多不是?

秦人本不擅水。而如今這個時代大海更是沿海民族崇敬和畏懼的事物,遠不似後世沿海百姓那般會水。

拿下中南半島不難,難的是如何將中南半島真正的融入大秦。

想要將中南半島融入大秦,除了遷入秦人來中南半島定居似乎再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了。而要遷移秦人來這中南半島,走海路自然是最爲便捷的途徑。不過顯然不可能一直靠着海路來維持中南半島同大秦的聯繫。

相對於海路來說陸路的建立則是更爲重要。

大秦歷五十九年九月初,歷時近三個月,在莽莽叢林中輾轉近千里、成功開闢了象郡到紅河大道的馮劫大軍終於順着蜿蜒的紅河河道,趕製了紅河出海口,同已經到達紅河出海口月餘時間的虞子期大軍會師。

而這個時候。整編十二萬人的桂林軍,全軍卻是僅剩不到九萬人。有近三萬秦軍兵卒永遠的將屍骸留在了那莽莽叢林中。

這其中包括一位校尉、三名尉將以及其它近百位的中低級將領。

好在桂林軍雖然人人疲乏不堪,甚至馮劫都大病了一場,但是士氣卻依然高昂。他們沒有劫後餘生的感嘆,有的只是征服那一望無邊原始叢林的興奮和自豪。

嚴格說起來。其實早在半月前馮劫大軍就已經同沿着紅河溯流而上的虞子期艦隊中的樓船。並在他們的一路陪伴下到了出海口處的三角洲平原。

這些溯流而上的樓船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爲了探察紅河流域行船的環境,適合多大的樓船進入,又能夠走多遠。

至於第二個目的則是爲了搜捕在平原地帶以及沿着河流結廬而居的中南土著了。這是胡亥交給馮劫和虞子期的主要任務之一。

馮劫到來的時候虞子期的南海軍已經基本上將紅河出海口附近以及樓船到達地方聚居的中南土著都搜捕了個乾乾淨淨。

虞子期收刮的中南土著加上馮劫一路碰到順便帶上的土著加起來男女老幼都有,卻是也差不多有萬餘人的樣子。

只是這個人數卻是同當初胡亥在咸陽跟馮劫和虞子期等人要求的人數卻是相差甚遠。

雖然不知道聖天子皇帝陛下需要這麼多還過着茹毛飲血連身像樣的衣衫都沒有的土著野人有什麼用,但是既然皇帝要求了,那就盡力做好就是了。

在等待馮劫大軍的時候,虞子期的南海軍以及被搜捕到的東南土著卻是已經在紅河出海口附近建設好了數量相當多的房舍以及一座簡易的碼頭。

艦隊中攜帶的大量糧食都被虞子期移到了岸上。這些糧食本來就是給馮劫大軍使用的。如今兩支大軍會師,按照計劃,馮劫將會在這紅河出海口附近建立大秦在這中南半島上的第一個據點並擴建碼頭建好海港。

中南半島上的第一座城池在大秦歷五十九年開始建造,兩年後首批五萬秦人由海路遷入。而這座城也被大秦聖天子命名爲紅河城。

留下了大部分糧食補給的虞子期艦隊,在馮劫大軍到來的第三天就將一應事物都交給了馮劫,然後迴轉左縣港口,在那裡進行補給後再次西進。同虞子期艦隊一道迴轉的還有搜捕到的一萬餘中南土著。

在左縣港口。將會有南海軍安排接收這些中南土著,然後取道巴蜀北上隴西郡。

而這些中南土著。包括接下來幾年虞子期南海艦隊以及馮劫桂林軍搜捕的中南土著,也都被陸續押送到隴西郡內。

具體有多少土著大秦官方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數字至少在二十萬人以上。而這些土著在隨後的十幾年內,基本上都死在大秦境內日漸繁忙的各個工地上。隨後幾十年,振哥東南亞,整族整族的土著就這樣被一波波送往大秦,然後整族整族的消亡。

大多數的東南亞土著都消亡在二世一朝,但是依然會有一些土著的後代卻是在大秦紮下了根,並在千餘年後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動下,翻出了這樣的陳年老史。這就是後世對被尊爲聖天子的胡亥皇帝最讓人想不通也是最爲詬病的一點。

細數聖天子一朝,即便對曾經經常騷擾隴西等邊塞的羌族人也未曾如此苛刻。卻是唯獨對東南亞各族土著以及東瀛島上的東瀛土著苛刻的有些過份了。

……

在虞子期大軍回返左縣港口準備補給的時候,胡亥則是秘密的離開了咸陽趕往邯鄲。

十月初的大秦皇家藝術團的會演,胡亥並沒有參加,讓一干爲了在皇帝面前有所表現的藝術團姑娘們,無不大失所望。

不過。雖然胡亥沒有到現場,但是大秦皇后以及東西兩宮貴妃、德淑莊三妃還有大秦內閣總理大臣馮去疾、兩位副總理大臣以及六部尚書等一干內閣重臣卻是盡皆到場蒞臨這場在咸陽宮廣場前舉行的盛大演出,卻也是讓所有人看到了大秦皇帝對藝術這一行業的重視。

早在大秦皇家藝術學院以及皇家藝術團這兩個名字從胡亥嘴中出現之後,有關歌舞、俳優各項雜耍等等在內的種種甚至雜家這一流派很多的事物都被歸入禮部規定的藝術這一行業中。

到如今,藝術,已經是大秦上下對歌舞雜耍等人最爲習慣的稱呼了。

高端大欺上檔次。

大秦皇家藝術團的成功以及朝廷對藝術這一行業的重視,促進了大秦在藝術領域接下來數十年井噴式的發展。同時在吸納和融匯了西域各族以及羌族、東胡等異族樂器及舞蹈等等各族特有的藝術元素之後。大秦的藝術事業開始出現更多可喜的變化。

當然,這些都不在胡亥關注之中,可是也在他意料之中。

十月二十八日,輕車簡從的胡亥在數百名龍衛府親衛的護送下悄然到了邯鄲城。這一次胡亥秘密北上邯鄲。除了內閣府中的三位總理大臣以及六部尚書知曉外,並沒有通知任何人。

胡亥一行人卻是徑直先到了駐守在邯鄲的一萬朱雀軍大營中。

這一萬朱雀軍是由校尉褐石統帥的,同時在邯鄲城東邯鄲鐵場外,還有一萬玄武軍駐守。至於先前看守邯鄲鐵場服勞役的十五萬江東降卒的三萬玄武軍。卻是已經分成了六部,跟隨在已經搖身一變成爲大秦建設兵團的江東降卒滿天下的亂跑。修路架橋。

雖然說江東降卒已經都被編入了建設兵團,但是隻要聚集在一起超過五萬人,都會有一部至少五千人的玄武軍兵卒負責他們日常的糧草輜重。

當然,戰力無雙的大秦皇家玄武軍充當押送糧草輜重的後勤兵,其實主要還是爲了以防萬一。

這一夜,胡亥就宿在褐石的朱雀軍大營中。

胡亥睡的是很安穩,但是一萬朱雀軍兵卒卻是沒有一個人敢閤眼。每個人心中都交織着興奮和緊張。

聖天子皇帝陛下竟然就這樣領着數百龍衛府親衛從咸陽城一路到了邯鄲城,這中間要是出了任何的差池,該如何是好?好在一路平安到達了,如今宿在了朱雀軍大營中,按理說必然要比這一路來要安全的多,但是朱雀軍上到統兵校尉褐石下到火頭兵卻是沒有一個人敢掉以輕心。

既然都睡不着,那就乾脆直接按照最爲緊急的戰時狀態來處置好了。褐石帶着一萬朱雀軍愣是將防線佈置到了足足距離大營二十里開外的地方,至於營中斥候,更是直接將探察範圍,擴大到了大營周邊五十里之外。

就連邯鄲城都成爲了朱雀軍防禦的對象。

飽飽的睡了一覺的胡亥早上起來就察覺到了大營中瀰漫的緊張氣氛,略一沉思就明白顯然是因爲自己到來然這些朱雀軍兵卒怕是一晚上都沒有合過眼了。

看着頂着大大黑眼圈的褐石,胡亥沒有說什麼,只是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

這一拍,卻是差點讓褐石激動的流下淚來。

大秦歷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九。聖天子胡亥悄然進入邯鄲城外已經正式投產有三年的邯鄲鐵場中。

迎接胡亥的只有尚坊左丞田丹以及一干墨家工匠還有已經晉升爲化學家這個嶄新名詞的最初以煉丹爲生的方士們。

田丹同時也是這邯鄲鐵場的主事者。

包括田丹在內的一干已經在邯鄲鐵場呆了差不多三年多的主事匠師們也是在剛剛纔收到消息,聖天子陛下到了。

本就納悶怎麼聖天子皇帝陛下都到了鐵場門口才有龍衛府親衛送來消息的他們,在走出鐵場大門時才發現,原來皇帝又是在沒有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從咸陽城趕到了邯鄲他鐵場。

田丹人百餘人的臉瞬間就變的煞白。

這萬一要是皇帝在這一路上出了點任何事兒,這傳信到咸陽的自己等人怕是沒有任何猶豫的就會被一干忠於聖天子的百餘萬大軍還有天下百姓給撕的渣都不剩吧?

就算不出任何的差池,自己等人的一封奏章就讓聖天子不顧千金之軀輕車簡從的趕到邯鄲,怕是被皇后娘娘以及後宮的幾位貴妃還有內閣的諸位大人知道,自己等人也是落不了好吧?

看來以後爲了自己的小命着想,還是不要聽聖天子的用紅色信報直接奏稟到皇帝書房了。還是老老實實的通過正常渠道送到內閣吧。

能夠讓奏章直通聖天子皇帝陛下的書房。這該是何等的恩賜?可是如果這恩賜會變成自己等人的催命符的話,那又當另說了。

“臣等恭迎聖天子皇帝……!”

“行了,不用多禮,帶朕去看看你們的成果吧。”

胡亥揮手打斷行禮的田丹等人,然後大步的跨入邯鄲鐵場內。

至於看守邯鄲鐵場的衛卒以及朱雀軍兵卒。此刻卻是都覺得自己腦袋有些不夠用了。

聖天子皇帝陛下這是什麼時候到的邯鄲?怎麼事先沒有收到一丁點兒消息?

有機靈的衛卒在胡亥進入邯鄲鐵場後,已經是連滾帶爬的去稟報自己的頂頭上司了。

……

邯鄲鐵場一間完全由巨石壘砌而成的高大建築內,胡亥看着眼前這個可以說巨大但是同自己設想的又要小上不少的的怪模怪樣甚至顯得有些醜陋的鋼鐵物件,神情甚是怪異。

“這就是你們造出來的蒸汽機?”

胡亥指着那醜陋的鋼鐵物件有些失望的道。

“陛下,這確實就是臣等按照陛下的意思,耗時六載能夠造出來的最爲完美的蒸汽機了。”田丹看到胡亥的神情有些尷尬,連忙躬身道。

這是一個長丈餘、寬不過五尺、高不過六尺的鋼鐵物件。在這鋼鐵物件的下方則是有着兩排十餘個沒有輪胎的輪子。

此刻這件怪模怪樣的醜陋物件卻是正停放在一段長近百米的類似後世鐵軌樣式的兩列鋼柱上。沒錯,這就是胡亥在大秦造出來的鐵軌。

至於那醜陋的長着輪子如爬蟲一般的物事,自然就是蒸汽機頭了。

邯鄲鐵場四年前竣工,到如今已經投產整整四年了。三年前。在一衆成功研製出火藥信心大增升級爲化學家的僞劣化學家的鼓搗下,卻是終於煉製出了大秦歷史上第一塊碳化鋼。

當然,這其中胡亥在其中可也是絞盡腦汁提供了不少具有重要作用的建設性意見。

但是這最初的碳化鋼除了要比鐵硬些外,卻是極其脆的。實用性甚至還不如百鍊鐵。又經過兩年時間無數次的實驗,邯鄲鐵場的一干僞劣化學家們卻是終於煉出了硬度和延展性都要超過百鍊鐵的鋼材。

在胡亥的授意下。一年前龍衛府開始秘密的在關中、隴西、九原、內蒙、黑龍江、會稽、南海等七郡同時鋪設了一段長達五百米的鐵軌。

這是測算在自然環境下,面臨風吹日曬雨淋,邯鄲鐵場煉製出來的鋼鐵到底能不能經受得住考驗,會不會有變形、開裂甚至斷裂的可能。

如今鐵軌鋪上去纔不過六個月,從龍衛府上一次稟報上來的信報來看,鋪設在七個郡各種環境下的鐵軌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出現胡亥擔心的那些變化。

不過時間還很短,這鋪設在七郡的鐵軌,在胡亥看來至少需要經歷一年四個季節的冷熱變化才能最終看出來到底可不可用。

畢竟,如果匆忙上馬大肆鋪設的話,後面萬一出現了什麼問題,怕是就不僅僅是車毀人亡的事情了。無數的鐵軌鋪設下去又要重新收起來回爐,這一來一回又得浪費多少的人力和物力?

收到田丹等人的信報,胡亥一路興匆匆趕來,原以爲田丹等人應該是已經造出了同後世差不多的蒸汽機車了。此刻見到實物了卻是沒有想到僅僅是看尺寸就是已經同胡亥心中的蒸汽機車相差甚遠。

“這蒸汽機能跑?”胡亥看着田丹指了指暫且稱爲蒸汽機車的物件不確定的問道。

第143章 人爲第271章 冊封貴妃外篇二第209章 冒頓南下第32章 河西攻略第42章 劫掠歸來第157章 老卿出馬第83章 鑄造第11章 迎戰第81章 出人意料的反應第111章 七月七日晴第42章 劫掠歸來第86章 內閣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56章 北來騎兵第118章 郡卒徵召第90章 雨夜第43章 項梁北上第180章 書房議事第160章 祭天大典第240章 隴西軍第257章 再臨阿房宮第62章 大秦版美女小護士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130章 號角長鳴第15章 大秦足球第173章 子嗣第34章 南來的張良第258章 風雪歸途第113章 赳赳老秦第203章 豫州鼎第2章 遼陽郡中第238章 援軍至第41章 瀾滄江第149章 撤兵第129章 戰還是不戰?第2章 詔第195章 章邯離京第91章 小人趙剛第75章 江東亂(一)第271章 疊羅城第82章 武舉第172章 六國後宮第104章 是誰?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74章 子嬰蹤跡第112章 他,是個好皇帝!第273章 呂雉第250章 蒙毅的恐懼第4章 殺意起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67章 科舉第12章 接陣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272章 家事國事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299章 回京之日第302章 武安君後人第87章 踏青第232章 咸陽大戲院第21章 餘波第248章 奏疏銅鼎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18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6章 卷終第57章 灞上大營第21章 郎中劉邦第42章 自責第28章 羣臣定計第3章 流言第11章 蒙毅至九原第216章 備戰第79章 機會第62章 雍城第246章 安排第35章 變故生第120章 鳥獸散第58章 國殤(二)第293章 準備渡江第225章 匯合第66章 遭遇第190章 南越風雲(一)第112章 號角長鳴鼓聲急第219章 大戰將至第39章 紅綠家邦(二)第278章 鼓勵生育和東胡牧邊第200章 成軍第157章 羅網第170章 再見麗妃第301章 混混白沙第35章 遭襲第55章 怒火沖天第86章 內閣第1章 熊心的無奈第114章 老秦再聚外篇四大結局第208章 殺之!第256章 北來騎兵第239章 血性之路
第143章 人爲第271章 冊封貴妃外篇二第209章 冒頓南下第32章 河西攻略第42章 劫掠歸來第157章 老卿出馬第83章 鑄造第11章 迎戰第81章 出人意料的反應第111章 七月七日晴第42章 劫掠歸來第86章 內閣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56章 北來騎兵第118章 郡卒徵召第90章 雨夜第43章 項梁北上第180章 書房議事第160章 祭天大典第240章 隴西軍第257章 再臨阿房宮第62章 大秦版美女小護士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130章 號角長鳴第15章 大秦足球第173章 子嗣第34章 南來的張良第258章 風雪歸途第113章 赳赳老秦第203章 豫州鼎第2章 遼陽郡中第238章 援軍至第41章 瀾滄江第149章 撤兵第129章 戰還是不戰?第2章 詔第195章 章邯離京第91章 小人趙剛第75章 江東亂(一)第271章 疊羅城第82章 武舉第172章 六國後宮第104章 是誰?第118章 另類破釜沉舟第74章 子嬰蹤跡第112章 他,是個好皇帝!第273章 呂雉第250章 蒙毅的恐懼第4章 殺意起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67章 科舉第12章 接陣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272章 家事國事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299章 回京之日第302章 武安君後人第87章 踏青第232章 咸陽大戲院第21章 餘波第248章 奏疏銅鼎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18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6章 卷終第57章 灞上大營第21章 郎中劉邦第42章 自責第28章 羣臣定計第3章 流言第11章 蒙毅至九原第216章 備戰第79章 機會第62章 雍城第246章 安排第35章 變故生第120章 鳥獸散第58章 國殤(二)第293章 準備渡江第225章 匯合第66章 遭遇第190章 南越風雲(一)第112章 號角長鳴鼓聲急第219章 大戰將至第39章 紅綠家邦(二)第278章 鼓勵生育和東胡牧邊第200章 成軍第157章 羅網第170章 再見麗妃第301章 混混白沙第35章 遭襲第55章 怒火沖天第86章 內閣第1章 熊心的無奈第114章 老秦再聚外篇四大結局第208章 殺之!第256章 北來騎兵第239章 血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