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歌壇、影視界有這樣一位不可無一而難能有二的人物,他謙遜淳樸且智慧廣博、機智詼諧又溫柔敦厚、心腸憐憫還仗義行仁,這些品質薈萃於一身是不可多見的,而張國榮先生正是此等人。這是爲何我如此喜愛、崇敬的原因,也是我爲何寫這篇“自傳性”文章的目的所在。

“人生如歌”,歌手構建的歌曲世界也是他人生世界的縮影,以“一歌一人生”續寫那短暫而璀璨的生命,也是我數年來心嚮往之的事情。

歌曲映射人生

“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尋常細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這提示我們:要見微知著,從細小末節中可看到一個人的性格。

又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縝密……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爲會顯現在學養之中,還會印刻在其終生的工作、生活之中,那麼,想了解一個人,一種非常適宜的方法就是考究他的職業生涯和工作經歷。

一位真正的歌手,其人格和行爲都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顯現在他所創作或演唱的歌曲中,通過歌詞、節奏和旋律展現出來,如此,一種“歌手性格”便漸漸凸顯而出。所以,文章通過歌曲貫穿張國榮先生的一生,便有了“一歌一人生”之說。

三重境界分經歷

佛經雲:“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解呢?

其一,初識世界,花即花,霧即霧,滿懷希望,滿目光明,眼睛裡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世界就是外在的世界;

其二,涉世漸深,花非花,霧非霧,似夢似幻,亦真亦假,甚至黑白顛倒,看見的世界已然面目全非;

其三,參悟人生,花亦花,霧亦霧,驀然回首,洞察世事,世界仍舊是這個世界,卻又返璞歸真,自然而爲。據此,凡有所成者之人生必然歷經此三重境界。

張國榮的一生有許多的評價:

音樂上,張國榮是華語流行文化的標杆性人物之一,是香港歌壇第一位全方位能快能慢的音樂人;他兼歌手、作曲、填詞、監製等角色與一身,在舞臺上聲色藝俱全,敢於嘗試不同的表演方式,是一位勇於創新的全能藝人;他首次打開韓國唱片市場,保持着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打破了歐美流行歌手壟斷韓國外國樂壇的傳統。

影視上,他演技精湛,是演藝圈天賦與勤勉兼具的代表;他勇於不斷突破,青春片、喜劇片、文藝片、動作片等不同類型的角色揮灑自如,《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霸王別姬》等一部部電影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票房大賣,以出衆的演技爲他贏得了國際性的讚譽。

人格上,在人情涼薄的娛樂圈,張國榮始終以積極奮進、熱情寬容、重情重義而廣受稱頌;他既敬重前輩,又提攜後生,對身邊人,甚至陌生人也禮貌誠信;他熱衷慈善,低調爲人,默默從事慈善活動;他心懷家國,多次出演革命戰士,時時處處彰顯愛國情懷。

縱觀張國榮先生的一生,從1956年到2003年,他走過了短暫而精彩的46個春秋。這是用孤獨、奮進、汗水、鮮花、智慧寫就的一生;是分離中養成獨立、堅持後收穫成功、迷茫中毅然奮起、反思後贏取未來的一生。根據接人待物的不同心境,這裡也可將其一生分爲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開眼看世界。1956年——1982年,歷經孤獨童年、異國他鄉、重返香港後,以歌唱比賽初涉歌壇,這時候,對未來滿懷希冀,對家庭肩挑重責,對愛情一諾千金,仿似“最是一年春好處”。最終,卻在現實裡處處碰壁,對世界產生了懷疑。

第二境界:霧裡看花。1983年——1994年,經受數年的磨礪,最終迎來了逆風翻盤的精彩,當閱盡榮譽獎項也遭受詆譭掙扎後,於事業高峰時退出歌壇,激流勇退。因爲這時候終於明白,世事往往不如己願,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第三境界:初心不變。1995年——2003年,退出歌壇後迎來影壇的高光時刻,走向了“不瘋魔不成佛”的演藝生涯,藝術生命的得以拓展;而後又王者歸來,做自己喜歡的音樂,走向亞洲歌壇之巔,影視歌曲多棲發展,併發揮極致,直至生命定格於永恆。

依據以上三重境界,本文可分三個部分,以明晰張國榮先生一生不同階段的種種經歷。

一章一話題

對於一個未曾謀面的人來說,寫好張國榮先生的生平經歷不容易。不過是否知曉一個人的生平,與他是否處於同一時代或者相互熟識沒有多大關係,主要在於是否對他有共情的瞭解(也稱“同理心”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很好地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我認爲我比較知道張國榮先生,因爲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爲我喜愛他,我聽了他的歌,看了他的電影,他的電視訪談、語錄言辭,還有他圈內朋友講述過的關於他的小故事。

寫傳記不比寫小說,可任憑想象力馳騁,必須不背乎真實,但又不可缺少想象力的活動。就是說,傳記作者要有依據事實的系統的寫作方法,好從事蒐集所需要的資料;還要有哲學思考性的人生觀,以便立論時取得一個不同乎凡俗的觀點。

鑑於此,每一章節後,我便以一個話題展開交流,說說張國榮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帶來的經驗和體會。“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希望張國榮先生的智慧人生可以給我們一定的指導和啓示。

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點,因爲張國榮先生的藝術生命是豐富多樣的,主要涉及音樂和電影兩個部分,而音樂作爲其終生從事的職業,並且自己負責曲詞等創作和選擇,因此,更能夠折射出其人格的完整一面。

其真正的電影藝術生涯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而且電影更多反映出導演或者編劇的“三觀”體系,因此,在“一歌一人生”文章中主要從音樂方面串聯張國榮先生的一生,只對其影視作品略加介紹。不過,張國榮的影視生涯會在另一系列——“一影一世界”中詳細剖析,望請期待。

才疏學淺,文章粗陋,請諸君點評。

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二章 憶童年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二章 憶童年第三章 由零開始序言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七章 蝶變(上)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三章 由零開始序言第二章 憶童年第八章 蝶變(下)第七章 蝶變(上)序言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序言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八章 蝶變(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八章 蝶變(下)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七章 蝶變(上)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序言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二章 憶童年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二章 憶童年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
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二章 憶童年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二章 憶童年第三章 由零開始序言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七章 蝶變(上)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三章 由零開始序言第二章 憶童年第八章 蝶變(下)第七章 蝶變(上)序言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序言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二章 憶童年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八章 蝶變(下)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八章 蝶變(下)序言第七章 蝶變(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三章 由零開始第七章 蝶變(上)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八章 蝶變(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序言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四章 未知的選擇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序言第二章 憶童年第九章 風繼續吹(上)第二章 憶童年第五章 逆風前行(上)第一章 無需要太多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六章 逆風前行(下)第七章 蝶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