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次沒有未完待續,似乎已經是全劇終。
而觀衆們依然眼眶紅紅,一遍又一遍地拉拽着進度條,反覆的聽着那段最後的自白,滿懷感傷。
“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沒有魚丸,沒有粗麪......”
這句話不是什麼深刻的道理,或者說,這麼簡單的道理連豬都懂,又還有誰是不明白的呢?
但最虐人的就是這句話,因爲前面那段蠢萌蠢萌的“魚丸粗麪”對話的存在。
大家此時才赫然發現,一如天雷滾滾的“紙包雞”,原來“魚丸粗麪”也不是笑話,反而是一場關於人生的哲學思辨。
而當麥兜說出這句“忽然明白”的話時,就代表着最初那個單純樂觀且執着的麥兜已經逝去,一如每個人都早已經逝去的純真與美好。
逝去纔會懷念,懷念也回不去,鼻子一酸,傷感瞬間溢滿,逆流成河。
每一個看懂了故事的人,此刻心裡的想法都出奇的一致,想去點一碗魚丸粗麪:“沒魚丸,就粗麪,沒粗麪,就魚丸,反正我不管!”
世界很硬,麥兜很軟,只嘆所有的純真與美好與現實一碰就會散,最後也就只有那一碗魚丸粗麪,還能夠稍稍緩解心中的感傷......
看完這個篇章後,再回頭縱觀全片,就知道不僅是愚蠢不好笑,失望不好笑,胖不好笑,是這部片子裡的一切其實都不好笑。
故事裡所有看似無厘頭惡搞的小笑話,其實都是用來反映現實人生的種種失意和無奈的,甚至是頗爲哲學地反思了現代人生存中荒誕而無意義的困境本質。
每個觀衆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所有無可奈何的選擇,看到全盤皆輸的命運,還看到殘酷生活中的一點溫柔與愛。
包括故事裡那些歌詞意義不明但又很逗比的歌曲,全都不是爲了惡搞而惡搞的,幾乎首首都與故事主題緊密關聯,並且“包藏禍心”!
當你發現原來《麥兜與雞》的“蠟鴨”是“垃圾”的諧音,原來人家在角色歌曲裡,早早的就已經暗示了一切,那這首歌還好笑嗎?
當你看了故事,聽懂了《黎根之歌》的失落與悲傷,你還會笑他是個吃了六磅方包都不覺飽的大飯桶?
他年少練了六套腳法,腳瓜粗壯如山,卻無法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住這些傳統絕技。
他年晚培育了冠軍姍姍,風光無盡,卻留不住曾經帶給他榮耀,且飽含着往上無數代人記憶寄託的“搶包山”。
“昨晚,夢見下塌包,可嘆是我只含住個包,無力挽。”
一句歌詞,道盡了傳統“守藝人”的心酸,空有一身傳統絕學,卻不合時宜,無地施展,亦無人賞識。
所以,他纔會唱“我吃了很多種包,吃很多個包,但仍未覺飽”,因爲有些包再不吃,以後就可能永遠都吃不到了。
這也是爲何麥兜在拜師時候,唱了一首《大包整多兩籠》就成功的打動了黎根。
因爲黎根怕再也吃不到那些包,此時麥兜說大包整多兩籠,還不怕滯?
瞌睡裡有人送枕頭,那你說黎根收不收?
某種程度上,麥兜就是他最後的希望,所以他纔會苛刻到連姍姍來了都不願意讓麥兜見,因爲只有心思單純的麥兜纔會堅持去學這些毫無收益的絕技,而一旦麥兜見到了師姐的風光後,他還會再堅持學這些無用的技能嗎?
所有的一切都是看着很無厘頭,
但實際上不僅有釐有頭,甚至完全可以說邏輯縝密又清晰。
僅是主線的劇情令人耐人尋味的細節就已經多到快數不清了,而這還沒算這個喪心病狂的作者在故事裡玩的各種梗。
就比如“香江一蛋撻”的口號就是香江的申亞口號“香江一定得”,類似的梗多如牛毛,而且都點綴在憂傷無奈的基調上,給看不懂或不想看懂片子的人以歡樂,又給看得懂和想看懂片子的人以思考。
看完今天的視頻後,觀衆們各自的感觸都已經多到了聊不完,越是細品,越覺得超神,最後只嘆句紙巾完全不夠用......
夜裡,風兒有點喧囂。
“不知道爲何,笑着笑着就哭腫了眼睛!”
“不知道爲何,哭着哭着又感覺很溫馨治癒,心裡暖洋洋。”
“不知道爲何,麥兜故事裡的角色明明每個都很平庸,有些甚至醜陋又低俗,但奇怪的是,我卻能從這些不完美的小人物身上,獲得比公主嫁王子更大的安慰與滿足感。”
“呵呵,都在裝不懂是吧?因爲無論是那個單純樂觀的麥兜,亦或者是努力想給孩子好生活的麥太,以及包子永遠吃不飽的黎根,他們在希望、失望的交替更迭之中,始終都努力又樂觀。
“所以哪怕最後一切都失敗了,但那些簡單的美好也已經星星點點散落在我們心裡,融化成了最燦爛的光,怎麼可能不暖洋洋?”
“是的,麥兜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也是一個有些笨拙的孩子,和我們一樣,他也在爲夢想而不停地努力着,雖然夢想一次次破碎,但他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們覺得難過是因爲我們和他一樣,覺得安慰,是因爲他始終都樂觀且積極向上。”
“同意樓上的觀點,麥兜是這城市的平凡的一個個體,可是每一個個體作爲生命都是不平凡的。他們也許有粗壯的小腿,也許會做紙包雞,也許很會搶包山,擁有的都是這些對理想沒有什麼實質性幫助的能力,可是每個生命都是在樂觀的活着,這就夠了。”
“對不起,樓上的所有的觀點我都不敢苟同,反正我只是因爲魚丸粗麪裡的辣椒醬放得太多,辣冒汗了而已。”
“哈哈哈哈!”
“......”
真正不知道爲何的,應該是賣宵夜的老闆,因爲今夜除了風兒有點喧囂之外,魚蛋粗麪也有點脫銷......
《麥兜故事》三天三登熱搜,口碑炸裂,好評如潮。
這隻叫做“麥兜”的小豬,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頃刻間便已經融進了人們的心裡,如奇蹟般的掀起了一陣陣不可思議的熱潮。
“魚丸粗麪”和“紙包雞”成了社交軟件裡最熱門的梗,無數網友開始拍小視頻模仿麥兜點餐,花式學麥太教烹飪。
除了段子手玩梗之外,“搶包山”的故事也引起各路傳統“守藝人”的共鳴,瞬間就引爆了網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民間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深思。
“看了黎根和搶包山的故事,感觸頗深,聽了那首《黎根之歌》後, 更是潸然淚下。”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可如今由ZBZY主導的所謂現代化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導致人們對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意識普遍淡薄......”
“我認爲,面對全球文化相互滲透、文化轉型困難的形勢,進行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要深入挖掘文化故事,拓寬傳播渠道......”
“......”
關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社論文章開始在批量的涌現在報紙上,關注度持續走高。
而網絡上當前最火熱的話題,當然是關於《麥兜故事》的神秘作者。
“......麥兜故事之所以能夠如此動人,是因爲作者創造了一個麥兜,然後潛入了他的內心去觀察,這個小朋友在想什麼,這個小朋友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接着又以小孩子的口吻說出來的殘酷現實道理,故此真實動人。”
“又或者說,麥兜其實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其實是在隱晦的講着自己的故事......”
某大V的一篇點評文章迅速走紅,他的觀點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一時間,“麥兜故事即作者自己的故事”的說法成了絕對的主流論調。
就連簡靈兒都偷偷的跑去點了個贊,因爲在她的眼裡,麥兜故事就是如假包換的蘇白故事!
不僅是她這麼認爲,蘇白身邊的每一個人,也都是這麼認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