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開海漕

林續文說要上書直言奏事,林縛搖了搖頭。要是能由着性子來,他恨不得將嶽冷秋抓到跟前來抽兩巴掌再說,但是將矛盾直接捅開,對眼下風雨飄搖的時局又有什麼好處?

大越朝是艘千瘡百孔的船,要是這時候船沉了,最可能得益的不是旁人,而是將燕南、魯北等地摧殘得面目全非的東虜。

“我已經讓林夢得秘密進京去找湯公了,”林縛說道,“朝中怎麼安排,湯公應有定策。現在最關鍵的不是收不收回成命,而是京畿的糧荒如何解決!解決了糧荒問題,督糧特旨的危機自然也就不成爲危機。”

“不單是漕運河道不通的問題,”林續文長期在工部任職,對水利之事十分的在行,分析道,“平原府境內的河道淤毀,天氣漸暖,形成的災情是極難控制的。黃河泄水以及從太行山流下來的河流都無法順暢的東流歸海,其地成澤,道路也必然不通。眼下能想到的辦法,其一,是從晉中調糧,走太行山孔道,不管代價多高,總不能讓京畿斷糧;其二,就是走海路從山東運糧援京;其三,儘可能將駐軍調到容易得糧的沿海地區就食,緩解京畿糧食供應的壓力……”

“大哥果真是經世致用之能臣,我來見大哥,也是爲能聽到這三策而來,之前疑惑、困頓,此時豁然開朗……”林縛說道,“大哥上書中樞直言奏事,不需提督糧特旨之弊端。這個蓋子誰要捅誰捅去,誰要掩蓋也隨他們去掩蓋,我們只做我們認爲對的事情。奏請中樞從晉中調糧、暫開海漕及駐軍遷往沿海有港口之地就食這三策,大哥可上書直言。朝中採納這三策,對大哥也有利;不採納,也於大哥無損……”

要說林縛鼻青臉腫的雪夜趕路趕過來沒有一點成熟的想,林續文自然不信,不過聽林縛這麼分析,直言奏事獻解決之策,比揭蓋子得罪人,手段優劣之差天壤之別,林縛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行,我立即草擬奏章,老十七,你在這裡,正好替我參謀。”林續文說道。

“那我就勉爲其難給大哥當參謀了……”林縛笑道。

林縛很注意在言行上對林續文保持相當客氣跟尊敬的,雖說林庭訓死前立幼子爲林族之主,但是十歲幼子根本主不了事,林氏本家的主意還是大公子林續文來拿,世事飄零、亂世之季,宗族的團結與穩定比什麼都重要,這個道理,想來林續文也是明白的。

林縛又說道:“實際上,除大哥所言三策外,解決京畿糧荒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時間實在緊迫,京畿存糧很可能只能維持到四月中旬,每個時辰我們都要爭取,斷不能等到京中形成決議後,我們再有動作。拖一天,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餓死京畿。眼下渦水水勢還不大,我以爲應立即組織人手截流開河,拓寬河道使通衛河,改善渦口到京畿的通航條件,這將是海漕最大的一個瓶頸……另外,要立時在渦口建大糧倉準備存糧。海路運來的糧草在渦口存倉,只要津海存有足夠的糧草,距京畿也就兩百多里路,無論換小船或換車馬走陸路運往京畿,都要容易得多……”

“這樣啊!”林續文知道這不是一封奏章解決事情的問題,而是要他將手頭的其他事情都停下來,將河間府所有能調動的資源都集中拓寬渦水河道、修築運糧驛道、修建儲糧大倉這三件事情上來。

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有政/治上的風險,同樣的,做大事必須有決斷的魄力,林縛能以弱冠之齡冉冉崛起於江淮、魯北、燕南,決斷之魄力,亦遠非同齡人能及。林續文沉吟了片刻,說道:“好,擬好奏章,我便與你一起回津海……”

**********

京畿鬧糧荒並非只缺一萬石、兩萬石糧,而是缺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

京畿要負責解決宣化、薊北兩鎮十萬邊軍、八萬禁中守軍及三四萬匹軍馬的給食問題,僅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一年軍食加上運途耗損,就需要三百多萬石糧。

燕冀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以往京畿需糧,燕南、魯北五府能解決一部分;今年不但不能指望從燕南、魯北五府調糧,還要調入大量的糧食賑濟兩三百萬難民。一加一減,更是使京畿的糧荒雪上加霜、火上添油。

林縛現在還不清楚京畿糧荒到底有多嚴重,但就是在漕糧運輸最低潮的年份,京畿也要從外郡調入約三百萬石糧食。眼下外郡的漕糧都給阻在燕南以南,最低的估計,今年也要調入三百萬石糧食才能渡過糧荒危機。

以載量十石的馬車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三十萬大車、六十萬匹騾馬、三十萬名車伕來運輸,這麼龐大的馬車排成一長列,行走在驛道上,前後將形成約五六千里的長隊。

以載量二百石的內河漕船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一萬五千艘船、三到六萬名船工,也許額外還需要數十萬計的拉縴夫,排成一列行在漕運河道,前後也將近千里長的長隊。

漕運大概是大越朝每年都要進行的最壯觀的工程了。

大危機總是多重因素集中暴發才形成的。

林縛與林續文沒有直接從河間縣返回津海,而是坐馬車北上趕到衛臺。

渦水河在這裡與衛河相通。

衛河是燕南、京畿段內河漕運的核心水道,從太行山中段引水,寬一百五十步到兩百步之間。林縛趕到衛臺,看到衛河兩邊都是石壩子河堤,植得楊柳,兩邊還有通往京畿的寬敞官道。由於離平原府有一段距離,從這裡還看不出衛河受到黃河決口災情的嚴重影響。

從衛臺往北的衛河通航條件極佳,千石糧船直接通行都沒有問題。

關鍵渦水河是勒緊脖子的大瓶頸,通航條件很差。

林縛與林續文在衛臺沒有停留多久,就沿渦水河往東行,他們就是要實地走一走,親自掌握渦水河通航條件的一手情報。

從史冊及地方誌記載來看,津海渦口是當年開海漕時最重要的一處中轉海港。當年新開挖的渦水河幾乎是均寬六十餘步,常年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兩岸河堤植有楊柳護堤。大型海船將漕糧運到津海靠港轉艙,換三四百石載量的內河漕船走渦水河轉衛河進入京畿。最繁盛時,舟楫相連,幾乎能將整個渦水河以及渦口港都遮閉掉,一年轉輸四五百石漕糧一點都沒有壓力,畢竟河段短,才五六十里。

很可惜,海漕就興了五年就因爲種種原因給廢止,迄今已過去百餘年。

沒有官府力量的涉入對河道進行長年維護跟治理,只是從衛河引水的渦水河一年比一年淤淺。中間也發生好幾次破堤洪災,對河堤的破壞更是嚴重。如今不要說千石巨舶了,就是百石載量的中型內河漕船都因爲怕隔淺而很少進入渦水河了。

渦水河航道深淺是內河轉輸條件的最重要體現,自然也決定着渦口作爲中轉海港的繁榮程度,渦口淪落到今日,也只是渤海沿岸衆多小型漁港、商港中的一座,並無出奇之處。

即使在渦口積存再多的糧食,以此時的渦水河通航條件,一年也頂多能往京畿輸送二十萬石糧。走陸路的成本太高,再說燕南三府給摧殘一空,也找不到足夠的騾馬。但是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使人推獨車輪運糧進京也要做。

由於要實地考慮河道,林縛與林續文在路上耽擱了兩天,一直到二十六日黃昏纔回到津海渦口。林夢得已從燕京返回,他得信林縛返回渦口,匆忙出寨子來迎接,跟林縛、林續文說道:“湯公過來了,午後纔到,現在就在寨子裡……”

林縛沒想到湯浩信會親自出京來津海,與林續文趕忙進寨見湯浩信見面。

湯浩信已經是七十一歲的高齡,鬚髮皆白,臉上都是黃褐色的老人斑,眼睛不大好,天時已昏暗,堂內燃起鬆燭,湯浩信的眼睛給青煙薰得眼睛紅漲,正揉眼睛時,看到林縛與林續文進大堂來。

湯浩信是第一次見林縛,看他這般模樣,又跟林續文並肩而行,便知道是他,朗聲說道:“英雄出少年,英雄出少年,悟塵有你這麼一個得意門生,今生也無憾了!”拉過林縛的胳膊,仔細端詳他,又笑道,“好相貌,真異人也!不愧是我楚黨後起之秀。”

“湯公過譽了。”林縛謙然笑道,他去河間縣找林續文,在泥水摔過幾跤,條件如此惡劣,又沒有什麼換洗,離開這三四天就沒有好好的洗漱過,髒得跟叫化子似的,衣甲也看到原來的顏色,這能叫好相貌?照着河水,林縛都覺得自己面目可憎。

楚黨得勢時,湯浩信已經是六十九歲高齡,推薦得意門生張協擔任副相,他只有擔任太子少師及文淵閣學士等閒職。

“也不多說寒暄話了,這位是工部主事陳靖唐,續文認識,”湯浩信挽着林縛的胳膊往大堂裡走,“你們猜測不錯,京畿存糧即將告罄。從津海重開海漕,你們最快幾時能準備就緒?”

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22章 攻寨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28章 牽連第14章 驚疑第99章 大勢第131章 歸路第43章 泄水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4章 豫章第54章 長淮新軍第3章 投石問路第65章 徐州圍城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25章 官溪嶺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07章 海攻第67章 取刀之謀第64章 豫章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97章 利害關係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1章 抵抗軍第87章 勸誘第13章 失城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5章 做賊心虛第72章 隨州不決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44章 兵備將行第154章 渡河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36章 對壘第34章 殺或不殺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60章 梟臣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46章 控田第34章 河口秘情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24章 懸樑第21章 投附第107章 海攻第26章 歸心第25章 回崇州第三十章 拔刀救人(二)第124章 懸樑第108章 戰黃陂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151章 騷亂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37章 配刃第74章 密約(一)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66章 獻平虜策第14章 東行出海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9章 三沙灣第134章 鴆酒第61章 密投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七十八章 風雲漸涌第50章 驅狼吞虎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0章 初戰第42章 再勤王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76章 淮陽鎮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3章 殘破第40章 縱虎離間第2章 故人往事第33章 進城殺馬第25章 回崇州第28章 廢除匠戶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77章 前哨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31章 淮陽初雪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52章 嵊州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69章 信陽第85章 逃都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70章 長樂王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45章 典錢鋪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60章 梟心難測第54章 四人洞房
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22章 攻寨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28章 牽連第14章 驚疑第99章 大勢第131章 歸路第43章 泄水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4章 豫章第54章 長淮新軍第3章 投石問路第65章 徐州圍城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25章 官溪嶺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07章 海攻第67章 取刀之謀第64章 豫章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97章 利害關係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1章 抵抗軍第87章 勸誘第13章 失城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5章 做賊心虛第72章 隨州不決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44章 兵備將行第154章 渡河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36章 對壘第34章 殺或不殺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60章 梟臣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46章 控田第34章 河口秘情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24章 懸樑第21章 投附第107章 海攻第26章 歸心第25章 回崇州第三十章 拔刀救人(二)第124章 懸樑第108章 戰黃陂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151章 騷亂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37章 配刃第74章 密約(一)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66章 獻平虜策第14章 東行出海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9章 三沙灣第134章 鴆酒第61章 密投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七十八章 風雲漸涌第50章 驅狼吞虎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0章 初戰第42章 再勤王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76章 淮陽鎮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3章 殘破第40章 縱虎離間第2章 故人往事第33章 進城殺馬第25章 回崇州第28章 廢除匠戶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77章 前哨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31章 淮陽初雪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52章 嵊州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69章 信陽第85章 逃都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70章 長樂王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45章 典錢鋪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60章 梟心難測第54章 四人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