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豫章

bookmark

嶽冷秋六月初三與唐希泰乘船抵達豫章,從水門進城,。

接到船已入城的消息,林縛正與傅青河、高宗庭等人在行轅大廳裡議事,笑道:“我應該要親自到碼頭接一接這個老上司……”

高宗庭笑了起來。

林縛任靖海都監使,嶽冷秋督江淮;林縛兼知崇州,嶽冷秋督江淮;林縛兼知海陵,嶽冷秋督江淮;林縛出任淮東制置司,嶽冷秋掌江寧兵部,又任副相、御營副使——嶽冷秋實打實的做了林縛好幾年的上司,只要到江寧戰事之後,林縛出任樞密院,嶽冷秋就只能“屈居”樞密副使。

林縛要去迎一下嶽冷秋,傅青河、高宗庭等備好車馬也陪同他去迎接。

車是淮東所造的四輪廂車,此時天氣炎熱,廂板拆下來,上置華蓋,一輛大車可以舒舒服報的坐七八人。不過出了行轅,觸目都是豫章城裡殘破的景象,叫人興致無法高起來。

淮東軍剛剛接手豫章還不到一個月,這座郡治之城還沒有能從戰爭中恢復元氣過來,到處都是戰火燒灼的痕跡。

奢家駐豫章兵馬,在淮東軍趕來之前,對豫章城進行了洗劫,又縱火燒了這座郡治之城,梅嶺的抵抗軍隨後進城,撲滅了大火,但豫章城過火近半,到處都大火燒過的廢墟。只剩四周一圈城牆堅固,浙閩軍倉促之間來不及摧毀,還完好的保存下來,僅城上的幾座譙樓給燒燬。

往昔的兩萬戶大城,到淮東軍接管時,只剩下不到三千戶人家,民生之凋敝,可見一斑。

“如今也撥不出大筆的銀子去整修豫章城,”林縛坐在車上,跟傅青河、高宗庭說道,“要是能順利將袁州這個隱患撥掉,江西郡治可以遷往江州去,豫章這邊還是留到日後再去重建……”

“也不知黃秉蒿會不會入彀,要是黃秉蒿此時僅僅只想佔住袁州,也只能由着他去,”傅青河說道,“那豫章就不能不守,三五千精兵還是要留下來的。”

江西有幾處要害:

一是贛州,位於贛江中游,沿江而上,距豫章有八百里地,是控制江西南部地區的堂奧要地,往南越臾城嶺,可通廣南。

廣南是騎牆草,哪邊勢大哪邊倒。

奢家勢大之時,廣南官吏暗中與奢家曲意勾結、割地自守,將近些年來的賦稅都截留下來,對江寧的號令陰奉陽違,因怕引火燒身,甚至阻止虞萬杲殘部從揭陽退入廣南。

不過,廣南開發較晚,漢夷雜居,編戶不到二十萬,使得廣南有權勢的宗族不敢有割地稱王的野心,但到淮東戰船橫行南洋之上時,廣南的態度就漸軟下來,開始與奢家劃清界限。

到這回奢家在江西徹底的潰敗,廣南就派人到豫章來敘述早些年不得不跟奢家曲意迎合的苦衷;廣南來人早些天給林縛打發去江寧了。

不管廣南方面擺出什麼樣的姿態,當世說話有用只有拳頭。

林縛使陳漬率部進贛州休整,一方面是收編贛南抵抗軍勢力,暫時鎮守贛南地區,另一方面也有告戒廣南之意。

要是廣南不老實,淮東軍隨時可以沿贛江南下,走臾城嶺道進入廣南,把他們的不臣之心給捋平了。

贛州之外,就是江州。江州是江西的北門戶,扼守揚子江中游,北接荊楚,對岸則爲淮山南麓,以後也將南北對峙的關鍵點,如今靖海第三水營及敖滄海率長山軍一部先期進駐江州。

上饒是江西的東門戶,銜接浙西衢州,但上饒戰事結束之後,上饒就成爲淮東的腹地,如今是要儘快恢復衢州與上饒之間的通道,使得兩地的物資能恢復流通,以助民生恢復。

豫章是整個贛江及鄱陽湖平原的腹地,歷來是江西的經濟跟政治軍事。從豫章往西南而行,則是袁州,爲江西的西門戶,與湘潭相接。

叛臣黃秉蒿沒有隨奢家渡江北逃,也來不及從距豫章有四百里山路的袁州撤出來北逃,如今黃秉蒿及部將陳子壽領着三萬多兵馬據袁州而守,表面有意歸附江寧,實際上打的是割地自立的心思。

高宗庭剛從袁州回來,黃秉蒿開出擔任袁州制置使、遷其宗族到袁州安置的籌碼。

林縛雖說下令叫敖滄海扣壓在彭澤的黃氏宗族,但實際上黃秉蒿親族早就在奢家渡江之前,叫奢文莊派人送去袁州了——

黃秉蒿這個隱患不小,但從豫章往袁州而去,道阻且險,易守難攻。

黃秉蒿此時開出割據袁州的籌碼,背後顯然又有潭州在出力,即使要出兵強攻袁州,也很難短時間就攻下來;北地形勢如此緊迫,叫林縛委實難以取捨。

黃秉蒿要真能安於袁州,那暫時就由着他去,不過豫章這邊就不能不留駐精銳以防萬一。但林縛、高宗庭等人更擔心黃秉蒿與渡江北逃的奢家還有勾結,這個隱患不解決掉,會十分的致命。

林縛搖頭苦嘆:“將奢家驅出江西,還談不上真正的叫江南安定下來,潭州那邊也是一肚子的壞水。這邊拖得越久,對江淮的形勢越是不利。倒不是擔心不能取勝,不能將燕胡逐出中原,但戰事多拖上一兩年,便是百萬計人丁流離於難……”

“主公念民生苦,日後當親牧之,不應假借他人之手,也不得奢望他人也能如主公這般知民間疾苦。”高宗庭說道。

林縛看向遠處的粼粼河水,沉默着不作聲。

上饒戰事之後,“取元氏而代之”也不再是特別禁忌的話題。

車廂裡就三個人,高宗庭言及“親牧”這樣的敏感話題,神情從容淡然。李卓一生忠烈,高宗庭本是落弟士子,前半生坎坷,但心裡也有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之念,但在李卓身死之後,高宗庭就對朝廷、對元氏徹底絕瞭望。

傅青河說道:“在此之前,沈戎受太后之命到秋浦與嶽冷秋密議,嶽冷秋隨後來豫章,表面上看去是要努力保存池州軍,但說不定也是要看一看你的心志?”

“江寧滿城都說我心存異志,嶽冷秋何必需要再來試探?”林縛反問道。

“這些年來,嶽冷秋也算是識得形勢,他有從龍之心,實不能叫人意外,”高宗庭說道,“也許不需要我們去拉攏,他就會將籌碼押過來,但在之前,他怎麼也要親眼確認一下!”

林縛咂咂嘴,輕搖頭,不認爲時機已經成熟。

碼頭就在前頭,高宗庭、傅青河也沒有時間再勸什麼,能看到內河碼頭上站着許多人,嶽冷秋一襲青衣站在人羣裡,個子高大削瘦,顯得很醒目。

在濟南初次見面時,是崇觀九年冬,迄今已有八年了,在這期間林縛記得與嶽冷秋見面的次數屈數可指,心裡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王不見王吧。

崇觀九年諸軍北上燕薊勤王以援京師,山河雖危,但嶽冷秋風華正茂的樣子,還叫林縛記憶猶新,此時嶽冷秋就顯得飽經風霜,一襲青衫以示請辭之心堅決。

當然,嶽冷秋真要是一心求去,又何必到豫章來跑這一遭?

雖說林縛此時的地位在嶽冷秋之上,但爲了表示對他這個“老上司”的尊敬,林縛請嶽冷秋先登車,還要唐希泰陪他們坐同一輛車去行轅。

車間只是寒暄,嶽冷秋路上也觀察豫章城裡的殘破景象,看得林縛無意立即收拾豫章城,也能曉得淮東經營江西的重心會暫時放在江州。

從唐希泰那裡知道曹家至今未派人入贛聯絡,推測曹家已有棄關中之念,那淮東必須馬上將兵馬主力北移到江州、廬州一線,防備燕兵進入荊湖對江淮造成劇烈的衝擊——這也是再明確不過的勢態了。

在此之前,嶽冷秋知道高宗庭代表林縛去袁州與黃秉蒿見面,此時在豫章、在林縛身邊看到高宗庭,嶽冷秋心想淮東與黃秉蒿應該還沒有談出什麼結果來。

不過,淮東軍急於將兵馬主力北移,這對跟黃秉蒿之間的談判非常不利。黃秉蒿會因此枝生其他的念頭也說不定,不曉得林縛如何應對、化解。

回到行轅,先讓嶽冷秋去洗漱休息一番,借這個空當,林縛、傅青河、高宗庭聽唐希泰更詳細的敘述他一路與嶽冷秋同行的細節。

應該說,嶽冷秋或有意或無意流露出來的態度,跟高宗庭與傅青河的判斷很符合,林縛沒有跟唐希泰多說什麼,只說道:“喬中去了贛州,不過江西的形勢有反覆的可能,你暫時留在豫章助傅公處理政事……”

待趙青山、張苟收復閩北之後,東閩、兩浙地區都將徹底的平復,局勢不會有什麼反覆,反而是江西銜接淮東暫時還控制不到廣南、湘潭、荊湖,即使不會派駐太多的精銳,但經營江西者,林縛一定要用信得過的人。

新編長山軍第三鎮師,林縛用虞文澄爲制軍,反而將胡喬中派去贛州任知府,便是要在贛南地區用一個能知兵事、政事的人,能夠及時、果斷處置贛南的複雜局面,而不用事事請示,耽擱了處置的時機。

第159章 暗渡陳倉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8章 投效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41章 冰裂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43章 泄水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血戰第5章 初襲第107章 戰起第30章 沒有良機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82章 紅顏禍水第6章 虎面醜將第64章 說刀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81章 藩樓依舊第25章 海陵知府第14章 立場第122章 滯敵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63章 淮西第95章 觀戰臺第44章 哀兵第29章 飛來一城第67章 國策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17章 使臣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2章 江寧風潮(2)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36章 捉虜賞刀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15章 做賊心虛第31章 說服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1章 潛伏第57章 收復江西第17章 休整第7章 相逢一笑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6章 滄南大捷第50章 彭城郡公第一百三十六章 長驅直入第19章 聲東擊西第6章 搏兔第10章 西河驚變第70章 長樂王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87章 風捲殘雲第53章 北伐猜想第110章 援軍第33章 危局第54章 真假虛實第50章 收六夫人第62章 北還徐州第38章 縱虎歸山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53章 約期良辰第77章 前哨第71章 加快步伐第六十八章 玩弄股掌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60章 梟心難測第73章 花燭夜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0章 收六夫人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80章 溪爲山徑第13章 將田種好第57章 京畿密鬥第59章 援圍第72章 山河倒旋第116章 強動員第8章 伏兵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42章 伏火弩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47章 攻城第130章 池州謀第15章 王相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15章 裂痕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26章 得與失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14章 逃離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119章 禮山
第159章 暗渡陳倉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8章 投效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41章 冰裂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43章 泄水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血戰第5章 初襲第107章 戰起第30章 沒有良機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82章 紅顏禍水第6章 虎面醜將第64章 說刀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81章 藩樓依舊第25章 海陵知府第14章 立場第122章 滯敵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63章 淮西第95章 觀戰臺第44章 哀兵第29章 飛來一城第67章 國策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17章 使臣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2章 江寧風潮(2)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36章 捉虜賞刀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15章 做賊心虛第31章 說服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1章 潛伏第57章 收復江西第17章 休整第7章 相逢一笑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6章 滄南大捷第50章 彭城郡公第一百三十六章 長驅直入第19章 聲東擊西第6章 搏兔第10章 西河驚變第70章 長樂王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87章 風捲殘雲第53章 北伐猜想第110章 援軍第33章 危局第54章 真假虛實第50章 收六夫人第62章 北還徐州第38章 縱虎歸山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53章 約期良辰第77章 前哨第71章 加快步伐第六十八章 玩弄股掌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60章 梟心難測第73章 花燭夜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0章 收六夫人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80章 溪爲山徑第13章 將田種好第57章 京畿密鬥第59章 援圍第72章 山河倒旋第116章 強動員第8章 伏兵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42章 伏火弩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47章 攻城第130章 池州謀第15章 王相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15章 裂痕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26章 得與失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14章 逃離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119章 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