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東西虛實

bookmark

林縛騎馬走陸路破曉時分就到山陽縣,但是津海號等船差不多昨日同時間從沭口營寨出發,一直到朝陽升上樹梢時,才趕到山陽城北的渡口來接林縛登船。

林縛登船,去北岸觀望泗口地形,數百輕甲騎則走官道先行去沭口南岸渡口坐船渡淮。

船隊離北岸還有三四里遠,就有七八艘漿船從河汊子口的蘆葦蕩裡駛出來攔截。

泗水入淮的河汊子寬十七八里,除了當中三四里水道外,其餘差不多都給蘆葦蕩覆蓋,林縛站在船頭,一時看不到蘆葦蕩的盡頭。雖比清江浦的蘆葦蕩規模小些,但也形成掩護流民軍戰船的天然圍障。

那七八艘船狹窄細長,每艘船都是六人操槳,快如機梭,除操槳手外,還有二十多個流民軍兵卒赤膊袒胸的持刀盾站在船上。船未殺到近前,倒能從他們的眼裡看到砭骨的殺氣。

劉安兒所部有好些人是水匪、漁民出身,操船水戰的工夫不弱。轉戰漢中後,流民軍一度將手裡的戰船都放棄掉,現在所擁的一些戰船絕大多數是徵用民船加以改造。

津海號是林縛的座船,輕易不會接敵,護航的船隊裡,兩艘集雲級戰船、兩艘海鰍船、四艘艨艟戰船破浪而出,上前拒敵。

集雲級戰船遠行時依賴帆桅,但船上設有十六副大櫓以用於接戰,四人合力操作一副大櫓,短時間裡逆行比順風順水還速。

船體相差甚巨,流民軍的戰船又沒有數量上的優勢,集雲級戰船還沒有發力,兩艘海鰍船操槳迎上,衝入那八艘流民軍梭形戰船之中橫衝直撞,如狼入羊羣。

仗着船形的優勢,不一會就撞翻兩艘敵船。

餘下六艘梭形戰船見機不對,也不及趕去撈起落水之人,掉頭便往蘆葦蕩裡逃去。

“倒是想誘我們追進蘆葦蕩!”葛存雄站在林縛的身邊,盯着這起小規模的接觸戰看,見流民軍戰船稍有失利就往蘆葦蕩裡鑽,便下令約束戰船不得進蘆葦蕩追擊,指着一邊就有五六裡縱深的蘆葦蕩,跟林縛說道,“當年在淮上,船小打不過官府的大船,便誘他們鑽蘆葦蕩,引他們在淺水、窄水裡擱淺,那樣宰割隨意了,倒沒有想到今日會給別人拿這招對付……”

說起來,最早隨劉安兒舉旗造反的那一批人都是抗捐抗稅的漁民船伕,葛氏兄弟早年也是率領抗捐抗稅漁民跟官府作對,走投無路才離鄉出海。

蘆葦蕩難以對付,不過這河汊子口的蘆葦蕩規模還不能跟清江浦比,使船到上游,順着水流傾倒足量的燈油,能借到風勢最好,這十數裡方圓的蘆葦蕩雖然還是嫩青,也能很快燒個一光二淨。

當世燈油不便宜,堪比肉價,要將這一片蘆葦蕩燒盡,怕要數百大桶油。

江東左軍雖說有了些底子,但也經不住前哨戰就如此揮霍。

流民軍有船出來騷擾就派船拒之,但也不會去追擊藏入蘆葦蕩裡的流民軍,林縛將泗口附近的地形看了個遍,也沒有心思打擊藏在蘆葦蕩的小股流民軍,便逐流而下,趕往沭口。

黃昏時,看到新募的萬餘渡淮援軍正在前往山陽的官道上結營紮寨,林縛心裡疑惑,派人登岸召肖魁安、馬如龍上船。

靖寇制置使雖是臨時的差遣,但林縛對地方軍事有節制之權。

林縛雖然漠不關心劉庭州在淮安城募義勇組新軍的事情,但是劉庭州卻必須將整個過程具文知會林縛。林縛知道渡淮援軍以肖魁安爲主將,以馬如龍爲副將。

林縛相喚,肖魁安、馬如龍躲不開,不得不上船接受詢問。

“看今日的天氣,會有星月照路。你們又是沿官道而行,北岸又沒有需戒備之敵,離山陽就三十多裡的路途,你們爲什麼會中途停下結營?”林縛蹙眉看着肖魁安、馬如龍二人,“連夜趕去山陽,不是更好嗎?”

五月中旬,因爲宵禁違令,馬如龍給林縛硬生生的摘掉左營校尉的武官銜。這一次劉庭州募義勇北上援徐州,馬家出錢出人,馬如龍倒是藉機在渡淮援軍裡謀得一席之地。

“倒不是我們有意拖延,而是這些新卒稍不注意,拿了安家銀扭頭就逃。夜裡趕路,防不甚防,劉大人不得已才吩咐我們頂着大太陽心趕路……”肖魁安回答道。

這還沒有出淮安境,新卒就冒出逃亡的問題來,何況時間這麼倉促,也無法甄別出流民軍混進來的細作,也真是讓人憂心的。

林縛送肖魁安、馬如龍上岸,繼續東行。船隊逐流而下,行速甚疾,天還沒有徹底黑下,便趕到沭口營寨。

相比較渡淮援軍的拖拖拉拉、一團亂麻,趙虎率六千新卒已經在黃昏之前就全部渡過淮河,進駐北岸的沭口營寨。

沭口營寨也是山陽灣的東頭上,沭水河從這裡併入淮水。

林縛早在兩個多月之前,就牢牢掌握了這裡,北岸修築的沭口營寨固若金湯,除有常規旱營外,還建有水寨,還在南岸修了渡口,方便運送兵馬與軍資。

林縛登岸後,也不耽擱,帶着到渡口迎接的秦承祖、寧則臣等人,直接往指揮棚裡鑽,邊走邊說道:“有什麼吃食,涼麪稀粥什麼的,有就端些上來,我們邊吃邊議事。從明天開始,親衛營的新卒都要輪流拉出去打,全面加強與敵接觸作戰,要在兩到三天時間裡,將陳韓三所部的斥侯都壓縮回窄橋……”

“這個難度可不小,”秦承祖說道,走近指揮棚,將地圖拉出來鋪在木案上,指向沭口營寨北面二十餘里外的一個點,“陳韓三在窄橋的封河大營駐有一萬五千精兵,其中兩千人是跟陳韓三很久的騎兵,騎兵數量要遠遠高過我們。今日親衛營渡河,動靜頗大,陳韓三派來斥侯警覺的遊騎數量大增,差不多有三四百騎,”又連續指出沭口營寨周邊的幾個點,“我們要派步卒先在這裡、這裡,還有這裡結營立寨,才能限制陳韓三部遊騎的活動……”

“要是我們對陳韓三在窄橋的封河大營發動強攻,陳韓三會有什麼反應?”林縛問道。

寧則臣說道:“渡淮援徐,我們的主攻方向若是陳韓三的窄橋大營,一般說來,破之我們便能將沭陽守軍接出來。接下來還要合力攻下剡城,才能越過沂水。同時也要有船從泗口進入泗水接應,不然我們就算能走陸路趕到泗水河畔,也會給攔在徐州境外……”

葛存雄說道:“流民軍在泗陽沒有能力封鎖那麼寬的河汊子口,但在宿豫、睢寧兩地都有攔河封船的措施。水營要從泗口進入泗水,一路要連破流匪在宿豫、睢寧所建兩座攔河大營。考慮到一旦戰事興起,流匪會隨時加強這一路的防禦兵力,多久能突過去,還真說不好……”

“關鍵看劉庭州率渡淮援軍能不能成功渡河了,渡河後能不能成功對泗陽守軍造成壓力,要讓劉庭州將宿豫、睢寧的流民軍往泗陽吸引,”秦承祖說道,“我們在劉庭州之前,對陳韓三的窄橋大營越是虛張聲勢,陳韓三就越會懷疑我們北上援徐的決心……”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林縛點點頭,說道,“想來陳韓三應該能確認我與劉庭州的不和。”

秦承祖說道:“換作他是你,多半會坐觀劉庭州渡淮送死,更沒有可能孤軍深入、涉險去救嶽冷秋這個大敵。劉庭州率援軍渡淮打泗陽,就能坐實他們的猜測,打消他們的疑慮……”

秦承祖等人與陳韓三打了十幾年的交道,更在他手裡吃過大虧,對陳韓三的熟悉,怕是流民軍的其他將領都遠不及。

林縛考慮了一會兒,對葛存雄說道:“你率第三水營西進,全力助劉庭州渡淮。我再籤一封令函你帶去給劉庭州,將山陽縣守軍併入渡淮援軍之列,給他一起帶過淮河作戰……”

山陽縣守軍屬於新整編的淮安府軍之列,守鄉土爲其根本責任。

劉庭州雖爲知府,但沒有林縛的同意,不能調府軍渡淮作戰,只能另行召募民勇組建渡淮援軍。

比起渡淮援徐之事來,確保守淮防線無憂更爲重要。

劉庭州所建的渡淮援軍,根本就是一羣烏合之衆,藉着自願的藉口,從府軍裡召募的能戰之兵,不足兩成。劉庭州即便能成功渡淮,也不能在泗陽形成牽制性的力量。

洪澤浦亂起之後,山陽縣長期頂在第一線,守軍戰力不錯,林縛在這時刻調山陽縣守軍隨劉庭州渡淮作戰,主要是不希望劉庭州渡淮後打得太難看。

更主要的原因,山陽縣守軍調走後,守淮防線在最關鍵的位置會出現空擋,在劉安兒、陳韓三等流民軍將領看來,江東左軍更沒有可能會在這時候北上。

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18章 巡政(一)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4章 備戰糧荒第43章 如困籠中第63章 淮西第19章 遼西大捷第21章 奇襲第68章 戰爭陰雲第68章 海上保險第55章 易幟立軍第94章 新婦初妝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血戰第136章 選擇第20章 拉攏第56章 淮陽獎功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29章 山間禪院第79章 不能回頭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3章 海塘說策第16章 誰能知心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51章 騷亂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31章 城子嶺第85章 逃都第14章 鶴灘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33章 迷離第105章 陷阱第113章 廷爭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11章 巢東第26章 島城鎖海第19章 聲東擊西第46章 控田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116章 亂兵第64章 豫章第48章 營破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章 息議第68章 攻守之謀第6章 賞匠第20章 豬鼠之輩第33章 危局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59章 婚事與政治第133章 驚弓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33章 主公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69章 信陽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43章 欺君第63章 盲點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26章 逃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37章 飛轉直下第61章 密投第32章 餌中餌第69章 登州戰起第76章 嵊泗諸島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19章 聲東擊西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56章 態度第55章 閱事第12章 寧則臣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6章 搏兔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4章 鶴灘第120章 降服第65章 徐州圍城第77章 吳黨裂痕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91章 伏誅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72章 昔日童子第90章 勸進(二)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0章 初戰第29章 白石領兵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46章 搶灘
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18章 巡政(一)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4章 備戰糧荒第43章 如困籠中第63章 淮西第19章 遼西大捷第21章 奇襲第68章 戰爭陰雲第68章 海上保險第55章 易幟立軍第94章 新婦初妝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血戰第136章 選擇第20章 拉攏第56章 淮陽獎功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29章 山間禪院第79章 不能回頭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3章 海塘說策第16章 誰能知心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51章 騷亂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31章 城子嶺第85章 逃都第14章 鶴灘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33章 迷離第105章 陷阱第113章 廷爭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11章 巢東第26章 島城鎖海第19章 聲東擊西第46章 控田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116章 亂兵第64章 豫章第48章 營破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章 息議第68章 攻守之謀第6章 賞匠第20章 豬鼠之輩第33章 危局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59章 婚事與政治第133章 驚弓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33章 主公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69章 信陽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43章 欺君第63章 盲點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26章 逃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37章 飛轉直下第61章 密投第32章 餌中餌第69章 登州戰起第76章 嵊泗諸島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19章 聲東擊西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56章 態度第55章 閱事第12章 寧則臣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6章 搏兔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4章 鶴灘第120章 降服第65章 徐州圍城第77章 吳黨裂痕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91章 伏誅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72章 昔日童子第90章 勸進(二)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0章 初戰第29章 白石領兵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46章 搶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