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雁過拔毛

bookmark

陳小彥跟在高宗庭身上有八九年了,早就從當年的少年子長成精明幹練的青年,高宗庭自然也是希望他在淮東能有一個錦繡前程。

淮東在山陽的物資儲備及運船充足,只要元歸政跟淮西談妥過境的事情,米糧、鐵料、騾馬、兵甲軍械等物資,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裝船運往信陽,由南陽軍接收。

從泗州渡淮河,馬不停蹄的趕往壽州。

董原在壽州墾荒屯田將有兩個月,屯田規模不大,但比之前的殘破,終究是好看了一些。元歸政從徐州出來,也明白淮東的心思——淮東秋後要在南線對閩東用兵,希望淮西、南陽的防線能越快穩定下來越好,所以這時候大力支持南陽的同時,暫時也還不會對淮西進行制肘。

但是很顯然,董原要想將淮西經營成淮東那般景象,三兩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流民要招撫、賑濟,溝渠要挖、道路要築、橋樑要修,大的溪河要設渡口、渡船,驛站要建,官員胥吏要招募供養,這麼多樁事糾纏在一起,可沒有一刀斬亂麻的妙法,要一樁一樁的理順,十分考驗治政的能力,關鍵還是要有資源上的投入。

元歸政過來,董原也剛從信陽趕回來。

董原從信陽趕回來,除了見元歸政之外,還有就是公孫義等人脫離江州,趕來壽州投靠。

公孫義這些老人,是董原在東閩時就忠心相隨的嫡系親信。董原到維揚組建鄉兵時,就將他們招來治軍,使得當時的維揚軍跟東陽軍一時喻亮,抵抗住淮泗流民軍對維揚的侵襲、滲透。

其後董原率維揚軍南下抗擊浙閩叛軍,公孫義等將領也就成爲浙北軍的骨幹,爲董原立下赫赫戰功。

董原離開杭州,公孫義等人雖然沒有脫離杭湖軍,但大多將家小隨董原遷往江寧安置,以示追隨之心。

如今董原留在浙北的嫡系兵馬給調往江州,受嶽冷秋轄制,董原也曉得嶽冷秋是吃肉不吐骨頭的主,就沒有想過還能將嫡系兵馬討回來,但想着將招公孫義等心腹將領召到身邊,在壽州再重新組建一支新軍。

公孫義等大小將領數十人,加上各自的家兵,約有七八百人趕來壽州投靠董原,終是使得董原的底氣稍足了一些。

也叫趕到壽州的元歸政認識到,董原能爲封疆大吏,給吳黨支持來跟淮東爭強鬥勝,也是有他的深厚基礎。

嶽冷秋也急於消化從杭湖軍調出來的這部分兵馬,公孫義等人又不受拉攏,自然也不會阻擋他們的離開,他同時還要長淮軍、徽南軍中徵用部分武官進江州,加強在江州的嫡系勢力。

陶春身爲長淮軍主將,他的一舉一動都受朝廷關注,而江州也沒有合適他的位子,他自然不可能放棄麾下兵馬去江州投靠嶽冷秋,但同時又不能阻擋嶽冷秋從長淮軍招募一部分基層、中級將領去江州。

長淮軍一方面在裁撤老弱,雖說變得更精銳,但兵力縮減,但將官的位置卻少了近三分之一,即使有戰功,升遷也變得艱難。

這些將領到江州後,大都會得到嶽冷秋提拔,說不定再出一個陶春也有可能。嶽冷秋治軍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對長淮軍的將領影響自然是不容忽視,也是陶春所無法遏制的。

如今董原與嶽冷秋互調武官,多少有着默契。

除了嶽冷秋之外,董原也着急分化長淮軍,甚至通過楚王拉攏長淮軍的將領。今日調一個人到南岸出任縣尉,明天調一個人到南岸擔任城校。南岸壽州、濠州、信陽等地盜匪叢生,府縣需要相當多的衛戍武官,陶春也無法擋着不讓手下的離心將領不給提拔,當真是鬱悶得很。

從離開杭州算起,也將有近一年的時間了,從長淮軍撤下來之後,淮西的情形就逐漸好轉,但越是如此,董原越是能感受到跟淮東的差距。

元歸政這次過來談淮東糧船過境的事情,董原自然是不便下什麼絆子,劉庭州聽到淮東要在入秋之前分批組織四十萬石米糧運到信陽上岸,再從信陽轉運到南陽,眼饞得都要流口水。

江寧如今撥給淮西的錢糧,扣除支應南陽的,就剩一百八十萬兩銀,其中含糧六十萬石。

照着規矩,軍糧由軍領司支撥,扣除運耗,就剩下五十萬石還不足一些。

劉庭州深諳朝廷戶支的潛規則,六十萬石軍糧纔給沒掉十萬石多點,已經是陳西言等人親自督辦以示支持的緣故,暫時不能奢望得到更好的結果。

五十萬石糧,倒是夠十萬兵馬裹腹,關鍵要經營淮西,要用到米糧的地方,遠不止養軍一項。

地方米價不能平抑下來,官府要募流民築路修城、墾荒屯種,就只能以米糧支算工錢,沒有米糧,就什麼事情都辦不成。

董原要先在信陽以孟氏孟畛、孟知詳爲首恢復鄉兵以爲信陽府軍,除了地方自籌外,還答應每月供應四千石糧。

劉庭州曉得信陽的根基要穩下來,要拉攏地方勢力爲剿匪出力,每月供應四千石糧不算多,關鍵這個缺口要怎麼補?

維揚糧價已經升到一兩五錢,運抵壽州一兩八錢、運抵信陽再加兩錢運價。

董原從維揚鹽商那裡得到的第一筆五十萬兩銀,就只夠往信陽運二十五萬石米糧。

除了糧食之外,鐵料、騾馬也缺得厲害。

除了兵甲外,農具鑄造對鐵料的需求更大。

淮西能用來屯田的土地都拋荒數年,灌木叢生、泥土板結、溝渠荒廢,沒有充夠的鐵器,墾荒屯田之事,就很難進行下去。

如今江寧的毛鐵料都跟銅等價了,精鐵更是銅價的四倍之高。

如今壽州募有屯卒有六萬衆,以人均二十斤鐵料計,需毛鐵料一百二十萬斤才能真正的將屯田之事展開。一百二十萬斤毛鐵料,差不多值二十萬兩銀,更關鍵的是維揚、江寧等地的冶鐵作坊,根本就擠不出這麼多的鐵料來。

淮西真要拿出大筆的銀子去江寧收購鐵料,只會導致鐵價進一步的激增。

淮東給南陽供應的物資經過淮西,物料清單自然要經淮西備案。

看到清單裡所列,南陽能從淮東得鑄造兵甲所需要的精鐵料就有二十萬斤,劉庭州舔了舔嘴脣,問代表淮東隨行來壽州協助的陳小彥:“淮西也缺精鐵,淮東能否支應一部分?”

“南陽事急,淮東也是勒緊褲腰帶供應,劉大人所請,小彥實不敢輕率代淮東答應……”陳小彥回道。

劉庭州氣得要吐血,他在淮東那些年,早知道淮東已經奢侈到鄉野溪河造木橋都大量的使用鐵構件。近兩年,淮東更是大規模的將冶鐵工場遷到山陽,以便就近使用淮陽的煤鐵,緩解北官河的船運擁堵。

從紅襖軍東進之後,淮東往淮泗地區輸送的鐵料每年都多達兩三百萬斤,今日向南陽供應二十萬斤精鐵、六十萬斤毛鐵料,淮東斷不可能達到勒緊褲腰帶的程度。

說到底,淮東不制肘淮西就算顧全大局了,又怎麼可能支援董原在淮西立足?

董原陰沉着臉,他又不能拒絕淮東糧船從淮西借道,只說道:“侯爺遠道趕來,今天還是先在驛館歇息吧,明天再談一些細節;近鄉侯要守住南陽,事關重大,淮西只會支持的……”

元歸政、元錦生、陳小彥先告辭離開,去驛舍休息,公廳裡只剩下劉庭州、丁知儒、陳景榮等淮西官員。

“如今燕虜的遊哨能滲透到淮河岸邊來,淮東船過淮河去信陽,我們這邊要派兵護送,是不是可以徵收一些費用?”丁知儒說道。

尋常商船過境,徵收過稅是天經地義的,但淮東經淮西運往南陽的物資是軍事所急需,丁知儒也沒有臉說要徵收過稅,但雁過拔毛,這麼一大筆物料過境,不刮下一層油以緩衝淮西的燃眉之急,怎麼叫他甘心?

董原陰沉着臉,不吭聲。

刮一層油,刮的是南陽的油。淮東這次如此慷慨,就有收拉南陽樑成衝之意,淮西再要去刮一層油,淮西與南陽的關係就會更加的僵硬,這大概也是淮東很希望看到的。

陳景榮看向劉庭州,問道:“劉大人覺得跟南陽徵收多少費用合適?”

淮東這次要運往南陽的物資十分的龐大,哪怕只刮下一成來,就能叫淮西當前的物料緊缺緩一口氣。當然,惡劣影響也有,所以要權衡利弊,再者就是要讓劉庭州這個軍領司使出頭,分擔一下惡劣的影響。

雁過拔毛得罪南陽,董原是逃不脫干係,劉庭州也沒有想過要撇清關係,咬牙說道:“平江的生絲出海去海東,淮東要徵收六成的過稅;淮河實在算不上安寧,怎麼也得留下兩成貨以充護送之資纔夠……”

董原點點頭,說道:“那這事就由劉大人跟知儒負責跟元歸政談……”他也怕明天元歸政情急之下將茶水潑他臉上導致場面太難看。

第46章 不過空城第81章 藩樓依舊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86章 纏殺第33章 進城殺馬第62章 北還徐州第53章 襲東陽第9章 拔營第71章 南陽第59章 婚事與政治第33章 危局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63章 寧王一系第10章 初戰第90章 勸進(二)第51章 五月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章 王侯家事第78章 大勢已去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97章 大軍集結第30章 津海會戰第7章 驚瀾第108章 守淮攻閩第83章 南歸第8章 伏兵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14章 東海形勢第26章 山門殺心第45章 渡淮第60章 偏師奇襲第1章 捍海堤第36章 捉虜賞刀第46章 柳暗花明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9章 郊迎(二)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28章 太后第64章 心結第4章 備戰糧荒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1章 海東行營第57章 京畿密鬥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20章 主臣第八十八章 構陷屠民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27章 西線告急第10章 初戰第42章 政務第59章 父女論策第58章 銀契嫁妝第20章 調虎離山第26章 糧食第40章 浙西大旱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68章 攻守之謀第8章 投效第39章 虛實相機第55章 浙北軍司第67章 洪澤舊事第106章 驚疑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9章 老將第30章 援兵渡海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58章 欲拒還迎第31章 城子嶺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24章 行刺之謀第66章 東風緊第28章 庵堂經聲第137章 配刃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21章 憂降第6章 重兵東移第43章 多慮有失第77章 孤臣忠烈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99章 江寧形勢第42章 五虎凋零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58章 軍功交易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87章 接戰第51章 江西形勢第54章 清算降叛第75章 密約(二)第34章 耐心第93章 深谷殘敵
第46章 不過空城第81章 藩樓依舊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86章 纏殺第33章 進城殺馬第62章 北還徐州第53章 襲東陽第9章 拔營第71章 南陽第59章 婚事與政治第33章 危局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63章 寧王一系第10章 初戰第90章 勸進(二)第51章 五月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章 王侯家事第78章 大勢已去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97章 大軍集結第30章 津海會戰第7章 驚瀾第108章 守淮攻閩第83章 南歸第8章 伏兵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14章 東海形勢第26章 山門殺心第45章 渡淮第60章 偏師奇襲第1章 捍海堤第36章 捉虜賞刀第46章 柳暗花明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9章 郊迎(二)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28章 太后第64章 心結第4章 備戰糧荒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1章 海東行營第57章 京畿密鬥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20章 主臣第八十八章 構陷屠民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27章 西線告急第10章 初戰第42章 政務第59章 父女論策第58章 銀契嫁妝第20章 調虎離山第26章 糧食第40章 浙西大旱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68章 攻守之謀第8章 投效第39章 虛實相機第55章 浙北軍司第67章 洪澤舊事第106章 驚疑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9章 老將第30章 援兵渡海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58章 欲拒還迎第31章 城子嶺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24章 行刺之謀第66章 東風緊第28章 庵堂經聲第137章 配刃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21章 憂降第6章 重兵東移第43章 多慮有失第77章 孤臣忠烈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99章 江寧形勢第42章 五虎凋零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58章 軍功交易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87章 接戰第51章 江西形勢第54章 清算降叛第75章 密約(二)第34章 耐心第93章 深谷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