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邸報

bookmark

進入江寧城,林縛先派人遞摺子進宮。

太后、皇上及政事堂諸相當然曉得林縛今日返回江寧,即使林縛行程嚴格保密,林續文等人出城迎接這麼大的動靜,也早就叫宮裡知曉了。不過照着規矩,林縛還得先遞摺子進宮來,告之歸程,再約期召見。

初歸江寧,洗塵宴自然是免不了的,返回陳園後,林縛讓諸人在前園子歇息,他先回內宅洗漱一番。

顧君薰、蘇湄、小蠻、柳月兒、孫文婉等女眷在內宅早就翹首相望,看着林縛踱步進來,一擁而上,說他臉瘦的有之,說他臉變黑的有之,孫文婉所生之女年歲最幼,相隔四個多月未見,都已經蹣跚學步了,給林縛抱在懷裡,一臉的慌然,不知道要怎麼應付這個陌生人。

看着諸女及子女滿堂,林縛心裡也是愧然,初歸江寧,第一頓飯還不能在內宅與家人團聚,還要先應付賴在前院不走的那些人。

當然了,顧君薰作爲正室,是要陪林縛一起到南園子與諸臣用宴,以示與諸臣親近。倒是蘇湄諸女,作爲妾室,沒有在這種正式舉宴場合露面的機會。林縛也是怕冷落了諸女,先趕着回內宅來跟諸女閒聊,稍解相思之苦。

顧君薰說過一會兒話,便回房換朝服、收綴妝容去了,林縛陪着蘇湄、小蠻、柳月兒、孫文婉四女在東苑子西角的書堂裡說話,片刻後宋佳從宮裡趕過來。

林縛問道:“摺子已經遞進宮去了?”

宋佳橫了林縛一眼,嗔道:“沒有奉旨,妾身便不能趕過來見你一面?”又給蘇湄、柳月兒諸女施禮,“宋佳見過諸位妹妹……”

“宋姐姐真是客氣。”蘇湄笑道,站起來將林縛旁邊的凳子讓給宋佳坐。

宋佳挽着蘇湄的手臂,一起坐下。

林縛牽過宋佳的手,綿軟如玉,輕輕的捻着,手相觸,才覺得眼前的玉人愈發的真切叫人喜愛,說道:“我剛進城便叫人遞摺子進宮,可不就是急着想見你?”

宋佳跟蘇湄諸女笑道:“你們看,夫君的嘴巴越發的油滑,這話說在我身上,我是不信,要是說在你們身上,你們信不?”數月不見,心裡思念,玉手任林縛牽過細捻着,嘴巴里卻不饒人,在諸女面前,也是夫君相稱林縛。

“不信,不信,信他才叫有鬼了呢!”小蠻起鬨道,從身後摟過林縛的脖子。

柳月兒、孫文婉笑了起來,諸女之中,除了劉妙貞外,在外任事的也就宋佳。宋佳雖說是極潑辣的性子,但與諸女關係倒沒有怎麼生分。

笑鬧了一會兒,宋佳纔跟林縛說起正事:“太后召夫君後日進宮,讓夫君你先在陳園洗塵休息兩日……”

“哪有得休息哦?”林縛蹙眉說道,“兩天時間都不夠將江寧的情況理一遍的……”

林縛先要進宮述職,向太后、皇上陳述這四個月來巡視防區的詳情,又要去政事堂就軍政之事接受諸相的問詢。對江西秋後用兵方案也已擬定,荊湖、池州、潭州以及淮東浙西行營、弋江鎮也早就開始備戰、調整兵力部署,但名義上還是要先經政事堂諸相的首肯後請旨,纔算是完成合法的程度。

“誰叫你在徐州鬼混了那麼多天?”小蠻笑道,“上饒那邊的備戰如此之緊,你還拖到今日才歸江寧,當真有你忙碌的!”

這次巡視,林縛前後差不多在徐州滯留了近兩個月,與劉妙貞廝混在一起,即使藉口徐泗防線的重要,在徐州停留的時間也確實稍長了些。

林縛說道:“軍國之重,一在徐泗,一在廬弋,這兩處根基不實,江寧就難安,停留的時間就難免要長一些。待明年還要去巡視,這苦日子也不想捱了,你們要有個人陪我出去,才能寫意些……”

“好啊,好啊!”小蠻巴不得有機會出江寧城走動,便滿口答應下來。

蘇湄轉過身,輕輕掐了她一下,說道:“夫君離開江寧巡看各地軍政,當立勵精圖志之表率,哪裡能一路貪奢享樂?”又與林縛說道,“六夫人幫女學一事,倒有人找蘇湄在夫君面前幫說句話……”

“哦,什麼事?”林縛問道。蘇湄不會在外面胡亂應承別人,突然提及有人找她請託,還頗爲奇怪。

“陳青青想捐辦一所女學,怕樞密院學堂司不受,前些天過來時,約摸估計你要回來,便請託這事。”蘇湄說道。

“啊!”林縛微微一怔,下意識的說道,“高宗庭到廬州跟我相會,倒沒有說一聲啊?”轉念又想,陳青青早年身世坎坷,曾嫁於輔國將軍何月京爲妾,何月京戰亡,陳青青給何月京妻室逐出陳家,重入樂籍。

即使與高宗庭相知,陳青青大概也不願意屈身爲妾。

“高先生倒是沒有意見的!”蘇湄說道。

辦女學本就是驚世駭俗之舉,陳青青又是樂籍賤戶身份,就更加敏感。高宗庭一時也不能替陳青青拿主意,陳青青才找到蘇湄來問這事能不能成。

林縛說道:“那有何不可?陳青青若願捐辦女學,實爲義舉,朝廷當表彰纔是。這些日子沒這個精力去扯這些事,陳青青要捐,那就先悄悄辦起來,不要管世人風議如何!有些風議,要認真的去聽。但也有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光會動嘴皮的那些人,風議再兇,實則也難鬧騰出什麼大亂子來!”

“天下人要都如你這般開明,什麼事都好辦了,”蘇湄輕嘆了一聲,“這事我過兩天便跟陳青青說的。”

顧君薰換過朝服過來,林縛便起身去南園子陪諸臣用宴,叫宋佳留在內府跟蘇湄她們一起用餐。

午後出城迎接,還只是林續文、黃錦年等人有空;不過入夜在陳園南苑用宴的,淮東一系在江寧的重要人物都一個不落出席。

林縛與顧君薰居中而坐,左右分四列擺長案置酒餚,林庭立、林續文、林夢得、秦承祖、曹子昂、高宗庭、孫敬軒、黃錦年、宋浮、郝宗成、劉師度、陳華章、趙虎、楊一航、周普、孫壯、陳恩澤、胡萸兒、葛司虞、武繼業等近四十將臣列席。

林縛不習慣繁冗的儀式,但儀式也是當世加重權勢的一個方式。

用過宴,顧君薰先回內宅,林縛也叫其他人都先回去休息,將林庭立、林續文、林夢得、秦承祖、曹子昂、高宗庭、孫敬軒、宋浮、黃錦年、劉師度、陳華章等人留下來議事。這數人差不多也是淮東一系在江寧的核心人物了。

“我後天見宮面見太后,會薦陳公陳華章執掌進奏院,戶部那邊也聯名保薦一下,”林縛跟林續文說道,“這樁事最好是在上繞戰事之前做成。”

進奏院按郡各置進奏官一員,負責向朝廷呈報屬郡情況及表折,又負責將朝廷及其他各郡情況及時傳告屬郡,傳達朝廷詔諭、文函等事,是一個上承下通的辦事機構,各郡官員進京理事,也都由進奏院聯絡諸多事宜。

進奏官之上,置院使總領其事,上承政事堂,受尚書門下給事中轄管。

永興帝在江寧登基之後,轄地驟減,意欲加強集中,棄郡司不用,而直轄州府,進奏院的規模就再度擴張,各州府及諸鎮進奏官就多達三十餘人。永興帝東歸江寧之後,郡司就正式廢而不用,另置行營以轄軍政,即行營及州府都有進奏之權,受中樞直接轄管。

之前,元歸政以門下給事中兼領進奏院使。

林夢得問道:“主公是想正式興辦邸報?”

林縛點點頭,說道:“燕胡早在八月中旬在秦西地區就有出兵的跡象,經過第一次的試探,燕胡這一次對關陝地區的用兵時間會比上一回要長,破壞也將更徹底,而顯然我們在明年之前,結束江西戰事的可能性很低,則需要更多的手段去鞏固根基。”

進奏院是上承下達的一個機構,僅僅起了轉承的作用,進奏院使的品階也只有從五品,但相對於秘密所設的情報系統外,進奏院與監察院是明面上唯有的兩家能彙集各地情報彙集的地方。

當然,在林縛眼裡,進奏院所辦的邸報,有着更爲重要的作用。

進奏院所承辦的邸報,彙集各地及中樞的最新情報,發放京師及諸州府,並許州府刻印售於地方官紳,可以說是當世官辦報刊的雛形。只是在傳統上,邸報僅僅是單純的彙集中樞及各地的情況轉告各方,並沒有發揮出輿論引導的作用來。

邸報一事,林縛早前就跟林續文他們討論過,只是之前的想法還不夠成熟,對江寧局面的掌握還不夠紮實,所以一直壓着沒行。

林縛回來第一個就說這事,林續文心知林縛應是考慮成熟了,而宋浮與高宗庭陪在林縛這麼長時間,也應該有過多次討論,滿口答應道:“成啊,我回去就寫薦折……”

邸報本身就是藉助傳驛及時送遞到州府,也是各地士紳民衆能公正接觸朝廷及各地綜合消息的唯一渠道——林縛有着極重宣傳的後世記憶,當然曉得邸報的地位是其他難以取代的。只是邸報的宣傳作用還沒有給世人挖掘出來罷了。

即使當世腦筋再頑固,洗腦一遍、十遍不成,洗上百遍、千遍,大部分人都很難再堅持己見——關鍵當世人接受外界消息的渠道極少,除了邸報、官府張貼的告示以及販夫走卒商賈遊人的道聽途說之外,絕大部分人幾乎都沒有接觸外界的渠道。

林縛要陳華章將邸報當成報紙來辦,除了實時可向民衆公佈可公開的中樞及各地消息、政令外,更主要的是要使邸報成爲討論新政、新學、傳播新政、新學的核心工具。

從五月初在崇州匯合,林縛叫陳華章陪同繞江淮大地走了大半個圈。前後差不多四個月,陳華章都不離林縛左右。回到江寧之後,林縛才正式推薦陳華章出掌進奏院,實則是叫他對淮東所施行的新政、所推崇的新學在思想上能有一個系統性的深刻認識。

也唯有如此,陳華章才能領會林縛的意圖,將新政及新學的思想,借邸報這個工具傳達下去,而不是單純的執掌進奏院,替淮東隨時掌握各州府的最新動態。

要說到對新學及新舊政制的認識,趙舒翰不甘於人後的,所編著的《匠典》也即將成書,前六卷也開始付印。林縛本是屬意趙舒翰擔任進奏院使的,奈何趙舒翰早初是雜學的初作俑者,但此時的他與張玉伯一樣,日趨保守。

辦邸報這種事,十分的唯心,筆竿子一歪,指不定就成爲保皇堂的輿論陣地。林縛寧可叫趙舒翰進工部去做些實事,也不敢叫他來負責邸報事務。

林縛又說道:“進奏院僅轄有一座小規模的刻印作坊,畢竟之前刻印的邸報數量少,只需要發放到各州府及中樞六部諸監寺即可,然後各州府抄印私售,則不由進奏院管轄;以後邸報的印製量要大增,之前的刻印工坊規模就太小了……”

“或可將印象交給葉家。”林夢得說道。

林夢得所說的葉家,是東陽葉家,不是明州葉家。

葉楷與其父父子兩代人在江寧印書爲業,正業堂到今天已是江寧規模最大的書行。林縛早年與趙舒翰聯名所著的獄書,也是由正業堂印製。

林縛說道:“具體的印製,還是由陳公來準備,這邊就不再細談了……”

邸報一事,在途中就跟陳華章等人詳細討論過。

進奏院要將邸報發行之事全部承攬下來,半月爲一期,由傳驛分放府縣,官紳士民皆需從傳驛購買,嚴禁地方私印;江寧及崇州、維揚、平江、杭州、明州等城坊戶衆多的大城,也交由傳驛在城裡另置多處售點。

淮東的活字印刷技術較爲成熟,在大規模印製上,比傳統的雕板印刷在成本及印製速度上有着極大的優勢,但初定八頁小冊的新式邸報,一本印製成本也要二十錢左右。

初定售價一百錢,一年二十四期,總價計二千四百錢,也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剛開始只能如此了,廉價報紙在當前還不具備能實現的條件——

第9章 問政殺心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104章 轉機第80章 王成服第133章 驚弓第97章 聯兵拒寇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40章 浙西大旱第79章 不能回頭第3章 寧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17章 山南第61章 北伐序幕第14章 永嘉第58章 秋野監謀逆案第77章 吳黨裂痕第8章 決勝東線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5章 伏兵多時第45章 爭鋒第34章 步步驚心第45章 行路難第25章 海陵知府第62章 窺一斑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64章 軍功賞爵第58章 軍功交易第54章 清算降叛第154章 渡河第19章 聲東擊西第54章 真假虛實第13章 擁兵自重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30章 援兵渡海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06章 渡河第82章 議降第19章 大風迷眼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27間 羈縻之政第72章 昔日童子第31章 土地第24章 禁絕第41章 海東行營第21章 憂降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51章 窮寇不追第91章 站隊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4章 潘家舊部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十九章 車藏銀妝刀第5章 狗官第86章 殘局碎夢第11章 巢東第46章 不過空城第89章 勸進(一)第51章 三女爭豔第三章 柳月兒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48章 制衡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74章 奪島第1章 兒女情長第41章 冰裂第76章 嵊泗諸島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06章 驚疑第17章 山南第2章 高築城之策第91章 難易有別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2章 江寧心思第3章 寧王第17章 開城門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4章 備戰糧荒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37章 造湖第27章 西線告急第20章 二月崇州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4章 投效第10章 西河驚變第133章 驚弓第21章 巡政之屯田
第9章 問政殺心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104章 轉機第80章 王成服第133章 驚弓第97章 聯兵拒寇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40章 浙西大旱第79章 不能回頭第3章 寧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17章 山南第61章 北伐序幕第14章 永嘉第58章 秋野監謀逆案第77章 吳黨裂痕第8章 決勝東線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5章 伏兵多時第45章 爭鋒第34章 步步驚心第45章 行路難第25章 海陵知府第62章 窺一斑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64章 軍功賞爵第58章 軍功交易第54章 清算降叛第154章 渡河第19章 聲東擊西第54章 真假虛實第13章 擁兵自重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30章 援兵渡海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06章 渡河第82章 議降第19章 大風迷眼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27間 羈縻之政第72章 昔日童子第31章 土地第24章 禁絕第41章 海東行營第21章 憂降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51章 窮寇不追第91章 站隊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4章 潘家舊部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十九章 車藏銀妝刀第5章 狗官第86章 殘局碎夢第11章 巢東第46章 不過空城第89章 勸進(一)第51章 三女爭豔第三章 柳月兒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48章 制衡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74章 奪島第1章 兒女情長第41章 冰裂第76章 嵊泗諸島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06章 驚疑第17章 山南第2章 高築城之策第91章 難易有別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2章 江寧心思第3章 寧王第17章 開城門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4章 備戰糧荒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37章 造湖第27章 西線告急第20章 二月崇州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4章 投效第10章 西河驚變第133章 驚弓第21章 巡政之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