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築城之策

bookmark

南下的船隊龐大,擠得北官河滿滿當當,速度就快不了,十月初五從山陽出發,十五日才進入運鹽河,算是進入崇州境內了。

林夢得、胡致庸、胡致誠、李書義、陳雷等崇州屬官佐吏,以李書堂、羅復等崇州士紳,浩浩蕩蕩數十人,到九華西北來迎接林縛一行班師回崇州。

海陵知府劉師度也要受淮東制置使的節制;林縛回崇州,他也不拿架子,親自到九華來迎,打算一同到崇州,好跟林縛商議海陵府境內的軍政事務。

其時正值秋糧收割季節,運鹽河兩岸皆是金燦燦的稻地,已有農人伏首田間,收割稻穀了。

率部北上守淮時,麥禾都沒有抽穗,轉眼間卻要秋糧收割季節,時間流逝如白馬過隙,不留神已經是半年過去了。

“香樟裡今年的收成能增加多少?”林縛問香樟裡的里正羅復。

“運鹽河拓寬了,香樟裡幾條河流都在梅雨季之前清過淤,今夏,香樟裡就沒有遭過半點澇,十年罕見的大豐年,”羅復捋着霜白的大鬍子,興奮的說道,“去年已經能算小豐年了,不過今年的夏糧收成就比去年多收了兩成,秋糧少說也能增收兩成!”

“地方上農閒時,每年都要組織鄉民修整溝渠,把選種、積肥的事情做好,這樣的收成,年年會有!”林縛笑道,“爲把運鹽河拓寬,我是跟地方借了些谷糧。這些谷糧,我也沒有藏到個人口袋裡,都用在興修水利上。如今大家都能有好收成,我也就心安了,三五年,也就把之前借的谷糧還給大家了……也就不用再給大家罵了!”

“那是我們這些愚夫蠢民不識大人的苦心……”羅復尷尬笑道。

去年林縛在崇州兩次清查田地,凡侵佔官田、將田產假寄僧院逃賦者,皆受到鉅額的罰賦罰租。羅家損失上千畝地,罰賦罰租折粳米千石,當然將林縛恨之入骨。

還是在崇州童子案真相大白之後,羅覆被擄的幼子歸家,羅家才徹底釋了怨恨,與其他受恩的人家,一同成爲堅定支持林縛在崇州紮根的地方勢力代表。

羅家還有三十頃良田,受運鹽河及支流水系清淤拓寬之利,比正常年景要多收兩成。加上春花,以粳米計,今年就多增收了近千石。

租佔五成,兩年就能將罰賦罰租給補了回來。

去年給沒收充爲官田的上千畝地,多是沒經改良、易受澇的中下田,給佃戶種,每年收租子也就五六百石粳米,只要以後能維持今年的年景,這部分損失也就抹平了。

如此看來,運鹽河及支系河流清淤拓寬一事,真正是大利地方。

即使之前沒有受惠於林縛,沒有受惠於江東左軍的大戶,經過今年的大豐收,心裡的怨恨差不多也能花解掉。

“以前的事,都不要提了,”林縛笑道,“增收增產是好事,不過該納的錢糧,大家也不要偷、也不要漏啊……”

“這個是自然,哪能這麼不識擡舉?”羅復說道。

林縛笑了笑,拉着劉師度,與羅復等地方士紳談了許多農事。

崇州夏秋糧賦依田定等,縣是要增加田賦,最關鍵要做的,就是丈量田畝、嚴格定等,嚴禁以良充劣、偷逃糧稅。

崇州夏秋糧賦的徵額,去年在覈查田畝之後,就有一個相對確定的概數,就是全年夏秋糧應徵總額爲三十二萬石米糧。

今年全縣增產,夏秋糧徵收倒不會有多大的增加,直接受益的還是田主、農戶。

當然了,興修水利,能減少縣裡在救災減賦上的投入,也算是間接增加了縣裡的收入。

崇州夏秋糧賦應徵總額是明賬,即使這部分收入,要算淮東軍的額外糧餉,其明細也要報到海陵府,劉師度心裡是清楚這本賬的。

林縛到崇州才一年時間,將崇州的丁稅及各種人頭攤派免掉,崇州縣一年的總收入還能增加兩三成。這手治政的本事,劉師度也自嘆不如。

要說夏秋糧正賦,崇州縣能抵兩個海陵縣,不過海陵縣還有丁稅及種種攤派,總體收入不在崇州縣之下。

這裡面最大的區別就在:崇州縣的收入與田畝數直接掛鉤,擁有大量田地的田主及鄉里大戶承擔的義務多,佃戶與小戶耕農受益大;海陵縣的收入更多是跟丁口掛鉤,田主及大戶會將應承擔義務轉嫁到小戶耕農與佃戶頭上。

林縛在崇州能成功推動新政,有着特殊的地方,但要擴廣到其他縣,會受到地方大戶及田主勢力強勢的阻撓。

不過崇州能大規模的增收、增產,也就能在相當程度上,化解掉地方大戶與田主的怨恨。相比去年五月之前,崇州給海盜肆虐,如今的崇州人治境安,是誰之功?人人心裡都有一本賬。

夏秋糧正賦是明賬,林縛在崇州兩次清查田畝,除西沙島外,還有四十萬畝田地充爲官田,這是外人所不知的暗賬。

這四十餘萬畝官田主要沿西山河、運鹽河分佈,之前多爲中下田。運鹽河清淤拓寬,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改善附近地區的水利條件,清出大量的河底淤泥用於積肥,將這些中下田,改造成豐產良田。

運鹽河清淤拓寬,上河堤的民夫一度多達十萬人,前後進行了有七個月,以每工兩升半米計,僅工食錢就用掉四十萬石米糧,總耗資達四十萬兩銀。

但這個投入是值得的,四十餘萬畝官田,在減租減賦後,今年租賦總額也將達到二十四萬石米糧之多,比之前增加近三成。

此外,西沙島還能節餘八萬石米糧。

崇州縣今年在田畝上的總收入以粳米計,將達到六十二萬石之多,這些將在秋糧收割後,近一個月時間裡,陸續徵收上來。

也正是有這樣的底子,林縛纔敢將五六萬流民軍解散後的丁壯,以及數量更爲龐大的家屬遷到崇州來安置。

崇州這邊人馬全力開動起來,也差不多要一個月,才能將這麼多的人都遷到崇州來。

劉師度多少知道林縛手裡掌握着大量的官田,詳細的數字,卻不是清楚。

林縛與劉師度先談了一些海陵府軍整編的事情,接下來就說了修捍海堤的事情。

要做這件事,即使崇州掏銀掏糧出丁壯,也要劉師度配合,還要將劉庭州以及鹽瀆、建陵、皋城三縣的知縣喊到崇州來合議此事。

“要修三百里捍海堤啊!”劉師度愣了片晌,都不知道要說什麼好。

說林縛狂妄,但林縛硬是利用七個月的時間,以一縣之力,將百餘里運鹽河拓寬了、挖深了,千石大船如今也能在運鹽河上暢行無阻。

林縛真要咬牙做,劉師度相信林縛有能力在兩年時間裡將三百里捍海堤築成。

郡司有人開始議論林縛其志不小,許多同僚捎來的信函裡,或暗示或明言,要劉師度在海陵府對林縛多加戒備。

運鹽河清淤拓寬,前後投入四十萬兩銀,若以改造糧田直接增加的租賦計算,要十幾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海潮侵灌成害,誰人不知?數百年來,除了零碎地方外,從沒有人想着要大規模的修一座從江門到清江浦的捍海堤,何故?

投入太大,地方官府能從中享受的直接收益太微,需要數十年才能體現出來。

縣官常常是三年一任,誰願意做栽樹的前人,讓十幾二十年後的後人來乘涼?

劉師度一時想不出,耗百萬巨資修這座捍海大堤,除了聲望外,能對林縛有什麼直接的好處!

林縛在途中下決心要修捍海大堤時,除了直接給江淮總督府、宣撫使司、鹽鐵司以及淮安府發函諮問外,更向朝廷上了專折,說及此事。

嶽冷秋、劉庭州、張晏、王添等人驚諤之餘,也提不出反對的理由。

修捍海大堤不僅利民,大利淮東,當崇州將大量的錢糧、人力、物力,投到修築捍海大堤上,也就意味着崇州的軍事擴張規模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林縛僅僅是淮東地區的軍政長官,除身兼知崇州縣事,無法干涉其他府縣的民政、財政,修成捍海堤,鹽瀆、建陵、皋城三縣受益、淮南鹽區受益,增加的田賦丁稅,也落不到林縛的口袋裡去。

劉庭州一度以爲錯怪了林縛的爲人,爲在淮安的那些日子跟林縛爭執而慚愧、懊惱。在接到林縛的信函之後,也未等嶽冷秋指示,劉庭州就與鹽瀆知縣往崇州趕來,合議此事。

摺子到遞到京中,沒有半個月的時間,京中的迴應到不了崇州。但對朝廷來說,只要不用爲此掏一兩銀子,不折騰地方,林縛要做這事,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從大費糜張清淤運鹽河開始,林縛就給崇州定下“高築城、廣積糧”的戰略,修捍海堤不過是更爲堅決的執行這一戰略罷了,在崇州內部倒也容易說服衆人。

戰國時,秦聚全國之力修鄭國渠,十年得成,十年之內,無力向外擴張。修成鄭國渠後,秦國的根基纔算穩固下來,奠定了一統六國的經濟基礎。

歷史若不改變,元末諸雄爭霸,朱氏在江寧“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其他諸雄兵馬都十萬、數十萬的混亂不休,最終還是給朱氏以南統兵、佔了天下。

如今嶽冷秋率長淮軍奪回濠、泗,分兵進駐廬州,從林庭立手裡接過淮西戰區的指使權,開始對壽州的羅獻成用兵。

林庭立也自請辭去淮西靖寇制置使的頭銜,退守東陽。

淮西廣指東陽、廬州(安徽合肥)、濠州、淮上(壽州)四府,其戰略形勢的重心在廬州。

與淮東戰略形勢在淮安一樣,淮東控制不了淮安,淮東制置使便是虛的;在淮西控制不了廬州,林庭立也沒有必要強充大頭去爭淮西制置使。

東陽軍的底子畢竟不比江東左軍(淮東軍)厚實,經不起消耗,錢糧也不足。

若給嶽冷秋擠兌着去打壽州的羅獻成,反而得不償失,成了一樁禍事。

長淮軍接防廬州後,原廬州鎮萬餘精兵就得以脫身,在鎮將鄧愈的率領下,渡江南調,進入徽州,加強江東郡南部的防禦。

徽州又名新安,提及新安,或名聲不大,徽州境內的黃山則天下聞名。

徽州東北的浮玉山(今天目山)、東南的白際山,乃江東與兩浙的天然分野;境內新安江南下,至淳安,匯入錢江,爲錢江的正源。

高祖發跡之前,擁據江寧,就在白際山與浮玉山之間的昱嶺築關城,據兩浙之敵。兩百餘年逝去,關城乃在,依舊爲兩浙通微州的要隘,駐有守軍。

鄧愈率重兵進駐昱嶺關,往東能策應守杭州的董原,與浙北防線融爲一體,往南、往西則能牽制佔據淳安、衢州等浙西府縣的奢家兵馬。

自此,雖不能從奢家奪回浙南地區,浙北防線也得到加強,基本穩固下來。

就奢家而言,要消化新得之地,將閩北、浙南融爲一體,也需要一些時日。此外,南撤的虞萬杲部,仍是令奢家頭痛的毒瘤。短時間裡,奢家還沒有大規模對浙北或兩江(江東、江西)用兵的跡象。

相比春夏之戰事紛繁,入秋後局勢看上去有和緩的跡象,便圍大同的東虜也有收縮跡象,但這大好山河端真是碎成好幾塊——林縛也只能先據着淮東,且看天下大勢下一步如何走了。

第77章 前哨第14章 鶴灘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20章 拉攏第70章 淮山第22章 跑馬燈第21章 投附第110章 浙南前哨戰第8章 私糧之利第81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北線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42章 再勤王第52章 下聘禮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89章 決斷第85章 轉折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13章 兵援第19章 邸報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37章 遷族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35章 整頓第12章 議兵第30章 重遊清江浦第25章 割土權謀第48章 信傳浙南第86章 戰爭陰雲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2章 議兵第26章 搶灘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36章 捉虜賞刀第47章 攻城第79章 戰前第38章 入冬第51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備戰(一)第13章 將田種好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86章 殘局碎夢第12章 拖延第67章 取刀之謀第155章 勇將第57章 北進側擊第69章 不臣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26章 回江寧第8章 不能打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2章 遷島第22章 突圍第126章 逃第132章 江灘第51章 五月第51章 五月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8章 喝斥第31章 土地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28章 太后第81章 了無牽掛第79章 算計第40章 縱虎離間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73章 青州軍第30章 援兵渡海第21章 子嗣第86章 纏殺第105章 警告第70章 長樂王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91章 伏誅第65章 河中第145章 奔喪議事(一)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64章 潰擊第24章 高麗戰略第50章 收六夫人第64章 贈人利刃第64章 贈人利刃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25章 起霧第12章 餌與陷阱第31章 土地第15章 公府治政(二)第32章 官職第42章 東西虛實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3章 失城
第77章 前哨第14章 鶴灘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20章 拉攏第70章 淮山第22章 跑馬燈第21章 投附第110章 浙南前哨戰第8章 私糧之利第81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北線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42章 再勤王第52章 下聘禮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89章 決斷第85章 轉折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13章 兵援第19章 邸報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37章 遷族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35章 整頓第12章 議兵第30章 重遊清江浦第25章 割土權謀第48章 信傳浙南第86章 戰爭陰雲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2章 議兵第26章 搶灘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36章 捉虜賞刀第47章 攻城第79章 戰前第38章 入冬第51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備戰(一)第13章 將田種好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86章 殘局碎夢第12章 拖延第67章 取刀之謀第155章 勇將第57章 北進側擊第69章 不臣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26章 回江寧第8章 不能打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2章 遷島第22章 突圍第126章 逃第132章 江灘第51章 五月第51章 五月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8章 喝斥第31章 土地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28章 太后第81章 了無牽掛第79章 算計第40章 縱虎離間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73章 青州軍第30章 援兵渡海第21章 子嗣第86章 纏殺第105章 警告第70章 長樂王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91章 伏誅第65章 河中第145章 奔喪議事(一)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64章 潰擊第24章 高麗戰略第50章 收六夫人第64章 贈人利刃第64章 贈人利刃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25章 起霧第12章 餌與陷阱第31章 土地第15章 公府治政(二)第32章 官職第42章 東西虛實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3章 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