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過了春節,生態園雖然生意不錯,但是張嚮明很清楚,生態園要發展,肯定得走出縣外,與“江平縣”接壤東西兩邊各有兩個地級市,一個是管轄“江平縣”的“東陽市”,從縣城汽車站坐車到達市區也就在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兩個市的路程差不多。如果能夠讓兩個市的遊客到生態園裡來,那麼不想賺錢也難,張嚮明想得差點落下了口水,問題是怎麼讓城市裡的人到這裡來。
張嚮明曾經聽說過,當年的知青農場,爲了對城市來的知青們進行再教育,他的父親被生產大隊派到農場當貧下中農代表,等於是知青們的生產隊長吧,雖然農場還有書記、場長,但他們不是貧下中農,怎麼能教育好知青們呢。
而且還有聽人說過,他的父親還和農場的一個女知青有比較深一層的關係,這深一層究竟是有多深,張嚮明可不知道,他也不懂,對知青們的再教育是怎麼樣教育法,是一對一進行呢,還是帶領着他們幹活然後累得他們腰痠腿軟就算是再教育,反正現在他的媽不是知青,就因爲發生了這種關係,他的父親後來就離開了農場。
不過對於父親跟女知青有什麼關係張嚮明也覺得正常,他師傅幻空住持說他雙目含春,說白點就是一輩子花癡吧,從遺傳基因角度講他父親最起碼也得雙目含情,所以很正常的嘛。
就這些事,張嚮明覺得,讓父親出面找當年和他一起勞動過的知青,讓那些知青們來這裡看看,肯定行,畢竟這裡是他們戰天鬥地過的地方,他們的心裡一定還保存着對這裡的一份感情。
張嚮明興沖沖跑進家裡,一進門就爸爸地一陣亂叫,父親從房裡走出來就大聲地問:“怎了,又吃錯藥了是不是?”
此時張嚮明一看見父親,就好像看見大批的知青都涌到生態園裡一樣,一個個的知青就等於一張張十塊錢的人民幣。
張嚮明立即說出了讓他到城市裡跑一趟找找當年的知青的意思,父親一聽,長出了幾道深深皺紋的臉變得有幾分深沉,兒子的話題當然會引起他的一些回憶,面前彷彿浮現出當年那些朝
夕相處的知青們的影子,過了有一陣子,才慢吞吞地說:“但不知他們現在還有沒有住在原來的地方?”
“找找唄,不找怎知道。”張嚮明巴不得父親立刻答應。
“這樣吧,我這裡還有幾個人的聯繫地址,是近幾年的新地址,你照着這個地址找就得了。”父親說着從衣服的口袋掏出了一個小本子。
哇!他還有跟知青們聯繫,張嚮明高興得差點跳了起來,有了地址,即便是父親不想去,張嚮明保證自己也一定能找得到。
張嚮明雖然是個男人,而且才二十多歲,屁股上的肌肉應該說緊繃得不得了,但卻能夠做到一直亂顛,所以叫屁顛屁顛的,這應該是高興得過頭的吧。
要上市裡找當年的老知青,張嚮明也得爲需要帶什麼禮物發愁,但是父親卻將手伸進家裡的那個裝鹹蘿蔔乾的大罐子裡,抓起了一大堆讓張嚮明小時候都吃得皺眉的鹹蘿蔔乾往一個塑料袋裡一放然後對他說:“你什麼都不用帶,就這些,保證比什麼禮物都顯得貴重。”張嚮明覺得父親真的超級搞笑,這東西村子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百塊錢人民幣差不多可以用肩挑,現在手裡提的最多也就兩張生態園門票的價值。
父親還一本正經地說:“當年知青們每天吃的就是這種東西,這麼些年了,一看見這種東西,就會想起那個滄桑的歲月,咱們送的是感情,不是禮物。”
張嚮明不懂那個歲月,如果懂了說不定要流出眼淚,不過他想想也是,感情這種東西,有時確實比什麼禮物都要貴重得多。
跑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張嚮明好不容易都把幾個老知青的家跑完,見面時的那種情景,令張嚮明覺得父親說的感情這兩個字確實沒錯,特別是當他報出自己是當年那個貧下中農代表的兒子的時候,可以看出,知青們對他好像也充滿着濃厚的情誼,當他們接過張嚮明送給他們的鹹蘿蔔乾的時候,眼睛裡立刻發出一種莫名高興的光芒。
令張嚮明更加難以忘懷的是那個叫芳姨的老女知青,眼睛竟然一直都看着他,而且張嚮明還覺得她的眼睛裡好像涌起一層讓人難以覺察的淚光
,張嚮明不禁暗自想:也許她就是那個和父親有更深一層關係的那位當年的小知青。
回家後張嚮明高興地向父親說起了老知青們對他是如何如何的熱情,當說到芳姨的時候,父親立刻被一口乾飯噎着胸口,喘了一陣粗氣纔將那口飯嚥進肚子裡,還迅速地瞄了老伴一眼,見張嚮明的媽自顧着低頭吃飯,才哦了一聲。
爲了準備迎接老知青們,張嚮明剛一回來就急忙叫人將那些當成農家小旅館的石屋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還在生態園裡插上歡迎知青迴歸的小彩旗。
風和日麗,彩旗飄飄,就差鑼鼓喧天了,老知青們選擇了一個星期天,幾十個人就座着一輛大巴,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焦急而又嚮往的神色,巴不得快一點就能到達闊別了二十多年的令他們充滿着回憶的知青農場。
張嚮明的父親也來了,村裡當年與知青們有點情誼的人都來到了生態園,看見了二十多年前朝夕相處並肩勞動的兄弟姐妹,大家都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時候那分什麼男女之別,只有眼睛裡流出久別重逢般的喜悅淚水。大家相互地湊近着端詳着對方,當年充滿着一股青春活力,一臉雅氣的兄弟姐妹們現在都滿臉的滄桑,有些甚至還增添了不少的華髮。
那位芳姨走到張嚮明父親的身邊,老知青們都好像知道當年這倆人的關係,有意地走到別的地方,張嚮明的父親和芳姨四目相對,互相深深地注視着,張嚮明看見父親的臉上彷彿變成了年輕小夥子一樣煥發出一種喜悅的光彩,兩人嘮叨了好一陣子,父親突然轉過頭指着張嚮明說:“這就是我的兒子。”
芳姨笑着點點頭,拉着張嚮明,另一隻手拍着張嚮明的手背說道:“多像當年的你。”芳姨又看着張嚮明,一臉滿意的表情,“謝謝你,謝謝你讓我們這些人能夠重新團聚。”張嚮明只是靦腆地笑着。
那些石屋子更讓知青們感興趣,不禁興奮地回憶起當年住在裡邊的情景,看着他們那種興奮而又滿足的表情,張嚮明覺得,這次的活動雖然沒有收到一分錢的門票,但是值,即便是以後不能爲生態園帶來什麼效益,他也覺得無可後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