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

幸福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它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幸福感,由此看來,一句“你幸福嗎?”的提問並不能真正瞭解人民的幸福水平。幸福社會的特徵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幸福社會既需要高度的物質文明,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經濟的發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的幸福感,但幸福社會建設,最終也離不開文化建設。

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

在認識到社會文化對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巨大推動力以及社會新風氣對幸福觀建立的強烈催生作用的同時,也應該深入理解幸福觀的真正內涵。

(一)幸福觀的內涵和特性

第六版《辭海》關於“幸福觀”的解釋是:“人們對幸福的認識和根本態度。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幸福觀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全面性。幸福觀不是由單一要素組成,而是既包括物質生活層面,也包括精神生活層面,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諸多要素相關。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表示:“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倘若一個人很富有,但活得沒有尊嚴、精神空虛、沒有安全感,或者生活在一個嚴重污染的環境之中,那麼幸福感就會缺失,很難說得上“幸福”。

第二,時代性或遞進性。幸福觀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以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幸福生活一個重要的指標,老百姓認爲那是幸福生活、“天堂般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切對大多數人來說逐漸變

成現實,自然就會被新的更高的目標替代。

第三,差異性與主體性。生活、工作狀態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2012年,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在北京等24個城市進行了“中國人幸福觀調查”,列了19個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城市規模越小,人們就越重視“家庭和諧”;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居民更加重視“生活安全”、“社會正義”等。在承認差異性的同時,要突出主體性,也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幸福觀;再就是要從中歸納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

第四,政治屬性和社會制度屬性。在實行剝削制度、由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憧憬幸福,但很難真正體驗到幸福。中國古人以追求、實現“福、祿、壽”爲幸福。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政治黑暗,人民受盡苦難,根本談不上幸福。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在這種情形下,國人沒有幸福可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爲實現國家富強、創造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礎和制度基礎。新時期以來,我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各方面建設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所以談幸福觀不能拋開政治環境,社會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最廣大人民奔向幸福生活是1949年以後的事。

第五,文化屬性。幸福觀是一種心靈體驗或感受,是一種理念,反映了國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反映了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因而具有文化屬性。

(二)從“中國夢”看幸福觀的發展與變遷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中國夢”的時候說道:“每個人都有

理想和追求,我們說的每個人都有夢想,現在大家也在討論中國夢,何謂中國夢?我以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因爲這個夢想,它是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這樣的一種夙願,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分不同階段,百年前中華民族的夢想是擺脫侵略,走上獨立富強之路,而今天我國的GDP居世界第二,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躍居第一,這個時候“中國夢”開始轉變,從以國家爲標誌變成了國家爲人民服務,人民在追求物質條件提高的同時,也同樣看重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幸福。

和“中國夢”一樣,幸福觀也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遷,以前我們溫飽成問題的時候,能吃上一頓飽飯就是幸福,那時的幸福文化就是吃肉穿衣,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能到達“吃飽穿暖”的水平,但人民真的幸福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大家吃飽了,但看着別人吃的是海蔘鮑魚,內心生髮出一種不平衡感,本應有的幸福感也就灰飛煙滅了,這時想要找回幸福,不是單純拼命賺錢吃上海蔘鮑魚,而是要營造一種寬容、和諧的文化氛圍,讓吃不上海蔘鮑魚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具有的優勢,不執著於物質慾望,這就是所謂的幸福觀。幸福內涵的時代性和遞進性激勵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幸福,同時也希望人民培養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由此看來,真正的幸福觀還應引導人民正確去看待物質需求、去面對生活差異。

今天我們所說的幸福觀不僅僅侷限於經濟發展、腰包鼓起,也是一種物慾滿足之外的精神慰藉,是一種以開放、寬容心態看待萬事萬物的境界,幸福社會則是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建成的。

(本章完)

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小結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觀”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三、幸福的測量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三、密切聯繫羣衆,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針是內在要求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二、當代中國存在的民生問題現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質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二、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壓力觀和幸福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三、幸福的測量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一、個人幸福生活離不開公共幸福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個成員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結合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一、我國經濟建設歷程與當前問題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質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一、幸福路線圖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個成員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結合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一、如何科學全面的認識民生問題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一、我國的民主權利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二、西方的幸福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一、我國的民主權利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一、個人幸福生活離不開公共幸福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
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小結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觀”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三、幸福的測量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三、密切聯繫羣衆,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針是內在要求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二、當代中國存在的民生問題現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質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二、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壓力觀和幸福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三、幸福的測量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一、個人幸福生活離不開公共幸福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個成員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結合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一、我國經濟建設歷程與當前問題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質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一、幸福路線圖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個成員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結合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一、如何科學全面的認識民生問題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一、我國的民主權利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二、西方的幸福觀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一、我國的民主權利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一、個人幸福生活離不開公共幸福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