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應對

居仁堂內,靜,靜的甚至都聽不到人的呼吸聲。

在做出“送客”之後,袁世凱便坐於居仁堂內,動也不動,話也不說,只是靜坐於椅上,想到先前日置益出言相威,那雙眼中流露出的盡是敵視之意。

對於袁世凱來說,從出督朝鮮起,與日本人打交道達二十餘年,對日人野心袁世凱可謂是瞭解頗深,也正因如此,纔會有在朝鮮以及隨後甲午年時的對日強硬之舉,再到後來日俄戰後,聯美、德制日,瞭解越深,纔會對日本越加防範。

而在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在外交上依賴英、美等西方列強,對日本仍持抵制立場。英、美等國也公開希望袁世凱出來掌權,並予以財政上的大力支持,而這更引起日本的強烈不滿,雙方關係一直十分緊張。

而此時歐戰方酣,列強無暇顧及,於是日本擬乘此千載難逢之機,意圖侵吞膠澳,進而染指山東,下一步是什麼,袁世凱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下一步,他們就是想控制整個中國。

“李致遠啊”

想着李致遠以“地方之名”接收膠澳,袁世凱倒是佩服起他的見縫插針,可佩服是佩服、感嘆歸感嘆,現實總是要面對的,日人的威脅,他不能不去考慮。

就在袁世凱思索着解決之道時,他的老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進了居仁堂,兩人並沒有客氣什麼,簡單的寒暄之後,袁世凱便直接切入了正題。

“公使閣下,歐洲之戰,業經波及中國。”

雖是老朋友,但在提及國事的時候,袁世凱還是選擇稱呼他的官謂,接着又用帶有訴苦及哀求的口吻說道。

“地方蠻橫、妄動,陷中央於當前不利之局,日本更許以戰爭相威肋,現在中國盼望大英帝國能夠公正地干預此事。”

朱爾典當然明白袁世凱在向英國求救,他是英國人,可他了解中國,他知道,以袁世凱的謹慎,淮海經略使李子誠跳過中央直接與德國談判,接收膠澳租借地,並非出自袁世凱的授意。同樣,他也瞭解日本,知道日本意欲出兵膠澳,根本就是項莊舞劍。

可朱爾典更瞭解倫敦,倫敦一開始求助日本,只是因爲一時“手忙腳亂”,後來之所以又希望日本暫緩參戰,原因正是擔心日本在中國和南太平洋擴張,從而損害到英國的利益,而之後則是在鑑於難以阻止日本參戰,爲安撫日本,才被迫同意日本參戰,但仍要求日本聲明“不攻擊德戰區以外的中國地區,不在南中國海及太平洋採取戰鬥行動”。那時,倫敦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靠犧牲中國膠州灣來換取日本不再南進的保證。

但日本卻什麼保證也不給,反而利用英國在膠州灣問題上的妥協,向德國人發出最後通牒,從始至終,倫敦對日本參戰都是懷有戒心的,最後被迫讓步,也是爲了避免日本倒向同盟國,瞭解日本人的朱爾典明白,日本人的野心絕不會侷限於膠州灣,他們的野心將會在未來擴展到全中國。

而現在,中國地方機構的“冒險舉動”,卻讓朱爾典看到機會,日本人或許用步步進逼的狡詐手段,取得英國對其出兵山東的承諾,現是現在他們“自行宣戰”,卻已經讓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在這個時候,作爲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必須要儘可能維護英國的在華利益。

他端起茶杯,眨眨眼睛,先表示個無可奈何的架式,淡淡地笑了笑,才說。

“總統的心意,我們理解而且同情。不過,我也坦誠地奉告:日本已經加入了協約國,站在我們一條戰線上。你們還是中立國。我們沒有理由幫助二箇中立國來抵制自己的盟國。”

“這麼說來,貴國就沒有辦法了?”

朱爾典的回答讓袁世凱有點着急,不過他卻已經聽出了朱爾典話中有話,他了解朱爾典,或許是在中國呆了太長時間,使得他習慣了像中國人一樣賣關子。這時候還是要藏拙,這樣才能顯出朱爾典的“精明”,讓他生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辦法也不是絕對沒有。”

朱爾典賣了一個“關子”。

“什麼辦法?”

心裡涌起一線希望,袁世凱連忙急聲問道。

“如果中國也加入協約國,”

看着袁世凱,朱爾典開口說出了自己的建議,袁世凱曾在英國對德宣戰時,提出過加入戰爭,但是倫敦卻拒絕了,因爲相比於中國,倫敦更希望日本參戰,但現在的情形卻發生了變化,日本——已經自行宣戰了。

“情形就完全兩樣了。那樣,中國也是我們的盟國,又是日本的盟國。我們總不能看着盟國欺侮盟國。你說對不對?”

袁世凱點點頭,朱爾典的這句話使得他意識到,英國,至少朱爾典,在中國參戰的態度上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或許和現在的局勢變化不無關係。

宣戰,早在二十天前,英國向德國宣戰之後,政府就已經達成了參戰的共識,只不過在徵求英國態度時,英國一開始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中國參戰的要求,原因就是日本人干涉。

“再說,都是盟國了,日本就沒有理由再來欺侮自己的夥伴。:”

“中國加入協約國是可以的。但是,中國沒有力量出兵歐洲呀!”

袁世凱明白自己的國力和兵力,之所以想要參戰,根本就是爲了想用“盟友”的名義,從“盟友”那騙點東西,對於打仗,還是免了。

袁世凱的問題只讓朱爾典搖搖頭。

“出兵不出兵,是無所謂的,只要中國人在精神上和物資上儘可能支持我們,就可以被認爲盡了盟國的義務。”

事實上,在中國參戰的問題上,倫敦一開始並不反對,後來之所以反對,全是因爲意圖染指中膠澳與中國的日本強烈反對中國參戰,而爲了促成日本參戰,纔有了倫敦反對中國參戰,在將“中國地方政府越過中央政府同德國談判,業已收回膠澳租借地”的電報發出後,朱爾典更希望袁世凱能利用這個機會——自行宣戰。

袁世凱點點頭,這是一件有利無害的事,在國際上,可以爭取盟國保護,不至被侵;在國內,還可以以參戰名義擴張軍隊。至於之前提出的加入協約國的三個條件——由協約國墊款整頓中國兵工廠;協約國不得簽定與中國有關的條約;中國租界不得包庇中國政治犯。

現在看來並不重要,而且這三個條件英和法國也曾原則上同意了,以後還可以利用其它的機會再提出這三個條件,現在最要緊的是……

“那公使的意思是?”

揣着明白裝糊塗的袁世凱反問道,而朱爾典卻不再說話,他只是喝着茶,終於在一杯茶喝完後,他纔看着袁世凱說道。

“我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日本對德宣戰,並未得到英國的同意他們是自行宣戰的,事實上,作爲一個國家,在宣戰問題上,完全不需要徵求他國的意見”

朱爾典的話只讓袁世凱的眼前一亮,他立刻意識到,或許這是現在最好的選擇了,向日本一樣,選擇自行宣戰,從而成爲協約國的一員,至於過去提到的那些參戰條件嘛反正英法兩國已經同意了,現在自行宣戰之後,雖說未同他們簽署協議,但是以後還可以再繼續向他們爭取,有些事情只要他們鬆個口就行,沒準以後兩國還有求於中國還不一定,德國人就是那麼好打敗的?

更何況,這英國讓中國幫他們代造兩萬條步槍,就說明他們自身軍工產能不足,既然自身產能不足,那麼墊資幫助中國整頓兵工廠,中國再以武器償付墊資,便是事關英國自身利益的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對德國宣戰,那英國再同日本簽署任何同中國有關的條約,他們就需要考慮一下,同一陣營的盟友互相出賣,這隻會引發內部的混亂,英國不會那麼蠢,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但中國自行宣戰,英國爲了維持協約國內部的穩定,他們即便是再不情願,恐怕都得插手中國的事情。

嗯宣戰

在朱爾典的勸說下,袁世凱瞬間便做出了決定——立即對德宣戰

東京,首相府會議室內,在對德、奧宣戰後的第二次緊急內閣會議,再一次召開了,相比於上一次會議的輕鬆與歡喜,這一次參會議的內閣成員們面上大都帶着怒色。

“消息確認了嗎?中國軍隊真的進駐青島了?有多少軍隊?”

會議一開始,大隈重信便向海軍大臣八代六郎詢問道,

日本圖謀青島的野心已久,也是垂涎已久,日本的外務大臣、關東軍司令、大連民政署長(時大連爲日本殖民地)、駐南京總領事等重要官員先後來青島,窺探青島德軍情況。日本第二艦隊也曾往青島寄泊。

好不容易有了現在這麼一個天賜良機,當德國人意欲將青島轉給中國時,日本纔不惜以武力相威脅,但誰曾想千算萬算,竟然事到臨頭時,被中國地方政府,甚至那連一個地方政府都不算,給摘去了桃子。

“就現在掌握的情報,不少於一個師,至少1.5萬人以上”

相比於陸軍,海軍反而有着更多的情報,八代六郎然後又神情凝重的說道。

“同時德人將全部要塞無加破壞的低價售於中國人,而且其還在進一步增兵之中”

充足的兵力、完整的要塞,對於任何進攻者而言,都是一場惡夢,八代六郎甚至都有些擔心,青島會成爲第二個旅順。

“嗯……”

沉哼一聲,大隈重信又朝着陸軍大臣岡市之助看去,他的目光中帶着一絲疑惑,雖未開口但那意思已經再清楚不過,就是問他陸軍能不能打下青島。

“支那人……他們並不是俄國人,即使是青島有十萬支那軍隊,以皇軍之威名,六個小時就可攻下青島”

就在這時首相府書記官匆匆走進會議室。

“首相閣下,駐支那大使館發來急,支那共和國向德國宣戰了”

1912年初面對洶涌澎湃的各省反清獨立之潮,清帝宣佈退位,隨後中華民國成立,對於世界其它國家而言,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但是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稱中華民國爲支那共和國。

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當時中國留日人士在排滿情緒中,往往不再自稱“清國人”,那麼改稱什麼呢?——當時多半隻有叫做“支那人”,可今日不同往日,過去是因民族情緒而不認同滿清爲祖國,迫不得已選擇支那,而現在,中華民國已成,日本人稱中國爲支那,稱中華民國爲支那共和國,而其又以官方爲中國定名“支那共和國”,則就是對中國尊嚴的侵犯了,可日本卻依然如此,依然稱中國爲支那,甚至連外交文件上亦是支那或支那共和國,這會書記官先是支那,又是支那共和國,便是日本政府規定。

“什麼……”

驚慌之餘,加藤高明立即向首相進言道。

“閣下,我們必須要立即向支那、英國提出外交照會,通知他們,以後凡與支那有關的問題,必須先與日本磋商。否則,日本不能認爲有效。同時向青島地方以及淮海經略使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撤軍”

接着他又把視線投身海軍大臣。

“艦隊什麼時候能到達青島,一但到達青島,如果其超出最後通牒而不撤退,就立即開炮”

“這個……”

加藤的建議卻只讓大隈重信一陣猶豫不決,御前會議只通過對德宣戰,而對膠澳行動則是對德作戰的一部分,現在德軍不在青島,守衛青島的又是支那軍隊,如果開炮的話,會不會造成日支衝突?

“首相閣下,支那絕不敢向日本宣戰,只要要不宣戰,就是膠澳衝突”。.。

更多到,地址

第29章 居仁堂內父子談第102章 張三的建議第25章 送上門來第270章 父與子第196章 烈山第227章 風雲起第109章 德華大學第197章 是政客?還是……第21章 車廂內他人爲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鉤第92章 元帥心思第350章 野心第51章 提筆之手第126章 罪過連連第208章 不惜第101章 結果不重要第36章 魯南鐵道大劫案第176章 工商部內的演講第86章 蠕動第330章 敲打第166章 徐州第18章 舊金山第52章 父與子第2章 第四帝國的迷團第177章 青年之歌第323章 袁世凱的決定第164章 最後一刻令強攻 強攻之前又奇襲第65章 聯想第363章 欲哭無淚的老袁第333章 先天不足第108章 什麼最重要第115章 成功的機會第88章 目標!蘇維耶堡第145章 憂慮第15章 議員醜聞爲我用 政治妥協定強硬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2章 欲取先予第329章 取捨第92章 解決之道第21章 可行性第183章 帽子第130章 材料學第349章 兼併第163章 戰地醫院平靜且尊嚴第373章 偏向虎山行第337章 改變第353章 陰謀第239章 絕不妥協第378章 離心離德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35章 綠林道第244章 血忠社第363章 欲哭無淚的老袁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29章 質物第306章 文刀第213章 新模式第122章 爲什麼不是日本人第127章 災,百姓苦,豐,百姓憂第142章 舊大陸戰事無又酣 炮灰亦被他人閒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90章 固執第258章 海軍的憂慮第191章 京與津第51章 借刀一用第7章 諸人心思第258章 海軍的憂慮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37章 心狠手辣第372章 革命家第185章 前夜第353章 陰謀第23章 關家第15章 泰勒第29章 居仁堂內父子談第91章 困境第176章 二年第85章 槍第380章 盧溝橋第357章 李案第99章 現形記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30章 南苑校場練兵忙 瘋子淬練軍人魂第138章 子弟兵遠征歐羅巴 琪紫二人遇於海第93章 華潤泉的建議第138章 子弟兵遠征歐羅巴 琪紫二人遇於海第75章 前哨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21章 可行性第337章 改變第165章 第一個被記住的人第371章 定策第190章 楊度的建議第119章 開拓者第16章 華盛頓公使憂 唐寧街抉擇斷第123章 言法第18章 車廂之內起爭持 鷹遊門內睹新艦第112章 投資商第234章 激發
第29章 居仁堂內父子談第102章 張三的建議第25章 送上門來第270章 父與子第196章 烈山第227章 風雲起第109章 德華大學第197章 是政客?還是……第21章 車廂內他人爲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鉤第92章 元帥心思第350章 野心第51章 提筆之手第126章 罪過連連第208章 不惜第101章 結果不重要第36章 魯南鐵道大劫案第176章 工商部內的演講第86章 蠕動第330章 敲打第166章 徐州第18章 舊金山第52章 父與子第2章 第四帝國的迷團第177章 青年之歌第323章 袁世凱的決定第164章 最後一刻令強攻 強攻之前又奇襲第65章 聯想第363章 欲哭無淚的老袁第333章 先天不足第108章 什麼最重要第115章 成功的機會第88章 目標!蘇維耶堡第145章 憂慮第15章 議員醜聞爲我用 政治妥協定強硬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2章 欲取先予第329章 取捨第92章 解決之道第21章 可行性第183章 帽子第130章 材料學第349章 兼併第163章 戰地醫院平靜且尊嚴第373章 偏向虎山行第337章 改變第353章 陰謀第239章 絕不妥協第378章 離心離德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35章 綠林道第244章 血忠社第363章 欲哭無淚的老袁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29章 質物第306章 文刀第213章 新模式第122章 爲什麼不是日本人第127章 災,百姓苦,豐,百姓憂第142章 舊大陸戰事無又酣 炮灰亦被他人閒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90章 固執第258章 海軍的憂慮第191章 京與津第51章 借刀一用第7章 諸人心思第258章 海軍的憂慮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37章 心狠手辣第372章 革命家第185章 前夜第353章 陰謀第23章 關家第15章 泰勒第29章 居仁堂內父子談第91章 困境第176章 二年第85章 槍第380章 盧溝橋第357章 李案第99章 現形記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30章 南苑校場練兵忙 瘋子淬練軍人魂第138章 子弟兵遠征歐羅巴 琪紫二人遇於海第93章 華潤泉的建議第138章 子弟兵遠征歐羅巴 琪紫二人遇於海第75章 前哨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21章 可行性第337章 改變第165章 第一個被記住的人第371章 定策第190章 楊度的建議第119章 開拓者第16章 華盛頓公使憂 唐寧街抉擇斷第123章 言法第18章 車廂之內起爭持 鷹遊門內睹新艦第112章 投資商第234章 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