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司司長莫海宇針對當前國際上的焦點疑問作出了迴應。關於中國新下水的航空母艦問題,莫海宇說,中國發展海軍力量,乃是國家自主強化軍事力量的步驟,不僅沒有違背華盛頓海軍條約,而是還遠遠沒有達到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於中國的限制。
莫海宇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相對於世界各國來說,中國的海軍是相對落後的。在某些鄰國都擁有數艘航空母艦的時候,中國卻還沒有建造一艘航母。中國建造航空的初衷是爲了維護地區的穩定和和平,並不是對和平的威脅和挑戰。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國可以擁有八艘主力戰艦,但是考慮到地區的安全形勢和與鄰國的和平相處,中國放棄了二艘主力艦的建造,而僅僅只保留六艘主力艦的數量。這不僅是中國對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也是中國海軍對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堅決維護。
莫海宇隨後又列舉了一系列的數據,主要就是對比中日海軍之間的差距。莫海宇指出,即使是中國目前的海軍發展現狀,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中國還是處於劣勢。所以這次談判的破裂,並非是中國沒有誠意。也並非是日本感覺到了威脅,而是日本政府,根本就不願意和平解決中日之間的矛盾。
莫海宇隨後又列舉了其他例證,並回答在場諸多記者們的提問。不過既然今天華飛在場,那麼焦點是毋庸置疑的。當記者們獲知可以向華飛提問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舉起手來。
首先獲得提問的是一名英國記者,這名記者直奔主題,問道,中日之間談判的破裂,中國召回談判代表團,是否預示着中國將重新訴求戰爭的手段,來解決東北問題和臺灣問題?
對於這類敏感的問題,外交上通常的做法是避重就輕。但華飛在沉吟片刻後,嚴肅地道,“謝謝你的提問,我想在場的諸位一定不能忘記幾年前歐洲大戰帶來的傷痛與記憶,身爲一名中國軍人,這些年來更是經歷了無數的血血火火。我看着無數人在眼前死去,這些人中有我的戰友,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的同胞國民,也有我們的敵人。但不論死去的是誰,那都是一個生命的消失,那都是我們人類最愚蠢的自相殘殺。”
“我們都自詡爲高等生命,我們創造出如此燦爛的文明與科技。然而我們今天取得的一切文明,並不是讓我們用來自我毀滅,用來當成戰爭的殺戮工具。我想。或許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那就是談判。我經歷過海原大地震,我親眼看着無數同胞國民被掩埋在廢墟下面,我看着無數雙失去親人的眼睛,所以我很能體會關東大地震帶給日本人民的痛苦。當我發覺戰爭並不能解決橫亙在中日之間的矛盾,只會讓兩國的百姓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我於是告訴自己,嘗試另一種可能吧!”
“無論今天的結果是什麼,我都不後悔我所做出的嘗試,因爲我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努力過,我爲中國,日本的普通國民,我爲中日和解,爲世界和平努力過。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並非不願意接受失敗,我們只是不能接受我們的主權被侵犯而對方卻對此視若無睹,不願聆聽我們的聲音!”
“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身爲一名中國軍人,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令我們不得不在一切努力和可能破滅後,做出我們必須付出的行動!我不願下達通牒時間。但是如果談判依然無望,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最後的手段來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
“我們依然保留最後的希望,但是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因爲這是身爲軍人的職責和使命!”
華飛的話在現場引起軒然大*,這等同於是再次對日宣戰的回答令記者們的心情瞬間飆到最巔峰的狀態。搭在現場的無線電波把華飛的講話通過無線電傳輸出去,全國各地的廣播很快傳來播音員一字不差的轉述。這種類似於現場直播的實時廣播,可謂是線上直播的雛形了。
此刻,不管是放假在家的工人,還是學校裡的學生,抑或是路上的行人,茶館裡的顧客,每個人都在屏息不語,聆聽廣播裡的一字一句。當華飛的話說完,許多地方都傳來轟天的歡呼聲。無數的青年學生們喜極而泣,不少人把臂高呼,我就說大總統並不是畏懼了,我就說大總統永遠無所畏懼。原來大總統談判的初衷,竟然還是爲了國民,爲了減少國防軍戰士的犧牲啊。
不管之前的無數‘憤青’們對華飛抱有怎麼樣的指責,當他們聽完這個廣播後,他們的立場完全改變。無論華飛的談判獲取了什麼樣的結果,至少這個談判的初衷,是那樣的貼心,那樣的充滿人情關懷味。
而這番冠冕堂皇的回答,不論是出於真情,還是因爲政治的需要,都迅速達到把談判失敗的責任轉移給日本,甚至把隨後可能爆發的戰爭責任推給日本。華飛談判的目的不再是爲了喘口氣,不再是爲了整頓軍隊。而是爲了世界和平,爲了東亞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完全在道義上,佔據道德的制高點。
當聽完這番回答後,許多在野黨的領導者們紛紛嘆氣了。這些天來,他們憋足勁了在全國各地拉選票。而藉由政府在對日問題上的退縮和軟讓,他們得到了不少青年人的支持,形勢一片大好。可當華飛的這個講話隨着廣播和報紙大面積宣傳開來後,可以預見,他們之前的一切努力,大都將要白費了。
當這番講話傳到國外後,國外的時事評論員分析說,南京中央政府在談判破裂後突然改變立場,既有對日本政府失望的因素,也有國內選舉在即,政府爲了國內年輕人的選票,而不得不重新作出強硬姿態,博取選票的意圖。
在新聞發佈會的現場,記者們的熱情似乎絲毫沒有影響到華飛的情緒,他一連回答數名記者關於日本的提問,答案几乎都大同小異。感覺靈敏的記者們迅速轉變話題,一名國內民辦報紙的記者提問道,“尊敬的總統先生。我想請問政府在此刻突然轉變對日立場,是否與國內的選舉有關?也就是說,包括航母的突然曝光,中日談判的破裂,乃至召回談判代表團,是否都是政府早就作出的計劃!”
這個問題一出,原本還有些嘈雜的現場頓時鴉雀無聲。那些漢文不熟悉的外國記者小聲地從翻譯那裡獲得問題,繼而紛紛訝異地看向主席臺上的華飛。那些國內大小報紙的記者們,更是早就擺開陣勢,一臉期待。
華飛看了那名記者一眼,輕輕笑了笑。不得不說。這個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倒也並不突兀。早在自治區時代,人們就對華飛的精準預言感到非常稱奇,對華飛的戰略眼光簡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不僅是普通的百姓,乃至當今的中央政府,國防軍軍隊中,都深有體會。
民間還曾掀起關於誰是安童的爭論,但是安童的真身一直未曾露面,於是就有人猜測,安童可能爲華飛的化名。因爲不管是華飛還是安童,他們在針對某件事上的判斷那可是準確的可怕。
華飛也察覺到民間的這種爭論,不過隨着歷史開始改變,加之他對歷史細節的預言依賴度的降低,華飛近年來幾乎不再對任何事件進行可能的判斷。即使有需要,他也是暗地裡悄無聲息地佈局,很少公開說出來。但即使如此,在中日談判的這件事情上,佈局的痕跡還是非常的明顯,也就難怪有記者會懷疑起,這是否與大選有關了。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局,而且航母的曝光也是有意識的行爲,但是這和華飛的‘預言’已經不再是一個性質,並且也不是爲了選舉而佈下的計策。只是對全國大選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那倒是一個意外的結果了。其實在華飛看來,即使不對大選做出什麼佈局,復興黨大選獲勝那可謂穩操勝券,唯一的關鍵就是在聯合議會中的席位多寡而已。
華飛並不反對聯合執政政府,他甚至認爲聯合執政政府可以更好地爲百姓服務,減少一黨專政的腐敗和集權**問題。
“我認爲!”華飛認真地說,“不論我們做了什麼,一切都看在全國人民的眼中,他們眼裡看的明白,心中更是無比的敞亮。如果他們信任我華飛,就會把選票投給我。如果他們不信任我華飛,無論我耍什麼詭計,也依然不會改變大選的結局。謝謝你的提問!”
當華飛的這句話從廣播中傳出去後,一座茶樓裡一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激動地站起來大聲道,“誰也不能改變我的主意。我就選華總統,我相信他!”
“華總統,我們信任你!就選你!”
“他奶奶的,咱活了這些年,誰也沒讓咱選過總統。以前看見洋人,咱總是覺得低人一等,現在,華總統讓咱在洋人面前都不必彎腰了,不選他選誰。哪個再要想讓我改變主意,我擰下他的腦袋!”
“……”
即使明知道華飛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全國各地聚攏在公共廣播下的民衆們還是忍不住發出支持華飛的呼喊。
“尊敬的總統閣下,聽說您的妻子哈曼夫人已經回美國很久了,請問您們是否出現了感情危機,這與民間傳聞關於您的情人是否有關係。還有,你的家庭婚姻危機,是否會影響到這次新政府的第一次全國大選?”
問題終於轉到有關華飛的私生活上,不過這名美國記者的問題倒也並非完全關注華飛私生活這麼簡單。只是相對於美國社會環境,無論是情人問題,還是家庭婚姻危機,顯然都不是社會大衆的關注焦點。在多妻制都還存在的社會環境下,一個情人和一個小妾,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願意誠懇地回答你。不可否認,我和我妻子之間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問題的關鍵就是時間,自從結婚以來,我沒有時間陪在她的身邊,甚至連女兒出生的時候,我都不在身邊。不過我的夫人對此一直原諒我,並支持我爲這個國家,獻出我全部的努力。”
“後來,我的夫人爲了我在美國的投資和資產管理,毅然去美國幫助我處理在那邊的資產。我的夫人給予我太多的幫助,然而我卻在女兒生病的時候,依然抽不出時間回家去看看女兒。”
華飛的聲音有些沉咽,頓了頓,華飛接着道,“我的夫人一直想要爲我華家添個男孩,但是……但是我又讓他失望了,因爲我們不僅相聚的時間太少,而且我也不願意我的夫人再次在我不在身邊的時候,生下我們的第二個孩子!”
“我承認,身爲一名丈夫,我是完全不合格的。身爲一名父親,我也根本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我虧欠我的夫人和我的女兒太多太多,而請相信我,我對他們的愛,從未改變!”
“有時候,我也希望這次大選可以落敗,那樣我就有時間回家,陪陪我的夫人,讓女兒可以整日看見她的父親。這些年我爲這個國家做出了許多許多,我也會感覺到累,我也想要休息的時刻。不過國家新立,百廢待興,整個國家和民族復興崛起的征程,纔剛剛開始而已。如果民衆依然信任我,相信我還可以爲這個國家做出一丁半點的貢獻,我依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啪!啪啪!啪啪啪……!現場的掌聲情不自禁地響起,先是國內各個報社的記者,再是國外記者們的掌聲。雖然這些國外的記者們並不能理解這種情感,但他們卻對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感,表示了他們基本的尊重!
廣播播音員幾乎是哽咽着轉念完華飛的這番話,當話一說完,連播音員充滿漏*點地喊道,“整個記者會現場,掌聲雷動。不管是記者們還是其他工作人員,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爲我們尊敬的總統先生鼓掌,讓我們一起鼓掌吧,爲了我們尊敬的總統先生,爲了我們無比敬愛的華先生及他的家庭,鼓掌吧!”
後面華飛又回答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再次引起無數記者的關注。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中日這個焦點問題還要令人慎重。因爲現場的記者幾乎沒有人想到,會有記者提出這個問題。
提問的是一位來自香港的記者,這位記者說,無論是中日之間的談判還是戰爭,歸根結底都是爲了維護國家的利益,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那麼香港呢?香港身爲中國的領土已被英國租界多年,中國什麼時候與英國人展開談判,香港什麼時候才能重回祖國的懷抱?你華總統什麼時候才能關注起香港這塊貧瘠之地?
面對這位香港記者的一連串的質問,華飛足足沉默一分多種。現場的記者們也無比配合地沉默不言,等待着華飛的回答。也有些人在心中嘀咕,香港?雖然不大,但是性質可與臺灣乃至東北截然不同。
臺灣與東北的背後乃日本國,雖然有東亞小霸主之稱,但是隻是一個剛剛崛起的國家,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不是高不可攀。但是香港呢?香港的背後可是英國,一個統治世界數百年的霸主,一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即使受一戰影響而國力有所削弱,但依然是這個世界的霸主,利益和地位不容挑釁。
在中國連日本都未解決的時候,提及香港,觸及英國人的利益,顯然是一種極端的不明智。記者們都在等,等待着這位年輕的傳奇總統,以鐵血聞名於世的軍人,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華飛動了,只是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站了起來,走出主席臺,走到那位香港記者的面前,一眼不發,看着那位年輕記者的眼睛半晌,猛地低身下去,給那名記者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然後轉身迅速離去,頭也不回。
有些反應快的記者迅速抓拍下這一幕,在照片上,華飛那高大挺拔的身影已完成九十度,向着一名有些不知所措的記者彎腰鞠躬。一位是一個大國的總統,一位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記者,任誰第一眼看見這張照片,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可當人們看到照片下的附註時,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沉默,繼而心中涌出無數難言的滋味。
當時的廣播播音員在看見前方傳回來的字碼後,幾乎懷疑弄錯了,一再求證,甚至都忘記了播音。而守在廣播處的百姓們也着急起來,有人甚至大喊起來,到底怎麼了。到底在做什麼,華總統到底做什麼了?會不會把那名小記者抓起來?把他槍斃?
可當播音員姍姍來遲的聲音響起後,所有聽衆的反應幾乎沒有兩樣。人們發現霎那間的語言竟然變得無比貧乏起來,除了問播音員是不是搞錯了外,根本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就是這張帶給無數國人巨大心靈震撼的照片,讓世人迷惑地解讀了許多年。人們都在猜測這個鞠躬的含義,是因爲放棄香港的愧疚?還是一種沉默的無奈,抑或僅僅無法,不能回答那名記者的問題。
許多年後,當真相揭曉,當初的那名記者在接受一家電視臺採訪時這般說道,在華總統看向他的雙眼時,他就完全停止了思考。如果不是那張照片,他甚至都不知道華總統做了什麼。只是在華總統離開後,他就相信,毫無理由地相信,總統沒有忘記香港,總統沒有忘記任何一位炎黃子孫!
而那張後世流傳極廣的照片,更是被印在中小學的教科書課本上。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給出了這樣的一個評論,這是一個民族新生轉折的歷史性證明,這是一個新**時代開端的分界線。
不管歷史賦予這個鞠躬多少意義,在華飛離開後,人們關注的焦點還不在中英之間,而是既然中國做出如此可以說非常強硬的表態後,日本,究竟會不會重回談判桌?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轉身離去的時候,我們就永遠不能再回頭!這句帶點悲傷的戀人之間的話語,此刻用在中日之間的關係上,或許還有點那麼味道。當中國召回談判代表團的時候,無論是南京,還是日本政府,都非常清楚,短時期內,想要依靠談判,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在華飛出席的新聞發佈會結束的當天下午,國防軍軍方發佈一份聲明,在這份聲明中,國防軍嚴重警告日本政府,不要誤以爲政府的談判就代表着軍隊的軟弱,如果日本在錯誤的道路上死不回頭,那麼等待日本人的結局,就是血與火!就是死亡和死亡!
在這份聲明的最後,國防軍嚴肅地道,如今的中國已經覺醒,那種妄圖用戰爭從我們這裡獲取豐厚利益的時代,已經永遠成爲過去。百萬國防軍將士,不死必戰,四萬萬中國國民,不死必戰!所有炎黃血脈的子孫,不死必戰!永不在強權和武力前屈服!
國防軍發佈的只是一份簡單的聲明,對於中國最終會不會採取軍事手段,何時採取軍事手段,在哪個方位,採取何種戰爭模式都是一無所知。整個東亞琴瑟和鳴的氛圍,霎那間就在閃電聲中陰雲密佈,戰爭的兇獸隨時就欲突破牢籠的限制,在大地上掀起一片腥風血雨。
讓世界各國都沒來得及反應,有些國家的記者甚至還沒把昨天的報道發回去刊登,次日,也就是在1925年5月中旬的某日凌晨,以北方軍區六個軍的軍力爲主力約二十二萬兵力,加上從中原戰區抽調的二個軍和中央軍區三個軍的精銳機械化部隊共約十八萬兵力爲尖刀,集合超過四十萬的兵力,對東北地區的日軍發動閃電式的突然攻擊。
戰爭的號角再次吹響,而這一次的勝負,直接就決定中日未來的國運和國家戰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