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 守成

第1207章 守成

皇帝這話說的其實不怎麼對。

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他又是對的。

如果是想讓太子做舊時的守成之君,那麼這句話顯然就是錯的。

因爲這句話很可能發展成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隋煬之暴,等等。

可與此時大順的情況,這句話又是對的。

在大順實質上已經出現嚴重的內部割裂的現實下,舊時的守成之君、什麼都不做,那對大順李家王朝簡直就是毀滅性的作爲。

現在皇帝不怕將來太子選錯了、做錯了。

而是怕太子壓根不選,或者壓根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也有理、那個也有理,朝令夕改,那纔是要出事。

因爲兩邊的割裂過於嚴重,一旦皇帝耳根子軟,那麼對另一方就是毀滅性的打擊。真搞成宋時新舊黨爭的做派,皇權只能選邊站的時候,大順李家也就離着覆滅不遠了。

就大順現在這情況,傳統科舉之臣和那些事功之臣之間的割裂,可比宋時新舊黨爭的時候嚴重多了。

這種情況下,皇帝耳根子但凡軟一點、但凡沒有點自己的主見,那對大順李家來講就是一場災難。

一旦一派徹底得勢,那就是讓皇帝和臣子站在一起,對另一派進行全面的清算。

真清算的話,那可不是新舊黨爭那點朝堂的小事了。真要清算,在皇帝看來,那可就要不死不休了。

於是,皇帝給太子講了一個過去不久的故事。

“前些年,廢運河、修淮河事。論起來,其實還是六個字。盡人事、聽天命。”

“當時,耗費重金,國庫見底,險之又險。一旦當時黃河氾濫,決口向南;亦或者,初春河道未成時候,陰雨不停,泥沙淤積新挖掘的河道。”

“天命若不予,則功虧一簣。”

“若當時,真的功虧一簣了,爲天子者,既是認定了,那就要撐住。”

“今日不成,明日再來。今年不成,生聚力量,五年後在做。”

“既要做,就做成。”

“否則,若是半途而廢,處置衆進言修河廢漕者,則朝政糜爛矣。”

“如今黃河事,也是一樣。”

“朕既決心修鐵路,難道鐵路會往黃河決口可能影響的地方修嗎?實則朕心已決。”

“此事,決斷之時,當應考慮。”

“淮河事,運河既已被廢,今日失敗,積攢幾年錢財,下次便可成功。即便盡人事、聽天命,若是天命不予,輸也輸得起。大不了從頭再來。”

“黃河事,若選人工開河,遷民,提前修束水堤……非一朝一夕之役力、一年兩年之財政。真要做成,非得五年、十年;耗費不下億兩。”

“只有一次機會,本錢太大。”

“一旦做了一半,黃河卻不等你做完便決口,皆前功盡棄。屆時,虛耗錢糧,並無成果,可就沒有再試一次的機會了。”

說到底,皇帝還是決定給太子講一點真正冷血的東西。

就太子琢磨的那點權謀,在皇帝看來,距離冷血,實在還差得遠。

將太子叫到身前,皇帝在桌上取出一張地圖,拿起桌上的炭筆,很隨意地在地圖上畫了幾條線,三五個圈。

縱着的一條,是預想的大順的第一條正式的長途的鐵路。

畫的很隨意,自京城斜着向下,直抵開封。再從開封,畫到了淮河、信陽,再往南。

上面橫着的一條,顯然是暫時還沒有改道、但將來可能會改道的黃河。

下面一個圈,顯然是從海州徐州往南的鬆蘇區。

簡易地將地圖畫完後,皇帝又道:“大災之後,必有大亂。鐵路不可能修到災區,可能受黃河大災的地方,也絕對不能修。”

“所以,氾濫區內,救濟依舊頗難。”

“若能救,最好,民不亂。”

“若民已亂……”

皇帝的指甲冷冷地在那條“改道”的黃河上劃了一道,淡淡道:“有黃河阻擋,亂賊流寇,不得北竄,必要阻擋在黃河之南。”

“有舊黃河、運河阻隔。又有鐵路運送糧食穩定舊河以西,民心安穩,便無人從賊。加之鐵路運兵,賊寇若成團,則破之。是以,亂賊流寇,不得西逃聯絡河南荊楚。”

“有鬆蘇富庶地,興國公改革已成,興盛繁榮,糧食源源不斷,此地自不能亂。加之海軍近海幾處港口,皆可機動運兵。而當地鄉紳豪商,提防流寇賊人入鄉,必然踊躍捐助、支持朝廷。是以,亂賊流寇,不得南逃而亂鬆蘇。”

“向東者,死地,海也。”

“東南西北,皆不能逃,此必死之局也。”

“若無鐵路,朕若爲流寇亂賊之首領,必要拼死一搏,不可渡河向北、亦不會兵抵富庶之南,必要越過運河、舊黃河,直入中原,轉戰川楚,拖以待天下有變。唯如此,方有一線生機。”

“而一旦如此,中原川楚糜爛,則天下亂矣。便成不得事,亦恐爲王前驅。”

“然既有鐵路,則可保中原荊楚無虞。”

“屆時,便可急、可緩。”

“急者,守黃河、守中原,自東海出兵,擠於絕境,殲而滅之。”

“緩者……日後殘留之民無多,則或均荒田、或移之往海外。”

“是以若修第二條路,則必徐州而至海州。一則保海州之鹽;二則防皖北之亂。切割地方,使之無論哪裡起事,都不能糜爛數省,不過一省之地。”

“只要將他們困在一省之內,不至糜爛數省,則以鬆蘇之錢、遼東之糧、南洋之米、京畿之兵,皆可剿平。”

“其中關鍵之物,一則海軍。無海軍,則無鬆蘇之稅。”

“二則鐵路。無鐵路,則無切割之勢。”

“其餘者,變亦可、不變亦可。”

“變,則重在移民域外。每有災,則募其青壯,往扶桑、南大洋。”

“不變,則一切如舊,不過只方便了賑濟與鎮壓而已。”

“是以,天下事,只在這幾處。這幾處不亂,則無大礙。”

說罷,手指在地圖上,劃了幾個圈。

然後緩緩道:“此爲守成之法。若連這幾件都做不到,便是守成,都守不住。今日守成,已與過去不同。”

皇帝這是在手把手地教太子,到底什麼叫“守成”。

過去的守成之法,現在已經完全不適用了。

而大順走到這一步,要做一個守成之君,需要修至少三條鐵路、維繫一支優質海軍、維繫貨幣穩定、完成貨幣改革、保證中央財政稅源、維繫對外貿易擴張、保證商品糧數量。

聽起來,哪一項都像是一場改革,甚至隨便拎出來一項,比起三十年前的大順,都算是一些聽起來不可思議、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的事。

可實際上,這只是做一個守成之君的基本要求。

做不到這些,只怕連守成之君都做不成。

而這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內外有分,但千萬千萬不要把內地當成先發地區的殖民地。

其實單單是這一點,皇帝的希冀就有點過高了,甚至可謂是高上天了。

皇帝的意思已經說的不能再明白了。

現在對皇權來說,力量來自於財富、軍隊、稻米、糧食,這些工商業發展起來的地方,這是大順皇權的力量支柱。

而對皇權來說,威脅來自於舊的、不曾改革的地方。這些地方會按照舊時代的傳統,出現連綿不絕、此起彼伏的起義。

不要激化起義。

也不要放棄力量。

對內,繼續延續過去的統治方式。

甚至,完全可以交給天佑殿,把天佑殿搞成羣相制,讓宰相去按照舊經驗、舊傳統,去治理內部。

目的……目的是啥?

之前歷朝歷代的目的是啥?

難道真有什麼遠大的理想,真的有琢磨着搞三代之治,甚至真的有琢磨着要去搞井田制的?

沒有。

之前統治的目的,就是統治。

收稅,統治,防止造反。

現在,大順皇權手裡所能掌握的財富,半數來自於內地土地稅,半數甚至更多來自於鬆蘇、東北、南洋、貿易。

其中的鹽稅、出口利潤、壟斷專營、香料,甚至將來還要加上印度的稅收。

內地就按照過去的經驗去治理吧,輕徭薄賦也可、或是怎樣也行,按照既定的、原本的、傳統的、王朝週期的一切,去搞。

這些,宰相們,會弄明白的。

而外面的商稅、貿易收入、工商業、海軍等,皇帝一定要抓在手裡。只要抓住這些,捨得賑災,維繫內地的小農經濟傳統,那麼就可以續命數百年。似乎是這樣的,皇帝是這麼認爲的。

至於說,皇帝知不知道,這些東西,治標不治本,只能穩住一時?

顯然,皇帝是知道的。

所以,皇帝才教太子,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個“守成之君”,應該是什麼樣。

因爲,皇帝覺得,太子的才能,不足以搞改革。能做個守成之君,就不錯了。

想要徹底解決內地的諸多問題?有沒有這個能力?務實一點,皇帝覺得,只要別瞎折騰,那就謝天謝地了。

皇帝自己的想法,都伴隨着二十多年來開始的改革、擴張、技術進步等一點點變化。

而且皇帝自認爲自己肯定比太子強,所能想到的辦法,也不過就是對外擴張,不要讓鬆蘇對小農的衝擊,衝擊內地,而是去沖印度、衝南洋、衝波斯、衝非洲、衝歐洲。

按照皇帝的理解,一般來說,王朝的週期也就四百年的命運,自來如此。如今在內地保持原樣,再靠着鐵路切割、賑濟、再加上外部的資源,那翻個倍,來個興周八百年,似也不是做不到。

至於說全面徹底的變革……最起碼的一點,想要變成什麼樣?

皇帝自己都不知道。

皇帝對新時代的理解,也就停留下造火槍、鋪鐵路、造船這點洋務運動級別的理解上了。

(本章完)

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574章 領導權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83章 變陣第55章 說服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116章 脈絡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9章 考察第420章 奇襲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312章 偶然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470章 試錯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1046章 破綻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13章 小人哉第148章 魚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53章 鎖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045章 平衡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030章 氛圍第46章 哈士奇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39章 考察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441章 瘋了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323章 假公正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
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574章 領導權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83章 變陣第55章 說服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116章 脈絡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9章 考察第420章 奇襲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312章 偶然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470章 試錯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1046章 破綻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13章 小人哉第148章 魚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53章 鎖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045章 平衡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030章 氛圍第46章 哈士奇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39章 考察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441章 瘋了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323章 假公正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