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說大不大,但是說小也不小。根據劉基傳過來的初步信息是有兩夥百姓之間發生了衝突,最終造成了大規模的械鬥,有不少人員傷亡。
江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覺得這簡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他和劉基制定好的第一批治民法令纔剛頒佈沒幾天,其中就有一條:“嚴禁民間鬥毆,違令者斬。”
沒想打這麼快就有人跳出來公然違抗法令,而且還是幾十甚至上百號人,這絕對是赤裸裸的打他江大人的臉,而且還是往腫了使勁扇的那種,他要是還能沉得住氣就見鬼了。
對於內部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江川其實心裡是有準備的。別說在法制如此粗糙簡陋的古代了,就是法制健全的現代社會也不會偶爾出現一些大規模的羣體抗法事件。
而且自己麾下的這些百姓全都是邊民,其中很多人都是獵戶出身,再加上深處邊境這種爭鬥廝殺頻繁的環境之中,好勇鬥狠的風氣很是旺盛。
再加上江川收攏這些百姓的首要目的就是爲了給自己不斷擴軍增加人口總額,所以基本上是來者不拒,只要你願意來,我就願意收,所以導致了谷中的百姓成分複雜,良莠不齊,什麼人都有。
其中既有良善的安分守己的百姓,當然也有那種好勇鬥狠自私蠻橫之人,更少不了各種偷奸耍滑之輩,可謂是人一過萬,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所以指望這兩萬多人之間相親相愛,和諧共處,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江川有這個心理準備,手中的法刃也早都準備好了,隨時準備收拾那些那些敢於以身試法之人。
但是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人跳了出來,而且還是這麼多人,這讓他心中迅速的憋了一團濃郁的火氣,這股火氣一個不好就能化成殺氣。
對於殺人,尤其是殺該殺之人,江川現在沒有半點心理負擔。亂世當用重典,自己的刀不光是對着敵人的時候很鋒利,對於那些敢蔑視法令,無視他江川的人更是絕對不會捲刃的。
江川帶着人趕到現場的時候,事態已經被控制住了。民政司的衙役和巡城士兵將上百參與此事的人全部五花大綁,按在地上,不遠處的地上橫七豎八的躺着幾十具屍體和一些棍棒農具等物,很多上面還帶血跡。地上傾撒了不少糧食。
周圍的很多百姓在圍觀,而且其中不少人互相還用眼神怒視對方,發出挑釁的意味。
劉基臉沉如墨,站在人羣中間的空地上,身後帶着幾名護衛也都武器出鞘,眼神之中帶着警戒之色的盯着周圍那些神色不善的人,
整個現場呈現出一種讓人壓抑的寧靜,只有一些傷者不時發出的呻吟聲提示着人們這裡剛剛發生了什麼。
劉基此刻心中既有憤怒,又有羞愧之情。主公把民政這一塊全權交給他管理,他自己也是信心滿滿,向主公承諾保證不出問題。
但是沒想到第一批治民法令才頒佈幾天就有這麼多人公然違抗法令,公然持械私鬥,還死傷多人,這樣公然視法令爲無物,這不僅讓他感覺臉上發燒,更是覺得愧對主公,心中既有憤恨,又有愧疚。
看着那些被五花大綁,跪在地上但是卻依然臉上帶着兇狠之色的犯事之徒,他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殺意,恨不得將這些人全部就地正法了。
聽到腳步聲,劉基扭頭一看正是江川來了,急忙過來參見。
“劉基愧對主公信重,請主公治罪!”劉基一見面先是深深一躬,臉上帶着愧疚自責的神情。
“軍師,不必如此。刁民犯罪,不遵法令,與你何干?起身說話。”江川扶起劉基。
“主公厚愛,劉基慚愧不已。”劉基起身,臉上還是帶着羞慚之色。
通過這段時間兩個人的合作,江川知道劉基是一個事業心非常強的人,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具有責任感,所以出了這種事,他心中肯定不好受。
“軍師,事情原委如何?”江川寬慰了劉基幾句,看他臉色好多了,這才問道。
劉基很快就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並且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其他信息也說了出來。
正如前文所說,江川現在治下這兩萬多百姓,成分複雜,什麼人都有。
這次挑起械鬥的一方就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羣人。
在大明邊境上的邊民,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明人,還有相當一部分歸化百姓。什麼叫歸化百姓,簡單來說就是其他異族的人在幾代之後,慢慢被同化成了明人。
在之前滿清還沒興起的時候,與大明接壤的很多土地還是蒙古人的地盤,蒙古是遊牧民族,多駿馬牛羊,而大明地大物博,什麼都有,但是卻缺少馬匹。
蒙古人要生活,需要鹽鐵,茶葉等各種生活必需品。上層貴族還很喜歡大明的各種精美絲綢等物,而這些東西蒙古是無法生產的,所以就需要從大明取得,所以就要求跟大明互市。也就是說雙方開通貿易關係,大家互相做生意。蒙古人用他們的馬和毛皮來換取鹽鐵絲綢瓷器等物。
本來這看着挺好的,大家各取所需嘛。只是鹽鐵這兩樣東西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嚴密控制的軍國重器,用時髦一點話來說那就是國家戰略資源。
因此中原王朝一直把鹽鐵當做對付限制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個武器,所以當然不願意跟蒙古人交換。
蒙古人得不得鹽鐵,吃飯沒有鹽,那就連騎上戰馬,拉開彎弓的力氣都沒有。沒有鐵,就無法打造鋒利的彎刀,於是就跟大明開戰。
雙方打了許多次仗之後,都是死傷無數,但是大明既滅不了蒙古,蒙古也佔不了大明多少便宜,所以最後大家就坐下來談,談的結果當然就是雙方在邊境上互市,設立一個雙方交易的市場。
這種市場就叫做邊市。邊市誕生之後,就衍生了很多依靠邊市謀生的人,其中既有明人,也有很多蒙古人。這些蒙古人開始從牧民變成了生意人,有些在邊市上當掮客,也就是中間人,幫助各有所需的雙方談生意談合作。也有些人在邊市之中開設商鋪,有開茶館的,有開飯館的,也有開設皮貨鋪的。
慢慢的很多蒙古人就完成了從牧民到商人的轉變,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有了第一桶金之後,很多蒙古人也學着大明的有錢人購買土地,慢慢的變成了地主。
當了地主之後,自然需要佃戶來種地,因此也開始僱傭一些蒙古人來給自己種地。
幾代之後,這些蒙古人就變成了半農半牧,因爲長期跟大明人打交道,所以吃穿住行各方面看起來跟明人很像。
大明朝廷於是把這些人也納入了戶籍之中,因此這些人就成了大明的子民,所以才叫歸化百姓。
幾代之後,這些歸化的蒙古人雖然已經不再以遊牧爲生,但是骨子裡那種遊牧民族彪悍狂野的基因卻依然存在。
滿清異軍突起,後來者居上之後,經常南下打草谷,這些歸化蒙古人也是深受其害,因此在江川的收攏之下也一起進入了二龍谷尋求庇護。
而這次挑起械鬥的一方正是一羣歸化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