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不對?”
喬治馬丁仔細觀察了一下錄音設備,覺得除了多出一套聲音輸入裝置外,沒有不妥的地方。
保羅也不覺得有問題:“我們都用了大半月了,大家都認爲這樣錄音的效果很好,你們說是不是?”
“沒錯!”“效果確實好多了。”
喬治和林戈在旁點頭贊同。
“關鍵是能減少失誤。”約翰列儂也說道。
“跟那個沒關係,我只是覺得還能做得更好。”
喬尼繞着那幾個麥克風轉了幾圈。
總感覺它們擺放的位置不太對勁,在他印象中兩套錄音設備的聲音輸入,足夠組成四聲道了,而不是僅僅增強聲音效果和減少錄音失誤。
“叫人過來幫一下忙。”他說。
自從蘋果娛樂收購了PA設備公司,喬尼就調了幾名技術人員過來,專門幫忙解決立體聲設備問題。
有了他們提供技術支持,披頭士的錄製工作輕鬆了許多。
也正因爲如此,喬治馬丁才能將兩套錄音設備拆開來,然後再拼接成能夠正常使用的電子設備。
畢竟立體聲系統剛商業應用沒多久,普通人可玩不轉這種高科技。
從1957年阿美莉卡無線電公司(RCA)第一次將立體聲唱片引入商業應用領域算起,滿打滿算也不過才兩年時間左右。
立體聲的效果無疑要大大好於單聲道,但它還不算特別理想,比如它無法根據聽衆的位置變化而提供一個穩定的聲場效果。
此外,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至少需要到六十年代,立體聲技術纔會逐漸被大規模應用,剛開始是採用雙音軌的磁帶作爲存儲介質,後來人們又會採用黑膠唱片進行存儲。
熱情唱片公司算是吃螃蟹的第二批人。
披頭士們也對此類高科技設備愛不釋手,經常讓人拆開來研究如何提升性能。
因此喬尼提出要改變麥克風的音軌採樣位置時,他們也全都紛紛圍了上來,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這是打算錯開方位?”
“如此無法增強左右音軌效果了吧?”
“似乎也沒改變多少?這樣做有意義嗎?”
喬尼指揮技術人員將麥克風的位置固定好,測試沒問題了再開始重新錄音。
他根據後世記憶中的大致印象,將立體聲設備原本的左右聲道分爲四個,記錄的聲跡分別是左、中、右和混合聲,這四種聲音信號,可以很大程度上還原了現場聲音真實情況。
“嗯,還能再增加四個聲道嗎?”喬尼不用動用迷霧記憶,都知道後世立體聲的標準裡有四聲道和八聲道的說法。
“八聲道?那要怎麼增加?”喬治馬丁覺得用不着那麼多聲道來還原真實聲音,四聲道已經足夠達到很高的擬真水平。
喬尼隨口說道:“左、左中、正中、右中、右,這就五個聲道信號了,然後再加上左、右兩路環境聲,以及……專門用來錄製大鼓的聲道。”
“這樣做沒意義!”喬治馬丁連連搖頭。
技術人員們也表示,這種八聲道實現起來很複雜,他們暫時做不了,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研究才行。
至於四聲道的要求就簡單一些。
“好吧!”喬尼並不強求他們一定要搞八聲道。
畢竟他對聲道技術一知半解,所提出的各項要求也是錯誤百出,唯有四聲道技術貌似有點搞頭。
幾名技術人員按照要求弄好後,披頭士重新錄製了一版歌曲,衆人坐在控制室裡試聽了一遍,果然比剛纔的聲音效果好了不少。
“嗯,更加清晰細膩了。”
“也更加有立體感!”
喬治馬丁和其餘幾人紛紛點頭稱讚,可是喬尼卻感到大失所望:“還是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水平!”
果然四聲道技術並不那麼容易弄出來,簡單的改變位置所提升的效果有限,畢竟真正的四聲道技術還得到七十年代由霓虹公司研發成功。
不過披頭士們卻對此十分感興趣,想要繼續研究下去。
接下來的好幾天,錄音工作沒有半點進展,反倒讓技術人員們折騰出了更加穩定、效果更好的四聲道錄音技術。
一般來說,傳輸的路數越多,聲音的立體感就越強。
但是兩者是不成正比的。
據喬治馬丁他們多番測試得知,單聲道的立體感等於0;雙聲道的立體感達61%;三聲道的立體感可達84%;而四聲道的立體感已達90%。
路數再增加,立體感就增長緩慢了
只有當路數增加至無窮大時,立體感才趨近於100%。因此從主觀立體感和設備經濟性兩方面權衡,四聲道纔是最佳性價比的選擇。
“等等,這算是一項新技術發明了吧?”保羅提醒其他人說道:“我們得要注意申請版權保護!”
“嗯,可以找人問問看。”
喬尼也拿不太準這玩意的價值。
那些技術人員同樣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 不過公司裡有專業團隊對此進行評價,很快就得出結論:“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是技術尚未成熟。”
當下的四聲道技術使用起來還是有點不穩定,經常需要技術人員在旁解決故障問題,否則使用久了就會遇到各種意外情況。
尤其是在後期編輯音軌,試圖進行混音的時候,喬治馬丁等人就會感到非常的頭疼,可是一旦完成編輯的話,唱片的聲音效果會好許多。
所以他們對這種四聲道錄音技術又愛又恨,雖然能夠提升很高錄音效果,卻又憑空增加了不少工作複雜度。
喬尼知道這是爲什麼,因爲他們缺少一張聲卡。
但是在沒有聲卡的年代,那就得依靠電腦設備進行處理,目前的電腦還都是龐然大物,每臺至少價值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美元。
通過詢問技術人員才得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商用電腦。
不過他們說今年10月份的時候,IBM公司宣佈製成1401型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商用電腦。
雖然這款電腦已經宣佈投產,可是想要買到還得等到明年初,而且還主要是以每月2500美金的租費(買價爲150,000美金)上市銷售。
至於研製生產1401型機的原因,是IBM爲了實現電子管650型磁鼓計算機向晶體管機器的轉型。
得知此種情況後,喬尼對引進電腦徹底死了心。
最終還是隻能讓喬治馬丁他們手工剪接磁帶和編輯音軌,增加的工作量也確實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