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太子太保

張洪庭六十二歲,文朝名望最高的大儒之一,十年前,出任太子府太子少保,正二品。

十年前,當時的文朝在楊盛文這個右相的掌控下,出現短時間的興旺之態。而張洪庭與楊盛文在儒學上本身就有不同見解,彼此爭辯過幾回。雖說僅僅侷限在對聖人之言的理解、詮釋上,但也是一個根本原則的分歧。

儒學發展到文朝以來,也逐漸走到一個高峰。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任何事物發展到高峰,就會停滯不前,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生氣的固化。

如何破開面對的僵局、打破這樣的固化,便是儒家學派各人的謀求之所。誰能夠邁開這一步,那就將成爲新的標杆和領軍,名垂千古。就如同漢代的朱熹,對聖典註解,做出四書來,他便在千百年中有一席之地。

儒家的立言立身立德,對於每一個大儒而言,都是日思夜想的要事,甚至於終身追求的至高目標。

也因此,張洪庭與楊盛文兩人在對於儒學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立場,這也是衆所周知的。在大家看來,這種分歧,是根本的分歧。甚至於比右丞相府與朱子善的左丞相府之間的對抗,都要更不可調和。

在朝堂,楊盛文與張洪庭之間的政見,並沒有過多衝突,沒有爲決策的事情爭辯過,那是因爲到他們這樣的高階層,已經沒必要用言辭來表達什麼。

五年前,楊盛文被貶斥去荊蠻楚地,張洪庭沒有爲這事所動,平時該做什麼依舊如故。張洪庭除了給太子這邊做一些事,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講學上。

想要在士林立言、立德,那不是短期可做到的,張洪庭可說幾十年孜孜不倦地做這樣的事情。而楊盛文在朝堂卻是將精力完全投入在朝堂的工作事務,對於身邊的儒林學士、後進末學,往往在空閒時,偶爾指點兩句、或點評一兩句。

但在文朝儒學中,楊盛文的名望並不比張洪庭稍差,儼然地兩人形成了兩個派別。

張洪庭目前在京都帝位確實高,那時因爲他在儒林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但在朝政上的事務,張洪庭卻是受到不小的挫折。之所以受挫折,也是因爲他官居太子少保,而太子如今不過處在苟延殘喘的狀況,整個太子府的實力、影響力,在朝堂差不多消弭乾淨。

正常情況下,太子府原本該有一套如同簡化了的朝堂:三公六部對應與朝堂的行政體系,這樣是對太子以後接掌大統的準備工作和實習,免得今後帝皇仙去,太子接位,不知如何運轉朝堂,受到朝臣的操控,權力旁落,甚至被替代。太子在太子府,先熟悉朝堂的運作,有了實習的機會,才使得大統傳接不輟。

可五年來,太子病危,文昭帝對此不聞不問,太子府因爲太子不能堅持工作,使得本該有的權限,逐漸減掉、刪沒。

張洪庭作爲太子太保,在朝堂上爲此抗爭過,但對權力的削減,一開始的出發點都是爲減輕病重太子劉靜的壓力,出於好心、善意。等到一定程度,太子府的人察覺到權力嚴重削減,再提出抗議,已經無力補救。

太子府的影響力也隨着劉靜病體拖延,大家對太子府再也沒有那種自發的尊重和敬畏,又有誰肯真正幫張洪庭?

哪怕張洪庭在儒林中的威望高,可在太子府的問題上,依舊沒有作爲。張洪庭精研儒學,成就很高,智商自然沒問題,不過是他平素沒有將精力放在政務上而已。

看明白太子府的趨勢,但張洪庭也不會因此就脫離太子府,他的職位依舊,也不可能離開太子府。

朝堂上的事情,只要打上印記,一般而言,都難以改變立場,投入到其他陣營。對此,張洪庭也明白,這個事關他的聲望、名譽,即使太子劉靜病亡,對他的職位和地位,影響都不會大。

五天前,禮部右侍郎裴清康主動找了張洪庭,兩人雖說是喝茶而已,然後談儒學。但張洪庭自然聽得出來,裴清康找他的目的是什麼。只要張洪庭給出一個口頭承諾,甚至只要一個暗示,就是對方找他的意圖。

從裴清康的語氣推測,或許有人要對太子府動手,要他別插手這個事情。哪怕他裝病幾天,錯過這個時間都好。

裴清康背後的人是誰,張洪庭沒有問起,甚至都不去琢磨。既然對方讓裴清康找過來,說明一點,這些人還是在乎他的,也說明他在朝堂裡有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張洪庭這幾天也在煩惱,到底要不要退這一步?

這樣的苦惱,對張洪庭而言其實沒多少實質性的厲害關係,不過,他還是掛念了楊盛文在右丞相府的日子。即使與楊盛文之間在儒學禮節上,有根本性分歧,但彼此之間卻不會在這些事情上,逼着對方進行選擇。

張洪庭即使告老、或輕一段時間假,病休幾個月,甚至到京都外去講學一番,都可躲過這樣的朝堂變局,但變局之後,自己的職位或許會有所提升,由之前的正二品,升爲從一品或直接跳到正一品,都是可能的。

然而,自己心裡會平靜嗎?以後,面對聽自己講學的儒士,還能夠坦蕩蕩地侃侃而談嗎?以後見到楊盛文,還敢大聲地與對方辯駁嗎?

張洪庭地位有這麼高,對於自己是繼續在崗位上,還是致仕回家、留在京都,不會對他有多少影響。主要是作爲儒學派別的領軍人物,自身的追求與所有作爲,都該有一個連貫的、心裡認同的選擇。

與禮部右侍郎裴清康平時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在儒學上,也有不少共同話題,雖說裴清康算不得自己的助手,但至少不在楊盛文那一方。也因此,裴清康才幹在自己面前,探口氣,探態度。

而自己,又能有什麼態度?張洪庭知道楊盛文即便離開了京都,可他在京都以及儒林中的影響力,依舊還在。對於太子和太子府,楊盛文有什麼樣的態度?

第59章 腸線及縫合第414章 張靖海第96章 再進王府第557章 三面伏殺第568章 軍營破第89章 一屋不掃第50章 倩影再現第534章 五義莊第58章 真面目第77章 猜對了第355章 殺回去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303章 報 官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215章 寨裡善意第381章 無需明證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468章 煽耳光第144章 小王爺讀書少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347章 芒勁角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239章 新朋友第703章 誰家相公第108章 信任訓練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230章 求 寶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362章 想不透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668章 見先生第108章 信任訓練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644章 聚仙樓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116章 削勁哥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52章 獻 詩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154章 朱成章和劉世博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587章 知與行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241章 見學政第31章 逃 學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444章 突然發難第551章 纏 鬥第432章 巫豹戰大和尚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693章 按屋管理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165章 竹 石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385章 證據確鑿第197章 破關卡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430章 直搗賊穴第86章 裝傻啊第580章 鏖戰寨牆第198章 降不降第389章 奇襲見湖鎮(一)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537章 以一敵十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541章 完 勝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197章 破關卡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184章 夜行軍第275章 文名單薄第156章 二對二第440章 敢不敢第677章 誰遞陳條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315章 星夜返回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687章 橫肉男亡第65章 匪衆逃散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53章 混亂起第283章 良人安在第318章 沒有選項第165章 竹 石第41章 微 瀾第378章 捉襟見肘
第59章 腸線及縫合第414章 張靖海第96章 再進王府第557章 三面伏殺第568章 軍營破第89章 一屋不掃第50章 倩影再現第534章 五義莊第58章 真面目第77章 猜對了第355章 殺回去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303章 報 官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215章 寨裡善意第381章 無需明證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468章 煽耳光第144章 小王爺讀書少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347章 芒勁角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239章 新朋友第703章 誰家相公第108章 信任訓練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230章 求 寶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362章 想不透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668章 見先生第108章 信任訓練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644章 聚仙樓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116章 削勁哥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52章 獻 詩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154章 朱成章和劉世博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587章 知與行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241章 見學政第31章 逃 學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444章 突然發難第551章 纏 鬥第432章 巫豹戰大和尚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693章 按屋管理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165章 竹 石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385章 證據確鑿第197章 破關卡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430章 直搗賊穴第86章 裝傻啊第580章 鏖戰寨牆第198章 降不降第389章 奇襲見湖鎮(一)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537章 以一敵十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541章 完 勝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197章 破關卡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184章 夜行軍第275章 文名單薄第156章 二對二第440章 敢不敢第677章 誰遞陳條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315章 星夜返回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687章 橫肉男亡第65章 匪衆逃散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53章 混亂起第283章 良人安在第318章 沒有選項第165章 竹 石第41章 微 瀾第378章 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