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雄邦所說也是實際情況,對於文朝的軍兵而言,本身就是這個狀態。當真讓田雄邦部下去李家寨,遇上一兩千倭寇,估計在一次對拼之後,這些軍兵就會潰散。
蘇杭駐軍本身戰力孱弱,遇上倭寇未戰先怯已經是常態。不然,蘇杭內駐軍本身就有好幾萬,哪還讓倭寇如此橫行,糜爛地方?田雄邦對自己的部下有什麼用的戰力,心裡是明白的,自然不會前去冒險。
“大將軍,既然王府軍不肯聽令,何不令他們前往。可戰則戰,不可戰,退守李家寨內,也可自保吧。”劉瀟傑說。
李家寨既然能夠斬殺倭寇一百三十餘,說明他們的強大,再配合王府軍,抵禦一兩千倭寇報復,保住李家寨總沒問題吧。這個想法,劉瀟傑覺得很合理。
但徐金勝等擔心的是,王府軍一旦遇上倭寇後,一觸即潰,那就不是保李家寨了,很可能將李家寨也連累了。
但如何做決定,還得大將軍徐金勝來定奪。徐金勝也有些後悔,這兩天,真該親自進王府軍中看一看,徹底瞭解王府軍的戰力。
原本以爲等幾路軍兵到齊,然後用十天或半個月進行整兵,操練,自然能夠看出哪一支軍具有更強戰力,以後用兵,心裡有數,可做到知己知彼。誰想,這時候出現這樣一個軍情,倒是風險很大了。
如果沒有劉瀟傑、吳思陽這些地方文官在這裡,徐金勝肯定會先捨棄李家寨不顧,先整頓好軍兵,再尋找倭寇進行決戰。如此纔是穩妥之策。
“大將軍,過兩天,其他兩支軍兵也到涇延鎮。大軍完全可向杭城那邊開拔,到杭城外進行整軍,也可確保杭城的安定,不失一策。
如此,可令王府軍先行前往杭城,李家寨的安危可保,大軍與王府軍之間的間距也不遠,不足百里,真有戰事,完全可控……”
於連欣只能獻策,不然,巫虎的蠻族軍先往李家寨而去,勢單力薄,很可能會出更大的不可控之亂局。
“也好……此計可行,也屬穩妥。”徐金勝覺得這樣也不錯,在可控的範圍內。他們卻不知,王府軍當真開拔後,一日完全可奔行百里,而蠻族軍的行軍速度會更快,三四天後,就會出現在李家寨了。
以目前田雄邦部屬的行軍速度,從涇延鎮到李家寨七百餘里,十五天趕到李家寨外,就已經是超速趕路了。雙方的距離,真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田雄邦雖有不甘,但也不能攔住。劉瀟傑作爲杭城的同知,官階上不比他低,更是文官體系。如果劉瀟傑參他一本,絕對受不了的事情。
“王府軍既然聽令前來剿滅倭寇,也不至於完全不可用吧。”劉瀟傑說,“至於蠻族軍不聽令,自由王府軍中的小王爺節制他們。哪怕橫蠻無理,與中軍這邊,也不是直接對碰。我們完全可當他們不存在吧。蠻族軍既然蠻橫,好鬥呈勇,正好與倭寇拼殺……”
確定了大方向後,細節上的問題,自然是大將軍的總部又得搬遷,前往杭城那邊。到杭城外圍整軍,也是有威懾倭寇的作用。
當晚,大將軍這邊派了於連欣和傳令兵到王府軍那邊,傳達大將軍的軍令:王府軍一萬衆,明早拔營前往李家寨。抵達李家寨後,若遇上倭寇,則需抵死作戰,圍殺倭寇。如若倭寇勢衆,不可戰,則需與李家寨並肩抵禦倭寇,否則,軍法從事。
小王爺劉浪得知,楊繼業在杭城邊斬殺倭寇一百三十餘,絲毫沒有懷疑消息有假。因爲楊繼業身邊的巫豹、楊猛有多強,他是知道的。
至於楊繼業身邊的護衛力量的戰力有多強,多少也有所知。因爲當初魔教亂荊蠻楚地時,楊家那邊斬殺魔教精銳一百多,後來在蠻族祭祖上,他親眼看到那些人與精銳騎兵之戰,知道他們的戰力有多厲害。
這一次到蘇杭來,楊繼業絕對是從這些人中選取精銳的人手,自然戰力強悍。
對於前往伏擊可能報復李家寨的倭寇,對王府軍而言是一次挑戰,但有巫虎所帶的蠻族軍,還有楊繼業在李家寨那邊,劉浪確實不擔心自家軍兵會戰敗。如此一來,自然是有軍功可拿,又是檢驗自家軍兵實力的一次最好機會。
錯過這一次戰鬥,以後巫虎的蠻族軍未必肯與他們配合作戰了。這一點,楊繼業之前也提到過,對楊繼業到蘇杭來,會有什麼也的意圖,劉浪多少揣摩到一些。
拔營進軍,王府軍這邊有條不紊地進行。傳達軍令之時,經歷對所有王府軍和駐軍也說明了,這次行軍會以最快的行軍速度趕往李家寨,也是檢驗這段時間操練的成效。但凡表現好的軍兵,抵達李家寨後,小王爺會有獎勵。
巫虎這邊,得到王府軍的軍令後,天沒亮就將進軍前段所有準備工作做好,隨後一聲令下,三千軍兵快速離開涇延鎮。
於連欣親自到蠻族軍這邊來看情況,想從蠻族軍開拔的一些動作,判斷蠻族軍的真正戰力。可他到這邊時,已經沒有了蠻族軍的跡象,卻是先一步開拔了。
而王府軍那邊,等於連欣趕過去時,也是整軍完畢,隨後在小王爺一揮手間,有序地分成多支隊伍開拔了。
看着王府軍的開拔,粗看起來似乎有些散亂,但比較其他軍兵,卻讓於連欣看着這些王府軍動作乾脆利索,散而不亂。如此,讓他心裡踏實不少。
回到鎮上,徐金勝見於連欣返回,說,“參贊,見到了吧,如何?”
“我到那邊,蠻族軍已經沒有蹤跡,先一步開拔了。不知情況,想來也不至於差吧。”於連欣說,“王府軍那邊,我到達時,他們已經整理好,等待開拔。下令之後,所屬軍兵分路而行,看起來散亂,但行動乾脆利索,應該不至於讓大將軍失望。”
“那就好。滅倭寇第一戰,關乎軍心氣勢,更關乎蘇杭的民衆之希望啊。”徐金勝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