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想找到地下的礦,那是不現實的。
有一天在熟蠻和生蠻邊界線,發現一條溪流,那地貌有些印象,主要是溪流兩岸的石頭、壁崖,看着有些熟悉。準備沿溪流而上,巫小陸沒說什麼,可隨行的巫家寨人,卻上前攔阻,說往前兩三裡就是生蠻寨子,沒有必要還是不去爲好。
這裡的溪流,讓楊繼業回憶起來,如果與後世對得上,溯流而上七八里,溪流邊的一個石崖,就是一處非常優質的煤炭入口。據當地人說,這處挖煤的入口非常淺,僅掘進兩三米,就是煤層。
這個印象,讓楊繼業很想去驗證一番。優質煤的作用很大,不僅僅可用來做冬天取暖的燃料,更主要的可用來做鍊鐵、鍊鋼的原料。
文朝的鐵、鋼發展起來了的,但優質鋼材主要還在於鍛打這樣的加工。土法煉鋼什麼的,目前都沒有。這是楊繼業想要實驗一番,然後將這個利器掌控在手,回味自身實力的提升,增加巨大變數。
這個事情不能硬來,楊繼業準備回巫家寨與巫龍討論,看看怎麼去走一趟。
熟蠻與生蠻之間確實存在對立,硬闖生蠻居住區,可能引發雙方大規模武鬥。這樣的事情,非必要肯定不能做的。
生蠻和熟蠻邊線上的居住民,彼此的對立,有些地方很淡,往來比較多。但有些地方彼此則是世仇,任何細小的衝突,都會成爲彼此之間有一次的械鬥。
返回巫家寨,也不急於提出去小溪流看看情況,巫龍卻對楊繼業說,之前他向巫家寨提出的要求十五個人去楊家,這邊已經準備好了,讓他自己選人。
晚餐之後,去選人。楊繼業說,“龍哥,哪要選什麼,你給十五人就行。”
“老弟,原本我也說選十五人,傳話出去後,下面送來一百人。我也知道,一百人你家那裡肯定住不下,也難養。我想,那就減一半吧。如果你願意,將這一百人都帶走,那就更好了。”巫龍笑呵呵地說。
“楊大哥,那就一百吧。沒事沒事。”巫小陸說。
沒等楊繼業有什麼反應,巫龍又說,“老弟,你只要考慮住的地方,米糧這些,有巫家寨供給。寨子養一百人,不難。只要給飯吃,這些人很喜歡出來的。”
對楊繼業目前的情況而言,一百人目標顯然過大。主要是自身確實承擔不起這樣的供給,真讓巫家寨承擔,彼此之間就不對等了。
原本準備將巫家寨給的人手,安排在山裡居住。楊家前面的山嶺,往縱深而去,藏下十幾個人,誰也不會發覺。然後在山嶺裡,讓這些人訓練各種技能,往特種兵方面發展。至於今後練成什麼樣子,都不過時在實驗而已。
這個計劃之下,一百人確實多了。按照巫龍所說,減半也是五十人,從一百人裡選出五十人,也不會很好選。
楊繼業決定先看看來人情況,那些人集中在寨子的另一邊,江邊有碾坊,他們就在碾坊那裡。等幾個人到那邊,有人看到巫龍,一羣人涌出來招呼。
巫龍作爲巫家寨半個主事者,在整個蠻地的地位很高。隨後,巫龍介紹了楊繼業的身份,楊繼業作爲秀才老爺,對於普通民衆說來,那完全是另一種層面的尊崇者,非同尋常的存在。
一百人在夕陽之下,楊繼業微笑地看着他們。這些人都是熟蠻區域的人,對於文士、書生和學子,是有清晰概念,有發自心底的嚮往。
對於楊繼業的身份,之前巫龍就有介紹。見禮之後,巫龍說,“各位兄弟,楊兄弟是文朝最年輕、最有前途的秀才,過幾年,考上舉人、進士,成爲朝中大臣,那是必然的。還有,楊家出身高貴,右丞相府,在文朝也是天人一樣的。
這些事情,你們答應出來之前,就說明白了的。原本呢,楊兄弟是要十五人,你們熱心,來了一百人,我跟楊兄弟說了,他也很爲難,但楊兄弟很大度,答應接收五十人,也就是你們人數中的一半。
至於誰選中了,誰落選了,都得聽楊兄弟的,不得有任何爭議。我們熟蠻,答應了的事情,哪怕是死也不會皺眉頭。下面,我們聽秀才老爺說吧。”
“各位大哥,”楊繼業纔開口,這些人就嗡嗡嗡地發出聲音,那是與秀才老爺稱大哥,不敢接受,楊繼業知道他們的意思,沒理會,繼續說,“你們年紀都比我大,到楊家後,就是我哥哥、兄長,我們以後就是一家人,有無一口吃的,不會短你們一口吃的。
熟蠻這邊有句老話說得好,兄弟在一起,一粒米都可七個兄弟分着吃。以後你們到那邊,我們就是兄弟,你們年紀大,是哥哥,我年紀小,是弟弟。這沒什麼好說的……”
聽楊繼業這樣說,連同巫龍在內,對楊繼業這個秀才都有很不一樣的看法,人羣的議論聲更大,而每一個人的神情,也都顯得激動。
稍等,大家靜下來,楊繼業又說,“各位哥哥離家出來,肯定是要做事。我也跟你們交一個底吧。到楊家後,護衛楊家,打擊敵人,這將是你們今後要做的事情。有危險,甚至和敵人拼殺中,生死都很難說準。你們這時候,還有退出去的選擇機會。到楊家後,如果誰面臨敵人卻退開逃走,大家都不會容許這樣的人……”
聽楊繼業這樣說,這些人也明白,巫家寨在他們出來時就說好的,只要去楊家,整條命都是楊家的。巫家寨會給每一個人二十兩銀子,作爲安家費用,補償給家裡。
當兵吃糧,對於熟蠻的人說來,不是壞事。對於當兵作戰,生死之事,他們完全交給了上天。沒有誰肯在敵人面前而退後一步。
看到羣情激動,紛紛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做那種丟臉的事情,寧可死,也不會退後,這是熟蠻骨子裡的東西。
楊繼業心裡感嘆,古代的人觀念單純,認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