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右丞相府的人手已經到位,至於運轉,肯定要一段時間來磨合。這對右相楊盛文而言,不算什麼事。
太子監國也在逐漸走向常態,左丞相府和右丞相府會將各自的工作、決策等都報太子,然後再傳達下去,貫徹落實。
對於文朝的整體運轉,目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秋收即將到來。秋收情況如何,不但牽涉到千千萬萬的子民們生存,也牽涉到文朝的稅收狀況,沒有稅收或稅收拖欠,都會給文朝帶來沉重的壓力。
當然,文朝商業發展發達,除了糧食收益的稅收外,商業這一塊地稅收也佔一部分。只是,文朝對於商業稅收還沒有太明確的概念,漏洞多使得本該有最大收益的一塊,卻受到較少比例的稅收,致使文朝的國庫空空,各項政務推動起來艱難。
商稅難受,其實是一種觀念所致:官不與民爭利。
然後,各大家族所經營的商業所得,基本上沒有什麼繳稅的概念,儘可能地逃避繳稅,而將盈利全部歸到商家。反而是一些小商販,會被逼迫着繳納商稅,自然商稅這一塊的國家收益就很小。
之前,右丞相府楊盛文曾動過這一塊,國庫有所增收,但商稅依舊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農業稅收上,也有衆多漏洞,很多糧田寄存在有功名的士子名下,便成爲免徵的田畝。如此百年來,積累的田畝就是一個巨大的數據,使得徵稅的田土變少,增稅的總量也就大爲縮減。
關於稅收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文朝鬥爭激烈的一塊,牽扯麪太大,而碰觸到太多人的利益,使得一旦有這方面的工作推動,就迎面而來最激烈的鬥爭。就連之前楊盛文都不敢邁開大步子,推進國家稅收的行動。
如今,在左丞相府主導國事的六年中,稅收這一塊就更加萎縮,國家運轉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赤字。幾乎將今後三五年的稅收都花銷掉了。
國家開支最大的幾塊,一是官員們的工資和獎勵;二是水利維修;三是賑災開支。賑災每年都有,國家層面開銷雖大,但真正落到受災民衆頭上的,到底有多少,確實很難說。
朝廷還有一塊最大的開銷,那就是軍費。在北地,常駐的邊軍,每一年都會投入幾百萬銀兩,多的時候會有千萬兩白銀。但實際上,這些開銷所起到的效用並不明顯。
邊軍多,駐紮防線太長。哪怕有長城這樣的險要關口,有各大關隘,依然難以防備北地遊牧民的突襲、破關,破關後在北地的破壞和燒殺搶掠。
這幾乎就是一個無法解開的結,也將文朝的運轉綁在這上面,讓文朝拖得越來越孱弱。
邊軍雖說是文朝的精銳,但戰力與後金韃子不能野戰,更不能與蒙匈族的軍兵正面對抗。要抗擊北地入侵,唯一依仗的就是長城和關隘。
韃子侵邊,總會選擇一處關隘進行突襲,即使守軍察覺韃子的動向,先有了防備,往往還是被韃子迅猛地突破。之後,只有扼守縣城、村裡圍牆,與韃子做艱苦卓絕地抗擊,損失慘重,也使得文朝的北地越來越荒蕪,人口越來越減少。
對於文朝皇室和朝堂文武官員說來,文朝面臨的這些,他們都知道,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卻無法做到。
太子監國之後,因爲到過北地督軍,對這個事情比較上心。看到北地大片土地荒蕪,村寨破敗,人們流離失所,自然心疼。
劉靜監國後,便向左丞相府這邊提出這個問題。左丞相府統屬兵部,北地的戰事,也是兵部最重要的一塊工作。
太子提出問題後,朱子善覺得這時候不適合推諉,也不適合拖延。同時,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決策,也是試探右相楊盛文的最好方式。
太子劉靜提出這樣的問題,會不會是楊盛文在背後,想插手軍務、伸手進軍方的一個信號?對於這一點,朱子善和相關的人,自然會嚴密注意。
如今的左丞相府權力已經縮水一半多,如果兵部再被牽着走,他朱子善在京都還有什麼尊嚴和顏面?自身的利益就會更大縮水,以後,左丞相府就成爲笑話。
當然,目前正是太子監國和右丞相府才重開之際,勢頭才升起來,不適合直接硬拼。如果未指定對太子監國不滿意,對楊盛文的工作不滿意,那右丞相府很可能會再次貶斥。甚至可能在未來不就,大寶上的人到底是誰,都難斷言。朱子善豈能夠輕易出招?
用一兩天的時間準備,朱子善將京都這邊牽涉到北地邊防工作的大佬們,都請進左丞相府。參與討論這個沉重的話題:北地邊防工作如何開展。
兵部是核心,然後牽涉到工部、戶部、吏部,親王等等。朱子善自然是將這些部門的高級成員,都請進左丞相府,共同來討論這個話題。
人數越多,牽涉到的方面也就越大,自然就更難有統一的聲音。朱子善就是想要讓太子劉靜明白一點,北地邊防問題,不是朝廷不努力,更不是他這個左丞相不作爲,而是實際上的困難太大,目前難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至於文朝邊軍爲什麼比韃子軍兵要差,只能打防禦戰,被動挨打還每戰必敗,那都是有着不可克服的客觀原因。目前,能夠將韃子拒之長城之外,已經是非常好的狀態。
吏部這邊,尚書秦鍾彬帶着左右侍郎簡新藍和高詹遠一起到來,工部尚書何駿,也將他的左右手帶過來;兵部尚書鄭粱鈞,左右侍郎同樣跟着到來,另外,五軍都督府也到來了。
親王府、宗人府等皇室的人手也過來,親王府的劉偉,二親王劉佩,五親王劉景等也帶着一兩個軍將一起到來。太子府那邊,張洪庭和韓立仁隨行,另外還有一個新進入太子府體系的,與軍方工作聯絡的人,昭勇將軍田開悟等,算是人數不多的一方。
另外,楊盛文只帶一個隨員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