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調任判官及南下

“王正陽,一個七品判官。呵,這倒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下達了這合理的處罰決斷後,張世華再看着呂思誠奏表上那出現了不少次的王正陽的名字,摸着下巴上的短鬚,不禁一笑。

一個被害的無辜娘子和已將即將就要被一貶到底的千戶官。說實話,這種事情對於現在的張世華來講,不過就是些無足輕重之事罷了。

而現在,他還對這件事這麼感興趣,更多的則便也就是因爲王正陽這個人了。

照實講,類似於薛勇這樣的事情,這些年來黑衣軍中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次數絕對不少。

雖然說這些事情到最後大都是不了了之,根本就沒有傳到張世華的耳中。

但想一想也就明白,攻堅拔城,殺紅了眼睛之後。急需發泄自己慾望的將士,又豈是一道軍規所能全部束縛住的。

畢竟士兵都是有着自主意識的人,不是機器。一個發泄自己慾望減輕自己精神負擔的途徑,對於這些個在戰場上搏命廝殺的將士們來講,都是必須要有的。

所以在後世的一戰和二戰時,西方國家纔會將烈酒視爲軍需品,大量的將劣質烈酒運往前線;同理,楚軍的督戰隊每次都是在城破之後兩個時辰纔會出現在戰場上,也是這個原因。

如此,像薛勇這樣的事情,也絕對不會是第一次了。

而張世華之所以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一是因爲地方上少有像王正陽這樣正直的官員,二就是因爲張世華本人也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

不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話雖然不錯。但同理,任何事也都需要有一個度。

作爲一個領導者,在某些情況下,張世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下屬那些亂七八糟的雜事當做沒發生過。但作爲領導者的他也對不准許他的下屬因此得寸進尺,不將他明面上定下了的規矩放在眼中。

雖說,在一兩年前張世華剛剛發展起來的那個階段,他帳下的武將在地方上大都是軍政兩抓,上馬治軍下馬之民。但那時候,完全是因爲張世華手下無有可用的文人,不得已而爲之。

現在張世華已然稱王,放眼天下,他張世華已然成爲天下間最強大的一支義軍,並又收服了呂思誠,治下也不缺乏可用的知識分子時。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喝醉酒後甚至敢毆打鞭撻同級文官的跋扈將領,張世華就不想再看到了。

不過現在的他,還剛剛稱王不久,湖廣行省大半都還沒有收服平定,依舊需要治下武人效死出力的情況下。張世華的心中即便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不能立即就着手削治下武將之權。

畢竟這樣的事情要是做出來的話,實在是太讓人寒心了。

因而呂思誠當初向張世華獻上的五條計策,除了稱王和定都之外。其他的那三條,如將治下各地經濟大權全部收歸中央;不許地方武將干預當地政務;頒佈招賢令選拔地方讀書人爲官等。則因爲時機尚未成熟,張世華還並沒有着手去做。

但如果想要實現張世華心中的野望和抱負,這些事張世華早晚肯定都是會做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張世華也就必須先要找到能做這些事情的下屬。

如此一來,王正陽這位區區的七品判官,在張世華眼中的價值便也就變得巨大了。

要知道,在這年頭“不畏強權”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真正下定決心做到這四個字的人,卻實在是太少了。

因而王正陽的出現,簡直就像是上天在張世華困了的時候給他送來了枕頭

而至於王正陽這個人本人的才能如何,先且不說。但單從這件事情上來看,此人至少不怕事。雖然在有些方面還有些愣頭青,比如這件事上,如果不是呂思誠半路插了一腳,將這傢伙保下。

那麼以張世華對自己兄弟的瞭解,這傢伙一頓皮肉之苦絕對是少不了的。

不過人無完人嗎。反正對於張世華來講,王正陽此人單單只是不怕事這一個優點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在下達了有關薛勇這件事的處理決斷的同時,張世華還不由下達了一個調令,將此人調入了江陵,任監察御史。

呃……雖說在現在這個時候,這個職位僅僅是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虛職。畢竟張世華治下,現如今的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相比,力量差距太過懸殊了。

但雖然都是正七品的官職,身居中樞的監察御史相比於地方上的判官,那還是要高大上太多了。

畢竟自御史一職在宋朝發揚光大開始,各朝御史若調任地方,最起碼也都是要官升三級的。

如此,也足以表現張世華對王正陽此人的看重了。

當然,這種看重無疑也會使得張世輝越發記恨王正陽。不過對張世華來講這反倒是好事,因爲這樣一來,王正陽若想自保,就只能將全部的忠誠獻給張世華這個大王了。

而說到這,千戶薛勇姦殺無辜娘子這件事,便也就算是正式瞭解了。而之後楚軍的戰略法案,顯然也不可能因爲這樣的小事而改變。

所以等到了四月初,一直駐守在辰州路的兩萬五千餘大軍,便也就有了新的動作。

既在辰州這邊留守了三千兵馬之後,依照楚軍先前定下的戰略目標,張世輝便就將南下的目光放到了有着極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南寶慶路。

寶慶路地理位置正處在長沙天臨路的西南部,此路雖然疆域不大,治下也只有區區兩座縣城。

但從此路向東,卻可直入湖、南道宣慰司所在的長、沙天臨路。甚至只需要擊破湘鄉州一城,便就能直入天臨路腹地,徹底阻斷長、沙與南部地區的聯繫。(宣慰司是介於省與州之間的一種偏重於軍事的監司機構,一般掌管軍民之事,宣慰使則是負有承上啓下的一個地方區劃的軍政最高長官。)

因而拿下此路,對於張世華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畢竟在湖廣行省的行省治所江夏城被楚軍佔據之後,湖、南道宣慰司的治所長、沙,便就自動成爲了整個湖、南地區所有州縣的首腦。

而坐鎮長、沙的正三品湖、南道宣慰使,則自然也就成外了整個湖、南地區最高的軍政長官。

所以要想拿下整個湖、南地區,就一定要佔領天臨路。而要想比較輕鬆的拿下天臨路這種有着兩百餘萬人口的地方,斷了他們與南方的聯繫,則就是必須要做的了。

如此一來,這個治下只有區區兩座縣城的小小寶慶路,其價值自然也就凸顯出來了。

且更加重要的是,現如今的這位蒙元宣慰使大人,其人在軍政上的才華,也根本就不怎麼樣。

這麼說吧,在江夏城被現如今的楚軍以迅雷之勢拿下之後,這位地方上的軍政長官在失去了上面的指揮之後,簡直就像是一個被嚇壞了的孩子。

這些天來,這位宣慰使大人,除了將天臨路周遭各個路府的兵馬不必要的調往天臨路,尤其是天臨路最北端的益陽州和湘陰州之外,其他那可以穩定人心的事情,也真的是一件都沒有做到。

沒有聯繫近在咫尺的土司苗軍,使得楚軍輕易的就和苗軍打成了合約;沒有安撫地方上因行省治所淪陷後而造成的換亂,致使原本可以作爲他西北平章的常德路毫不猶豫的便就選擇了投降。

而對於東北方岳州路的失陷,也只是一副膽小怕死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模樣。

這樣的所作所爲,簡直不像一個掌管地方軍政要務的三品大員,而像是一隻被嚇壞了的老鼠,在危難來臨時,只知道躲在自己的巢穴中不敢出來。

不過對此,楚軍一方自然是沒有任何意見的。他們還巴不得對手全都像這位宣慰使一樣纔好呢。

畢竟以此時,這位宣慰使大人所展現出的城府、手段和性格來看。張世輝率軍攻打寶慶路,寶慶路一方極有可能得不到宣慰司方面的任何支援,哪怕就在天臨路的西南位置。

這並不是妄言。要知道,在天臨路的西北位置,常德路武陵城哪裡,楚軍正在毫不掩飾的招募兵馬操練新軍。足足三萬兵馬,哪怕這些人僅僅只是新軍,以這位宣慰使的性格看,他也一定不敢妄動他駐守在天臨西北益陽州的兵馬。

至於天臨路另外一支大軍駐守的湘陰州的東北位置,則是嶽州路巴陵城。

張世華麾下萬戶鄧虎,也早就率領麾下兵馬在哪裡磨刀霍霍的等着了。

如此一來,天臨路宣慰使所能調動的兵馬,他用來守衛長、沙的萬餘精銳。可如果這位宣慰使大人有這個勇氣,敢調動他視爲命根子的萬餘精銳參戰的話。

湖廣行省的局勢也不會在失去行省治所之後,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糜爛成這個樣子了。

是以按照楚軍內部的分析來看,和寶慶路之間有官道可行,能夠相互派兵支援的武岡路和衡州路,也就是衡州路可能派出些援軍。

因爲武岡路能戰的兵馬,早在幾年前就被楊完者他們武岡楊氏一族拉走乾淨了。

現在的武岡路自保都勉強,就更不要說支援寶慶路了。

因而就算是情況發展到了最壞的地步,張世輝他們這一次所面對的敵人,便也就只有寶慶路和衡州路了。而衡州路,這個地方在幾十年前雖然是湖、南道宣慰司的治所所在,但在如今的元末至正年間,這個地方也不過就是一個治下有三座城池,人口有二十多萬的小地方而已。

以幾十年來,當地那糜爛到骨子裡的軍務來看,兩地加起來能上戰場,在戰場上能握緊手中的兵器嘴裡有吐沫不至於臨陣逃跑的士卒,全部加起來有八千人就不錯了。

所以對張世輝來講,率領着楚軍中可謂是最精銳的兩萬餘兵馬的他,根本就沒有任何壓力可言。

是以在接到張世華下達的軍令之後,張世輝率領着麾下的大軍,只用了短短的五天時間,便就不由沿着辰州路敘浦城的那條官道,穿過了天臨路西南角的部分疆域,殺到了寶慶路境內。

“該死的,黑衣賊這番來勢洶洶,南下而來的戰兵足足有兩萬餘人。這樣的一支兵馬,沒有天臨路的支援調度,僅僅依靠咱們寶慶路和衡州路兩路之力,怎麼可能抵擋得住!”

寶慶路領軍千戶葉子銘帶着十幾名騎士,出新化城,來到一個土坡上,遙望着三四里外正準備安營紮寨的楚軍兵馬。不禁因宣慰使巴圖帖木兒的膽怯而憤憤不平。

“該死的,這個蠢貨難道就不知道,寶慶路和衡州路如果失守了,天臨路和南方之間的聯繫就將會全部斷絕嗎!”土坡上,遙望着那支旌旗如林的大軍,寶慶路領軍千戶葉子銘也不禁是越罵越氣,以至於連蠢貨這樣的話都說了出來。

不過現在跟他身後的這些個騎士,都是他的鐵桿心腹,因而就算他這樣罵了,也並不需要擔心會被人泄露出去。

但即便是如此,罵人顯然也不能改變現在的不利局面。所以在深吸了一口氣之後,葉子銘一擺手,還是不由下令道:“好了,現在都回去吧。等到回去之後,立即給我將新化城戒嚴。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此番就算是勝算渺茫,咱們也要盡力拖延周旋一番。”

對着自己的下屬們,嘴上這麼說,顯然在這個時候葉子銘已然不抱什麼希望了。

他孃的,實在不行勞資也投降算了。留的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勞資纔不想爲那個狗屁大元天子去死呢。

策馬回去的路上,越想越覺得勝利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之後,投降的想法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像雜草一樣從心中生出。而此時,連他這個將領尚且是如此,下面的那羣士卒如何,自然也是不言可知。

第一百五十章 攻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八十二章 伴讀 烽煙第一百零六章 局勢翻轉第一百零三章 夜襲1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鬥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二百九十五章 最終決戰第一百三十章 再興兵戈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一百零五章 廝殺第九十九章 勇士序章第三百九十五章 再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戰功成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二百九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十二章 大勝1第二百零六章 進退之法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臨城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一百零九章 活捉第三百七十章 南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答失八都魯第三百章 水軍的差距第五百零四章 戰太平(二)第四百二十六章 鬧劇 變計第四百八十四章 問道第一百八十六章 遊說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常遇春(二)第二十九章 交戰第四十八章 低調的生活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第六十三章 新婚燕爾好時光仆街作者的一些小感言(必看)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與俞君正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三十三章 推行改革及秋獵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如其來的好消息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兵入西平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再次啓程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四十三章 稅制 賞賜第五百零六章 戰太平(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雨夜夜襲第四百四十五章 治官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三十五章 徐甘第三十二章 提親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器營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三百九十三章 接舷血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呂思誠獻計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炮第十七章 賊蹤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局第二百章 中計第二百零一章 大勝第三百四十二章 蘄春之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四百三十二章 混亂 南下 軍制改革第二百六十六章 資助第三百五十八章 德安撤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一百零三章 夜襲1第十六章 臨水鎮(求推薦)第二百九十三章 列陣而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沙盤 福通第四十七章 受罰第一百五十三章 較量第一百九十二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敗第六十九章 出兵(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銜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二百八十五章 嗜血悍將第五百零一章 兩張聯合第一百四十九章 官兵潰敗第三百四十八章 隨州方面的應對第二百八十九章 初戰告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潰敗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
第一百五十章 攻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八十二章 伴讀 烽煙第一百零六章 局勢翻轉第一百零三章 夜襲1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鬥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二百九十五章 最終決戰第一百三十章 再興兵戈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一百零五章 廝殺第九十九章 勇士序章第三百九十五章 再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戰功成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二百九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十二章 大勝1第二百零六章 進退之法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臨城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一百零九章 活捉第三百七十章 南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答失八都魯第三百章 水軍的差距第五百零四章 戰太平(二)第四百二十六章 鬧劇 變計第四百八十四章 問道第一百八十六章 遊說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常遇春(二)第二十九章 交戰第四十八章 低調的生活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第六十三章 新婚燕爾好時光仆街作者的一些小感言(必看)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與俞君正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三十三章 推行改革及秋獵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如其來的好消息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兵入西平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再次啓程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四十三章 稅制 賞賜第五百零六章 戰太平(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雨夜夜襲第四百四十五章 治官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三十五章 徐甘第三十二章 提親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器營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三百九十三章 接舷血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呂思誠獻計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炮第十七章 賊蹤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局第二百章 中計第二百零一章 大勝第三百四十二章 蘄春之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四百三十二章 混亂 南下 軍制改革第二百六十六章 資助第三百五十八章 德安撤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一百零三章 夜襲1第十六章 臨水鎮(求推薦)第二百九十三章 列陣而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沙盤 福通第四十七章 受罰第一百五十三章 較量第一百九十二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敗第六十九章 出兵(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銜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二百八十五章 嗜血悍將第五百零一章 兩張聯合第一百四十九章 官兵潰敗第三百四十八章 隨州方面的應對第二百八十九章 初戰告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潰敗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