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銜制

清晨,張定邊從營帳之中走了出來。

“軍帥!”營門兩名肩膀上帶着銅製甲片的親衛士卒見他走出,便也不由立馬低下了自己的頭,對着他到了一聲好。

而見此,素來對帳下士卒十分親近的張定邊,便也不由習慣的拍了拍這兩人的肩膀。

不過等他拍到兩人肩上那銅製的小甲片時,卻是不由愣了愣,然後看向了自己肩膀的那枚純金打造的甲片。

這是前不久,也就是那名江浙使者汪廣洋離開半個月後,他們的大王所下達的一項全新的制度。

這被他們扛在肩膀上的小甲片,被他們的大王叫做肩章。

而隨着這肩章一起出臺的,便就是他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一種全新制度——軍銜制。

即將全軍將士,由上到下分爲九等。爲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士,中士,下士。其中,上三等的“將”佩戴純金肩章;中三等的“校”則佩戴純銀肩章;下三等的“士”則佩戴銅製肩章。

而除此之外,肩章上則還以五角星的多寡,來詳細區分上中下之間的區別。

所以這般一來,軍中最底層的什伍等長官,便也不由在肩膀上佩戴上了銅製的一星肩章,即爲下士。而以此類推,統帥三十人的排長,軍銜往往便就是中士;統帥百人的隊正,軍銜便就是上士。

而像他張定邊這樣,統帥五師之衆,領軍一萬五千人的軍帥,軍銜便也就是一星少將了。

“少將”說實話,對於這樣一個稱謂,張定邊有些不喜歡。因爲這樣的稱呼,總感覺是在稱呼一個初次領兵的毛頭小子。所以,他倒是挺想將自己在軍銜上的稱呼變成上將的。

可一想到整個楚軍之中,被自家大王授予三星上將軍銜的,就只有西川平章郭羽和贛省平章趙威時,這等看起來尚且有些好高騖遠的想法,便也就不由暫時被張定邊壓在了心底。

但該說不說,當這種軍銜制被在全軍之中推行開來以後,卻確實是受到了底層士卒們的極大歡迎,使其一下子便就取代了曾經的武散官制。

武散官制和軍銜制十分的相似,即散官品級與職官品級相互對應,無實際職官便就是有品而無權。

可不同的是,武散官只授予有官職者,即最低也要是領兵三十人的從九品排長。而相對而言,軍銜的臺階就要低得多,甚至只要是作戰勇猛有斬首在身的“普通士卒”,就同樣可以得到下士的軍銜。

且更讓底層士卒爲之歡喜的是,他們得到軍銜之後的好處,也與散官那種只是單純的增加一些微末稀少的可憐俸祿不一樣。

得到軍銜,哪怕僅僅只是一個下士,那麼從此之後,這個人便也就享有了免役的特權。

要知道,生活在古代的百姓,只要你不是官吏並且沒有功名在身,那麼你就必須要向國家交稅納賦,並且還要服徭役。

其中,“交稅納賦”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而至於“服徭役”,說白了,其實也就是爲國家免費打工。

對於徭役制度,唐律中就有着十分明確的規定,即每丁每年有義務要爲國家服役二十天,其中如果出現閏月,那麼服役的天數便就要增加兩天。如果在本年中,政府增加服役天數,那麼最多不可以超過一個月。

如果增加的服役天數到了二十五天,那麼就不能將服役的百姓外調;到了一個月,那麼服役的百姓便就將會享有減免稅賦的優惠。

這樣的制度,是不是乍一看,還顯得十分人性化。

可如果你真的覺得這服役制度人性化,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朝廷規定,增加的服役天數達到或超過二十五天,纔不可以將服役百姓外調。那麼這句話反過來就是說,只要增加的服役天數不超過二十五天,那麼政府就不需要對百姓負一丁點責任。

故而在地方上,官吏們便就會以二十四天作爲期限,來剝削百姓。

而更加可氣的是,服役的日子,並不是從你接到朝廷命令離開家的那天算起,而是從你到達目的地之後的那天開始算起。

這也就是說,一個大名府人如果被徵調到汴梁修河堤,那麼他在路上來回所需要花費的那一個月時間,以及在這一個月時間中的開支盤纏,都是需要他自費的,而且這一個月,還並不算作他的服役時間。

他的服役時間,是從到達汴梁修河堤那天,方纔會正式開始算起。

所以這也便就是爲什麼,前元蒙丞相脫脫徵調十八萬民夫治理黃河時,會將黃河兩岸的百姓全部逼反。

因爲一個普通的鄉間家庭,是根本無法承受如此之大的服役代價的。

故而在古時,相對於政府那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朝廷的勞役方纔是造成自耕農家庭家破人亡的根本原因。

因而張世華所開出的“免役”這樣的特權,對於楚軍之中的廣大底層士卒來講,那誘惑真的是太大太大了。

畢竟在元蒙時代,只有極少一部分的讀書人和官宦子弟,纔會享有免役這樣的特權。

這般一來,爲了獲得免役的責怪,想來這些個楚軍士卒,他們是絕對是不會吝嗇拿自己的性命,來爲自己搏一搏下半生的幸福安穩的。

故而當軍銜制在楚軍之中推行開來以後,幾十萬楚軍士卒便也不由磨刀霍霍的期盼起戰事的降臨。

一個斬首,那可就是一個免役的名額。在這種巨大的誘惑面前,着實沒有多少人能夠淡定的下來。

不過相比起日日翹首以盼,期盼着戰事到來的楚軍士卒們,像張定邊這樣的高層將官們,在這個時候卻是顯得十分的淡然。

因爲他們知道,既然自家大王會在這個時候在全軍之中推行這種軍銜制度,那麼一場大戰定然也就不遠了。

故而在這些日子來,即便是臨近過年,楚軍上下卻也依舊保持着一定水平的訓練。

“下次征戰,也當是我輩建功立業之時!”巡視營壘的張定邊心中這般想着,到了此時,他卻也已然將自己視爲楚軍中的一員了。

……

一分一秒,時間過得極快。

只是眨眼間,便又是一個年頭過去,算算日子這至正十九年,卻也已然是大宋龍鳳朝廷建立的第四個年頭了。

四年時光,若是放在太平時節,簡直不堪一提。可放在這亂世之中,卻着實顯得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隨着三路北伐軍的接連失敗,曾“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盛極一時的龍鳳朝廷,終於開始必不可免的走起了下坡路。

元廷大將察罕帖木兒的崛起,不由使得龍鳳朝廷的勢力被徹底的驅出了黃河之北。曾蔑視天下的東征西討,現如今也在接連戰敗之下,變成了龜縮防守,再無當日氣吞山河的氣概。

不過到底是隔着一條大江,所以對於中原和北方的亂局,鎮守浙西池州近一年之久的都水營田使,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的康茂才,卻是沒有心思理會知曉。

畢竟中原還有晉冀之地的事情,距離他實在顯得太遠了。

現在,作爲江浙吳國公帳下的都水營田使和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康茂才全部的心思,便也不由放在了屯田和緊挨着他們池州的鄰居,那已然對他們露出覬覦之心的大楚的身上。

而之所以這麼說。除了他們的吳國公遣汪廣洋爲使,卻並沒能與大楚那邊達成任何書面上的盟約之外,便就因爲在年初的時候,楚軍出兵六萬,一舉奪去了可俯瞰大半浙西的安慶路,逼死了元廷在安慶路的守將餘闕。

而作爲曾經的元廷淮西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府元帥,正兒八經的元廷二品大員。

康茂才自然也是認識餘闕這個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也就是他曾經的副手的。

不過和康茂才這個因連連戰敗而識時務便就投降朱元璋的“大元帥”不一樣,作爲元帥府僉事同樣也是元廷進士出身的餘闕,卻對元廷有着超乎尋常的忠誠。

所以在康茂才這個主將投降之後,作爲副手的餘闕便就頂替了康茂才在元廷的位置,併成爲了元廷在淮西之地最後一支官方勢力。

故而單從這一點便也就能看出,單從個人能力而言,以個人之力,維持經營安慶路數年之九的餘闕,無疑要高於康茂才。

因而對於這樣一個有能力的老下屬,康茂才在坐鎮池州之後,也是以老上司的身份對其寫過很多招降的書信。希望自己這個有能力的老下屬能夠歸降,以此增加自己在朱元璋這個政權中的話語權。

但之後結果如何,不言可知。

作爲元廷之中少有的進士,餘闕雖然不是漢人,但自小便研習四書五經、聖人之道,已然被徹徹底底漢化了的餘闕。對於元廷,自然是忠心耿耿。

所以康茂才每一次的招降,最後換來的都是餘闕毫不留情的喝罵與嘲諷。

故久而久之之下,康茂才便也就懶得理會這個愚忠元廷的老下屬了。可前不久,當聽說餘闕在數萬楚軍的圍攻之下,身負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而後其妻、妾、子、女、甥、侄婿也皆爲元廷而死的消息後,康茂才卻還是不禁生出了一種兔死狐悲的心悸感。

餘闕是有能力的,這個他比誰都知道。

雖然乃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文人,但這麼多年下來,餘闕絕對算的上是身經百戰。

可就這樣一個身經百戰還十分有能力的人,卻僅僅堅持了一個多月時間,便就被楚軍攻殺。那麼坐鎮池州,帳下的屯田兵遠不如餘闕部下精銳的他,在楚軍的攻殺之下,又能夠堅持多久呢?

“……”每當想到這裡,康茂才便也就不禁生出陣陣膽寒。

故而這般一來,康茂才便也就不由帶着帳下親衛兵馬,出城向西去了江邊。

“將軍!”池州江面設有一處水寨,是以當康茂才帶着帳下親衛趕來之時,水寨的守將便也不由立即迎了出來。

“行了,無需多禮了。我且問你,這兩天對面的楚軍可有什麼異樣?”

“回將軍的話。這兩天來,經常有打着搜捕韃子名號的楚軍快船在江面上出沒。這些人,表面上打着搜捕韃子的名號,實則卻暗中窺探我軍的水師營寨。

對此,我等也按您吩咐的那般,堅閉營門,不理會他們也不與他們衝突。”

“好,你做的很好。”康茂才聽到這樣的話,點了點頭,“國公爺現在正與浙東張士誠交戰,一時間實在是抽不出兵馬來支援咱們。那楚王張世華,雖然野心勃勃,但畢竟和我軍同爲友軍。

只要我部不主動挑起戰事,不給他們進犯我軍的把柄口實,他們當不會主動進犯我部。”

“哎。”水寨守將聞聲而應。不過看那模樣,卻着實是無精打采。

不過見此,作爲主將的康茂才心中雖知這樣做極爲影響士氣,但卻也是無可奈何。

現如今,吳軍的主力部隊全都佈置在了東線和東南線,耿炳文守長興,吳良守江陰,湯和守常州。三路精銳兵馬,全部忙着抵擋浙東張士誠。

而除此之外,胡大海則正領兵攻打紹興路諸暨,甚至就連朱元璋本人,都親自率兵作戰浙東婺州路也就是甯越府。

吳軍之中,出去部分留守金陵的,其餘的精銳兵馬現在都忙着和元廷和張士誠作戰,一時半刻,根本就抽不開身。

所以這也就是爲什麼,當知道張世華移駕前來南昌時,朱元璋會立即遣使前來的原因。

實在是因爲朱元璋心中也害怕楚軍會在這個時候攻擊他。

但因出於對朱元璋的重視,再加之連年征戰之下,剛剛攻陷了贛省和安慶路的楚軍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消化。故而在這個時候,張世華雖然已經將浙東定爲自己下一個戰略目標,可卻也沒有太多力量,趁着朱元璋東線作戰的時候進攻他。

第八章 改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犧牲第四十九章 郭薇兒的情感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昇平章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敗第四十一章 決定第二百零九章 暫避鋒芒第三百八十一章 改變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布天下第四百一十章 定邊之勇冠三軍第四百六十章 獨領千軍第二十六章 鄧虎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四十四章 局勢第七十七章 萬無一失的任命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業決勝(五)第三十八章 招醫第二百二十八章 酒席之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古代各類攻城武器第三百一十八章 重甲步兵團(爲大唐劍俠客的加更)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業決勝(二)第五百一十六 末路(大結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夢得神臂弩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三百七十三章使者到襄陽第三百三十三章 蹴鞠 回憶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七十章 礦事第五百零八章 戰太平(六)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與俞君正第四百八十二章 伴讀 烽煙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搏殺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一百八十章 南陽之戰第八十三章 準備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五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三百七十八章 高價 狩獵第三十七章 蹴鞠熱第十一章 匪來第四百一十八章 江陵稱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二百四十章 徒做嫁衣第一百九十二章 援軍抵達第七十二章 起兵古代各類攻城武器第六十章 大婚(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酒席之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匯合郭羽第五十七章 要活第八十章 掌控第二百二十四章 重奪上蔡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趙子玉第四百九十五章 兩虎相爭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三百零四章 再生奇謀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擊之計第二百五十五章 飛虎軍第二百八十章 局勢危急第二百三十二章 重返南陽府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四百四十章 大楚武院 赳赳武夫第三百一十四章 脫脫討徐州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二百零二章 絕處求生第一百六十一章 再次啓程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三百零五章 深夜的混亂激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三百五十五章 巧合的黃雀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營嘯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練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業決勝(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局
第八章 改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犧牲第四十九章 郭薇兒的情感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昇平章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敗第四十一章 決定第二百零九章 暫避鋒芒第三百八十一章 改變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布天下第四百一十章 定邊之勇冠三軍第四百六十章 獨領千軍第二十六章 鄧虎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四十四章 局勢第七十七章 萬無一失的任命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業決勝(五)第三十八章 招醫第二百二十八章 酒席之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古代各類攻城武器第三百一十八章 重甲步兵團(爲大唐劍俠客的加更)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業決勝(二)第五百一十六 末路(大結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夢得神臂弩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三百七十三章使者到襄陽第三百三十三章 蹴鞠 回憶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七十章 礦事第五百零八章 戰太平(六)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與俞君正第四百八十二章 伴讀 烽煙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搏殺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一百八十章 南陽之戰第八十三章 準備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五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三百七十八章 高價 狩獵第三十七章 蹴鞠熱第十一章 匪來第四百一十八章 江陵稱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二百四十章 徒做嫁衣第一百九十二章 援軍抵達第七十二章 起兵古代各類攻城武器第六十章 大婚(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酒席之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匯合郭羽第五十七章 要活第八十章 掌控第二百二十四章 重奪上蔡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趙子玉第四百九十五章 兩虎相爭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三百零四章 再生奇謀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擊之計第二百五十五章 飛虎軍第二百八十章 局勢危急第二百三十二章 重返南陽府第八十七章 潁州城第四百四十章 大楚武院 赳赳武夫第三百一十四章 脫脫討徐州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二百零二章 絕處求生第一百六十一章 再次啓程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三百零五章 深夜的混亂激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三百五十五章 巧合的黃雀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營嘯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練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業決勝(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