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九)

維持大宋天下,繼續忠勤爲國,不生篡逆之心。

太后的希望是很好的,不過那也是不可能的。

韓岡暗道。

做到宰相之後,即使自己能保持理智,下面的人也會推着他去問鼎大政。

章惇的兩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自家的幾個兒子,難保日後不會動起不該有的心思。

手底下的親信,一干有幸進之心的小人,也都會想方設法來攛掇自己和章惇行謀逆之事。

黃袍加身,可也就是本朝的事。儘管陳橋兵變,從任何角度來看,主導者都是太祖無疑,但若無一干大將的支持,想必他也難以最終下定決心。

如果能夠成功,韓岡不會崖岸自高,但最終成事的機率微乎其微,反而會平添內戰的風險。計較得失,這件事,不值得去做。

所以纔要釜底抽薪。

“韓相公。”

韓岡正思忖,臺陛之上,就傳來一個微弱的女聲,是太后的聲音。

最靠前的宰輔們,都聽到了太后的催促。

在與宰相們一起確認了要繼續維持天子的皇位,太后也明確了要給予相應的懲罰。

在太后發話之後,預定的流程中,此時韓岡就該繼續應對。但他一時分心,迴應就慢了一拍。

韓岡此刻是殿上關注的焦點,他不應聲,立刻就引發了無數猜測。

放太甲於桐宮。太后、宰相欲效伊尹之行,其中主導之人,自是韓岡無疑。現在太后又要放開手中的大權。

但之前三位宰相共招議政與會,應該就是前奏。早在那個時候,三位宰相就已經籌劃好了今日之事。爲什麼韓岡還要猶豫。

章惇也忍不住目視韓岡,懷疑這位主導者,現在是不是起了其他心思。

不過韓岡很快就反應過來,恭聲道,“太后即以社稷相托,臣雖顢頇,卻義不容辭。惟慮一事,使臣猶疑。”

一句話就圓上了方纔的遲鈍,章惇嘴角微微翹起,當真是唱作俱佳,比真的還真了。

“相公請說。”

韓岡朗聲道,“以周公之賢,亦不免爲流言所擾。臣等不如周公遠甚,日後難免莽、卓之譏。人言可畏,若有不軌之徒,以清君側爲名起事,縱能剿除,亦不免生民塗炭。何況北地尚有遼寇對中原虎視眈眈,萬一朝廷一時不能剿除反賊,遼人必然入寇,屆時這大宋天下將不可收拾。”

若太后能繼續理事,把皇帝關起來也沒什麼,大不了跟過去一樣。但現在太后重病,國事操於宰相之手,這的確難免爲人所攻,甚至被世人視作權奸。做得岔了,地方的叛亂,也難以避免。

“此事的確不可忽視。但吾如今病重,除了諸卿,又能託付何人?還請相公多多費心。”

韓岡點頭,“臣有一愚之得,請太后和諸位同列參詳。”

諸多朝臣腹誹不已。

能在代天執掌大政的同時還取信於天下,就是周公也做不到,如此難度的考題,怎麼可能一轉念便拿出了答案?

韓岡肯定早就有了腹案,今天殿上的這一出,只不過是演給朝臣們看的。

韓岡根本就不介意會被人如何看待,他的計劃終於到了最後一步,現在就是要揭開底牌的時候了。

“太后欲以朝事相托,操天下之權柄,荷國家之重負,便在宰相一身。於今軍制,將無私軍,難效五代。行悖逆之事,非宰相不能。臣雖備位宰相,亦不敢諱言。”

韓岡這是大實話。宰相已能操持軍國之事,他和章惇對軍隊又都有莫大的影響力,即使樞密院的一種樞密使也比不過他們。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想要造反,沒有人比他們兩個更方便了。

“若想避免宰相權柄過重,無法可制,以至國家生亂,必須給宰相加以限制。”

李清臣聞言頓時雙眉一揚,這的確是好事,韓岡爲了自清,要自斷手足,他這等這些本已大權在握的議政怎麼能不開心。

諸多議政皆如李清臣一般欣喜,議政之制,本就是韓岡爲避人言而弄出來的新政,現在不論韓岡怎麼做,對他們這些議政來說,都是一樁夢寐以求的好事。

只有蒲宗孟則依然陰沉,不管宰相怎麼自削權柄都輪不到他去想了。而且以韓岡的性格,下面肯定還有轉折。

韓岡果然是轉折了,“但宰相代掌國政,權輕,則宰相爲下僚所輕,勢弱,則朝廷難制州郡。故而宰相權柄決不可削,不耳,國事殆矣。”

“那該如何是好?”太后發問。

韓岡道:“宰相之權需增,宰相之任需減。”

太后聞言又問道:“增宰相之權,其中道理吾已明白。但減宰相之任,吾不甚明瞭,還請相公細說。”

“舊日天子、太后臨朝,宰相任期長短,決於天子、太后。適任則長,不適則短。同時宰相之權輕重,也只看天子、太后的心意。若對參政比宰相更加信重,以下凌上也所在多有。”

王安石當年初入東府,便將宰相富弼逼得稱病,整個政事堂就只能聽到他一個人的聲音。他能這麼做,自然是熙宗皇帝需要他來主持變法的結果。

太后聽起來明白了韓岡話中之意,“也就是說,如今官家要思過反省,吾又不能臨朝視事,宰相到底能任職多久,就沒辦法約束了。”

韓岡點頭,“太后明鑑,的確是如此。”

朝臣們頓時躁動起來,尤其是一干議政重臣,對他們來說,縮減宰相任期,比削弱宰相權柄,更加有誘惑力。

“那依相公之見,這任期當定在幾年爲好。”

別人在臺上,一天都嫌多,自己在臺上,百年亦不足。

如果自己做了宰相,肯定會這麼想。不過李清臣知道,韓岡肯定不會如此,至少不可能公然這麼說。

只聽得韓岡道,“遍觀本朝歷任宰相,任職長則十年,短則一年不到。但大多數一任則在三五年之間。以臣之見,宜當如此。不過任期長短究竟如何,還請陛下定奪。”

“三年就太短了。四五年則正合適……不知蘇平章、章相公你們怎麼看。”

蘇頌道:“五年爲宜。正好迎合國是之期。”

章惇亦道:“臣意亦如此。”

李清臣忽地一聲冷笑,五年一議國是,看來韓岡當年就已經在爲今日做準備了。

“諸卿可有其他意見。”太后又問向其他朝臣。

執政、議政便魚貫而出,先後開口表示支持,李清臣也出班說了兩句支持的話。

四年、五年,能有多少差別?既然太后和三位宰相早就敲定了任期時間,現在反對,平白得罪宰相和太后。

“那就定爲五年吧。”太后道,“五年之後,當另擇賢能。萬一這五年之中,宰相選賢任能,天下國泰民安,無他人可與之相比,吾想要多留其幾年,可否繼續做下去?”

太后的問題,也正是羣臣的問題。若宰相可以一任接一任地做下去,跟沒有這個任期制度又有什麼區別。

不過他們都清楚,今天的這番問對,純粹是一場照着劇本來演的雜劇。任何太后問出的問題,韓岡那邊都有了確定的答案。唯一有區別的地方,演出的場所不是在外面的瓦子裡,而是在文德殿上。

韓岡道:“任期長過十年,則宰相必勢大不可制。若陛下覺得賢人難得,那宰相可以連任。但爲國家計,宰相最多也只能連任一任。十年之後,無論功罪與否,必須離任讓賢。”

“兩府怎麼辦?”

如果宰相最多也只能任職十年,那其他宰輔自然也不應該更長。但宰相都是從執政升上去的,要是做了十年參政、樞密使,接下來就得離開兩府,那誰能甘心。

“兩府執政,亦同以五年爲期,若不能升任宰相,兩任後必須離開兩府。若之前只做了五年執政,升任宰相後,可照常連任。若是就任十年執政,升任宰相後,則不可連任。”

“也就是說,最多在兩府待上十五年?”

“十五年足矣。”韓岡道,“尋常時朝臣入兩府,大多在五十前後,十五年後,年近七旬,已是致仕之期。”

說到這裡,韓岡方案的真面目終於露出了大半。

天子失德不得親政,太后因病不能理事,軍國之事將盡入宰相之手。

爲了防止宰相乘機篡逆,肯定要有一套鉗制的手段。而韓岡的提案,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圓滿的方案了。

即使讓李清臣來看,一時之間,他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案了。但不論方案看起來多麼圓滿,如果不能執行,那就只是一紙空文。

在李清臣看來,現在可是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韓岡、章惇不能給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一切都是笑話。

“不過蘇平章爲相已滿十載,章相公還有韓相公你也離十年不遠。還有兩府諸卿,大多任職已過一任。相公和諸卿之能之忠,吾用了多年纔看得分明。吾將國事相托,正是因爲相信各位相公能夠處置好軍國大事。若是貿然換了新人,如何讓吾放心?”

太后今天在殿上所說的話,是早就商量好的內容。

她現在無力控制朝堂,又不想換一個皇帝,更不願看到天子親政。韓岡提出來的方案,自然最合她的心意。但要保證執行,韓岡必須在位很長一段時間。

欲留宰輔,宰輔們自己不能出面說。不過想要討好宰輔的議政又怎麼會少?

李清臣比所有人都快上一步:“制度初行,宰相不可遽然離任。”

王居卿也出班道:“今日之議,自當從今日開始算起。”

議政們先後表態,皆是要挽留宰輔,太后順水推舟,將此事敲定,“如此最好。如今吾將朝政託付,正是人心不安的時候,少不了三位相公和諸位卿家鎮守朝堂。”

雖然是搶先一步做了好人,但聽到太后的話落,李清臣嘴角還是微微抽了一下。

再來十年,那可就是二十年了。按照韓岡的說法,宰相們根基深厚,想要謀逆隨時都可以了。

不過李清臣也在等待,既然太后能如此公然說出來,肯定會給出一個能說得過去的應對。

韓岡在朝堂上朗聲宣言,昂首挺胸,說不出的身正氣直,“陛下所憂,非是無理。如今朝堂局勢的確需要臣等維持,臣不敢爲全一己私名,而罔顧天下之義。但既然是臣建此議,五年後,自先避位讓賢,不再參選,以示天下以公!”

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百一十二章 權相(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三)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六)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四)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三)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七)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變遷(八)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八)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六)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一十九章 城門相送轍痕遠(上)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
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百一十二章 權相(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三)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六)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四)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三)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七)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變遷(八)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八)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六)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一十九章 城門相送轍痕遠(上)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